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南宝兴地区二叠系栖霞组一段白云岩储层充填序列及流体指示 被引量:5
1
作者 冯明友 高瑞琪 +4 位作者 王兴志 徐亮 赵金 刘小洪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0,共10页
川西南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受多期成岩作用改造明显,优质储层成因复杂。结合野外勘察、宏观—微观岩石学特征、阴极发光及流体包裹体测温等对研究区白云岩储层充填特征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川西南宝兴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一段白... 川西南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受多期成岩作用改造明显,优质储层成因复杂。结合野外勘察、宏观—微观岩石学特征、阴极发光及流体包裹体测温等对研究区白云岩储层充填特征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川西南宝兴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一段白云岩由半自形中—粗晶白云石组成,斑马构造及构造角砾白云岩发育,储集空间类型以残余晶间孔、残余晶间溶孔及溶蚀缝为主,其次为扩溶缝及晶洞,孔隙度多为1%~4%。(2)研究区白云岩储层以中—粗晶鞍状白云石及亮晶方解石充填为主,其次为少量石英充填,局部见中—粗晶白云石呈带状与方解石共同分布于裂缝中,总体上白云岩的分布受断层控制明显,缝洞较发育且表现为粗晶鞍状白云石→石英→方解石的充填序列。(3)研究区在中—晚三叠纪,深盆富镁热卤水沿断裂进入地层并交代原岩形成热液白云岩,热液冷却效应对早期储层进行溶蚀改造,并伴随压力降低导致粗晶鞍状白云石及少量方解石沉淀;侏罗纪末期受燕山运动影响,深盆富硅热液进入储层,部分交代早期鞍状白云石并见少量石英充填孔洞;燕山期晚期,高温-低盐度富二氧化碳流体因构造抬升过饱和析出晚期方解石,大幅度降低了储集空间。(4)多期流体对白云岩复合改造后,区内储层致密化明显,部分孔洞缝连通的晶粒白云岩可形成渗透性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白云岩 流体作用 充填序列 成岩作用 栖霞组 二叠系 宝兴地区 川西南
下载PDF
川中地区蓬莱气田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
2
作者 夏茂龙 张本健 +5 位作者 曾乙洋 贾松 赵春妮 冯明友 李勇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0,共11页
结合岩心、薄片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对川中蓬莱气田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储层的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蓬莱气田震旦系灯二段储层主要由凝块石白云岩、泡沫绵层白云岩及砂屑白云岩组成,储集空间包括孔隙、溶洞及... 结合岩心、薄片及分析测试等资料,对川中蓬莱气田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储层的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蓬莱气田震旦系灯二段储层主要由凝块石白云岩、泡沫绵层白云岩及砂屑白云岩组成,储集空间包括孔隙、溶洞及裂缝,以残余格架孔和中小型溶洞为主,孔隙多发育于微生物黏结白云岩及颗粒白云岩中。灯二上亚段储层孔隙度为2.0%~11.0%,平均为4.43%,渗透率为0.005~10.000 mD,平均为1.190 m D;灯二下亚段储层孔隙度为2.00%~6.98%,平均为3.64%,渗透率为0.030 9~2.600 0 mD,平均为0.950 0 mD。(2)微生物丘滩体展布及准同生期岩溶作用、表生期岩溶作用共同控制了研究区灯二段储层的分布及品质,优质储层多发育于灯二上亚段中上部和灯二下亚段顶部。(3)研究区灯二下亚段总体属海进半旋回产物,仅上部发育孔洞/缝洞型储层,中部及下部储层欠发育。灯二上亚段多为海退半旋回产物,其1小层为次级海侵背景,丘滩体厚度薄,以孔隙型储层为主;2小层在海退背景下发育连片分布的丘滩体,储层厚,以孔洞型储层为主(多为Ⅱ类储层),为区内主力产气层段;3小层总体为海退晚期浅水台坪沉积,葡萄花边构造发育,岩溶改造作用较明显,储层多为缝洞叠加岩溶型储层(Ⅲ类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黏结白云岩 颗粒白云岩 微生物丘滩 准同生期岩溶 表生期岩溶 海进 海退 灯影组二段 震旦系 蓬莱气田 川中地区
下载PDF
幕式热液作用对川西南部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集层复合改造效应及地质意义
3
作者 冯明友 +5 位作者 沈安江 文龙 王兴志 徐亮 梁峰 刘小洪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7,共14页
基于岩石学、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定年等研究,就热液对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集层幕式改造进行分析。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缝洞中充填多期中—粗晶鞍状白云石及其他热液伴生矿物,主要属印支... 基于岩石学、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定年等研究,就热液对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碳酸盐岩储集层幕式改造进行分析。四川盆地西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缝洞中充填多期中—粗晶鞍状白云石及其他热液伴生矿物,主要属印支期构造挤压及推覆作用下规模性高温、深部富镁卤水沿基底断裂/伴生裂缝等渗滤通道对早期灰岩/白云岩幕式改造的结果。富镁热液作用时间主要为中—晚三叠世,其次为燕山运动中晚期及喜马拉雅期,热液改造导致了硅质及方解石充填。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受断层、热液性质、流动路径及围岩岩性等因素复合控制,作用效果以物性“平均化”为主,热液对早期厚层块状颗粒灰岩/白云岩以热液白云石化/热液重结晶作用、破碎角砾化及缝洞充填等改造作用为主;对早期薄—中层泥粒灰岩以压裂、顺层白云石化、溶蚀及伴生矿物充填等产生的溶蚀-充填复合改造为主。热液作用下的破裂缝及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溶蚀孔洞与网状裂缝的有效连通可形成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典型热液白云岩储集层发育于断裂附近1 km范围内,厚30~60 m,部分孔/洞-缝连通体系发育的热液白云岩储集层具备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系 中二叠统栖霞组 中二叠统茅口组 热液流体 热液溶蚀 白云岩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二叠系辉绿岩断层破碎带热液锆石特征及地质意义
4
作者 刘小洪 陈珺朗 +3 位作者 冯明友 卓宜茜 王委委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6-758,共13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广元地区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被辉绿岩岩脉沿断层侵入并发育断层破碎带。为明确广元地区杨家岩剖面中二叠统辉绿岩岩脉断层破碎带中热液锆石特征,探讨与锆石形成有关的热液活动性质、来源及时限,本文利用薄片观察、扫描电... 四川盆地西北部广元地区二叠系碳酸盐岩地层被辉绿岩岩脉沿断层侵入并发育断层破碎带。为明确广元地区杨家岩剖面中二叠统辉绿岩岩脉断层破碎带中热液锆石特征,探讨与锆石形成有关的热液活动性质、来源及时限,本文利用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分析、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以及荧光分析等技术方法和手段开展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热液锆石主要产出于辉绿岩脉断层泥质–角砾状充填物中,具典型热液锆石形态、结构及微量元素特征;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为110~114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12.0±0.9 Ma,说明燕山Ⅲ幕(早白垩世末期)构造运动及流体活动已影响到龙门山北段的川西北地区。携带SiO_(2)等物质、具较高温度的深部热液流体与烃类流体混合沿断层带进入二叠系,除在断层破碎带中与Zr^(4+)结合形成热液锆石外,还形成部分次生溶孔;对于封闭性较好的区域,因压力释放及温度降低,过饱和SiO_(2)迅速晶出并充填孔隙及裂缝,使岩石孔隙度急剧降低;晚期方解石的沉淀进一步降低岩石的储集空间,严重影响储层储集性能。流体充填是造成川西北部广元地区火山岩侵入体断层破碎带火山岩及围岩致密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系 辉绿岩 断层破碎带 热液锆石
下载PDF
渝东北巫溪地区奥陶纪-志留纪转换期白云质条带形成机理及地质意义
5
作者 冯明友 +4 位作者 刘田 刘小洪 王兴志 朱逸青 王珏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9-611,共13页
为厘清渝东北巫溪地区O/S界线附近白云质条带的形成环境及条件,对其开展了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条带多呈薄层状与泥页岩互层产出,以(含)铁白云石为典型特征。铁白云石晶体多为粉-细晶,具球状、似“雾心亮边”... 为厘清渝东北巫溪地区O/S界线附近白云质条带的形成环境及条件,对其开展了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条带多呈薄层状与泥页岩互层产出,以(含)铁白云石为典型特征。铁白云石晶体多为粉-细晶,具球状、似“雾心亮边”结构,呈飘浮状分散于硅质中或围绕基性火山岩岩屑生长。铁白云石属产甲烷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共同作用的微生物成因。火山活动产生的大量火山物质以及海平面快速下降引发的沉积环境突变导致的生物大灭绝为其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相对封闭的贫氧环境有利于有机质在甲烷菌和硫酸盐还原作用下形成HCO_(3)^(-),早期沉积的基性火山物质大量脱水析出的Fe^(2+)、Mg^(2+)、Ca^(2+)等离子与HCO_(3)^(-)结合形成铁白云石。白云质条带的发育程度可作为奥陶纪-志留纪转换期火山作用及环境改变控制下细菌介导的成岩早期岩石-流体作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转换期 铁白云石 火山作用 细菌介导 早期成岩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