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城市生态品质提升的复合生态廊道建设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陈雪初 陈小勇 《园林》 2021年第8期7-12,共6页
上海市在2035总体规划中提出建设"生态之城"的发展目标,而如何锚固生态基底、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是事关能否带头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关键问题。尽管在河流污染治理、城市绿化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上海总体仍存... 上海市在2035总体规划中提出建设"生态之城"的发展目标,而如何锚固生态基底、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是事关能否带头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关键问题。尽管在河流污染治理、城市绿化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上海总体仍存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由水系、林地、湿地、农田等要素组合形成的复合生态廊道作为一种带状生态空间,具有提升生物多样性、控制径流和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景观休憩等多种服务功能。分析探讨国内外利用城市生态廊道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技术策略,建议在上海市城市生态走廊的重要节点区域,利用本地适生植物固坡、截污和景观功能,构建以区域性水系为脉络,以周边林地、湿地为斑块,以地标性森林植物群落为特色,不仅具有径流控制作用,同时满足市民休憩亲水需要和动物栖息活动需求的河岸带生态廊道;进一步复合利用农用地周边的林地、湿地、小微水体,促使其成为吸收和转化农业生产排放的过量营养物质、保育生物栖息地的农林湿复合生态空间,可望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品质提升等问题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从而能够利用有限的生态空间提供更多的优质公共服务以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为面向2035锚固城市生态基底、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生态系统服务 河岸缓冲带 农林湿复合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植被覆盖演变城乡差异及其原因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淑 +4 位作者 朱泓恺 赵铖钰 谷璇 高婵婵 刘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980-5993,共14页
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不同城市化水平下植被覆盖的长时间演变趋势,对理解城市化过程对植被生长动态的影响,城市更新以及推进城市绿化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城市内部沿城乡梯度植... 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不同城市化水平下植被覆盖的长时间演变趋势,对理解城市化过程对植被生长动态的影响,城市更新以及推进城市绿化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城市内部沿城乡梯度植被生长趋势差异的认识还比较有限。以我国城市化发展最为强烈的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长三角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了长三角地区城市内部植被覆盖演变城乡差异,并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角度解析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植被总体呈绿化趋势,植被明显绿化占最大比例(52.06%),轻微绿化与稳定不变地区占31.68%,零星分布的褐化区占6.82%。(2)城市老城区植被覆盖变化总体呈现返绿趋势(0.016/10 a),新城区褐化明显(-0.019/10 a),农郊区绿化突出(0.023/10 a)。在上海、南京和杭州等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中,老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最高,其绿化趋势也最高,体现了城市更新过程对绿地空间的促进作用;而在人口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宣城、蚌埠和阜阳等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相对较低的农郊区也呈现明显的绿化趋势,更多的是受到区域生态保护的影响。(3)土地城市化是长三角地区老城区和新城区植被覆盖变化的主导因子,而城市化因子对农郊区解释程度总体不显著。从长三角总体区域看,城镇人口比重、不透水面积/总面积以及地区生产总值三者对植被覆盖演变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城镇人口比重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城乡差异 土地利用变化强度 城市化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