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土壤中耐辐射阿氏芽胞杆菌T61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7
1
作者 冯玮 张蕾 +3 位作者 万平 李艳红 杨志伟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8-494,共7页
【目的】对分离自西藏土样的菌株T61进行分离、鉴定和UV辐射抗性分析。【方法】对菌株T61进行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对16S r RNA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测定脂肪酸成分和GC含量,将T61与最相近种进行DNA-DNA杂交;测定T61的UV... 【目的】对分离自西藏土样的菌株T61进行分离、鉴定和UV辐射抗性分析。【方法】对菌株T61进行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对16S r RNA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测定脂肪酸成分和GC含量,将T61与最相近种进行DNA-DNA杂交;测定T61的UV辐射抗性曲线。【结果】T61细胞杆状,长度约为2μm,直径约为1μm,革兰氏阳性,可产生内生孢子。G+C含量为38.02%。脂肪酸主要成分是C14:0 iso、C15:0 iso和C15:0 anteiso。16S r RNA基因与阿氏芽胞杆菌B8W22T和巨大芽胞杆菌IAM13418T相似度最高,分别达到99.93%和99.53%。DNA-DNA杂交分析表明,T61与阿氏芽胞杆菌B8W22T的相似度为81.4%,而与巨大芽胞杆菌IAM13418T的相似度只有50.3%。UV辐射抗性分析显示,T61 D10为100 J/m2,远高于辐射敏感的大肠杆菌K12和枯草芽孢杆菌等菌株。【结论】菌株T61是一株阿氏芽胞杆菌,命名为Bacillus aryabhattai T61,其对UV辐射具有较强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胞杆菌 辐射抗性 分离和鉴定 DNA-DNA杂交
原文传递
耐辐射Belnapia菌株的分离和辐射后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白明艳 +3 位作者 李利 孙云峰 万平 杨志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9-176,共8页
从西藏土样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较强辐射抗性的革兰氏阴性菌株F-4,其16S rDNA序列与Belnapia属菌株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结合表型特点,初步将其鉴定为别尔纳普氏属(Belnapia)菌株。在UV和γ-射线辐照后,菌株F-4的D10分别为300J·m-2和4... 从西藏土样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较强辐射抗性的革兰氏阴性菌株F-4,其16S rDNA序列与Belnapia属菌株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结合表型特点,初步将其鉴定为别尔纳普氏属(Belnapia)菌株。在UV和γ-射线辐照后,菌株F-4的D10分别为300J·m-2和4000Gy,远高于辐射敏感的E.coli K12。为研究菌株F-4在蛋白质组水平对辐射的响应机制,将对数早期的F-4细胞置于1000Gyγ-射线辐照下,并在5h复苏培养后,对其可溶性蛋白进行了提取、双向电泳分析和MALDI-TOF/TOF质谱鉴定。结果表明,辐射后32个蛋白质的表达出现3倍以上的变化,其中24个蛋白质上调,8个蛋白质下调,涉及蛋白质折叠加工、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辅酶代谢和一些功能未知途径。本试验为研究细菌辐射抗性机制提供了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抗性 别尔纳普氏菌 耐辐射奇异球菌 蛋白质组学分析
下载PDF
芽胞杆菌T61的辐射抗性和伽玛射线辐照后蛋白质组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利 +3 位作者 白明艳 孙云峰 万平 杨志伟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1-38,共8页
采用辐射生存率测定、双向电泳和MALDI-TOF/TOF质谱分析方法,对芽胞杆菌T61的γ-射线辐射抗性和辐射后的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61的D10值为4 kGy,远高于辐射敏感的大肠杆菌。在10 kGy γ-射线辐照后,34个蛋白质出现显著变化,... 采用辐射生存率测定、双向电泳和MALDI-TOF/TOF质谱分析方法,对芽胞杆菌T61的γ-射线辐射抗性和辐射后的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61的D10值为4 kGy,远高于辐射敏感的大肠杆菌。在10 kGy γ-射线辐照后,34个蛋白质出现显著变化,包括多种抗氧化酶类、核苷酸合成代谢酶类、能量代谢酶类、转录相关因子、蛋白质合成与更新相关因子。其中,一些抗氧化防御系统重要成员上调表达,暗示出抗氧化保护在芽胞杆菌T61的辐射抗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胞杆菌 辐射抗性 蛋白质组分析 抗氧化保护
下载PDF
原核生物的NHEJ修复途径
4
作者 殷亮 +1 位作者 鲁琳 杨志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共6页
DNA双链断裂(DSBs)是严重的DNA损伤形式之一,生物体对DSBs的修复可通过同源重组(HR)或非同源末端连接途径(NHEJ)进行。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HR是细菌DSBs修复的惟一途径,但在分支杆菌和其它原核生物体内NHEJ途径的发现,使这一观念得以... DNA双链断裂(DSBs)是严重的DNA损伤形式之一,生物体对DSBs的修复可通过同源重组(HR)或非同源末端连接途径(NHEJ)进行。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HR是细菌DSBs修复的惟一途径,但在分支杆菌和其它原核生物体内NHEJ途径的发现,使这一观念得以颠覆。最近的研究表明,细菌NHEJ修复系统是一个双组分系统,包含一个多功能的DNA连接酶(LigD)和DNA末端结合蛋白Ku,具有DSBs修复所需的断裂末段识别、末端加工和连接活性。重点综述细菌NHEJ修复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双链断裂(DSBs) 非同源末端连接途径 Ku蛋白DNA连接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