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吻合器技术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59
1
作者 董新舒 赵鹏 +6 位作者 高登群 崔彬彬 王锡山 贾云鹤 于志伟 徐海涛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80-281,共2页
目的 探讨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中应用的适应证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7年 11月~ 2 0 0 0年 11月间采用双吻合器技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 14 6例的疗效 ,肿瘤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预防情况。结果  14 6例手术... 目的 探讨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中应用的适应证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7年 11月~ 2 0 0 0年 11月间采用双吻合器技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 14 6例的疗效 ,肿瘤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预防情况。结果  14 6例手术后 2例局部复发 ,发生吻合口漏 2例(1 4 % ) ,吻合口狭窄 8例 (5 4 % ) ,术后早期吻合口大出血 4例 (2 7% )。结论 双吻合器技术的应用可以扩大Dixon手术适应证的范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吻合器技术 应用 直肠肿瘤 重建性直肠结肠切除术 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9
2
作者 张望德 苑超 +4 位作者 邢彤 李谈 王克勤 张扬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88-590,共3页
目的探讨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静脉曲张的效果,分析并发症原因,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应用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患者共216条肢体,分析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每条肢体手术时间48min,所有患者下肢酸胀感消失,无曲张的浅静脉残留,术后并发... 目的探讨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静脉曲张的效果,分析并发症原因,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应用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患者共216条肢体,分析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每条肢体手术时间48min,所有患者下肢酸胀感消失,无曲张的浅静脉残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3%,无严重并发症,无曲张静脉复发。结论TriVex微创旋切术治疗静脉曲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兼有美观的特点,适应证广泛,效果良好。掌握重要环节的处理,将会进一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取得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血管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的受体γ特异配体罗格列酮对肝星状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3
作者 郭晏同 冷希圣 +3 位作者 李涛 秦致中 熊亮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 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的受体γ(PPARγ)特异配体罗格列酮对肝星状细胞(HSC)PPARγ 表达以及对H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 设立空白对照组、3μmol L罗格列酮组、10μmol L罗格列酮组;分别 用RT PCR、Western印迹、... 目的 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的受体γ(PPARγ)特异配体罗格列酮对肝星状细胞(HSC)PPARγ 表达以及对H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 设立空白对照组、3μmol L罗格列酮组、10μmol L罗格列酮组;分别 用RT PCR、Western印迹、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PPARγ的表达;用Western印迹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α 平滑肌 肌动蛋白(α SMA)及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thiazolyltetrazolium,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 仪分析细胞凋亡。 结果 10μmol L罗格列酮组HSC的PPARγ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10.87,P<0.01), PPARγ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对照组(t=4.627,P<0.01);10μmol L罗格列酮组HSC的增殖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t ≥5.542,P<0.01),其α SMA及Ⅰ型胶原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t≥4.627,P<0.01),其凋亡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16.682,P<0.01)。 结论 PPARγ特异配体罗格列酮通过增加PPARγ的表达,能够抑制激活的HSC表达α SMA及Ⅰ胶原,抑制激活的HSC增殖,诱导激活的HSC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 罗格列酮 细胞生物学特性 配体 特异 WESTERN印迹 受体 活化 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星状细胞(HSC)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PPARγ mol/L 四甲基偶氮唑盐 流式细胞仪分析 α-SMA RT-PCR mRNA表达 对照组
下载PDF
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董新舒 赵鹏 +6 位作者 高登群 崔彬彬 王锡山 贾云鹤 于志伟 徐海涛 《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2001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 :探讨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中应用的适应证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7年 11月至 2 0 0 0年 11间采用双吻合器治疗的低位直肠癌 146例的疗效 ,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预防情况。结果 :146例低位直肠癌应用双... 目的 :探讨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中应用的适应证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7年 11月至 2 0 0 0年 11间采用双吻合器治疗的低位直肠癌 146例的疗效 ,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与预防情况。结果 :146例低位直肠癌应用双吻合器进行 Dixon手术的效果良好 ,仅 2例局部复发 ,发生吻合口漏 2例 (1.4% ) ,吻合口狭窄 8例 (5 .4% ) ,术后早期吻合口大出血 4例 (2 .7% )。结论 :双吻合器的应用可以扩大 Dixon手术适应证的范围 ,但必须严格掌握根治原则及无瘤原则 ,否则易招致失败 ,在应用过程中 ,必须注意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的预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双吻合器 评价 并发症
下载PDF
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克勤 苑超 +5 位作者 张望德 原标 邢彤 李谈 张杨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84-587,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及合适的治疗程序。方法1997年6月至2004年5月采取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39例。26例患者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置入27枚支架,14例经股动脉途径,12例经肱动脉逆...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及合适的治疗程序。方法1997年6月至2004年5月采取血管腔内技术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39例。26例患者采用血管腔内治疗,置入27枚支架,14例经股动脉途径,12例经肱动脉逆行支架置入,其中8例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下穿刺肱动脉。13例未能行支架置入,行血管旁路转流术。9例伴有颈动脉或椎动脉严重狭窄者行支架置入。结果39例患者术后患侧与健侧血压差<10mmHg(1mmHg=0.133kPa),患侧/健侧血压指数由术前的平均0.62±0.11提高至0.98±0.04(t=4.738,P<0.01);腔内治疗患者与手术患者平均血管通畅时间分别为(57.6±3.7)和(60.2±7.2)个月。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与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疗效相当,由于血管腔内治疗的微创性和安全性,应优先选择血管腔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成形术 气囊 血管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腔内介入治疗4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望德 +5 位作者 苑超 李谈 原标 王克勤 邢彤 张扬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668-1672,共5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狭窄所致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评估腔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4例SMA狭窄患者通过介入治疗技术行SMA球囊扩张(PTA)及腔内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了3-32 mo,观察腔内治疗的效果以及预后情况.结...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狭窄所致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评估腔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4例SMA狭窄患者通过介入治疗技术行SMA球囊扩张(PTA)及腔内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了3-32 mo,观察腔内治疗的效果以及预后情况.结果:4例患者支架植入均成功.3例采用1枚支架,1例采用2枚支架.有3例在术后1 wk内症状消失,恢复良好.最快者术后当天腹痛消失,第2天肠梗阻即解除.3例患者在术后3 mo至6 mo内体质量恢复至接近正常.1例虽然术后症状较前明显缓解,但仍有间歇腹部不适,体质量恢复不明显.1例患者在术后32 mo死于突发心肌梗死,其生前症状未复发.随访期间复查腹部血管超声未发现有SMA再狭窄.结论:腹部血管CTA,MRA及选择性血管造影对确诊SMA狭窄致肠缺血具有重要意义.血管腔内技术应用于肠系膜血管疾病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狭窄 肠缺血 诊断 腔内介入治疗
下载PDF
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外科处理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杨 李谈 +3 位作者 廖传军 李春民 张望德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76,共2页
总结我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例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处理情况。8例患者中3例接受手术治疗,5例接受介入治疗。2例行假性动脉瘤修补,1例行自体大隐静脉间置术,5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2~36个月,1例因伤口感染... 总结我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例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处理情况。8例患者中3例接受手术治疗,5例接受介入治疗。2例行假性动脉瘤修补,1例行自体大隐静脉间置术,5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2~36个月,1例因伤口感染而致间置血管内漏,最终行动脉结扎、截肢,1例发生近端内漏,二次介入治疗,1例发生非假性动脉瘤相关性死亡。7例患者血管通畅良好,无假性动脉瘤复发,无远端缺血等并发症。我们认为对医源性假性动脉瘤进行适时恰当的血管外科处理是避免不良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血管外科 自体大隐静脉 动脉结扎 不良并发症 伤口感染 覆膜支架置入术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大鼠肝星状细胞中生长抑素受体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冷希圣 +5 位作者 李涛 彭吉润 秦致中 赵力 魏玉华 于鑫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2-153,共2页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肝星状细胞(HSC)中5个生长抑素受体(SSTR)亚型的表达情况,从侧面探索生长抑素影响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 生长抑素受体 肝星状细胞 表达 鼠肝 奥曲肽 大鼠 HSC 活细胞 共聚焦显微镜 异硫氰酸荧光素
原文传递
白细胞介素10对肝星状细胞激活的调节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涛 冷希圣 +4 位作者 秦致中 赵力 熊亮发 彭吉润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通过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丝裂原活化激酶(MAPK)信号通路蛋白对肝星状细胞(HSC)激活的影响。 方法 将培养的HSC随机分为4组:1组:对照组;2组:加入1 ng/ml IL-10;3组:加入5 ng/ml IL-10;4组:加入25 ng/...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通过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丝裂原活化激酶(MAPK)信号通路蛋白对肝星状细胞(HSC)激活的影响。 方法 将培养的HSC随机分为4组:1组:对照组;2组:加入1 ng/ml IL-10;3组:加入5 ng/ml IL-10;4组:加入25 ng/ml IL-10。培养2d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DGF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PDGF、MAPK信号通路蛋白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p38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 结果 1、5、25 ng/ml的IL-10作用后,与对照组相比HSC的ERK、p38以及α-SMA的表达显著降低(F值分别为240.47、21.39、28.86,P值均<0.01),并呈量效依赖关系;5、25 ng/ml的IL-10可以使PDGF表达显著降低(P值均<0.01),并呈量效依赖关系。 结论 IL-10可通过PDGF/MAPK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0 PDGF 肝星状细胞 白细胞介素10 表达 激活 HSC 激酶 丝裂原 RNA
原文传递
锁骨下动脉局限性阻塞的腔内治疗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克勤 张望德 +6 位作者 原标 李春民 李谈 廖传军 张杨 苑超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16-519,共4页
目的总结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局限性阻塞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腔内治疗的锁骨下动脉阻塞的85例(88条)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操作都在局麻下进行,经股动脉途径53例,肱动脉途径1... 目的总结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局限性阻塞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腔内治疗的锁骨下动脉阻塞的85例(88条)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操作都在局麻下进行,经股动脉途径53例,肱动脉途径14例,股动脉结合肱动脉途径19例,桡动脉途径2例。共置入82个支架。术后1、3、6和12个月随诊,以后每年复查1次。结果82条血管成功置入支架,技术成功率93.2%,6条血管技术失败。放支架前后血管狭窄率分别为(85±11)%和(4±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93,P=0.000)。患侧/健侧肱动脉收缩压差从(44±18)mmHg降至(3±5)mmHg,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初始通畅率12个月为97.6%,24个月为92.8%,5年为83%。结论腔内治疗近端锁骨下动脉阻塞性病变近远期疗效均较好,可作为锁骨下动脉阻塞治疗的第一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锁骨下动脉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支架
原文传递
Rotarex血栓清除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3年随访结果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廖传军 张望德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36-840,共5页
目的评估Rotarex血栓清除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femoropopliteal artery in-stent restenosis,FP-IS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间,接受Rotarex血栓清除术联合DCB... 目的评估Rotarex血栓清除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femoropopliteal artery in-stent restenosis,FP-IS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间,接受Rotarex血栓清除术联合DCB治疗的32例FP-ISR患者,进行3年随访。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术后3年的原发通畅率,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再干预率(clinically-driven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CD-TLR)。次要终点包括不良事件发生率、截肢率及病死率。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由步行障碍调查问卷(Walking Impairment Questionnaire,WIQ)评估。结果所有32例患者均获得了技术成功和手术成功,其中27例(84.4%)患者完成了3年的随访。术前平均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为0.45±0.14,3年时为0.81±0.10(P<0.05);术前WIQ评分为30.45±21.14,3年时为51.32±27.92(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随访3年,原发通畅率为81.5%,免于CD-TLR为85.2%。结论Rotarex血栓清除术联合DCB治疗FP-ISR是安全有效的,其中长期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腘动脉病变 支架再狭窄 Rotarex血栓清除术 药物涂层球囊
下载PDF
34例周围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治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望德 苑超 +4 位作者 原标 王克勤 邢彤 李谈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458-460,共3页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不同治疗方法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06年10月34例周围动脉PSA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34例周围动脉PSA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加压治疗(5例)、超声引导下凝血酶...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不同治疗方法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06年10月34例周围动脉PSA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34例周围动脉PSA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加压治疗(5例)、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5例)和手术方法治疗(27例)。超声引导下加压治疗5例,成功3例,2例改手术治疗。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5例,成功4例,1例改手术治疗。手术治疗27例,其中直接修补术12例,自体静脉补片修补术3例,动脉端端吻合1例,血管缝扎7例,人造血管重建术1例,自体静脉重建术3例;1例直接修补术后20d复发再次行直接修补术成功,其余26例均手术成功。所有病例无死亡,无远心端缺血加重。治疗成功后,假性动脉瘤包块消失。随访3~36个月,平均15个月,无复发。结论外科手术仍是治疗PSA的主要方法,按照适应症选择超声引导下加压治疗、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也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动脉 假性动脉瘤 动脉重建 超声
下载PDF
有关“漂浮膝”的几个问题(附7例报告) 被引量:6
13
作者 肖永志 梁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24-326,共3页
为探讨“漂浮膝”的概念、损伤特征和治疗方法等,作者总结7例“漂浮膝”,6例急诊手术,1例延期手术,其中3例同时行股骨和胫骨内固定。肢体功能随访结果:优5例,良1例,中1例。认为“漂浮膝”应是同侧股骨干和胫骨干或相邻的... 为探讨“漂浮膝”的概念、损伤特征和治疗方法等,作者总结7例“漂浮膝”,6例急诊手术,1例延期手术,其中3例同时行股骨和胫骨内固定。肢体功能随访结果:优5例,良1例,中1例。认为“漂浮膝”应是同侧股骨干和胫骨干或相邻的干骺端骨折而致整段膝关节漂浮,使膝关节呈连枷状。主张二处骨折同时手术内固定,不能同期内固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膝 多发伤 内固定 治疗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0对与枯否细胞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表达转移生长因子-β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秦致中 冷希圣 +4 位作者 李涛 熊亮发 郭晏同 彭吉润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6-668,共3页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IL) 10对与枯否细胞 (KC)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 (HSC)表达转移生长因子 (TGF) β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PDGF)的影响。 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的KC ,建立HSC与KC的共培养系统 ,分为 4组 :1组为HSC单独培养组 ;2组为HSC...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IL) 10对与枯否细胞 (KC)共培养的肝星状细胞 (HSC)表达转移生长因子 (TGF) β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PDGF)的影响。 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的KC ,建立HSC与KC的共培养系统 ,分为 4组 :1组为HSC单独培养组 ;2组为HSC与KC共培养组 ,不加IL 10 ;3组为HSC与KC共培养组 ,加入 1.5 μg/LIL 10 ;4组为HSC与KC共培养组 ,加入 15 .0μg/LIL 10。培养 48h后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 )法检测各组细胞中TGF β和PDGF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TGF β和PDGF蛋白的表达。 结果 KC能促进HSC表达TGF β和PDGF ;IL 10能抑制与KC共培养的HSC的TGF β和PDGF的表达。 结论 IL 10能通过KC对HSC的生物学活性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 枯否细胞 白细胞介素-10 转化生长因子-Β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肝纤维化
原文传递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壁炎性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杨 张望德 +2 位作者 李谈 原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53-2155,共3页
目的定量分析下肢动脉核因子(NF)-κB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探讨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管壁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对病例组19例终末期动脉硬化的下肢动脉和对照组3例正常下肢动脉NF-κB和PDGF的表达进行实时... 目的定量分析下肢动脉核因子(NF)-κB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探讨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管壁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对病例组19例终末期动脉硬化的下肢动脉和对照组3例正常下肢动脉NF-κB和PDGF的表达进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动脉壁NF-κB(35.42±5.69)和PDGF-A(34.38±5.80)、PDGF-B(33.95±5.92)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NF-κB与PDGF-A(r=0.926)和NF-κB与PDGF-B(r=0.925)之间均存在线性正相关(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管壁存在NF-κB和PDGF高表达,并且两者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核因子-ΚB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短时rt-PA导管接触溶栓联合腔内介入治疗下肢缺血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杨 张望德 +2 位作者 李谈 原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017-1020,共4页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短时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急性和亚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自2006年11月至2011年12月诊断为急性或亚急性下肢缺血的84例患者随...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短时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急性和亚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自2006年11月至2011年12月诊断为急性或亚急性下肢缺血的8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总剂量20 mg(A组)和10 mg(B组)的rt-PA进行导管接触溶栓,根据再次造影结果对病变明显部位进行腔内介入治疗.术后随访,对疗效、并发症及术后30 d、6个月和12个月患肢保全情况进行评价.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使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病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均为100%,rt-PA剂量对溶栓效果无影响(P>0.05),PTA和支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30 d、6个月和12个月的截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时导管接触溶栓联合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急性和亚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且rt-PA剂量对溶栓效果无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溶栓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下肢缺血
原文传递
机械血栓清除装置联合药物涂层球囊导管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5年随访结果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杨 廖传军 +2 位作者 李谈 张望德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5期520-524,539,共6页
目的评估机械血栓清除装置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导管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FP-ISR)的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32例接受机械血栓清除装置联合DCB导管治疗的FP-ISR患者... 目的评估机械血栓清除装置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导管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FP-ISR)的安全性及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32例接受机械血栓清除装置联合DCB导管治疗的FP-ISR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5年随访数据进行分析。分析患者的术后3、5年原发通畅率和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CD-TLR)率、手术治疗情况、不同Rutherford分级患者的治疗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截肢情况、死亡情况及步行障碍调查问卷(WIQ)评分。结果32例FP-ISR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和治疗成功率均为100%(32/32),其中,26例患者完成了5年随访。术后5年的WIQ评分为(49.28±24.62)分,踝肱指数(ABI)为(0.77±0.12),分别高于术前的(30.45±21.14)分、(0.45±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原发通畅率为81.5%(22/27),免于CD-TLR率为85.2%(23/27)。术后5年,原发通畅率为76.9%(20/26),免于CD-TLR为80.8%(21/26)。结论机械血栓清除装置联合DCB导管治疗FP-ISR具有良好的中远期效果,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腘动脉病变 支架内再狭窄 机械血栓清除装置 药物涂层球囊导管 安全性 疗效
下载PDF
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肝星状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冷希圣 +5 位作者 李涛 彭吉润 赵力 秦致中 魏玉华 于鑫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51-553,共3页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 (OCT)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 (HSC)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TG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从SpragueDawley大鼠的肝脏中分离培养HSC ,待其自发激活增殖及传代后 ,将其分为 5组 ,其中 4组加入不同浓度的...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 (OCT)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 (HSC)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TG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从SpragueDawley大鼠的肝脏中分离培养HSC ,待其自发激活增殖及传代后 ,将其分为 5组 ,其中 4组加入不同浓度的OCT ,余 1组为不加OCT的对照组 ,培养 72h ,RT PCR法检测各组细胞CTGF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mRNA表达的情况。结果OCT能够明显抑制CTGF及TGF β1mRNA的表达。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 结论 OCT能够抑制激活的HSC中CTGF和TGF β1基因的表达 ,由此发挥其抗纤维化作用 ,为临床抗纤维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类似物 奥曲肽 肝星状细胞 结缔组织 生长因子 基因表达 肝纤维化
原文传递
血管外科实习生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理论及行为的带教对策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宝钟 +1 位作者 邢彤 廖传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4240-4241,4247,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血管外科实习生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理论与行为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带教对策,以提高学生的感染预防控制能力。方法将2008年1月-2012年10月进入血管外科的54名本科实习生,通过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及循证医学教学法,采用问卷调查... 目的研究分析血管外科实习生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理论与行为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带教对策,以提高学生的感染预防控制能力。方法将2008年1月-2012年10月进入血管外科的54名本科实习生,通过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及循证医学教学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比较实习生实习前后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理论与行为的知晓情况。结果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与循证医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后,实习生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认识普遍得到了提升;并且在自我修养方面如沟通协作能力实习前(44.51±7.22)分,实习后(90.04±1.78)分,提高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行为规范、医院感染知识、自我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理解能力等均有普遍的提高。结论加强带教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责任意识,提高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实习生专业能力与职业行为规范的训练,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具有良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习生 医院感染 预防控制 相关因素 带教对策
原文传递
动脉硬化闭塞症致下肢慢性缺血的系统治疗 被引量:4
20
作者 原标 张葆现 +4 位作者 张望德 李谈 张扬 苑超 《中国医药导刊》 2008年第3期340-342,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闭塞症致下肢慢性缺血的系统治疗及效果。方法:1999年8月~2007年4月收治动脉硬化闭塞症致慢性下肢缺血患者310例。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经典的旁路手术、腔内治疗及干细胞移植术。结果:围手术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及手...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闭塞症致下肢慢性缺血的系统治疗及效果。方法:1999年8月~2007年4月收治动脉硬化闭塞症致慢性下肢缺血患者310例。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经典的旁路手术、腔内治疗及干细胞移植术。结果:围手术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手术治疗有效率为87.3%,平均随访34.4个月,有28例患者(32条下肢)截肢,其余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坏死组织愈合,11例患者有效降低截肢平面。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2.8%,平均随访12个月,术后30天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症状持续改善者50例,症状改善维持维持6个月以上的有48例,1年以上的有28例。结论:根据患者病情通过依序选择药物治疗、腔内治疗及旁路手术等系统方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致下肢慢性缺血,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症 慢性下肢缺血 旁路手术 腔内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