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线项目社工的规制空间与行动边界——以S市L社工机构三个项目为例
1
作者 范雅娜 宋明(校译) 《政治人类学评论》 2019年第2期165-220,301-305,8,共62页
本文以S市L机构的三个项目实施过程为基本材料,尝试探讨在项目实施场域这样一种行动空间层面,在由诸种约束条件构成的初始结构的基础上,一线社工的项目实施逻辑。研究发现,项目实施体系内各方力量通过不同的形式对项目的实施产生影响,... 本文以S市L机构的三个项目实施过程为基本材料,尝试探讨在项目实施场域这样一种行动空间层面,在由诸种约束条件构成的初始结构的基础上,一线社工的项目实施逻辑。研究发现,项目实施体系内各方力量通过不同的形式对项目的实施产生影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社工针对不同的力量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以达到不同的目标,而其最终目标在于维系项目的可持续运作,这正是项目社工的行动边界。项目实施体系内的各方力量共同塑造了项目社工的权力边界。无论是从行动角度还是权力角度来看,项目社工都存在一定的可控边界,这正是其活动空间。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一,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中,政府的"控制"逻辑强于"改善"逻辑;二,由于政绩压力以及"对上负责"的逻辑,政府购买服务中出现了"政府的政绩导向与需求的被设计"现象;三,项目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存在合理性与悖论性共存的特征;四,面对政府的强势干预等规制空间,项目社工在有限的空间内策略性地寻求并强化自身的专业性的行动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购买 项目社工 项目实施体系 行动 权力 边界
原文传递
新兴组织权威与村庄秩序重构——以晋西南H村私营企业主协会为例
2
作者 张芳芳 宋明(校译) 《政治人类学评论》 2018年第2期98-153,221-224,8,共61页
本文基于晋西南一个民富村穷的村庄的短暂整合图景,以农村地方秩序中的权威问题作为切入点,运用参与式观察以及运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对H村私营企业主协会权威生成及运作过程的分析,展现农村社区治理中不同的权威主体互动... 本文基于晋西南一个民富村穷的村庄的短暂整合图景,以农村地方秩序中的权威问题作为切入点,运用参与式观察以及运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对H村私营企业主协会权威生成及运作过程的分析,展现农村社区治理中不同的权威主体互动的内在机制,揭示村庄整合的基础及其动力。H村协会的发展优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有限地域内也有一定的代表性。私营企业主协会基于声誉机制和实际需求为村庄提供公共物品、谋生机会;在地域性利益共同体这一结构之网中,协会与村民、村庄正式组织以及地方政府展开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再生产了与三者之间的结构性的关联,促进了地域性利益共同体的巩固,重构了村庄的权威结构。地方政府对协会实施的选择性管理为协会自主性的获得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空间;而协会与地方政府通过政治地位和荣誉的赋予与谋求、直接或间接的合作、发展私人关系等方式相互积极渗透和嵌入。协会与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加警惕"的相对均衡的权力关系。对这一组织权威生成及运作的研究,有助于推进对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解释,认清乡村治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利用优势经济资源的象征作用建构其权威,成为村庄中的替代性功能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营企业主协会 新兴组织权威 地域性利益共同体 村庄秩序重构 权力均衡
原文传递
“类科层体系”背景下城市社区的权力运作逻辑——以浦东梅园小区为例
3
作者 金桥 宋明(校译) 《政治人类学评论》 2019年第1期105-154,280-283,8,共55页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城市社区更具有其独特的权力运作逻辑,这一逻辑存在于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之中。本研究以地处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的梅园小区为实地考察的对象,以观察、访谈、文献、问卷等方法收集资料,选择居民委员会作为切入点,通...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城市社区更具有其独特的权力运作逻辑,这一逻辑存在于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之中。本研究以地处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的梅园小区为实地考察的对象,以观察、访谈、文献、问卷等方法收集资料,选择居民委员会作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居委会书记、居委会委员、居委会干事与其他组织的成员、居民区积极分子、普通居民以及某些特殊群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对城市社区权力运作或互动过程及其背后的逻辑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在与不同群体的交往过程中,居委会工作者展示出了多种形态的权力,包括人情交往权、半科层化的权力、资源交换权、组织合作权和各种策略性的权力等,并最终概括出城市社区权力运作的五种逻辑,即依附逻辑、协商合作逻辑、精英主导逻辑、人情逻辑和服务交换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类科层体系” 权力运作逻辑 社区行动者 居委会
原文传递
村寨社会国家化进程的人类学视角——以中、老、缅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为例
4
作者 张雨龙 宋明(校译) 《政治人类学评论》 2018年第1期1-52,325-330,391,共59页
中国、老挝和缅甸三国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以橡胶种植为业,哈尼/阿卡人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橡胶种植带来的改变和影响,也切实感受到国家对于村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国家力量的渗入以及更为关键的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哈... 中国、老挝和缅甸三国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以橡胶种植为业,哈尼/阿卡人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橡胶种植带来的改变和影响,也切实感受到国家对于村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国家力量的渗入以及更为关键的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哈尼/阿卡人传统社会的裂变,国家权力渗透到村寨,传统村寨组织逐渐式微。不同国家的哈尼/阿卡人根据各自国家提供的政策路径和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实践不同的方式,如进行村寨社会整合与社会结构的重构、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等,这都是他们融入各自国家政治生活的实践探索。这些实践过程进一步拓展了哈尼/阿卡人对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想象,也是建构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理解国家的过程。融入国家化进程既是少数民族对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想象的拓展过程,是他们对民族和国家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同时,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是在国家引导和帮助民族群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建构与完善的,对边缘与中心的关系的理解,或者说对边境(边疆)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解,也是在边境地区的国家化进程和发展过程中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阿卡人 村寨社会 传统权威 村民联合体 国家化进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