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皇甫川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强 飞鸿 +3 位作者 常康飞 王瑞 景元宁 穆兴民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06-1513,共8页
基于1954—2018年皇甫川流域长时间序列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监测数据,运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累积距平法等方法研究了皇甫川流域水沙周期演变特征,应用水文分析法定量评估了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皇甫川流域径流量和输沙... 基于1954—2018年皇甫川流域长时间序列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监测数据,运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累积距平法等方法研究了皇甫川流域水沙周期演变特征,应用水文分析法定量评估了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皇甫川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皇甫川流域降水量随时间变化呈不明显减小趋势,而径流量和输沙量随时间变化却呈显著减小趋势,且径流量减少趋势大于输沙量减少趋势。径流量和输沙量均从1986年发生由丰到枯的突变。以1954—1986年为基准期,1987—2018年人类活动对皇甫川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影响分别为83.04%和75.24%,降水变化对皇甫川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影响分别为16.96%和24.76%。突变年前后输沙量出现明显的下降,产流能力对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超过了85%。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是造成皇甫川流域水沙减少的影响因素,其中流域内逐年增强的人类活动是促使皇甫川流域径流和输沙减少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减少是次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川流域 降水量 人类活动 径流量 输沙量
下载PDF
黄河中游窟野河流域水沙关系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强 蔡学娅 +5 位作者 刘君怡 王姣 李恺怡 张倩倩 飞鸿 穆兴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74,共7页
为探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窟野河流域水沙情势的影响,基于1956—2019年窟野河流域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等监测数据,运用累积距平法、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对窟野河流域水沙变化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窟野河流域降水量随... 为探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窟野河流域水沙情势的影响,基于1956—2019年窟野河流域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等监测数据,运用累积距平法、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对窟野河流域水沙变化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窟野河流域降水量随时间变化呈不明显减小趋势,而径流量和输沙量随时间变化却呈显著减小趋势,流域水沙减少的因素不是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因素;径流量和输沙量年际变化的转折年份为1979年和1997年;同基准期A(1956—1979年)相比,B时期(1980—1997年)气候变化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4.25%,14.22%,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贡献率分别为85.75%,85.78%,C时期(1998—2019年)气候变化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贡献率分别为8.76%,6.65%,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贡献率分别为91.24%,93.35%,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都是造成窟野河流域水沙减少的影响因素,其中流域内逐年增强的人类活动是窟野河流域径流和输沙减少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减少是次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窟野河流域 黄河中游
下载PDF
黄河中游龙潼区间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强 飞鸿 +4 位作者 常康飞 李玉和 梁鑫 穆兴民 杜敏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5-568,共14页
为实现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和生态环境政策调整,以1957~2019年龙潼区间降水、径流、输沙和遥感数据为基础,运用累积距平法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了降水和植被指数变化与水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龙潼区间降水量随时间变化呈不明... 为实现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和生态环境政策调整,以1957~2019年龙潼区间降水、径流、输沙和遥感数据为基础,运用累积距平法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了降水和植被指数变化与水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龙潼区间降水量随时间变化呈不明显减小趋势,而径流量和输沙量随时间变化却呈显著减小趋势.径流在1985年发生了由丰到枯的突变,输沙在1985年和2002年发生了由丰到枯的突变.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现恢复态势,年均NDVI指数上升1.7%,空间上NDVI指数呈波动增加趋势,区间流域的南部地区植被覆盖度最佳.与基准期A(1957~1985年)相比,B时期(1986~2019年)降水对径流的贡献率为26.21%,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贡献率为73.79%.与基准期A(1957~1985年)相比,B时期(1986~2019年)和C时期(2003~2019年)降水对输沙的贡献分别为22.80%和11.73%,而人类活动对输沙的贡献率为分别为77.20%和88.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潼区间 输沙量 径流量 贡献率 归一化植被指数 降水
原文传递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对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强 李苗苗 +4 位作者 罗霞飞 王彦芳 李玉合 梁鑫 飞鸿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22-28,共7页
研究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周期变化特征,探究其内在驱动因素,对于整个黄河中游水资源利用,建立流域水沙科学调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58~2019年河龙区间的降水、径流和输沙等监测数据,采用线性趋势、累积距平、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对... 研究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周期变化特征,探究其内在驱动因素,对于整个黄河中游水资源利用,建立流域水沙科学调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58~2019年河龙区间的降水、径流和输沙等监测数据,采用线性趋势、累积距平、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同基准期(1958~1979)相比,1980~1999年和2000~2019年河龙区间降水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18%和11%,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82%和89%。同基准期(1958~1979)相比,1980~1999年和2000~2019年河龙区间降水对输沙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13%和9%,而人类活动对输沙变化的贡献率为87%和91%。降水变化是导致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的次要原因,人类活动是导致水沙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龙区间 双累积曲线 生态建设 输沙量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强 飞鸿 +4 位作者 夏雪 张明月 王新民 穆兴民 徐德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5-341,共7页
[目的]探讨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为黄河全流域生态系统的管理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和GIS空间分析对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 [目的]探讨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为黄河全流域生态系统的管理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和GIS空间分析对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气候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探讨了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窟野河流域耕地面积从1980年的1677.92 km^(2)减少到2020年的1365.58 km^(2);草地面积从1980年的5144.35 km^(2)减少到2020年的5038.97 km^(2);林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86.07 km^(2),798.96 km^(2),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减少60.25 km^(2),408.72 km^(2)。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有未利用土地转向耕地和草地,占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量的8.63%和61.47%;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向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的23.07%,50.98%和10.95%,且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强度高于1980—2000年。流域内景观斑块表现出斑块数量增加,相连度减小,破碎化程度增加,分割度升高,凝聚度降低和复杂度上升的特征。[结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都是造成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其中流域内逐年增强的人类活动是促使景观格局发生演变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变化是次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窟野河流域 气候变化 景观格局 驱动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