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机理及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16
1
作者 只达石 张赛 +10 位作者 肖绪林 苏晨芳 林欣 牛玉德 武秀生 李增惠 毛瑞 曹海华 杨谨涛 马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16-320,共5页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机理及临床效果。方法  16 4例病人 ,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 82例 ,均于伤后 2 4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 ,直肠温度 (RT)控制在 32 0℃~ 35 0℃ ;脑温为 32 5℃~ 3...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机理及临床效果。方法  16 4例病人 ,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 82例 ,均于伤后 2 4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 ,直肠温度 (RT)控制在 32 0℃~ 35 0℃ ;脑温为 32 5℃~ 35 0℃ ,持续 1~ 7天 ,平均 6 0 2± 2 8 0小时。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 (ICP)、血糖、血乳酸、血气、血电解质以及脑组织氧分压 (PbrO2 )和脑组织温度 (BT)、脑微循环血流 (LDF血流值 )和颈静脉血氧饱和度 (SjvO2 )。对照组 82例 ,直肠温度控制在 36 5℃~ 37 0℃ ,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 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ICP、高血糖、高乳酸血症分别显著下降 (P <0 0 5 ) ;严重的低PbrO2 迅速上升并维持在正常水平 ;脑血供得到改善 ;生命体征、血气及血电解质无显著差异 ;无严重并发症 ;死亡率降低 ,恢复良好率提高 ,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安全有效 ,可降低死亡率 ,提高生存质量 ,无严重并发症。直接监测PbrO2 、BT、LDF血流值和SjvO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 预后 治疗 疗效
原文传递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脑损伤急性期脑氧分压和脑温的影响 被引量:58
2
作者 只达石 张赛 +11 位作者 林欣 陈荷红 肖绪林 苏晨方 牛玉德 刘敬业 张楷文 毛瑞 曹海华 杨谨涛 马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 研究重型脑损伤急性期脑组织氧分压 (PbtO2 )和脑温 (BT)的变化及亚低温治疗对PbtO2 和BT变化的影响。方法 重型脑损伤病人 18例 ,在伤后 1~ 2 0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 ,直肠温度 (RT)控制在 31 5℃~ 34 9℃ ,持续 1~ 7天 ,平均 ... 目的 研究重型脑损伤急性期脑组织氧分压 (PbtO2 )和脑温 (BT)的变化及亚低温治疗对PbtO2 和BT变化的影响。方法 重型脑损伤病人 18例 ,在伤后 1~ 2 0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 ,直肠温度 (RT)控制在 31 5℃~ 34 9℃ ,持续 1~ 7天 ,平均 5 7 7± 2 8 4小时。同时监测病人的PbtO2 和BT等指标。PbtO2 和BT监测使用LICOX Ⅱ型 (德国 )PbtO2 和BT代谢仪 ,分别用PbtO2 和BT探头置于无明显损伤的额叶白质内 (硬膜下 2 7~ 36mm深处 ) ,持续监测 1~ 5天 ,平均 5 4 8± 2 7 0小时。伤后 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预后。结果 本组 18例病人脑损伤后 2 4小时内PbtO2 值 (9 6± 6 8mmHg)均明显低于正常值水平 (16~ 40mmHg)。亚低温治疗 2 4小时后PbtO2 显著提高到 2 8 7± 8 8mmHg ,伤后第 3天时仍稳定在正常值范围内。重型脑损伤急性期BT高于RT ,亚低温治疗使BT与RT差距增大。过度换气 (PaCO2 =2 5mmHg左右 )可降低脑损伤后的高颅压 ,但同时导致PbtO2 明显下降。结论 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应用PbtO2 和BT直接监测技术 ,安全可靠 ,对于判定病情以及指导亚低温和过度换气等治疗措施 ,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脑损伤 急性期 脑氧分压 脑温 亚低温治疗
原文传递
前交通动脉囊性动脉瘤几何学指标与破裂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凯 刘杰 +4 位作者 于建林 杨莎莎 宋爱华 高亦深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23-927,共5页
目的通过测量分析前交通动脉瘤的几何学指标,评估其与破裂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将前交通动脉瘤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通过计算机软件测量最大瘤体长度/载瘤动脉直径(SR)、流人角(FA)、子母角(PDA)、动脉瘤体积/瘤颈面积(VOR)... 目的通过测量分析前交通动脉瘤的几何学指标,评估其与破裂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将前交通动脉瘤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通过计算机软件测量最大瘤体长度/载瘤动脉直径(SR)、流人角(FA)、子母角(PDA)、动脉瘤体积/瘤颈面积(VOR)、A1直径/A2直径(A1/A2)、动脉瘤体积/假想最小球体积(AVSV)并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破裂组SR、VOR、A1/A2、AVSV的均值均大于未破裂组(P〈0.05),破裂组PDA小于未破裂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SR、FA、PDA、VOR、A1/A2、AV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几何学指标对于评价动脉瘤破裂风险具有客观的意义,SR、VOR、A1/A2、AVSV数值越大,动脉瘤越容易破裂;PDA数值越小,动脉瘤越容易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几何学指标 破裂风险
原文传递
复合手术在复杂脑动静脉畸形治疗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涛 李华超 +2 位作者 高恺明 佟小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204-207,共4页
目的评估复合手术在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复杂脑AVM病例资料,病例均在DSA辅助下定位畸形血管团,切除畸形血管团病灶后再次行DSA,即刻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即刻DSA显示畸形血管团完... 目的评估复合手术在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采用复合手术治疗的复杂脑AVM病例资料,病例均在DSA辅助下定位畸形血管团,切除畸形血管团病灶后再次行DSA,即刻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即刻DSA显示畸形血管团完全不显影5例,畸形血管团较术前明显减小1例(左侧丘脑与基底核区AVM,因畸形供血动脉过多)。术后随访10~14个月,恢复良好4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分,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mRS 2分),中度残障1例(mRS 3分)。结论复合手术能够降低AVM病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畸形血管团切除率,为实现脑AVM疗效最优化提供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复合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被引量:10
5
作者 田会铭 佟小光 +2 位作者 康伟民 水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557-562,共6页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24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6个,大脑中动脉狭窄7个,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1...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24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6个,大脑中动脉狭窄7个,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1个。20例植入Wingspan支架,2例因Gateway球囊扩张满意而未植入支架,2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者分别植入Apollo及Invastent Volo球囊支架。结果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血管狭窄率由手术前60%~95%降为手术后残余狭窄率0~20%。23例随访2~24个月,效果良好,未见复发。2例植入Wingspan支架后1~3 h出现脑出血,1例死亡,1例轻度偏瘫,死残率为8.33%。结论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在严格的准入标准下,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植入围手术期仍有严重并发症出现,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成形术 支架 脑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7
6
作者 黄捷 李旭东 +5 位作者 王世波 闫世鑫 韩青松 张前进 范一木 《当代医学》 2009年第29期516-519,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环湖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共52例,根据症状、体征、腰穿压力以及影像学资料将病情分为轻症及重症,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全身抗凝...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环湖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共52例,根据症状、体征、腰穿压力以及影像学资料将病情分为轻症及重症,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溶栓、钻颅上矢状窦溶栓的治疗,同时均口服华法林并持续6~12个月。结果27例轻症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例好转,4例无效;22例重症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溶栓,18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3例重症患者行钻颅上矢状窦溶栓术,均痊愈。结论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腰穿压力以及影像学资料的特点,可将病情分为轻症及重症,针对分型选择不同的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临床分型 介入治疗 溶栓
下载PDF
泛血管医学时代“脑心同治”手术与展望
7
作者 王轩 +3 位作者 佟小光 施铭岗 李春海 王联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6,共9页
“脑心共病”逐渐受到国内外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内外科医师的重视,并着手开展“脑心同治”手术互为保障,“泛血管医学”概念提出多学科交叉、跨学科整合的研究模式和发展理念。泛血管医学思想对“脑心同治”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脑心... “脑心共病”逐渐受到国内外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内外科医师的重视,并着手开展“脑心同治”手术互为保障,“泛血管医学”概念提出多学科交叉、跨学科整合的研究模式和发展理念。泛血管医学思想对“脑心同治”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脑心同治”手术又使“泛血管医学”概念更加完整与深化。现阶段坚持以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为基础进行手术实施设计,“脑心同治”手术将在未来突破传统的颈动脉与冠状动脉同期手术范畴,过渡到以血管重建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从外科手术角度扩大“泛血管医学”概念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心血管疾病 外科手术 脑心同治(非MeSH词) 泛血管医学(非MeSH词) 血管重建(非MeSH词) 综述
下载PDF
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爆裂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8
作者 李海艳 施展 +7 位作者 张强 佟小光 王轩 高恺明 刘钢 翟翔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7-471,共5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破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7例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4例发生颅底骨坏死伴感染,3例肿瘤复发伴感染。DSA造影提示6例颈内动脉破裂位...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破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7例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4例发生颅底骨坏死伴感染,3例肿瘤复发伴感染。DSA造影提示6例颈内动脉破裂位于颈内动脉岩骨段,1例位于斜坡旁段。6例患者行球囊闭塞试验(BOT),通过3例,未通过3例。血管治疗方案:颈内动脉长程栓塞4例,假性动脉瘤栓塞1例(再出血),覆膜支架1例(再出血),手术中肌肉压迫1例,再出血的患者行高流量搭桥。栓塞后脑梗死3例,经过治疗无后遗症,90 d内无死亡患者。出血控制后3例颅底坏死感染者均行手术治疗清除坏死骨质,并组织瓣修复,1例复发患者行伽马刀及靶向治疗,1例行免疫及手术治疗,1例免疫及靶向治疗。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爆裂与肿瘤侵犯和放疗后的损伤和局部组织感染密切相关。对于肿瘤侵犯导致的,建议牺牲责任血管;对于感染造成的破裂出血,建议保留血管,并尽早手术。紧急血管闭塞仍是挽救生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颈内动脉爆裂综合征 血管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血流重建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复杂颅底肿瘤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序 施铭岗 +4 位作者 于焕新 马越 薛凯 佟小光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3-588,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流重建技术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肿瘤中的适应证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天津市环湖医院内镜颅底外科中心及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6例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侵袭性肿瘤... 目的探讨血流重建技术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肿瘤中的适应证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天津市环湖医院内镜颅底外科中心及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6例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侵袭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性侵袭性垂体腺瘤2例,复发性鼻咽癌、复发性斜坡软骨肉瘤、复发性颅内外沟通脑膜瘤、复发性骨化纤维瘤各1例.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颈内动脉受累的特点,分别采用颈外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2例)或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搭桥术(4例),完成血流重建后再行神经内镜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明确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及随访期间行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以评判肿瘤切除程度和吻合血管的通畅性.结果6例患者顺利完成搭桥手术,术后即刻DSA或CTA结果均证实吻合血管通畅.肿瘤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1例术前合并鼻出血的患者术后鼻出血消失.无一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行二次手术修补后治愈.6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无新发缺血性卒中发生,复查CTA及DSA证实桥血管通畅.结论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累及颈内动脉的复杂颅底肿瘤时,根据病变的侵袭范围、颈内动脉的受累特点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技术,有利于尽可能切除病变,降低术中大出血及术后脑缺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脑血管重建术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治疗结果 颈内动脉
原文传递
miR-20a/106b调控NKG2D途径介导儿童型脑干胶质瘤免疫逃逸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轩 陈钦 +6 位作者 施铭岗 王虎 佟小光 韩磊 康春生 于春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8-306,共9页
目的探讨miR-20a/106b在儿童脑干胶质瘤(BSG)恶性进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市脑系科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切除的13例儿童BSG患者和5例成人BSG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目的探讨miR-20a/106b在儿童脑干胶质瘤(BSG)恶性进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市脑系科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切除的13例儿童BSG患者和5例成人BSG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标本中自然杀伤细胞2家族成员D(NKG2D)配体MICA的表达情况,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调控MICA的miRNA。应用人脑胶质瘤LN229和U251细胞株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验证筛选出的miRNA与MICA的靶向调控关系,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B)实验检测miR-20a/106b转染LN229和U251细胞株后MICA的表达情况,通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免疫细胞对LN229细胞株的毒性能力。通过向去胸腺幼年(3周龄)和成年(10周龄)雄性SD大鼠脑桥区立体定向注射LN229细胞株的方法制备BSG幼鼠(J-rat)和成年鼠(A-rat)模型,并根据注射细胞株不同各分为3组,依次为J-rat组、J-rat-scr组、J-rat-miR-20a/106b-d组和A-rat组、A-rat-scr组、A-rat-miR-20a/106b-u组(每组各3只),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MICA的表达情况,采用MCID软件检测肿瘤的侵袭性,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成人患者的MICA总阳性表达率较儿童患者高(分别为5/5、10/13,P<0.05)。检索结果显示,有23个可能调控MICA的microRNA,其中包括miR-20a和miR-106b。在LN229细胞株中,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显示,转染pGL3-MICA-wt(野生型)质粒的荧光强度较对照组和转染pGL3-MICA-mut(突变型)质粒的强(均P<0.05);WB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和无义序列组比较,AS-miR-20a组、AS-miR-106b组及AS-miR-20a/106b组MICA的表达均增加(均P<0.05)。上述实验在U251细胞株得到相似的结果。不同效靶比(20∶1,10∶1,5∶1)情况下,AS-miR-20a/106b组LDH的活性高于对照组和AS-miR-20a/106b+MICA mAb组(均P<0.05),但后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头颅MRI结果显示,3组幼鼠和3组成年鼠均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脑干 儿童 肿瘤逃逸 自然杀伤细胞2家族成员D
原文传递
血流调整及血流重建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唐 孙杨 +4 位作者 杨建华 张文超 施铭岗 佟小光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8-393,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流调整及血流重建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型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8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型动脉瘤(最大直径≥2.5 cm)患者(共20个... 目的探讨血流调整及血流重建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型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8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型动脉瘤(最大直径≥2.5 cm)患者(共20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球囊闭塞试验、脑灌注成像并综合评估后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20例患者中,接受单纯颈内动脉结扎术2例,单纯颈内动脉缩窄术11例,高流量搭桥联合颈内动脉结扎术2例,中流量搭桥联合颈内动脉结扎术1例,低流量搭桥联合颈内动脉缩窄术4例。术后定期随访并复查头颅CTA或DSA,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20例患者中,术后动脉瘤消失5例,体积缩小11例,大小无变化4例。术后3例患者出现局灶性脑梗死。18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影像学随访时间为(7.8±3.0)个月(3~12个月),其中动脉瘤消失7例,体积缩小9例,大小无变化2例。临床随访时间为(46.3±16.3)个月(20~85个月),至末次随访,16例患者的术前症状消失或好转,2例症状无改善。末次随访mRS:0分9例,1分8例,3分1例。结论血流调整联合血流重建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型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根据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采取个体化手术方案,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治疗结果 血流调整 血流重建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 巨大
原文传递
后循环血管重建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闭塞疗效初探 被引量:4
12
作者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354-359,共6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血管重建手术治疗双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闭塞的术式选择和疗效。方法分别采用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颞浅动脉小脑上动脉、颞浅动脉大脑后动脉,以及移植桡动脉行枕动脉椎动脉寰椎上段吻合术等术式治疗9例双侧椎动脉或基底动... 目的探讨后循环血管重建手术治疗双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闭塞的术式选择和疗效。方法分别采用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颞浅动脉小脑上动脉、颞浅动脉大脑后动脉,以及移植桡动脉行枕动脉椎动脉寰椎上段吻合术等术式治疗9例双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结果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显示所有患者吻合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术后第7天脑血管造影检查,8例吻合血管血流通畅、1例吻合血管未显影,MR(或CT)灌注成像7例血流灌注明显改善。术后患者头晕症状完全消失(2例)、构音障碍减轻及吞咽功能好转(5例)。9例患者中仅1例于术后15d死于心肺功能衰竭,其余8例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脑缺血症状,4例基本恢复正常生活。结论根据椎基底动脉闭塞部位选择相应后循环血管重建手术方式,初步结果显示效果良好,但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脑血管重建手术 颞动脉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治疗体会 被引量:4
13
作者 乔婕 施铭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447-451,共5页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动脉瘤栓塞术、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吻合术联合动脉瘤栓塞术治疗80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总结3种手术方式适应证和技术特点。结果 80例患者中行动脉瘤栓塞术49例,手术成功率约为9...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动脉瘤栓塞术、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吻合术联合动脉瘤栓塞术治疗80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总结3种手术方式适应证和技术特点。结果 80例患者中行动脉瘤栓塞术49例,手术成功率约为95.92%(47/49);行动脉瘤夹闭术19例,手术成功率为16/19;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联合动脉瘤栓塞术12例,手术成功率为11/12。2例术后死亡,21例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余57例均好转。术后平均随访3.65年,复查CTA或DSA显示7例动脉瘤复发。结论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栓塞术手术创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对于后循环血管迂曲、动脉瘤较小、瘤颈较宽者,动脉瘤夹闭术相对安全且简单易行;对于动脉瘤栓塞术和夹闭术均较困难者,血管吻合术联合动脉瘤栓塞术为最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小脑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血流重建在累及颈内动脉的颅底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增峰 施铭岗 +1 位作者 佟小光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08-1113,共6页
目的探讨累及颈内动脉(ICA)的颅底肿瘤血流重建术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9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累及ICA的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膜瘤6例, 垂体腺瘤2例, 恶性软骨肉瘤1例, 鼻咽癌1... 目的探讨累及颈内动脉(ICA)的颅底肿瘤血流重建术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9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累及ICA的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膜瘤6例, 垂体腺瘤2例, 恶性软骨肉瘤1例, 鼻咽癌1例。根据肿瘤的起源部位、侵犯部位及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 分别采用经Dolenc入路切除肿瘤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3例)、扩大中颅底入路切除肿瘤并联合FukushimaⅠ型搭桥术(3例)、扩大中颅底入路切除肿瘤并联合Fukushima Ⅲ型搭桥术(2例)、Dolenc入路或扩大中颅底入路肿瘤切除并联合原位血管直接吻合术(2例)。术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吻合血管的通畅情况、肿瘤切除程度、有无脑缺血及肿瘤有无复发等。结果 10例患者术中荧光造影均显示吻合血管通畅, 术后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复查证实吻合血管通畅, 2例因术后昏迷未行DSA或CTA检查。肿瘤全切除7例, 近全切除1例, 部分切除1例, 1例ICA破裂出血的鼻咽癌患者仅行血管搭桥术, 未行肿瘤切除术。术后1例发生脑缺血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好转;2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及面瘫, 于3个月后恢复;1例累及两侧海绵窦斜坡的脑膜瘤患者一期行血管重建联合肿瘤切除术后恢复顺利, 但因二期对侧肿瘤切除术后昏迷, 自动出院;1例术后15 d因呼吸衰竭死亡。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26个月, 末次随访显示, 患者均未出现新发脑缺血, 其中6例行DSA或CTA复查, 显示5例吻合血管通畅, 1例吻合血管部分狭窄。1例恶性软骨肉瘤术后5个月复发, 1例脊索型脑膜瘤术后1年复发, 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累及ICA的颅底肿瘤, 根据脑血流代偿情况、肿瘤位置及ICA受累程度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术, 可以降低术中出血及术后脑缺血的发生率, 同时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颈内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 被引量:3
15
作者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分别采用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单纯支架植入、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以及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管吻合术辅助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分别采用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单纯支架植入、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以及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管吻合术辅助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等方法治疗18例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患者。结果 18例患者中5例采用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5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例基本致密栓塞、2例非致密栓塞),4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术后3例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改善),3例经远外侧入路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1例行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管吻合术辅助微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其中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死亡、1例中残;1例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吞咽困难和偏侧肢体麻木,其余患者术后平稳。17例获得1个月至3年随访,无一例动脉瘤复发或进展。结论用于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方法有多种,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考虑动脉瘤是否破裂出血或引起脑梗死,以及动脉瘤形态(如局限性偏侧型)、是否位于优势侧、是否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等因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栓塞 治疗性 椎动脉 脑血管重建术
下载PDF
急性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颅内大血管串联闭塞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涛 +2 位作者 王轩 高恺明 佟小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3-418,共6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串联颈内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8-11月共5例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串联颈内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均行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植入术,...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串联颈内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8-11月共5例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串联颈内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均行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植入术,再行颅内动脉支架取栓术。术后即刻采用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TICI)评价血管再通程度,术后3 d、90 d和1年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植入术以及颈内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支架取栓术,手术成功率为5/5。术后即刻TICI分级3级2例、2b级2例、2a级1例,血管再通率为4/5,未发生颅内出血或动脉再闭塞,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术后90 d mRS评分0分2例,2分2例,3分1例。术后1年均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结论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串联颈内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诊行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植入术并顺行颅内动脉支架取栓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支架 脑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气管切开术后继发气管无名动脉瘘一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卢醒 翟翔 +3 位作者 张金玲 刘钢 佟小光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67-769,共3页
本文报道了1例发生于老年男性气管切开术后的气管无名动脉瘘。患者男,60岁,因“意识下降5 d”就诊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查头颅CT示脑积水、小脑出血术后,为求进一步诊治于7月20日至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入院治疗。住院过程中发... 本文报道了1例发生于老年男性气管切开术后的气管无名动脉瘘。患者男,60岁,因“意识下降5 d”就诊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查头颅CT示脑积水、小脑出血术后,为求进一步诊治于7月20日至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入院治疗。住院过程中发生气管切开造瘘口大出血,于手术室全身麻醉下行气管切开伤口探查术与血管造影术,见头臂干中段上壁造影剂溢出,证实出血原因为气管无名动脉瘘,予以压迫填塞后再次造影见头臂干血流通畅,无造影剂溢出,证实破裂点压迫稳定,患者转至外院血管外科行支架植入过程中因过度失血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 血管外科 住院过程 头臂干 血管造影术 神经外科 老年男性 造影剂
原文传递
儿童颅内动静脉畸形95例治疗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煜 蒲珂 +4 位作者 施铭岗 闫学江 佟晓光 李庆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多变量分析,200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95例3418岁颅内AVM患儿诊治结果。其中,单纯手术治疗31例,栓塞后再手术19例,栓塞后伽玛刀治疗15例,手术后伽玛刀治疗8例,单纯栓塞治疗... 目的探讨儿童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多变量分析,200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95例3418岁颅内AVM患儿诊治结果。其中,单纯手术治疗31例,栓塞后再手术19例,栓塞后伽玛刀治疗15例,手术后伽玛刀治疗8例,单纯栓塞治疗8例,直接伽玛刀治疗9例,栓塞后再手术再伽玛刀5例。结果根据Spetzler-Martin分级,其中低级别(Ⅰ~Ⅲ级)60例,高级别(Ⅳ~Ⅴ级)35例,治疗前平均每年出血率为4.5%,在初次治疗后至将其彻底闭塞前出血率降至3.0%,低级别的完全闭塞平均需要1.5年,而高级别则为5.9年。3例(3/60)低级别AVM患儿治疗后出现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或神经功能缺损加重,无死亡;22例(22/35)高级别AVM患儿治疗后发生神经功能缺失,死亡2例。结论合理、正确的使用显微手术、放疗、血管内栓塞等治疗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儿童颅内AVM的出血风险,提高其闭塞率。但对于高级别AVM,因其治疗预后较差,需慎重决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儿童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创伤性颅内动脉瘤六例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宏 +5 位作者 刘暌 尹龙 范一木 王实 只达石 焦德让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04-605,F002,共3页
关键词 创伤性颅内动脉瘤 治疗 临床表现 CT扫描 X线检查 脑血管造影 诊断
下载PDF
儿童脑动静脉畸形治疗方式及预后分析
20
作者 蒲珂 +2 位作者 黄志发 李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5-432,共8页
目的分析并总结儿童脑动静脉畸形最佳治疗方式,以及相关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0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47例儿童(<18岁)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Spetzler-Martin分级和畸形血管团致密度分型评... 目的分析并总结儿童脑动静脉畸形最佳治疗方式,以及相关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0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47例儿童(<18岁)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Spetzler-Martin分级和畸形血管团致密度分型评价显微外科手术、伽马刀放射治疗或多模式治疗方式的风险,了解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构、走行;以手术全切除率、患儿预后和影像学随访结果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共计74.47%(35/47)患儿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出血<1周手术者28.57%(10/35)、>1周者71.43%(25/35);12.77%(6/47)密切随访;6.38%(3/47)伽马刀放射治疗;6.38%(3/47)采取多模式治疗[显微外科手术+栓塞术和(或)伽马刀放射治疗]。Spetzler-Martin分级Ⅰ~Ⅲ级(低级别)患儿占80.85%(38/47),76.32%(29/38)行显微外科手术,多模式治疗占2.63%(1/38)和伽马刀放射治疗占5.26%(2/38),15.79%(6/38)密切随访;手术全切除Ⅰ级9/9例、Ⅱ级13/14例、Ⅲ级6/9例;术后共随访5年,21.05%(8/38)预后不良、2.63%(1/38)复发。Spetzler-Martin分级Ⅳ~Ⅴ级(高级别)9例,显微外科手术6例、多模式治疗2例、伽马刀放射治疗1例;手术全切除Ⅳ级4/8例、Ⅴ级1/1例,有5例预后不良,无复发病例。畸形血管团致密度分型致密型患儿手术全切除17/17例、弥散型66.67%(16/24);术后预后不良者致密型3/18例、弥散型34.48%(10/29)。结论目前针对儿童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仍提倡积极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以脑出血时间超过1周手术为宜;术前充分评价手术风险、畸形血管团致密程度,有利于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高病灶全切除率,改善患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手术 栓塞 放射外科手术 脑血管造影术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