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格局分析 被引量:41
1
作者 崔高阳 陈云明 +1 位作者 曹扬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3-342,共10页
为明晰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格局,基于2009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2011年调查所得样地实测数据,对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790.75 Tg,土壤层、... 为明晰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格局,基于2009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2011年调查所得样地实测数据,对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790.75 Tg,土壤层、植被层和枯落物层碳储量分别占总碳储量的72.14%、26.52%和1.34%;其中,栎类碳储量在各森林类型中所占比重最大(44.17%),中、幼龄林是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约占总碳储量的49%。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23.70 t·hm–2,土壤层最大,枯落物层最小,植被层居中;碳密度均随龄级增加而升高,同一龄级表现为天然林高于人工林生态系统。此外,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分布格局不尽一致,反映了森林覆盖面积及森林质量对碳储量的影响。未来应加强林地抚育管理水平,增加造林再造林面积以增加碳储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森林生态系统 龄级 栎类 碳汇潜力
原文传递
侵蚀性雨型分类及不同植被类型对棕壤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春霞 董智 +4 位作者 高波 潘嘉琛 刘超 吴其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41,49,共7页
为探讨不同雨型下的植物措施对棕壤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将2018—2019年山东省泰安市下港坡面径流场16次侵蚀性降雨进行分类,结合径流场产流、产沙等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雨型对4种植被措施下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 为探讨不同雨型下的植物措施对棕壤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将2018—2019年山东省泰安市下港坡面径流场16次侵蚀性降雨进行分类,结合径流场产流、产沙等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雨型对4种植被措施下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降雨历时、降雨量和平均雨强为特征指标,侵蚀性降雨可分为A类(长历时、大雨量、大雨强)、B类(中历时、中雨量、中雨强)和C类(短历时、小雨量、小雨强)3种雨型。(2)与种植玉米相比,A、B雨型下,减流量均呈现板栗花生间作>苹果树>李子树的趋势。在土壤流失量方面:A雨型下,与李子树相比,减沙量呈现板栗花生间作>苹果树>玉米的趋势;B雨型下,与玉米相比,板栗花生间作的减沙率为84.2%,李子树的减沙率为31.2%,苹果树的减沙率为85.1%;C雨型下,减沙量呈现苹果树>李子树>板栗花生间作的趋势。(3)种植玉米的坡耕地土壤侵蚀情况最为严重,平均每年的土壤流失量为18.04 t/hm2;与之相比,板栗花生间作可降低79.57%的土壤侵蚀率,苹果树和李子树可分别降低73.36%,18.55%的土壤侵蚀率。综上,板栗花生间作与其他植物措施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尤其适合应对长历时、大雨量、大雨强的A类侵蚀性降雨,减流、减沙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性降雨 植被覆盖 棕壤 土壤侵蚀
下载PDF
山东省2001-2020年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其对地形的响应
3
作者 王如岩 李岩 +1 位作者 董智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144,161,共9页
基于2001—2020年MODIS-E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提取山东省植被覆盖度,并应用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海拔、坡度等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地形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山东省植被覆盖相对较好,高、较高、中、较低、低覆盖类... 基于2001—2020年MODIS-EVI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提取山东省植被覆盖度,并应用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海拔、坡度等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地形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山东省植被覆盖相对较好,高、较高、中、较低、低覆盖类型面积比例分别为45.22%、31.91%、12.99%、4.25%、5.29%。整体上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西部地区海拔低、坡度小,植被覆盖度高于其他地区,且高覆盖类型优势明显。鲁中南和胶东半岛低山丘陵区,随海拔升高、坡度增加,覆盖比例降低,较高覆盖比例升高,植被覆盖度有所减小。(3)2001—2020年间,山东省植被覆盖变化相对较为稳定,稳定型面积比例为46.49%;退化型、增加型面积占比分别为30.53%、22.01%。(4)在平原以及水域周边,海拔较低(<200 m)、地势相对平缓(<15°),植被存在一定程度退化、覆盖度出现降低趋势。在高海拔地区(>300 m)地势陡峭(>15°),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比例(>30%)远远高于降低的面积比例(<10%),植被覆盖表现出增加趋势,且随海拔和坡度增加,呈增加趋势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大,植被覆盖改善情况愈加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山东省不同地形条件下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植被指数 时空演变 山东省
下载PDF
鲁中南山区侵蚀性降雨及典型作物对坡面产流产沙影响研究
4
作者 张哲 方政 +4 位作者 董智 吴其聪 潘嘉琛 刘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6,共8页
为研究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等降雨因素及典型作物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泰安市东周小流域2014-2020年77次侵蚀性降雨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分析不同降雨类型下不同作物产流产沙特征及对各降雨指标的响应... 为研究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等降雨因素及典型作物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山东省泰安市东周小流域2014-2020年77次侵蚀性降雨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分析不同降雨类型下不同作物产流产沙特征及对各降雨指标的响应.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侵蚀性降雨可以分为Ⅰ型(小雨量、短历时、大雨强)、Ⅱ型(大雨量、长历时、小雨强)、Ⅲ型(中雨量、中历时、小雨强)3类.各降雨频率为67.53%,3.9%,28.57%,占研究期内总降雨量的44.2%,14.02%,41.78%.②各径流小区产流和土壤流失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大豆、裸地、地瓜、花生,花生和地瓜对径流和泥沙的削减效果相对较好.在Ⅱ型条件下,各小区产流产沙量最大,Ⅲ型次之,Ⅰ型最小;但当Ⅰ型和Ⅲ型雨频率较高时,产流产沙量也较大.③对坡面产流产沙影响最大的因素为降雨量,当作物种类不同时,影响次之的因素有所差别.径流对降雨因素的响应程度高于土壤流失量,控制产流发生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土壤流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性降雨 典型作物 产流 产沙 鲁中南山区
下载PDF
牧草种植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壤改良效果的动态监测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窦晓慧 李红丽 +5 位作者 盖文杰 许婷婷 吴其聪 潘嘉琛 董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94-401,共8页
为揭示牧草种植改良盐碱地的效果,更好地开发利用后备土地资源。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区试验、野外取样、室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高丹草、甜高粱和墨西哥玉米3种一年生牧草在1个生长期内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 为揭示牧草种植改良盐碱地的效果,更好地开发利用后备土地资源。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区试验、野外取样、室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高丹草、甜高粱和墨西哥玉米3种一年生牧草在1个生长期内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物理、化学和酶活性改良效果的动态变化,并依据土壤质量指数综合评价了改良效果。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pH和电导率随生长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高丹草和墨西哥玉米在生长旺盛期对土壤pH的降低效果最明显,甜高粱在收获期降低pH的效果最好。3种牧草土壤电导率较CK均显著降低,对20—40 cm土层的降低效果优于0—20 cm土层,其中墨西哥玉米效果最好。(2)种植不同牧草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明显改善,其中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有显著提升,但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影响不大。(3)3种牧草在不同生长期内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在生长旺盛期土壤酶活性最强,均显著增强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的活性,其中甜高粱对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影响最大。(4)不同牧草对盐碱土壤改良指标的贡献值存在差异,综合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评价指标,种植不同牧草后土壤质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甜高粱>高丹草>墨西哥玉米>CK。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的植物修复技术和筛选及引进国内外具有高效生态经济效益的耐盐植物提供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盐碱地 生物改良 土壤质量评价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基于面向对象的SPOT卫星影像梯田信息提取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雨果 王飞 +1 位作者 孙文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5-351,共7页
梯田信息准确和快速提取是区域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和评价的核心技术之一,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地物信息提取是一种有效手段。该研究以燕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高分辨率的SPOT5遥感影像数据,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技术,通过影像分割构建影像对象,在分... 梯田信息准确和快速提取是区域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和评价的核心技术之一,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地物信息提取是一种有效手段。该研究以燕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高分辨率的SPOT5遥感影像数据,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技术,通过影像分割构建影像对象,在分析影像对象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梯田信息的遥感提取规则,实现了梯田的自动提取。最后用手工勾绘结果对梯田的遥感提取结果进行精度评价,从田块边界的吻合度评价位置精度,并通过比较该结果与人工目视解译结果进行面积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基于面向对象分类的遥感方法可以较好地从原始影像中提取复杂地貌区梯田的位置信息,面积提取正确率达到78.38%,该方法可为黄土高原地区梯田信息遥感提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田 面向对象分类 信息提取 遥感影像 黄土高原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的任务与策略 被引量:6
7
作者 范建容 谭杰俊 +2 位作者 格桑卓玛 德吉色珍 《中国水土保持》 2017年第3期62-65,共4页
西藏自治区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及独特的高原气候,导致区域内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对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而准确地了解生态状况与变化原因,可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决策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等... 西藏自治区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及独特的高原气候,导致区域内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对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而准确地了解生态状况与变化原因,可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决策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总结近年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水土保持监测的目标、内容及特点,提出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的任务及相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监测 任务 策略 西藏自治区
下载PDF
希拉穆仁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对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8
作者 王艺颖 陈新闯 +5 位作者 董智 郭建英 陈阳 李欣 李质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29,139,共10页
[目的]为探究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植被群落的改变,解析群落特征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方法]以希拉穆仁荒漠草原控制放牧试验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和禁牧(... [目的]为探究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植被群落的改变,解析群落特征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方法]以希拉穆仁荒漠草原控制放牧试验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和禁牧(CK)下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团聚体特征及二者的关系,揭示植物群落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结果](1)植物群落物种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LG的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显著低于其他放牧强度(p<0.05)。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HG的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他放牧强度(p<0.05)。不同放牧强度下地下生物量差异显著,且不同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均以LG最高。(2)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变化趋势与大团聚体含量一致,在0—5,5—10 cm土层表现为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LG最高、MG最低)。(3)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s均匀度指数(J′)、地上生物量、容重是影响大团聚体含量、MWD和GMD的显著性因子(p<0.05)。[结论]放牧强度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影响植被群落多样性指数(H′和J′)、地上生物量、土壤容重的变化而引起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该结果为希拉穆仁草原放牧强度选择及生态恢复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放牧强度 植被群落 多样性指数 土壤团聚体
下载PDF
华北平原典型干旱年土壤水分及灌溉特征遥感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王飞 +1 位作者 焦俏 张雨果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3-129,共7页
华北平原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土壤水分是制约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首次运用土壤水分指数数据,对华北平原土壤水分以及灌溉特征进行空间分析,旨在为区域尺度农田旱情以及农作物产量的实时监测与预报提供相关参考。研究基于1993... 华北平原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土壤水分是制约作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本文首次运用土壤水分指数数据,对华北平原土壤水分以及灌溉特征进行空间分析,旨在为区域尺度农田旱情以及农作物产量的实时监测与预报提供相关参考。研究基于1993—2002年华北平原逐旬降雨数据和主动微波遥感反演的土壤水分指数数据,应用地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典型干旱年(1999年)该区表层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并提取和分析小麦生长期内的灌溉信息;通过对逐旬的降水和土壤水分数据的空间叠置分析,提取区域内的灌溉信息。结果表明:1999年降水量比多年(1993—2002年)平均量少约140 mm;1999年土壤水分变化与降水变化整体保持一致,低于多年平均水平,春季和夏季,土壤水分减少尤为明显,土壤干旱非常普遍;小麦生长期内,大部分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灌溉,其中中部地区灌溉次数最少,占研究区面积的65%左右的南部和北部地区灌溉次数多为2~3旬次。采用降水量和遥感水分监测数据,可以分析土壤水分变化的原因,提取灌溉的范围和时间特征,并可为旱情遥感监测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时空变异特征 降水 灌溉 华北平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