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性与时间 被引量:90
1
作者 尤西林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20-33,共14页
本文试图从揭示现代时间起源、结构与意义的角度深化现代性理论。现代时间的文化观念渊源于从犹太—基督教救赎史到启蒙历史哲学的衍化 ,其社会存在基石是作为世界性市场经济交换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直线矢量的现代时间以追求未来的无... 本文试图从揭示现代时间起源、结构与意义的角度深化现代性理论。现代时间的文化观念渊源于从犹太—基督教救赎史到启蒙历史哲学的衍化 ,其社会存在基石是作为世界性市场经济交换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直线矢量的现代时间以追求未来的无限进步信念构成现代性核心。现代时间对生命节律的过度强迫是现代化中人与自然紧张对立的现代性根源。现代时间三维中“过去”、“现在”对“未来”的反抗与“未来”的演化 ,不仅是现代性种种矛盾冲突的深层根据 ,也是现代思想史观念运动的内在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文化意义 生命尺度
原文传递
大学人文精神的信仰渊源 被引量:50
2
作者 尤西林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共5页
12世纪诞生于基督教母体的大学 ,使精神教化与知识传授获得统一 ,并为现代社会奠定了知识与意义统一的教育机制。大学作为创新科学原理与守护精神价值的策源地 ,特别以造就人格化的知识分子为核心。知识分子执著于科学原理与道义根据渊... 12世纪诞生于基督教母体的大学 ,使精神教化与知识传授获得统一 ,并为现代社会奠定了知识与意义统一的教育机制。大学作为创新科学原理与守护精神价值的策源地 ,特别以造就人格化的知识分子为核心。知识分子执著于科学原理与道义根据渊源于大学的终极信仰传统 ,此即人文精神。大学对主体认知、意志与情感的素质教育 ,最深层的素质乃是对真善美终极价值的执著向往 ,大学人文精神从而成为对古典信仰教化的现代性转化与承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人文精神 信仰 现代性
原文传递
经典文本导读在大学人文学科教学中的地位 被引量:40
3
作者 尤西林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1-75,共5页
现代科学的定理型知识范式对大学人文学科教学产生了本质主义与还原主义的诱导偏向 ,阅读原典作品受到诸种概论模式的排挤。文本阅读不仅是特定专业学术史与知识训练 ,而且同时是更为普遍的人文方法与素质训练。研读经典文本能力是文科... 现代科学的定理型知识范式对大学人文学科教学产生了本质主义与还原主义的诱导偏向 ,阅读原典作品受到诸种概论模式的排挤。文本阅读不仅是特定专业学术史与知识训练 ,而且同时是更为普遍的人文方法与素质训练。研读经典文本能力是文科生基本考核指标 ,是否拥有成熟的经典文本导读课程体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学科 素质教育 文本阅读 经典
原文传递
“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梳理 被引量:26
4
作者 尤西林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1-83,共3页
"现代性"概念已是当代思想学术基础用语,此词语用普泛却语义含混不清。这一状况已危及现代性理论的当代运用。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在于"现代性"与相关家族概念的混合纠缠。因而,澄清现代性理论的含糊语境,需要... "现代性"概念已是当代思想学术基础用语,此词语用普泛却语义含混不清。这一状况已危及现代性理论的当代运用。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在于"现代性"与相关家族概念的混合纠缠。因而,澄清现代性理论的含糊语境,需要分梳与"现代性"相关的"现代"、"现代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同时澄清流行的"多元现代性"等似是而非理论概念。此亦即作为人文科学范畴的"现代性"自身涵义的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现代 现代化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多元现代性
下载PDF
中国人的公德与私德 被引量:24
5
作者 尤西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3-8,共6页
当前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包含着承接晚清——“五四”对中国缺乏公德传统反省批判的工作。中国传统血亲伦理的私人关系性、差序等级与权宜相对主义 ,至今制约着中国公共生活与私人品质的现代性转变。现代公德与私德的分化性、个体人格对公... 当前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包含着承接晚清——“五四”对中国缺乏公德传统反省批判的工作。中国传统血亲伦理的私人关系性、差序等级与权宜相对主义 ,至今制约着中国公共生活与私人品质的现代性转变。现代公德与私德的分化性、个体人格对公德的自觉承担、以及公德远超出遵纪守法的政治高度的公共关怀精神 ,是公德建设的三个方面。公私德建设不仅是从伦理观念信仰到行为习惯的教化修养 ,同时要求相应的公私领域社会体制改革 ,即实现“公民”必需的权利保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公德 私德 传统文化 伦理道德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思潮的现代性嬗变 被引量:20
6
作者 尤西林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3-69,共7页
“文艺大众化”是纵贯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的主流观念,它先后经历了“五四”国民文学启蒙、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学”工具、“文革”灵魂专政教化与当代商业传媒大众文化嬗变。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以现代性为标尺重写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研... “文艺大众化”是纵贯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的主流观念,它先后经历了“五四”国民文学启蒙、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学”工具、“文革”灵魂专政教化与当代商业传媒大众文化嬗变。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以现代性为标尺重写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不同,本文不取将现代性作为价值目标的意识形态立场,而是将现代性作为一个反思的框架,在清理现代中国文学史的一个关键观念同时,让自己走出受支配状态(此即康德所谓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 文艺大众化 现代性 中国文学史 “革命文学” 三四十年代 文艺思潮 文学启蒙 “五四” 文化嬗变 “文革” 九十年代 意识形态 作为 重写
原文传递
匆忙与耽溺——现代性阅读时间悖论 被引量:22
7
作者 尤西林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3-28,共6页
匆忙快速浏览与耽溺痴迷于这种浏览 ,是现代阅读时间悖论性结构 ,也是现代文化时尚化、肤浅化、快餐化、图像化的深层结构。这一结构植根于进步主义的现代性历史观与竞争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代性分裂为对立而互补的工作心态与娱乐... 匆忙快速浏览与耽溺痴迷于这种浏览 ,是现代阅读时间悖论性结构 ,也是现代文化时尚化、肤浅化、快餐化、图像化的深层结构。这一结构植根于进步主义的现代性历史观与竞争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代性分裂为对立而互补的工作心态与娱乐心态 ,与之对应的现代性阅读时间悖论代表着现代文化在厌倦与骛奇之间的恶性循环 ,并成为现代意义危机的症候。网络漫游瘁死悲剧的警示是 :现代阅读时间应内化为展示文本深度的历程 ,它同时意味着人对待事物的新型伦理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阅读时间 现代文学 悖论性结构 阅读心态 心性结构
下载PDF
审美共通感的社会认同功能 被引量:19
8
作者 尤西林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6-20,共5页
审美时尚夸示阶级荣耀的西方消费文化研究模式轻视了审美独立于阶级之上的公共资源性质。在传统共同体信仰衰落的现代社会 ,审美共通感成为天然正当的沟通中介与公共精神重要的象征代表 ,从而成为中国新资产阶级争取社会认同感的无形资... 审美时尚夸示阶级荣耀的西方消费文化研究模式轻视了审美独立于阶级之上的公共资源性质。在传统共同体信仰衰落的现代社会 ,审美共通感成为天然正当的沟通中介与公共精神重要的象征代表 ,从而成为中国新资产阶级争取社会认同感的无形资源。这也是审美时尚在现代化转型期中国特殊的政治哲学涵义。财富经由审美时尚风格悦服人心并同化民众感知方式 ,遂在消费主义幸福感与现代进步主义历史观中淡化了社会正义。现代审美的危机在于 ,唯形式扮饰的审美时尚受制于金钱支配下的商品消费并极易蜕变为富人的审美意识形态。当富人以审美时尚厌恶穷人的丑陋外表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共通感 社会认同感 审美时尚 公共精神
原文传递
以文学批评为枢纽的文学理论建构 被引量:21
9
作者 尤西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74,共6页
当代文学理论危机主要不在于理论自身的概念或逻辑问题,而根源于文学理论脱离文学经验的结构性危机。理论范畴的中西古今之争意义有限,更根本的出路是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融合,以重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经验"这一基本结... 当代文学理论危机主要不在于理论自身的概念或逻辑问题,而根源于文学理论脱离文学经验的结构性危机。理论范畴的中西古今之争意义有限,更根本的出路是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融合,以重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经验"这一基本结构。文学批评是联接并双向转换文学理论与文学经验的枢纽,也是评估文学理论危机的基本尺度。以文学批评为枢纽的文学理论建构,要求转变理论封闭式再生产、单向度规训文学批评与文学经验及以之为"例证"的科学演绎逻辑。文学批评也需要改变其前现代教化规训与无理论深度状况,而升格为文学理论实践探索形态。静态的知识体系依托文学批评激活为概念与经验融合的人文学科诠释状态,这不仅是文学理论创新发展的状态,也是符合文学理论特性的研究与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学经验 文学批评 人文学科 文学理论危机
下载PDF
审美共通感与现代社会 被引量:17
10
作者 尤西林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2,共8页
与体现现代性分化性的审美独立方向相反,"审美共通感"代表着后宗教—伦理时代更为重大而稀缺的整合功能。美感的天然亲和性甚至渊源于人类自身与宇宙演化所拥有的共同初始条件,当代美学在批判现代性中已开始回溯古代自然本体... 与体现现代性分化性的审美独立方向相反,"审美共通感"代表着后宗教—伦理时代更为重大而稀缺的整合功能。美感的天然亲和性甚至渊源于人类自身与宇宙演化所拥有的共同初始条件,当代美学在批判现代性中已开始回溯古代自然本体观的"天—人"元始关联。这一元始关联为美学作为"第一哲学"提供自然本体论基础,它同时深化了审美与自然规律及人伦的内在关联。美学的本体论意义乃是以"情"感通真善的感通学。这一思路为反思人类学本体论的实践美学与支撑生态美学提供了基点。公共性与个体性张力是审美共通感现代性的核心矛盾。作为前现代共属感的现代性转化,审美共通感并非蒙昧崇拜或等级归属,但也不仅仅基于原子自由主义的个体想象,而具有不可归约为个体活动的公共先在性,由此成为孵育现代社会共同体的人文素质与普泛天然的公共心理纽带。审美共通感亦因此而成为现代社会利用争夺的资源。大众审美团契作为当代社会拥有重大影响力却包含危机的迷狂群体,表明单凭审美自身不足以担当现代社会的意义本体,现代唯美主义崇拜须要重返真善美的关联,这意味着在根本上整合分裂的现代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共通感 现代社会 现代性转化 人类学本体论 自然本体论 内在关联 当代美学 社会共同体
下载PDF
审美与时间——现代性语境下美学的信仰维度 被引量:15
11
作者 尤西林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7-81,共5页
审美高峰的"刹那"移"未来"于"现在",从而凭借"现在"内感时间使终极目的具体可感。审美与时间关系不仅是审美的核心结构,尤其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性抵御虚无主义的关键环节。以"当下"消... 审美高峰的"刹那"移"未来"于"现在",从而凭借"现在"内感时间使终极目的具体可感。审美与时间关系不仅是审美的核心结构,尤其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性抵御虚无主义的关键环节。以"当下"消融"未来"而安心立命与投身"未来"而崇高化,是审美与时间关系的两类不同方向,也是现代中国美学思潮的基础分野所在。现代化进程决定了审美与时间的关系将长期保持这两类形态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关系 现代性语境 美学思潮 审美 维度 信仰 现代化进程 终极目的
原文传递
冷媒介与艺术 被引量:15
12
作者 尤西林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2,共8页
从马克思到海德格尔,技术与艺术的对立统一关系已成为社会存在本体论课题。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论提供了这一课题在信息时代的分析框架。热媒介体现的技术分割与抽象,成为电子计算机及其人工智能感性整体追求的基础性限定。非单一界定... 从马克思到海德格尔,技术与艺术的对立统一关系已成为社会存在本体论课题。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论提供了这一课题在信息时代的分析框架。热媒介体现的技术分割与抽象,成为电子计算机及其人工智能感性整体追求的基础性限定。非单一界定而保持着信息丰富情境的冷媒介日常行为成为广义的生活艺术,并显示出信息时代艺术的社会职能:平衡热媒介的认知陈述,警戒其传播方式对受众个性创造性的压抑,而保持回溯信息创造源头的主体地位。艺术成为受众积极参与的动员方式以及克服单一角度思维局限而保持整体想象与创新的培养方式。以艺术为自觉尺度的冷媒介最深刻的意义是现代技术已陌生的对万物自在自主性的"守护"。冷媒介在与热媒介均衡关系中,展示了既揭示又守护世界的新型生产与生活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艺术 冷媒介 社会存在本体论 信息时代 现代技术 电子计算机 热媒介 海德格尔
原文传递
“美学热”与后文革意识形态重建——中国当代思想史的一页 被引量:14
13
作者 尤西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7,共8页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发生的“美学热”是中外美学史上一段异乎寻常的历史。这一历史不能囿于美学史自身获得解释,取思想史角度更为相宜。“美学热”是后文革意识形态危机及其现代性重建与马克思人文主义思潮相融合的产物。美学在马...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发生的“美学热”是中外美学史上一段异乎寻常的历史。这一历史不能囿于美学史自身获得解释,取思想史角度更为相宜。“美学热”是后文革意识形态危机及其现代性重建与马克思人文主义思潮相融合的产物。美学在马克思人文本体论中提供了现代性的人性理念与历史哲学,从而为同时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与极左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提供了现代意识形态,并成为哲学及全部人文学科变革的中心。随着大陆80年代意识形态改革向上层建筑体制改革的转移,“美学热”及其人文哲学热潮衰落,以政治学与法学为中心的社会科学自90年代以后已取而代之。但作为现代公共精神的最大天然资源,审美攸关意识形态,并将继续保持其在公共领域的特殊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热” 意识形态 马克思人文主义 公共精神 现代性
下载PDF
“人文”的科学性与现代性 被引量:12
14
作者 尤西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54,共5页
汉语学术界迄今未能统一规范"人文"学术的基本概念,并且不恰当地排斥"科学"语用。与此相关,"人文"被片面地归于东西方比较模式中的东方文化固有传统,而模糊了现代性问题背景。"人文主义"属于... 汉语学术界迄今未能统一规范"人文"学术的基本概念,并且不恰当地排斥"科学"语用。与此相关,"人文"被片面地归于东西方比较模式中的东方文化固有传统,而模糊了现代性问题背景。"人文主义"属于思想史范畴,近代科学直接脱胎于文艺复兴世俗人文主义,现代科学则与19世纪后的新人文主义处于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人文学科"主要属于教育科目;"人文科学"则是关于全部人文活动的系统原理。汉语人文原理建设的当务之要是转向"人文"的科学性与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 人文学科 人文科学 科学 现代性
下载PDF
知识创新教育机制的当代转型——芬兰教育与中国通识教育的对话 被引量:11
15
作者 尤西林 黄保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7,共13页
享誉世界的芬兰教育正在从专业知识传授教育转向实践情境教育。实践情境作为知识创新与教育发生学的结合母体,使电子信息时代面临挑战的专业知识教育获得了知识创新与教育发生学的活力。人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与全社会对教师至高尊崇... 享誉世界的芬兰教育正在从专业知识传授教育转向实践情境教育。实践情境作为知识创新与教育发生学的结合母体,使电子信息时代面临挑战的专业知识教育获得了知识创新与教育发生学的活力。人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与全社会对教师至高尊崇的文明,是芬兰教育成功的核心。由此奠基的自由探索的实践情境教育深刻区别于手段地位的实用主义教育。作为中国当代核心方向的创新机制建设,不能仍然基于工具理性囿限于专业学科自身的攻关研究,而必须扩展为创新机制所依托的社会制度变革与文化建设。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提供的主体文化素养与自由创新认知结构,是从近代以来富国强兵的工具理性转向信仰与热爱科学真理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枢纽,同时也是包括专业学科在内的中国社会创新机制建设的基础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兰教育 中国通识教育 实践情境教学 创新机制建设 实用主义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
下载PDF
师范教育的人文性与专业-教育学双重性 被引量:7
16
作者 尤西林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7-70,共4页
师范教育培养教师的目标具有以主体性的人为工作对象的人文特性,即使师范理科也因此区别于以物性规律为中心的非师范同专业理科科研与教育。师范专业的普遍人文性要求普遍的教育学性质。这一目标要求师范教育的科研及学科建设具有专业... 师范教育培养教师的目标具有以主体性的人为工作对象的人文特性,即使师范理科也因此区别于以物性规律为中心的非师范同专业理科科研与教育。师范专业的普遍人文性要求普遍的教育学性质。这一目标要求师范教育的科研及学科建设具有专业性与教育学双重特性。后者不应限定为专业化的教育学,而应是师范院校全部系科从本专业角度所必须参与的研究与教学。这一师范特性的教学科研是包括教师认证制度在内的未来师范院校体制改革的基础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教育 人文性 专业性 教育学
原文传递
基督教超血亲伦理及其起源——从《旧约》到《新约》 被引量:9
17
作者 尤西林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3,共6页
超血亲伦理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但由于多种原因,无论神学或人文学科均未对此特征作专题充分研究。有关耶稣颠覆家庭的言行被回避并纳入传统伦理解释。基督教超血亲伦理将地域性的古代伦理扩展为普世的平等伦理,从而成为现代... 超血亲伦理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但由于多种原因,无论神学或人文学科均未对此特征作专题充分研究。有关耶稣颠覆家庭的言行被回避并纳入传统伦理解释。基督教超血亲伦理将地域性的古代伦理扩展为普世的平等伦理,从而成为现代性普遍公民身份渊源。现代化转型期中国公民道德建设以及相关的古今中西比较争论,均重大地涉及基督教超血亲伦理。本文以《圣经》文本为依据,围绕《旧约》到《新约》的家庭观念转变,尝试梳理并揭示超血亲伦理的起源及其构成要素,最后对其历史意义作一简要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伦理 超血亲伦理 基督教 《旧约》 《新约》 现代性
下载PDF
巫:人文知识分子的原型及其衍变 被引量:10
18
作者 尤西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74-82,共9页
人类最早的专职是巫。巫兼神使与人类代言人于一身,成为世界意义超越性的阐释者。巫术作为最早的知识系统主要并不是阐述客体规律,而是侧重于支持主体方面的自我意识信心。因此,受巫的影响,知识分子自始即禀有“神圣使命”、“自我... 人类最早的专职是巫。巫兼神使与人类代言人于一身,成为世界意义超越性的阐释者。巫术作为最早的知识系统主要并不是阐述客体规律,而是侧重于支持主体方面的自我意识信心。因此,受巫的影响,知识分子自始即禀有“神圣使命”、“自我牺牲”、“终极关怀”、“超越性”诸人文本性。巫术从秘密仪式与种姓传递转化为教育与学术,巫师经由解体与流浪而使其精神在人文知识分子脉系中得到承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知识分子 巫术文化 自我意识 超越性 马林诺夫斯基 技术操作 原型 意义世界 宗教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
下载PDF
中国当代通识教育的起源背景与现状问题--兼论通识教育“评估−调整”机制的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尤西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共8页
随着近现代大学的深度变革,通识教育也处于不断探索状态,因此对其不仅需要有观念先行的指导,而且需要进行常态性的评估与调整。2015年兴起的中国当代通识教育迄今已出现了有待反思的问题。中国当代通识教育具有移植性,因而有必要追溯自... 随着近现代大学的深度变革,通识教育也处于不断探索状态,因此对其不仅需要有观念先行的指导,而且需要进行常态性的评估与调整。2015年兴起的中国当代通识教育迄今已出现了有待反思的问题。中国当代通识教育具有移植性,因而有必要追溯自身背景,以自觉时代必然性与社会需要并获得确切定位。中国通识教育具有三重背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对创新人才的急迫需求,知识经济与人工智能时代对知识生产及教育方式的变革,以及对现代化的人文反思。目前主要的问题及要求是:需要在与诸种相沿成习模式的区别中,明确通识教育特有的教育目标;需要收敛与恰当定位推崇性的经典阅读模式及其文化守成理念;需要区别学术教育与通识教育,以调整脱离本科课时条件与教学目标泛化的巨量学术型核心课程群。更为长远的目标是,需要建设中国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常态性“评估-调整”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通识教育“评估-调整”机制 中国通识教育时代背景 中国通识教育现状问题
下载PDF
通识教育的公共性与本科公共课的深度定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尤西林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74,共5页
通识教育的公共性可从现代教育变革高度涵摄公共课.进而为本科教育提供深度定位。与专业教育系科分化性相比,公共性是通识教育最为根本的特性,它体现着公共课一本科一大学三者深度的基础性关联。这意味着公共课不仅支撑着本科教育,而且... 通识教育的公共性可从现代教育变革高度涵摄公共课.进而为本科教育提供深度定位。与专业教育系科分化性相比,公共性是通识教育最为根本的特性,它体现着公共课一本科一大学三者深度的基础性关联。这意味着公共课不仅支撑着本科教育,而且维系着大学教育的基本功能。现当代兴起的通识教育并不是与专业对立的特殊类型的公共课教学,而是立足反思与整合专业分科教育、重建本科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公共性教育。公共性不仅指各专业公共的工具技能教育,也是跨专业交叉融合诞生新专业的学术整体系统性.其最普遍的“通”指向的不仅是可跨专业迁移创新的元认知结构,而且是价值规范专业知识的知意情融通的人格主体。这一目标已融入大学教育核心而涵盖了全部专业与全部受教育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的公共性 本科教育 公共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