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精英与农村社会重建——定县实验中的士绅与平教会冲突 被引量:35
1
作者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0-104,244,共15页
民国时期地方社会精英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士绅和专业知识分子是两个重要群体。1933年河北定县成为县政建设实验县,当地士绅与主持实验县工作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之间的激烈冲突随之爆发。该类型社会冲突以士绅阶层的抱怨、污蔑、制造负... 民国时期地方社会精英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士绅和专业知识分子是两个重要群体。1933年河北定县成为县政建设实验县,当地士绅与主持实验县工作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之间的激烈冲突随之爆发。该类型社会冲突以士绅阶层的抱怨、污蔑、制造负面社会舆论为重要特征,反映了士绅阶层在农村社会和乡村建设中权力地位的边缘化。士绅阶层地位的没落,表面看来是平教会在乡村建设中刻意通过组织创新扶植农村青年参与乡村建设,致使士绅在农村社会权力结构中大权旁落,其结构性原因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士绅阶层在农村经济破产的情况下,经营高利贷活动,大量占有农村土地,与农民发生严重的经济利益冲突,致使社会负面评价增加;二是国家在县域单位推进现代化的意志受到士绅阶层的阻碍,平教会冷落士绅实际上代表了国家与地方社会在现代化问题上的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县实验 乡村建设 现代化 平教会 士绅
原文传递
一九四○年代中国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 被引量:27
2
作者 王铂辉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8-143,共16页
1940年代基于战后重建和加快工业化的考虑,中国社会学界在社会建设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主体内容、组织实施等方面做出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现代社会建设思想的基本架构;其在关注民生、加强积极性... 1940年代基于战后重建和加快工业化的考虑,中国社会学界在社会建设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主体内容、组织实施等方面做出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现代社会建设思想的基本架构;其在关注民生、加强积极性社会建设、提高民众的参与程度、重视农村社会建设、注重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当代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设 社会变迁 工业化
原文传递
历史记忆与自我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自觉 被引量:24
3
作者 葛珊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25,共10页
近代以来,西方的民族国家叙事模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性质,派生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问题。本文认为,通过文化自觉的作用可以修复历史记忆与自我认同的联结关系,诠释中华民族不断整合、努力谋求认同的自我价值观。文化自觉从中华民族... 近代以来,西方的民族国家叙事模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性质,派生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问题。本文认为,通过文化自觉的作用可以修复历史记忆与自我认同的联结关系,诠释中华民族不断整合、努力谋求认同的自我价值观。文化自觉从中华民族绵长的历史文化血脉切入,在心态秩序和建构秩序两个维度之间建立起联结机制,通过历史记忆整合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建构寻找凝聚核心,以推进历史记忆与自我认同的互动形塑,进而确认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框架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自我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自觉
下载PDF
文化自性与圈层整合:公共文化建设的乡村本位 被引量:20
4
作者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3-69,共7页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关系到乡村秩序重建的重大议题。在经济分化的背景下,社会分层结构带来村庄公共文化的圈层化发展,农村社区出现价值异化和底层个体化闲暇的新特征。在公共文化供给中,土生土长的内生文化被错误定位而难以发挥现代性活...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关系到乡村秩序重建的重大议题。在经济分化的背景下,社会分层结构带来村庄公共文化的圈层化发展,农村社区出现价值异化和底层个体化闲暇的新特征。在公共文化供给中,土生土长的内生文化被错误定位而难以发挥现代性活力,政府与市场推动的输入型文化则存在时空错位的矛盾冲突。本研究通过对农村公共文化发生的结构基础与供给模式的双重考察,提出以纵向阶层互动式的多元组织为载体,村庄精英为承接主体,内在文化基因与外部输入资源相互联动的文化再造新模式,旨在以乡村本位的视角推动公共文化建设,探索乡村秩序重建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性 圈层整合 公共文化 乡村本位
下载PDF
百年乡村建设的思想场域和制度选择 被引量:14
5
作者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5-130,共6页
思想作为一种反思性的社会活动,受制于特定历史场域中的各种社会力量关系对比,最终指向关于制度的社会选择,因此思想与场域、制度之间存在系统相关性。百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始终处于现代化的场域之中,国家、知识分子群体(包括政党)作为... 思想作为一种反思性的社会活动,受制于特定历史场域中的各种社会力量关系对比,最终指向关于制度的社会选择,因此思想与场域、制度之间存在系统相关性。百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始终处于现代化的场域之中,国家、知识分子群体(包括政党)作为场域中的活跃力量,在乡村建设中相互竞合,催生出多元繁复的乡村建设思想,最终构建起一系列具有现代特质的乡村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现代化 知识分子 思想 场域
原文传递
关公信仰与商人精神——一种基于宗教社会学的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7-140,共4页
关公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都市民间信仰。在现代都市社会,关公神像不断出现在豪华的商业大厦中。商厦中的关公信仰对商界人士具有多重意义,它既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树立自我形象,也可以为商海... 关公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都市民间信仰。在现代都市社会,关公神像不断出现在豪华的商业大厦中。商厦中的关公信仰对商界人士具有多重意义,它既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树立自我形象,也可以为商海弄潮者提供精神安慰,还能够帮助商家塑造诚信形象,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同时,关公信仰所蕴涵的经济伦理价值对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入剖析关公信仰在当代的发展演进,有助于人们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出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关公 诚信 经济伦理
原文传递
乡村生活秩序重构中的传统文化复兴——以皖南H镇为例 被引量:13
7
作者 夏当英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5-181,共7页
儒释道及民间信仰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乡村生活秩序运行的内生推力。近年来,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际乖舛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某些地域呈现复苏态势,这是当前乡村生活秩序重构的体现。H镇位属皖南,地境偏僻,水资源丰富,经济较为发达。从1980... 儒释道及民间信仰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乡村生活秩序运行的内生推力。近年来,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际乖舛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某些地域呈现复苏态势,这是当前乡村生活秩序重构的体现。H镇位属皖南,地境偏僻,水资源丰富,经济较为发达。从1980年代起,传统文化再次融入H镇村民的生活日常,并在对村民精神世界的培育和乡村精神秩序的整合、乡村人伦协和社会结构有序化、国家范围内的大社会与地方小社会统一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H镇传统文化复苏是村民自主选择的结果,尊重乡村社会自生自长秩序,以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培养村民主体意识的载体,是乡村社会有序化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生活秩序 传统文化 乡村文化 现代化
下载PDF
近代乡村危机的制度反应 被引量:12
8
作者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6-85,共10页
乡村危机是中国近代以来的重要社会问题。本文认为,近代乡村危机实质上是“宋型社会”的危机。1920~1930年后,城市知识群体和国家均为扭转危机,推动社会现代化做出了贡献。但是,国家的纵向整合在给现代化提供资源的同时,也成为基... 乡村危机是中国近代以来的重要社会问题。本文认为,近代乡村危机实质上是“宋型社会”的危机。1920~1930年后,城市知识群体和国家均为扭转危机,推动社会现代化做出了贡献。但是,国家的纵向整合在给现代化提供资源的同时,也成为基层社会演化的重要制约条件,现代乡村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有待于从政府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危机 公共服务 城市知识分子 政府
下载PDF
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社区培力助力“三社联动” 被引量:11
9
作者 胡雯 原珂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0-85,共6页
在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三社联动"是"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目标的有效实践探索。然而"三社联动"的发展正面临着社区居民参与治理能力不足的严峻挑战。社区培力机制恰以专业... 在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三社联动"是"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目标的有效实践探索。然而"三社联动"的发展正面临着社区居民参与治理能力不足的严峻挑战。社区培力机制恰以专业化辅导提升居民参与治理的能力,是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辅导机制,更是一种完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创新机制。社区培力机制通过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集聚社会组织力量以合作的方式服务于社区、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在地化发展等方式,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奠定坚实的民众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社区培力 “三社联动” 社区居民
下载PDF
社会治理传统的再发明——以礼治为核心的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17,共13页
中国的社会治理传统来自哪里,我们如何认识当前的协商民主等治理方式,这都是当前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礼在传统中国恰好是节制人类行为、协调利益冲突的社会规范系统,构成礼仪社会和礼治秩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传统。中国社会... 中国的社会治理传统来自哪里,我们如何认识当前的协商民主等治理方式,这都是当前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礼在传统中国恰好是节制人类行为、协调利益冲突的社会规范系统,构成礼仪社会和礼治秩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传统。中国社会传统的核心是以礼教为核心,构建起道德治理、典范治理、乡治的自治传统。在当下对礼教传统的再发明,应该从承认社会的自发性出发,适应个体化时代的需要,做好文化重建、组织重建工作,构筑社会的自治基础。把礼教引回中国社会学的视野,从社会规范构建生活世界的视角来认识中国社会及社会治理,对推动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礼治传统 文化重建
下载PDF
文明乡风如何形塑——以农村建房中邻里纠纷为中心的思考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郝光耀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6-102,共7页
邻里和睦,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本文对农村建房过程中的邻里纠纷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民俗信仰对乡村治理的挑战,发现"高人一头"民俗信仰所代表的符号象征和社会期望是造成建房中邻里纠纷的文化根源,农村社会结构变... 邻里和睦,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本文对农村建房过程中的邻里纠纷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民俗信仰对乡村治理的挑战,发现"高人一头"民俗信仰所代表的符号象征和社会期望是造成建房中邻里纠纷的文化根源,农村社会结构变迁所造成的利益冲突则为"高人一头"纠纷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要解决这一纠纷必须将民俗信仰、观念与社会主义法治秩序相协调,并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信仰 邻里纠纷 乡风文明 乡村治理
下载PDF
70 年来儿童福利的政策演进及其路径探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于建琳 《社会建设》 CSSCI 2019年第5期3-12,39,共1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儿童福利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呈现出由单位制与集体经济下的儿童保障向社会化改革方向发展、由补缺式的儿童福利向适度普惠式儿童福利拓展的演进轨迹。儿童福利政策随着70年来社会发展状况、儿童问题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儿童福利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呈现出由单位制与集体经济下的儿童保障向社会化改革方向发展、由补缺式的儿童福利向适度普惠式儿童福利拓展的演进轨迹。儿童福利政策随着70年来社会发展状况、儿童问题涌现、福利思想理念变化而演进,国家、家庭与社会在此过程中探索承担相应的责任,儿童福利呈现阶段性变化。在福利多元理念的引导下,建立国家主导、家庭赋能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儿童福利模式,是保障儿童福利向普惠式前进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福利 社会政策 国家责任 福利多元
下载PDF
村庄公共性再生产与祭祖活动公共化的蜕变——浙江省G村祠祭仪式考察 被引量:10
13
作者 葛珊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61,共10页
重建村庄公共性是在个体化时代推进乡村建设的核心议题之一。G村祠祭仪式的重建,呈现了公共性需求引发祭祖行动嬗变的基本过程。现代社会结构变迁,引发了宗族式微和信仰退隐,导致传统公共性消解;农民主体为了获得稳定的归属需求,对传统... 重建村庄公共性是在个体化时代推进乡村建设的核心议题之一。G村祠祭仪式的重建,呈现了公共性需求引发祭祖行动嬗变的基本过程。现代社会结构变迁,引发了宗族式微和信仰退隐,导致传统公共性消解;农民主体为了获得稳定的归属需求,对传统祖先崇拜元素进行抽取重组,并予以改造扩大,再生产了新的以祠祭仪式为媒介,以长幼有序、互惠互助、互谅互让的公共道德为基石的公共体系。新的公共体系在为农民提供持续的身份归属,实现个体对社会系统的"再嵌入"的同时,也弱化了宗族的中心-边缘结构和政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先崇拜 个体化 公共性 仪式
原文传递
从社区研究看社会学的中国风格——以学科理想与知识建构为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处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6-91,共6页
社区研究是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学术创新之一,是“社会学中国化”的成功尝试。社区研究的兴起校正了中国社会学的早期发展路向,所取得的成果丰富完善了中国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同时展现了中国社会学学以致用、爱国爱群、独立自主、关注底层... 社区研究是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学术创新之一,是“社会学中国化”的成功尝试。社区研究的兴起校正了中国社会学的早期发展路向,所取得的成果丰富完善了中国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同时展现了中国社会学学以致用、爱国爱群、独立自主、关注底层的学科理想,为社会学的中国风格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研究 学科理想 知识体系 社会学中国化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中的社会资本赋能机制——基于德国、加拿大等国应对数字鸿沟经验的讨论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雪纯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0-110,共11页
城乡数字鸿沟是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社会资本赋能或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借助制度嵌入机制,从社会环境层面对农村农民进行国家社会资本赋能,以“由下而上”的全新项目制运作思路,保障民众在数... 城乡数字鸿沟是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社会资本赋能或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借助制度嵌入机制,从社会环境层面对农村农民进行国家社会资本赋能,以“由下而上”的全新项目制运作思路,保障民众在数字乡村规划建设中的直接参与;第二,经由组织整合机制,于人际关系层面,通过多元主体联合网络为农村农民进行持续不断的组织社会资本赋能,提升农村农民的对外联通性和开放性,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三,发挥个人跃迁机制的效用,为个体提供兼顾认知和行为能力改造的个人社会资本赋能,帮助农村农民有意愿、有能力地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之中。社会资本赋能可以有效解决由“下不到乡”和“乡村不动”导致的“数字悬浮化”问题,弥合数字鸿沟,从而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社会资本 数字鸿沟 赋能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地方性再生产的时空逻辑——基于北碚乡村建设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茹薪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92,共12页
如何重新定义地方性,催生传统乡土社会的地方特征结合现代性因素进行创造性转换,甚至创新地方意义系统和社会认同,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民国时期北碚的乡村建设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的时空逻辑分析乡村建设进程中的地... 如何重新定义地方性,催生传统乡土社会的地方特征结合现代性因素进行创造性转换,甚至创新地方意义系统和社会认同,是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民国时期北碚的乡村建设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的时空逻辑分析乡村建设进程中的地方性再生产。研究发现,组织强化和环境建设在空间上重构了北碚的地域结构,集团生活及媒介载体在时间上重构了北碚的集体记忆。其中,高内聚和高效率的组织核心是地方性再生的动力机制,源于集团生活的交往记忆是重建地方认同的关键要素,发展文化记忆的媒介载体是再造地方想象的主要方法。这对当前我国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地方性 再生产 北碚
下载PDF
礼与俗的社会伦理基础:以传统祭礼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4
17
作者 秦鹏飞 《民俗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99,158,159,共10页
在中国社会历史上,礼与俗同根同源,在共同的发展演进中生成了“伦理理性”的核心价值。这种伦理理性受到儒家对人性之自然的认识的强化,深刻影响了后世社会中礼与俗的实践形式。考察传统祭礼,从礼学思想的大传统出发阐述礼俗关系,不仅... 在中国社会历史上,礼与俗同根同源,在共同的发展演进中生成了“伦理理性”的核心价值。这种伦理理性受到儒家对人性之自然的认识的强化,深刻影响了后世社会中礼与俗的实践形式。考察传统祭礼,从礼学思想的大传统出发阐述礼俗关系,不仅是对学界近年来参与“礼俗互动”讨论的回应与拓展,亦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中国社会的总体性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学 礼俗关系 社会伦理 传统祭礼
原文传递
张载社会视觉中的“民胞物与”理想及其时代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处辉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5-30,85,共7页
“民胞物与”是 1 1世纪思想家张载为解决社会贫困而建构的新型理想社会 ,主要内容包括恢复井田制度和重建宗族组织两个方面。该理想的产生与张载独特的社会视觉有着直接的关系。社会平等作为这一理想的核心与奋斗目标 ,开启了中国古代... “民胞物与”是 1 1世纪思想家张载为解决社会贫困而建构的新型理想社会 ,主要内容包括恢复井田制度和重建宗族组织两个方面。该理想的产生与张载独特的社会视觉有着直接的关系。社会平等作为这一理想的核心与奋斗目标 ,开启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理想社会的新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视觉 社会贫困 “民胞物与”
下载PDF
论社会治理的共同体传统及其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司文晶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4-133,共10页
社会治理应该深刻把握中国社会的共同体内涵。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研究要从对技术、制度、空间的研究转向对治理主体的行动规则及行动背后精神世界、道德伦理的研究。共同体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织和治理原则,它关注治理者由利益主体向道... 社会治理应该深刻把握中国社会的共同体内涵。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研究要从对技术、制度、空间的研究转向对治理主体的行动规则及行动背后精神世界、道德伦理的研究。共同体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织和治理原则,它关注治理者由利益主体向道德主体的转变,提倡德治与礼治。因此,治理不仅是一套权力技术,更是一种自我技术,通过修身、体悟、同类意识和感通等机制,在心灵上构建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的塑造能够提升政府、社区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进而形成利益沟通表达和维护的通道,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同体化。要实现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目标和任务,应在治理过程中,加强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共同体意识,引导治理主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体谅对方的困难,进而围绕公共利益构筑共识,共同解决好相关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共同体 道德主体 感通 同类意识
下载PDF
工业化时代的住房保障--基于民国时期劳工住宅问题的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芳婷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0-107,共8页
住宅问题是工业社会中事关民生和社会安全的重要问题,住房保障是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民国时期住房保障以抗日战争为界,前一阶段视住宅问题为劳工问题的一部分,政府初步探讨了本国的劳工住宅发展思路;后一阶段则视住宅问题为战... 住宅问题是工业社会中事关民生和社会安全的重要问题,住房保障是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民国时期住房保障以抗日战争为界,前一阶段视住宅问题为劳工问题的一部分,政府初步探讨了本国的劳工住宅发展思路;后一阶段则视住宅问题为战后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视住宅问题为一项集长期性、经常性、基础性等特征于一身的重要社会问题,重新定位住房保障的任务和具体措施,并从立法、政策等方面提出长远解决住宅问题的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人阶层 住宅问题 社会建设 社会管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