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掺量矿物掺合料再生自密实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被引量:7
1
作者 董春汝 +2 位作者 唐刘洋 郭樟根 陈晨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4-443,共10页
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工业废料替代水泥,制备了生态型再生自密实混凝土(RA-SCC)。对3种水胶比(0.35、0.39和0.45),2种再生粗骨料取代率(50%、100%)和2种矿物掺和料取代率(50%、75%)共23个RA-SCC试件的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 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工业废料替代水泥,制备了生态型再生自密实混凝土(RA-SCC)。对3种水胶比(0.35、0.39和0.45),2种再生粗骨料取代率(50%、100%)和2种矿物掺和料取代率(50%、75%)共23个RA-SCC试件的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采用坍落扩展度和J环扩展度试验分析新拌混凝土的填充性能、通过性能、黏性,通过筛析法分析混凝土的抗离析性能。基于Matlab非线性数值计算,分析硬化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此外,利用扫描电镜成像技术,对RA-SCC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同时,研究了不同再生骨料处理方法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掺量矿物掺合料RA-SCC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再生混凝土骨料降低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复掺不同粒径粉煤灰、矿渣、硅灰可以弥补再生粗骨料的不利影响,有效提高了RA-SCC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复掺矿物掺合料提高了RA-SCC的水泥石基体和界面过渡区的密实性,从而提高了RA-SCC的力学性能。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提出了RA-SCC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计算公式。研究成果既有助于降低对水泥和砂石等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降低建筑及工业垃圾的处理难度,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密实混凝土(SCC) 再生粗骨料(RCA) 辅助胶凝材料(SCM) 再生混凝土 微观结构
下载PDF
大掺量矿物掺合料再生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
2
作者 秦大强 郭樟根 +1 位作者 唐刘洋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48,共7页
采用再生粗骨料代替天然粗骨料、矿物掺合料代替水泥制备了9组再生自密实混凝土(RA-SCC)。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和矿物掺合料对RA-SCC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通过对大量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提出RA-SCC的龄期强度计... 采用再生粗骨料代替天然粗骨料、矿物掺合料代替水泥制备了9组再生自密实混凝土(RA-SCC)。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和矿物掺合料对RA-SCC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通过对大量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提出RA-SCC的龄期强度计算式和弹性模量计算式。此外,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对RA-SCC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掺加20%粉煤灰、20%粒化高炉矿渣粉和10%硅灰可以有效弥补再生粗骨料对RA-SCC力学性能的不利影响。龄期-强度计算式和弹性模量计算式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微观结构分析证实了RA-SCC力学性能改善的原因,主要归因于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和硅灰组合的火山灰反应显著提高了再生粗骨料-水泥石界面过渡区的质量以及水泥石基体的密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自密实混凝土 矿物掺合料 力学性能 龄期-强度式 弹性模量式 微观结构
下载PDF
RH精炼喂CaSi线去除无取向硅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峰 《钢铁钒钛》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63,共6页
结合工业化生产的无取向硅钢,进行了RH精炼喂CaSi线去除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试验研究。针对不同的钙处理条件,分析了CaS夹杂生成热力学,观察了夹杂物的形貌和尺寸分布,确定了夹杂物的类型、数量,探讨了钙处理后钢中夹杂物的变化规律。结... 结合工业化生产的无取向硅钢,进行了RH精炼喂CaSi线去除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试验研究。针对不同的钙处理条件,分析了CaS夹杂生成热力学,观察了夹杂物的形貌和尺寸分布,确定了夹杂物的类型、数量,探讨了钙处理后钢中夹杂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钙处理可以有效抑制MnS、AlN夹杂物的生成,有效促进钢中微细夹杂物的聚合、上浮、去除,钢质纯净度明显提高。经过合适的钙处理后,钢中的夹杂物以独立存在的CaO为主,同时有少量含CaO、SiO2、MgO的复合夹杂,没有发现CaS夹杂存在。这部分夹杂物的尺寸集中分布在2~20μm,数量约为1.8×105个/m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RH精炼 钙处理 夹杂物
原文传递
RH精炼脱氧方式对无取向硅钢氧化物夹杂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峰 《电工材料》 CAS 2016年第5期3-6,10,共5页
氧化物夹杂对无取向硅钢的电磁性能有显著影响,RH精炼的脱氧方式是影响氧化物夹杂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工业化生产的1.45%Si-0.25%Al含铝硅钢,研究了Si、Al两种脱氧方式下,RH精炼过程中氧化物夹杂的行为及遗传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氧化物夹杂对无取向硅钢的电磁性能有显著影响,RH精炼的脱氧方式是影响氧化物夹杂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工业化生产的1.45%Si-0.25%Al含铝硅钢,研究了Si、Al两种脱氧方式下,RH精炼过程中氧化物夹杂的行为及遗传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RH精炼结束时,采用Si脱氧试样的氧化物夹杂以Al-Si系氧化物为主,只有20%左右的Al-O单独结合,试样中Al-O、Al-Si-O和Al-Si-Mg(Ca)-O结合的氧化物占86.6%;采用Al脱氧试样的氧化物夹杂,则以Al系氧化物为主,没有发现Si系氧化物,试样中Al-O结合的氧化物占62.5%,其余分别为18.8%的Al-Mg-O、12.5%的Al-Mg-Mn-O和6.2%的Al-Mg-Ca-O。此外,在RH精炼脱氧之后,采用Si脱氧试样的氧化物夹杂数量高于采用Al脱氧方式,两者分别为5.11个/mm2和4.52个/mm2;而在随后的脱气过程中,前者的氧化物夹杂数量下降速度明显高于后者,并在RH精炼结束时分别达到1.75个/mm2和2.12个/mm2。此时,两种脱氧方式对应的氧化物平均尺寸均也达到最小,但前者的氧化物夹杂平均尺寸大于后者,分别为1.58μm和1.41μm,均大于脱碳结束时的氧化物夹杂平均尺寸1.34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RH精炼 脱氧方式 夹杂物 遗传变化
下载PDF
氧硫交互作用对硅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峰 《电工材料》 CAS 2012年第4期16-19,共4页
结合工业化生产的无取向硅钢,探讨了氧硫交互作用对钢中夹杂物生成的影响。借助非水溶液电解+扫描电镜法,研究了不同O、S含量下钢中夹杂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提高O含量、降低S含量,会劣化热轧组织再结晶效果。在劣化效... 结合工业化生产的无取向硅钢,探讨了氧硫交互作用对钢中夹杂物生成的影响。借助非水溶液电解+扫描电镜法,研究了不同O、S含量下钢中夹杂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提高O含量、降低S含量,会劣化热轧组织再结晶效果。在劣化效果上,O的作用大于S;低Si、无Al硅钢中,应尽可能降低O含量、适当提高S含量,以粗化钢中微细夹杂物,减少尺寸小于1.0μm的夹杂物的数量;O、S含量与钢中夹杂物数量不具有关联性。生产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控制O、S含量,还要严格控制生产工艺,以免生成较多的有害夹杂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O含量 S含量 交互作用 夹杂物
下载PDF
基于性能的某底层框架砖砌体建筑抗震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2 位作者 董春汝 唐刘洋 郭樟根 《江苏建筑》 2021年第S01期75-77,共3页
底层框架砖砌体结构底层刚度薄弱,抗震性能较差,在历次地震中破坏较严重。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鉴定方法对某底框砖砌体建筑进行了抗震鉴定,分析了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和塑性铰发展情况,评估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并与现行抗震... 底层框架砖砌体结构底层刚度薄弱,抗震性能较差,在历次地震中破坏较严重。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鉴定方法对某底框砖砌体建筑进行了抗震鉴定,分析了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和塑性铰发展情况,评估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并与现行抗震鉴定规程鉴定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鉴定方法相比,基于性能的抗震鉴定方法可以全面评价底框结构的抗震性能及破坏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框结构 静力弹塑性分析 抗震鉴定
下载PDF
热轧卷下表头部白条纹状翘皮缺陷调查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克 孔龙华 +1 位作者 冯长宝 《工程技术研究》 2020年第18期17-18,共2页
文章通过对湛江钢铁热轧卷下表头部出现的白条纹状翘皮缺陷进行分析,发现连铸切下辊表面状态不良、辊面冷却水和辊子高速旋转异常是白条状翘皮产生的根源。通过加强辊面冷却水和辊子旋转的维护,下表白条纹状缺陷有明显改善。
关键词 白条状翘皮 切下辊 切割熔钢
下载PDF
装配式混凝土梁柱节点区BIM与点云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照球 金昊鹏 +1 位作者 仲明明 《建筑技术开发》 2020年第4期74-76,共3页
梁柱节点区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关键部位,其连接质量关系着整个结构体系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当前的建造过程中,梁柱节点连接区的质量控制大多基于粗略的人工方式,难以体现精益建造理念。结合BIM与点云,对数字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结... 梁柱节点区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关键部位,其连接质量关系着整个结构体系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当前的建造过程中,梁柱节点连接区的质量控制大多基于粗略的人工方式,难以体现精益建造理念。结合BIM与点云,对数字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区的设计、制作与施工阶段存在问题和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对实体模型、三维表面模型、不同阶段的数据集成与共享、智能化管理、精细化数字模型等价值进行分析,提出了BIM与点云在梁柱节点区建造过程中的核心优势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混凝土构件 梁柱节点区 BIM与点云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