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中国的“ ■”字纹饰 被引量:12
1
作者 《四川文物》 2006年第2期59-63,70,共6页
“■”字纹饰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纹饰之一,在古代埃及、波斯、希腊、印度、欧洲、西亚等地区都有所发现。在中国,“■”字纹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既是一个图形符号,又是一个音形义具备的汉字。本文作者拟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并结... “■”字纹饰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纹饰之一,在古代埃及、波斯、希腊、印度、欧洲、西亚等地区都有所发现。在中国,“■”字纹饰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既是一个图形符号,又是一个音形义具备的汉字。本文作者拟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资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初步将字纹饰划分为先佛阶段、佛化阶段、世俗化阶段,其中后两个阶段并行存在,相互影响,然后初步总结和考察了其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佛阶段 佛化阶段 世俗化阶段
下载PDF
宋代婴戏图盛行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0-41,共2页
在古代,以儿童为题材的绘画通常在画史中被称为"婴戏"、"婴儿"或"孩儿"等,也有称"婴戏图"、"戏婴图"、"货郎图"者。婴原指初生的女孩,后泛指初生儿、幼儿。因此,婴戏图就是描绘儿童嬉戏玩耍的一种人物画。
关键词 原因 宋代 人物画 儿童 绘画
下载PDF
北朝袒右肩陶俑初探 被引量:6
3
作者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8-127,共10页
北朝时期,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关系复杂,不同文化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在这种大环境下,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袒右肩陶俑是北朝墓葬中使用的一类特殊陶俑,数量不多,但非常富有特色。本文试图在详细统计资... 北朝时期,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关系复杂,不同文化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在这种大环境下,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袒右肩陶俑是北朝墓葬中使用的一类特殊陶俑,数量不多,但非常富有特色。本文试图在详细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探讨袒右肩陶俑的主要特征及其出现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袒右肩陶俑 出现原因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妇女的唇妆 被引量:2
4
作者 《文史杂志》 2005年第3期32-36,共5页
关键词 中国 古代妇女 唇妆 脂膏 朱砂
下载PDF
唐代儿童服饰探究——以儿童图像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5
5
作者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33-40,共8页
唐代是中国服饰发展史上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历来备受学界关注,然而,儿童服饰的研究尚乏人关注,这一方面与唐代儿童服饰缺乏文字记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长期以来学界习惯于对"大人物"(即成人社会)开展学术研究,儿童这种"... 唐代是中国服饰发展史上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历来备受学界关注,然而,儿童服饰的研究尚乏人关注,这一方面与唐代儿童服饰缺乏文字记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长期以来学界习惯于对"大人物"(即成人社会)开展学术研究,儿童这种"小儿科"题材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息息相关。本文结合唐代儿童图像资料及服饰实物,并参考相关文字记载对唐代儿童的发式、服装、鞋帽及首饰进行了初步探究,发现唐代儿童服饰存在年龄差异,并且具有中外服饰交流融合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儿童图像 发式 服装 首饰
下载PDF
浅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中的性别转换现象 被引量:4
6
作者 《兰州学刊》 2007年第10期167-169,136,共4页
服饰是性别区分的重要标志,这是男女生理差别所致,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古代中国,"男女不通衣裳"是儒家重要的服饰观念,并为历朝历代所遵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所穿用的服饰有时会突破性别的界线产生性别转换。文章... 服饰是性别区分的重要标志,这是男女生理差别所致,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古代中国,"男女不通衣裳"是儒家重要的服饰观念,并为历朝历代所遵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所穿用的服饰有时会突破性别的界线产生性别转换。文章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中的性别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并试图探讨时人对服饰性别转换现象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服饰 性别转换 时人态度
下载PDF
花木兰的着装——北魏女性服装的图像学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艺术设计研究》 2010年第2期43-48,共6页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备受称颂的巾帼英雄,以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而闻名天下,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以来,以木兰代父从军为题材制作的戏剧、电影、绘画、雕塑等各种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木兰的形象亦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艺术...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备受称颂的巾帼英雄,以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而闻名天下,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以来,以木兰代父从军为题材制作的戏剧、电影、绘画、雕塑等各种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木兰的形象亦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同艺术家手中变换。要想塑造花木兰的真实形象,其着装面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本文将花木兰置于北魏这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在全面梳理现有图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对花木兰的戎装和日常着装情况进行了详细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木兰 北魏 戎装 日常着装
下载PDF
从红山文化女神头像谈中国古代唇妆艺术的产生 被引量:1
8
作者 《民俗研究》 2005年第3期195-204,共10页
唇妆,在古代又称点唇,今天的口红在古代则称唇脂,这在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中便有记载,"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①.隋唐以后又有称"口脂"者,如韦庄<江城子>"朱唇动,先觉口脂香"②.用... 唇妆,在古代又称点唇,今天的口红在古代则称唇脂,这在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中便有记载,"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①.隋唐以后又有称"口脂"者,如韦庄<江城子>"朱唇动,先觉口脂香"②.用唇脂涂唇在古代又称"点唇术",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光泽,并给人以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点唇术便备受众多女性的喜爱,因此也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唇妆艺术.然而,现代意义上的口红并非中国古代所特有的唇脂的延续,而是近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红山文化 艺术 女神 《江城子》 中国特色 舶来品 口红 记载 韦庄
原文传递
历史与艺术重现:电影《花木兰》服饰设计简评 被引量:3
9
作者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38-42,66,共6页
对于历史题材影视剧而言,过于久远的古代其服饰的复原与考证往往存在不可跨越的屏障,而商业化的运作又使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不是疏于考证就是过于媚俗,因而产生了时下影视剧中光怪陆离的人物造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视作品的... 对于历史题材影视剧而言,过于久远的古代其服饰的复原与考证往往存在不可跨越的屏障,而商业化的运作又使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不是疏于考证就是过于媚俗,因而产生了时下影视剧中光怪陆离的人物造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水准。电影《花木兰》的服饰设计称不上完美,但在现有的历史题材影视剧中还算差强人意,其清新质朴的服饰造型基本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着装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木兰》 服饰 甲胄 男装 女装
下载PDF
左衽与右衽:从图像资料看山东地区北朝服饰反映的问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21-25,共5页
据现有的图像资料如陶俑、壁画(包括石刻画)观察,山东地区北朝服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但是,仔细观察,不同资料所反映的服饰面貌具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左衽与右衽在不同资料中的差别非常明显。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与当时陶俑制... 据现有的图像资料如陶俑、壁画(包括石刻画)观察,山东地区北朝服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但是,仔细观察,不同资料所反映的服饰面貌具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左衽与右衽在不同资料中的差别非常明显。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与当时陶俑制作技术、汉族传统着装观念、服装本身发展改进以及民族交流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也提醒我们在服饰史研究过程中,需要综合图像资料、文献资料乃至实物资料进行详细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时期 山东地区 服饰差异 着装传统 民族交流
下载PDF
崔芬墓甬道壁画探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56-60,共5页
崔芬墓为目前山东地区已发现的北朝壁画墓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例,墓室四壁的《墓主夫妇出行图》及十七牒屏风画为我国绘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备受学界关注。该墓甬道东、西两壁的图像曾两易其稿,耐人寻味,本文对这一改易现象进行了纵... 崔芬墓为目前山东地区已发现的北朝壁画墓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例,墓室四壁的《墓主夫妇出行图》及十七牒屏风画为我国绘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备受学界关注。该墓甬道东、西两壁的图像曾两易其稿,耐人寻味,本文对这一改易现象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并梳理了两种图像系统的发展演变,进而指出其与后世门神画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芬墓 甬道 武士 门吏 门神
下载PDF
北朝文物中的裲裆 被引量:2
12
作者 《文物春秋》 2014年第2期20-27,共8页
裲裆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历程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服装门类,其显著的实用性能不仅超越了古代服饰等级标识的传统价值,而且在拓跋鲜卑建立的北朝政权统治时期,款式简单的裲裆被纳入等级体系,并对后世服饰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系统梳理北朝... 裲裆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历程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服装门类,其显著的实用性能不仅超越了古代服饰等级标识的传统价值,而且在拓跋鲜卑建立的北朝政权统治时期,款式简单的裲裆被纳入等级体系,并对后世服饰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系统梳理北朝人物图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认为北朝时期以裲裆为名的服饰或相关者大致有四种,分别是裲裆内衣、裲裆衫、裲裆铠及背带裙,并对每一种服装的形制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衤两]裆 [衤两]裆衫 [衤两]裆铠 背带裙
下载PDF
考古发现所见北朝颈饰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6-64,共9页
考古发现所见的北朝颈饰资料有实物和图像两大类,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宁夏和陕西5省,根据其形制可划分为串珠、项链、项圈、璎珞、披帛5类,尤以不同质地的珠饰穿连而成的串珠饰品最为常见。北朝时期的颈饰呈现出鲜卑民族服饰... 考古发现所见的北朝颈饰资料有实物和图像两大类,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宁夏和陕西5省,根据其形制可划分为串珠、项链、项圈、璎珞、披帛5类,尤以不同质地的珠饰穿连而成的串珠饰品最为常见。北朝时期的颈饰呈现出鲜卑民族服饰传统、中原汉族服饰审美以及西域特别是佛教文化三种文化因素交互作用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颈饰 项饰 文化因素 审美观念 鲜卑
原文传递
汉代俗舞服饰探究——从考古发掘资料谈起 被引量:1
14
作者 《艺术探索》 2010年第2期38-42,共5页
两汉时期,舞蹈艺术繁盛,俗舞艺术尤为发达,这在考古发掘出土的画像石、陶俑、玉雕等艺术品中均有表现。舞蹈服饰作为服饰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与舞蹈艺术相辅相成,可以体现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与审美风尚。本文在系统梳理考古发掘出土的... 两汉时期,舞蹈艺术繁盛,俗舞艺术尤为发达,这在考古发掘出土的画像石、陶俑、玉雕等艺术品中均有表现。舞蹈服饰作为服饰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与舞蹈艺术相辅相成,可以体现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与审美风尚。本文在系统梳理考古发掘出土的舞蹈文物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汉代俗舞服饰风貌,并探讨俗舞服饰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出土文物 俗舞服饰 时代精神
下载PDF
浅析图像资料在古代服饰研究中的局限性——以北朝服饰研究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54,共4页
图像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它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在古代服饰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图像资料在古代服饰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图像资料反映古代服饰的不完整性、时代上的复杂性等,这需要我们在... 图像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它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在古代服饰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图像资料在古代服饰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图像资料反映古代服饰的不完整性、时代上的复杂性等,这需要我们在研究古代服饰的过程中详加考证,仔细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资料 服饰研究 服饰史 局限性 北朝
下载PDF
北魏平城的鲜卑帽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1-5,共5页
北魏平城的服饰特色鲜明,学界常名之为"鲜卑服",尤以头上所著鲜卑帽最具特色,并对后世男子头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献中关于鲜卑帽的记载涉及材质、颜色、功用等,但具体形制需要借助图像资料才能厘清。图像中的鲜卑帽形式多... 北魏平城的服饰特色鲜明,学界常名之为"鲜卑服",尤以头上所著鲜卑帽最具特色,并对后世男子头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献中关于鲜卑帽的记载涉及材质、颜色、功用等,但具体形制需要借助图像资料才能厘清。图像中的鲜卑帽形式多样,显然已成为北魏平城的流行服饰,不分贵贱、场合、性别乃至季节都可服用,仅在形制、制作工艺及材质上有所差别。鲜卑族由髡发习俗转为披发,进而流行鲜卑帽,与魏晋南北朝气候进入寒冷期密切相关。拓跋鲜卑迁都平城后,鲜卑帽还成为民族认同和政治建构的重要标识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平城 鲜卑帽 气候变迁 民族认同 政治建构
下载PDF
北朝文物中的履与靴
17
作者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1-112,共2页
鞋子是古代服饰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除了不易保存之外,还与鞋子在图像中常被裙裳裤子遮挡有关。北方民族拓跋鲜卑建立的北朝政权一方面继承了中原传统的鞋履样式,同时又将本民族习穿的靴子带入中原,并对隋唐时期的着靴礼制产生了深远... 鞋子是古代服饰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除了不易保存之外,还与鞋子在图像中常被裙裳裤子遮挡有关。北方民族拓跋鲜卑建立的北朝政权一方面继承了中原传统的鞋履样式,同时又将本民族习穿的靴子带入中原,并对隋唐时期的着靴礼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文物 图像
下载PDF
北朝时期的胡人俑
18
作者 《东方考古》 CSSCI 2012年第1期507-527,共21页
胡人入华是中国中古时期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向来备受学界关注。检诸文献,'胡'字早在战国时期的典籍中即已出现,并且自汉至唐,胡人形象在造型艺术中大量出现,为我们解读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迄今为止,汉晋、隋唐... 胡人入华是中国中古时期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向来备受学界关注。检诸文献,'胡'字早在战国时期的典籍中即已出现,并且自汉至唐,胡人形象在造型艺术中大量出现,为我们解读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迄今为止,汉晋、隋唐时期的胡人图像学界多有关注,并产生了大量颇有见地的研究论著。然而,处于汉唐之间的北朝胡人图像长期以来却少人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界 造型艺术 大量 历史 文献资料 时期 图像
原文传递
被遗忘的颜色史——读《颜色的故事:调色板的自然史》
19
作者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3年第9期35-37,共3页
目前,中国美术史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研究成果不断增加,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中外学术交流不断加强,研究理论和方法日益多样化。然而,为美术作品增色添彩的颜色史研究却长期缺席,《颜色的故事》一书从内容到篇章结构... 目前,中国美术史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研究成果不断增加,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中外学术交流不断加强,研究理论和方法日益多样化。然而,为美术作品增色添彩的颜色史研究却长期缺席,《颜色的故事》一书从内容到篇章结构无疑让中国读者耳目一新,启迪我们在美术研究领域开展颜色史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 历史 技术 文化 启示
下载PDF
墓与塔——南北朝丧葬礼俗的新变化
20
作者 《东方考古》 2019年第1期-,共15页
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佛教的广泛传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墓与塔都是埋葬死者的处所,佛教传入中国后,塔也影响了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南北朝时期,阇维塔葬的新葬俗开始在僧侣之间传... 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佛教的广泛传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墓与塔都是埋葬死者的处所,佛教传入中国后,塔也影响了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南北朝时期,阇维塔葬的新葬俗开始在僧侣之间传布,但大多僧侣、信众仍然坚持传统的墓葬之俗,只不过在墓葬建制上略有变异,比如在墓上建塔、墓壁饰塔等都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变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墓葬 阇维 墓塔 塔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