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甲苷抑制ROS 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2
1
作者 小翠 朱瑞雪 +1 位作者 蔺淑梅 石磊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12期1399-1403,共5页
目的探究黄芪甲苷(AVI)抑制ROS 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HepG2增殖、凋亡的作用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epG2,并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低浓度黄芪甲苷组(2. 5μM/m L)、中浓度黄芪甲苷组(5μM/m L)和高浓度黄芪甲苷组(10μ... 目的探究黄芪甲苷(AVI)抑制ROS NF-κB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HepG2增殖、凋亡的作用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epG2,并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低浓度黄芪甲苷组(2. 5μM/m L)、中浓度黄芪甲苷组(5μM/m L)和高浓度黄芪甲苷组(10μM/m L)。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并检测增殖相关蛋白Ki67的表达,评估肝癌细胞HepG2生长情况;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并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和Bax的表达,评估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情况;采用2’,7’-二氯氢化荧光素乙二脂(DCF-DA)染色法结合荧光酶标仪检测细胞内ROS的含量水平;使用Western blot检测肝癌细胞HepG2 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相比空白对照组,使用黄芪甲苷各组肝癌细胞HepG2克隆形成率、Ki67,Bcl-2,NF-κB、IKK-α、IKK-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 01),且随着使用浓度的升高呈浓度依赖性;相比空白对照组,使用黄芪甲苷各组肝癌细胞HepG2凋亡率、ROS含量水平、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 01),且随着使用浓度的升高呈浓度依赖性。结论黄芪甲苷可以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和NF-κB信号通路实现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细胞 黄芪甲苷 ROSNF-κB信号通路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蔺淑梅 小翠 +5 位作者 张曦 杨雪亮 陈云茹 刘小静 叶峰 石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37-941,共5页
目的检测不同疾病状态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25(OH)D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HBV感染者2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7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6例),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25(OH)D... 目的检测不同疾病状态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25(OH)D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HBV感染者2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0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70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6例),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肝功、凝血及乙肝病毒学标志物并对肝硬化患者进行Child-Pugh分级、计算肝脏纤维化FIB-4评分等。结果①慢性HBV感染者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14.37±7.18)ng/mL,低于正常对照组[(23.60 ± 6.20 ) ng/mL,P<0.05],其中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25(OH)D水平[(11.20± 5.99 )ng/mL]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22±6.84)ng/mL,P<0.001]和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7.16± 7.55)ng/mL ,P< 0.00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血清25(OH)D与ALB水平均呈正相关,与PT水平呈负相关,肝硬化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与FIB-4评分呈负相关;③在肝硬化Child-Pugh C级的患者中血清25(OH)D缺乏者占91.9%,Child-Pugh B级的患者中血清25(OH)D缺乏者占81.6%,Child-Pugh A级的患者中血清25(OH)D缺乏者占67.1%;④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提示,FIB-4评分≥1.45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代偿的可能性大;血清25(OH)D水平<20 ng/mL的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发生肝硬化失代偿的可能性大,肝脏病变程度重。结论维生素D缺乏在慢性HBV感染者中普遍存在,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尤为显著;血清维生素D水平可作为评估慢性HBV感染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乙型肝炎病毒 慢性肝脏疾病 肝脏纤维化 肝硬化
下载PDF
胸腺法新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HA、Ⅳ-C、LN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石磊 朱瑞雪 +2 位作者 小翠 叶峰 贾海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22期4362-4366,共5页
目的:探讨胸腺法新联合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CVHB)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层黏蛋白(LN)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7月收治的102例CVHB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胸腺法新联合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CVHB)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层黏蛋白(LN)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7月收治的102例CVHB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予以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观察组(51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胸腺法新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HA、Ⅳ-C、LN水平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3%,较对照组明显升高(66.7%,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48周后血清HA、Ⅳ-C、LN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血清HA、Ⅳ-C、L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外周血CD3^+、CD4^+、CD4^+/CD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7.8%和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用ETV治疗相比,胸腺法新联合ETV治疗CVHB更能有效消除/缓解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其免疫功能和疗效,且安全性高,可能与其降低血清HA、Ⅳ-C、LN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 胸腺法新 恩替卡韦 肝纤维化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陕西地区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任丹凤 小翠 +2 位作者 赵英仁 陈天艳 张曦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556-557,共2页
不明原因发热(FUO)最早由Petersdorf和Beeson于1961年提出,是内科常见疑难杂症,诊断标准包括:(1)发热时间>3周;(2)体温>38.3℃;(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诊断。FUO的病因可分为五大类:感染性疾病、... 不明原因发热(FUO)最早由Petersdorf和Beeson于1961年提出,是内科常见疑难杂症,诊断标准包括:(1)发热时间>3周;(2)体温>38.3℃;(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诊断。FUO的病因可分为五大类: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NIIDs)、其他疾病和仍未明确病因的疾病[1],其中前4类为引起经典型FUO的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发热 感染性疾病 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 肿瘤
原文传递
HBV preS1蛋白及ASGPR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肝组织中的分布
5
作者 张曦 刘小静 +6 位作者 陈云茹 孔颖 杨雪亮 张凯 小翠 叶峰 蔺淑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6-171,共6页
目的检测HBV preS1蛋白及ASGPR的亚细胞定位及在肝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为研究二者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依据。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HBV preS1蛋白及ASGPR在HepG2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情况以及二者是否存在共定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BV pr... 目的检测HBV preS1蛋白及ASGPR的亚细胞定位及在肝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为研究二者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依据。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HBV preS1蛋白及ASGPR在HepG2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情况以及二者是否存在共定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BV preS1蛋白和ASGPR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在HepG2细胞的胞膜、胞质及胞核中均可见明亮的绿色荧光,表明HBV preS1蛋白弥散分布于肝细胞的胞膜、胞质及胞核中;在胞膜上可见明亮的红色荧光,而胞质中的红色荧光较弱,表明ASGPR主要表达于肝细胞膜上,在肝细胞质中呈弱表达。提示在HepG2细胞的细胞膜上HBV preS1蛋白与ASGPR具有共定位。在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中,HBV preS1蛋白在肝细胞的胞膜、胞质及胞核中均有阳性表达;ASGPR不仅在肝细胞膜上有阳性表达,在胞质中的表达率也较高。此外,ASGPR在肝组织中的分布形式与HBV preS1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并且二者的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776,P<0.000 1)。结论 ASGPR除介导HBV入侵外,可能还参与了病毒的分泌及胞内运输等其他生命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PRES1蛋白 ASGPR 细胞定位 组织分布
下载PDF
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激活蛋白C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蔺淑梅 贾海娟 +7 位作者 杨雪亮 刘小静 陈云茹 小翠 石磊 李建州 叶峰 张曦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3期72-78,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激活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本研究实验动物为健康普通级雄性6周龄Sprague-Dawley(SD)大鼠,体质量150~180 g。实验分为两部分,先将3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 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激活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本研究实验动物为健康普通级雄性6周龄Sprague-Dawley(SD)大鼠,体质量150~180 g。实验分为两部分,先将3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干预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计算各组生存率。然后再将另外55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据表法分为对照组(5只)、模型组(25只)和干预组(25只)。所有大鼠适应性饲养3 d,禁食12 h后,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剂量为1000 mg/kg)和脂多糖(剂量为30μg/kg),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5 ml/kg)。干预组于造模后10 min尾静脉注射10μg/ml的APC溶液(剂量为50μg/kg),模型组和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5 ml/kg)。模型组和干预组分别于造模后1 h、2 h、4 h、9 h、12 h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0.3 ml/100 g)麻醉处死,每个时间点处死5只。预实验提示对照组大鼠在等量生理盐水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故于处理后统一时间点处死5只。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ertate aminotranferase,AST)、APC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时间点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TNF-α与AP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大鼠肝组织HE染色示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肝细胞均出现坏死、出血和炎细胞浸润,并随时间加重,但同一时间点干预组大鼠肝细胞损伤较模型组轻。因前期预实验提示对照组大鼠各指标在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根据动物实验“3R”原则中的减少原则,将对照组大鼠各指标的数据视为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的基线数据。模型组大鼠的生存率为20%(2/10),干预组大鼠的生存率为40%(4/10)。模型组和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活蛋白C 肝功能衰竭 急性 肝功能损伤 大鼠
下载PDF
CTNT-1、CD90蛋白表达与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李康 小翠 +2 位作者 朱瑞雪 蔺淑梅 石磊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11期2081-2083,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神经黏附分子接触蛋白-1(CTNT-1)、白细胞分化抗原90(CD90)表达与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114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手术后2年复发情况将其分为...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神经黏附分子接触蛋白-1(CTNT-1)、白细胞分化抗原90(CD90)表达与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114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手术后2年复发情况将其分为复发组(n=50)、未复发组(n=64)。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病理组织标本中的CTNT-1蛋白、CD90蛋白阳性表达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影响肝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患者CTNT-1蛋白高表达率及CD90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者TNM分期、AFP水平、肿瘤分化程度与未复发组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增高、AFP水平升高、肿瘤分化程度降低、CTNT-1蛋白高表达及CD90蛋白阳性表达是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CTNT-1蛋白高表达及CD90蛋白阳性表达是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外科学 肌钙蛋白T 手术后期间 复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