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211
1
作者 王自发 谢付莹 +2 位作者 王喜全 朱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78-790,共13页
主要综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自主开发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Nested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ing System)的历史发展与应用情况。模式发展伊始为欧拉污染物输送实用模型,利用其研究东亚硫氧化物的跨国输送问... 主要综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自主开发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Nested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ing System)的历史发展与应用情况。模式发展伊始为欧拉污染物输送实用模型,利用其研究东亚硫氧化物的跨国输送问题,得出中国对于周边国家的输送量不大的结论;在系统中嵌入适合东亚的起沙机制模块,用来模拟沙尘发生、输送及沉降等过程,估算亚洲大陆沙尘气溶胶对海洋地区的输送与沉降通量,为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基础数据;利用该系统研究沙尘及其土壤粒子对酸雨的中和作用,发现沙尘输送对东亚酸雨的分布影响很大;发展城市尺度高分辨率气象和空气质量预报技术,使模式水平分辨率达到500 m,并应用于台北高浓度臭氧和PM10的模拟;研究和集成区域及城市尺度大气污染预报理论和模拟技术,研制成目前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以探讨不同尺度各种污染(如沙尘暴、城市光化学烟雾、酸雨、高浓度悬浮颗粒物等)的变化规律。在模式系统中初步建立资料同化模块,开展大气化学成分及沙尘输送模拟的资料同化研究。系统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郑州等城市环境监测中心实施空气质量的实时预报。未来,系统将集成到全球环境大气输送模式(GEATM),以实现从城市群到全球具有双向耦合功能的模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模式 嵌套网格 大气环境 资料同化 输送
下载PDF
北方15个大型城市总悬浮颗粒物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67
2
作者 张仁健 韩志伟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1期25-29,共5页
对 1 998年 7月至 1 999年 6月北方 1 5个大型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 1 )中国北方大型城市 (北京除外 )大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 ,年平均发生频数在 70 %~ 1 0 0 %之间。 ( 2 )各大城市空气质量为II级... 对 1 998年 7月至 1 999年 6月北方 1 5个大型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 1 )中国北方大型城市 (北京除外 )大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物 ,年平均发生频数在 70 %~ 1 0 0 %之间。 ( 2 )各大城市空气质量为II级的发生频数均在夏、秋季高 ,春、冬季低。局地因素 (当地的气象条件、地貌状况、植被分布以及人们的活动状况 )是形成这种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 3)空气质量为III级的发生频数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季节性。除局地因素的影响外 ,邻近城市之间的相互输送是一个主要原因。 ( 4 )各大城市空气质量IV级的发生频数均在春、冬季高 ,夏、秋季低。春、冬季节北方多大风或强风天气引起西北干旱区沙、尘的长距离输送是产生这种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这也说明西北干旱区的绿化、固沙工作迫切需要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 冬季 秋季 发生 季节变化 固沙 气象条件 频数 西北干旱区 强风
全文增补中
光化学臭氧日变化特征与其前体物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61
3
作者 朱彬 +1 位作者 王自发 李一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4-749,共6页
应用大气光化学模式研究了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及其出现时刻与其前体物NMHC、NOx体积分数及NMHC/NOx比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φO3m ax)脊线位置(EKMA图,Empirical K inetic Modeling Approach)的关键因子是NMHC成... 应用大气光化学模式研究了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及其出现时刻与其前体物NMHC、NOx体积分数及NMHC/NOx比值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φO3m ax)脊线位置(EKMA图,Empirical K inetic Modeling Approach)的关键因子是NMHC成份组成比例;日臭氧体积分数达到最大值需要的时间(τO3m ax)与NMHC/NOx比值及NMHC成份组成比例有关,与NMHC、NOx体积分数关系不大。此外,利用该结果解释了近20 a北京日最大臭氧体积分数出现时刻具有不断提前的变化趋势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臭氧 城市臭氧日变化特征 臭氧前体物 大气光化学模式
下载PDF
大气环境数值模拟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4
4
作者 王自发 庞成明 +3 位作者 朱江 韩志伟 廖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87-995,共9页
近五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简称大气所)在大气环境数值模拟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自主发展和引进,建立了完备的多尺度、多成分的大气环境数值模式,包括全球大气化学输送模式、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模式。大气所利用这些... 近五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简称大气所)在大气环境数值模拟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自主发展和引进,建立了完备的多尺度、多成分的大气环境数值模式,包括全球大气化学输送模式、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预报模式。大气所利用这些模式研究各种空间尺度上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以及污染物的输送和演变,研究了多种污染过程的成因和污染变化规律,在污染物输送、低对流层臭氧高污染、区域及城市污染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并对区域或城市空气质量进行业务化实时预报。大气所还拓展了我国大气环境模拟研究的新领域:大气化学资料同化、污染模式集合预报、污染源反演新方法。初步建立了空气质量模式的资料同化系统(分别基于最优插值技术和集合卡曼滤波技术)和多模式集合预报体系,提高了模式预报水平;在污染源反演新方法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结合我国目前仍然面临着的大气环境问题,对今后大气环境数值模式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数值模拟 空气质量模式
下载PDF
2013年12月初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重霾污染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4
5
作者 李锋 朱彬 +3 位作者 康汉青 高晋徽 刘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65-1974,共10页
运用WRF-CMAQ模型模拟了2013年12月1~9日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的一次重霾污染过程.初步探究灰霾天气下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输送过程,并定量研究了外部源区域输送和本地源对长江三角洲地区PM2.5的贡献.结果表明:... 运用WRF-CMAQ模型模拟了2013年12月1~9日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的一次重霾污染过程.初步探究灰霾天气下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输送过程,并定量研究了外部源区域输送和本地源对长江三角洲地区PM2.5的贡献.结果表明:模式能够合理再现灰霾天气下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静稳天气下大气细颗粒物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区域输送.污染期间来自安徽、山东南部、苏北地区的跨界输送对长江三角洲区域PM2.5的贡献率分别为3.5%~24.9%、0.14%~30.0%、0.03%~17.5%.整个污染期间本地贡献占49%左右,本地贡献和外地贡献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WRF-CMAQ 区域输送 贡献率
下载PDF
东亚地区降水离子成分时空分布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41
6
作者 叶小峰 王自发 +3 位作者 松田秀和 朱彬 陈万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123,共9页
利用东亚酸沉降监测网(EANET)观测资料,对2001年东亚地区降水成分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与过去的观测进行对比,揭示东亚各地酸雨分布情况及降水化学特性差异,为东亚酸沉降长距离输送模式比较计划提供前期分析资料.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东亚酸沉降监测网(EANET)观测资料,对2001年东亚地区降水成分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与过去的观测进行对比,揭示东亚各地酸雨分布情况及降水化学特性差异,为东亚酸沉降长距离输送模式比较计划提供前期分析资料.分析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降水化学成分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滨海地区的日本降水含量中Na+、Cl-分别为219、208μmol·L-1居东亚地区之首,而中国西北地区Ca2+、NO-3、NH4+、SO24-、Mg2+、K+含量最高各为755、168、260、768、59.3、53.6 μmol·L-1;降水酸度主要受阳离子Ca2+、NH4+和阴离子SO24-、NO3-的影响.(2)东亚地区降水化学成分季节变化明显,除部分源自人为或工业排放源影响外(如北部地区冬季取暖),东亚地区气候呈季节变化也是影响的主要因子之一.春季沙尘源区沙尘、扬沙频繁,其上空存在较强的西风带,在天气系统冷锋影响下,沙尘粒子易随大风扬起而由锋前强烈抬升气流输送到对流层中层,在高空西风急流作用下输送到下游地区.(3)东亚地区酸雨区降水与以往主要以硫酸型酸雨为主的降水性质不同,除中国西南工业欠发达地区仍为硫酸型外,其他酸雨区均为硫酸和硝酸混合型.表征酸雨类型的特征参量[SO24-]/[NO3-]的比值在中国西南地区为3~5,东南和华南地区为0.5~3;其他各国均在0.5~3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降水 离子成分 时空分布 特征分析
下载PDF
关于我国和东亚酸性物质的输送研究I.硫化物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自发 黄美元 +1 位作者 高会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93-700,共8页
应用硫化物输送三维欧拉实用模式,计算和分析了我国和东亚地区二氧化硫和硫酸盐粒子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季节变化,给出了年平均硫化物大气含量分布,还讨论了四种典型下垫面硫化物浓度的垂直分布廓线。结果表明,近地层硫化物浓度分布与... 应用硫化物输送三维欧拉实用模式,计算和分析了我国和东亚地区二氧化硫和硫酸盐粒子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季节变化,给出了年平均硫化物大气含量分布,还讨论了四种典型下垫面硫化物浓度的垂直分布廓线。结果表明,近地层硫化物浓度分布与排放源的分布类似,高值区主要在山东半岛及相邻的华北部分地区和四川盆地,在上海、台南、汉城和东京等地是小范围的高值区。地面浓度冬季大,夏季浓度小。高空分布形势与低层不同,由西南-东北走向变为东西走向。硫酸盐粒子分布高值中心少且平滑。夏季分布更加均匀化。年平均硫酸盐大气含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江淮流域,向海上延伸距离较远。四类地区硫化物垂直廓线反映了不同季节外来输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物 空间分布 大气含量 垂直廓线 酸性物质
下载PDF
京津冀污染物跨界输送通量模拟 被引量:31
8
作者 李健 +3 位作者 张伟 陈勇 屈玉 向伟玲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684-2692,共9页
发展了关键影响因子加权人为源分配方法(WKIF),增添了依赖于气象条件和下垫面类型的生物源,动态更新了气象场和浓度场的边界条件.然后利用WRF-CAMx模式定量给出了四季北京、天津和河北大气边界层中PM2.5、O3、CO、SO2、NO2和NO跨界输送... 发展了关键影响因子加权人为源分配方法(WKIF),增添了依赖于气象条件和下垫面类型的生物源,动态更新了气象场和浓度场的边界条件.然后利用WRF-CAMx模式定量给出了四季北京、天津和河北大气边界层中PM2.5、O3、CO、SO2、NO2和NO跨界输送通量和北京净输入或输出通量.结果表明WKIF方法合理反映了中小城市人为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模式重要输入参量、初值与边界条件的改进显著改善了WRF-CAMx模式对京津冀地区6个观测站点近地面NOx、O3和PM2.5浓度的模拟.北京向天津冬、春季主要通过西北方向,夏、秋季主要经过偏西方向输入NO、NO2、SO2、CO、O3、PM2.5,输送通量夏季均最小,冬季均最大,且四季北京向天津输入的CO、O3、PM2.5通量显著高于NO、NO2、SO2通量.河北的污染物冬、春季主要通过西北方向,夏季主要经由偏南方向,秋季主要途径偏西方向进入北京;四季北京向河北输入NO和NO2,但跨界输送通量小于20t·d-1;四季河北向北京输入的CO、O3、PM2.5通量远高于北京向河北输送的NO、NO2通量,明显大于北京向河北输送的SO2通量,且河北向北京输入CO、O3、PM2.5通量夏季均最小,冬季均最大;四季北京大气边界层中NO、NO2、SO2最大净输出通量小于50t.d-1,CO、O3、PM2.5净输入或输出通量分别为111~2309、567~6244、715~1778t·d-1.这些定量结果为京津冀区域污染源调控对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输送通量 CAMx模式 臭氧 PM2 5
原文传递
中国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27
9
作者 程新金 孙继明 +2 位作者 雷恒池 段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4-186,共13页
综合中国大陆二氧化硫排放源详细资料及国家所制定的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污染源控制排放目标 ,推算了 1 995年、2 0 0 0年和 2 0 0 5年 1°× 1°网格的二氧化硫排放量 ;应用三维欧拉型污染物输送模式模拟计算了 1 ... 综合中国大陆二氧化硫排放源详细资料及国家所制定的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污染源控制排放目标 ,推算了 1 995年、2 0 0 0年和 2 0 0 5年 1°× 1°网格的二氧化硫排放量 ;应用三维欧拉型污染物输送模式模拟计算了 1 995年硫沉降量和地面二氧化硫浓度的分布 ,以及依照控制目标实施后 2 0 0 0年和 2 0 0 5年控制区硫沉降和二氧化硫浓度的变化 ;根据中国硫沉降临界负荷的分布 ,计算了不同时期超临界负荷区和超临界负荷量。结果表明 ,2 0 0 0年和 2 0 0 5年在二氧化硫排放量与 1 995年相比分别减少 2 1 4%和 2 8 4%的情况下 ,在我国大陆的硫沉降量分别下降了 1 7%和 2 4 7% ;1 995年中国超临界负荷区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 32 7% ,硫沉降超临界负荷总量占该年硫沉降总量的 45 4% ,危害相当严重 ;以目前的控制方案和控制目标 ,全国硫沉降超临界负荷总量比 1 995年减少 1 2 %~ 35 3% ,超临界负荷区域面积减少 0 3%~ 6 9%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硫 大气排放 酸雨 污染源 硫沉降 超临界负荷
下载PDF
城市空气污染持续维持机制研究 I.2002年西安市空气污染持续维持过程分析及其气象成因 被引量:26
10
作者 周慧 王自发 +3 位作者 朱彬 刘娟 陈万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4-131,共8页
为研究城市大气污染持续过程的形成机制及区域输送问题,利用2002年西安市环境监测站SO2、NO2和PM10日平均污染物浓度资料分析了西安市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一年中西安出现3天以上空气质量为3级以... 为研究城市大气污染持续过程的形成机制及区域输送问题,利用2002年西安市环境监测站SO2、NO2和PM10日平均污染物浓度资料分析了西安市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一年中西安出现3天以上空气质量为3级以上的持续污染过程18次,累计污染超标日为192天,出现3级以上的概率为53%.西安市区的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PM10污染超标日较多.重点分析了2002年1月9~12日造成西安市持续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及天气形势,可见4天的气象条件有着共同的特点:平均风速小,气温较低,出现逆温,相对湿度较大.西安地处高压后部,气压较低,高空为较平直的西北气流,天气形势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持续污染 天气形势
下载PDF
基于遥感资料的中国东部地区植被VOCs排放强度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宋媛媛 张艳燕 +1 位作者 王勤耕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216-2227,共12页
本研究充分基于遥感资料获取中国东部地区叶面积指数和叶生物量的最新信息,并广泛调研了植被VOCs排放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以2008—2010年的植被和气象的平均状态为背景,基于MEGAN排放模型,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植被VOCs(BVOCs)排放的时空... 本研究充分基于遥感资料获取中国东部地区叶面积指数和叶生物量的最新信息,并广泛调研了植被VOCs排放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以2008—2010年的植被和气象的平均状态为背景,基于MEGAN排放模型,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植被VOCs(BVOCs)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BVOCs年排放总量为11.3×106t(以C计,下同),其中异戊二烯(ISOP)、单萜烯(MON)和其它VOC(OVOC)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44.9%、31.5%、23.6%.BVOCs排放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秋、冬4个季节分别占全年的11.2%、71.8%、14.1%和3.0%.空间分布上,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秦岭大巴山脉、东南丘陵、海南等植被茂密的区域,年均排放强度一般在1500~6000kg·km-·2a-1之间,福建、广东、江西、浙江、湖南、湖北等省份BVOCs的排放总量与平均排放强度均较高.本研究所得到的高时空分辨率的BVOCs排放清单,可以为区域环境与气候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植被遥感 VOCs自然源 排放清单 叶面积指数
原文传递
北京近交通主干线地区的臭氧生成效率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52-657,共6页
2004年9月27日至10月4日一冷锋系统途径北京并带来了大风和降水天气,为了解冷锋过境前后北京近交通主干线地区臭氧生成效率的变化,利用此期间北京外场观测资料和箱模式计算了臭氧生成率及生成效率.结果表明,臭氧生成率可由观测结果... 2004年9月27日至10月4日一冷锋系统途径北京并带来了大风和降水天气,为了解冷锋过境前后北京近交通主干线地区臭氧生成效率的变化,利用此期间北京外场观测资料和箱模式计算了臭氧生成率及生成效率.结果表明,臭氧生成率可由观测结果进行求算,表达式为Q·∑Zi·Ki·[VOCi]/KOH+NO2·[NO2],臭氧生成效率(OPE)变化范围为1.5~6.0,均值约为3.0,冷锋系统过境前、后OPE变化不显著.削减近交通主干线地区的VOCs排放量能有效降低该地的臭氧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生成效率 光化学模式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氮氧化物 臭氧
下载PDF
NO_x与NMHC的变化对O_3生成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韩志伟 +3 位作者 王自发 黄美元 陶树旺 程新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53-761,共9页
利用LLA - C 光化学反应机制, 在 NOx 体积分数 φ变化范围很广(1 .75 ~350 .0 ,单位为10 - 9 ,以下同) 的条件下,选择18 种NMHC 与NOx 的体积分数比(2 .0 ~200 .0) 模拟分析在什么条... 利用LLA - C 光化学反应机制, 在 NOx 体积分数 φ变化范围很广(1 .75 ~350 .0 ,单位为10 - 9 ,以下同) 的条件下,选择18 种NMHC 与NOx 的体积分数比(2 .0 ~200 .0) 模拟分析在什么条件下NMHC 的改变对臭氧生成量不大敏感而主要依赖于NOx 的大小,同时给出相应条件下OH 模拟值的变化。结果表明,OH 峰值均出现在φ(NMHC/NOx) ≈8 .0 。所找条件是φ( NOx) ≤50 .0 时要求φ( NMHC/NOx) ≥60 .0 ; φ(NOx) > 50 .0 时需要8 .0 ≤φ(NMHC/NOx) ≤28 .0 。相应O3 生成量的最大误差小于20 % 。该条件正适合我国典型污染城市当前φ(NOx) 水平和φ( NMHC/ NOx) 范围,可用于我国区域尺度空气质量模拟。与实测资料的对比还有待进一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反应机制 非甲烷烃 氮氧化物 臭氧 生成量
下载PDF
利用BP神经网络提高奥运会空气质量实时预报系统预报效果 被引量:23
14
作者 张伟 王自发 +2 位作者 杨婷 唐晓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5-601,共7页
将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方法引入到奥运空气质量预报工作中,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搭建运行平台,将高时效性的观测结果与多模式集成实时预报系统的模式输出结果相结合,做出BP神经网络拟合预报结果。在对北京大学医学部站点2... 将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方法引入到奥运空气质量预报工作中,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搭建运行平台,将高时效性的观测结果与多模式集成实时预报系统的模式输出结果相结合,做出BP神经网络拟合预报结果。在对北京大学医学部站点2008年7月7日到8月26日模式模拟结果、观测结果以及BP神经网络拟合结果的对比研究中发现:BP神经网络能大大提高模式预报效果,平均误差率减少34.7%,相关系数提高39%,特别是在模式模拟效果较差的情况下,对提高预报效果更明显。对BP神经网络样本问题进行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样本数目多少并不是决定拟合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应选取具有稳定映射关系的样本,才是提高拟合预报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空气质量预报 北京奥运会
下载PDF
东亚地区不同天气下的硫沉降分布 被引量:17
15
作者 高会旺 黄美元 +1 位作者 王自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30-534,共5页
利用欧拉型硫沉降模式分析3个个例,讨论了东亚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硫总沉降、干沉降和湿沉降。不同天气条件下硫沉降的分布不同。干沉降与污染源的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而总沉降的分布除决定于排放量外,还明显受到降水场分布的影响。... 利用欧拉型硫沉降模式分析3个个例,讨论了东亚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硫总沉降、干沉降和湿沉降。不同天气条件下硫沉降的分布不同。干沉降与污染源的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而总沉降的分布除决定于排放量外,还明显受到降水场分布的影响。24h硫沉降量一般为1.0~10.0mg/m2,最大可达32mg/m2,干沉降量的值为1.0~5.0mg/m2,最大值为14.8mg/m2,湿沉降量的值为0.5~7.0mg/m2,强降水区附近可达22m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沉降 酸雨 大气污染 东亚地区
下载PDF
对流层氮氧化物光化学转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朱彬 孙照渤 +1 位作者 朱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7-495,共9页
应用大气光化学模式研究了日间影响NOx光化学转化率的主要物理化学因子。探讨了在不同NMHC/NOx比值时,NOx光化学特征及其转化产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影响NOx转化率的主要因子是阳光辐射强度和NMHC/NOx比值、但在NMHC/NOx比值很低时,... 应用大气光化学模式研究了日间影响NOx光化学转化率的主要物理化学因子。探讨了在不同NMHC/NOx比值时,NOx光化学特征及其转化产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影响NOx转化率的主要因子是阳光辐射强度和NMHC/NOx比值、但在NMHC/NOx比值很低时,光强的增加并不能显著提高NOx转化率。温度和初始臭氧浓度对NOx转化率的影响次之。相对湿度对NOx转化率的影响较小。在不同NMHC/NOx比值下,NOx转化特征和产物有很大区别。NMHC/NOx比值高时,产物中PAN>HNO3。NMHC/NOx比值中(低)时,产物主要是HNO3,PAN等有机氮不到10%(1%)。最后初步比较了模拟和观测的NOy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 大气光化学模式 氮氧化物转化率 反应性奇氮化合物 非甲烷烃
下载PDF
Enhancements of Major Aerosol Components Due to Additional HONO Source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Implications for Visibility and Haze 被引量:20
17
作者 李颖 +3 位作者 陈勇 李健 屈玉 汤宇佳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57-66,共10页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Chemistry model (WRF-Chem) was updated by including pho- toexeited nitrogen dioxide (NO2) molecules,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on aerosol surfaces, and direct emissions of nitrou...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Chemistry model (WRF-Chem) was updated by including pho- toexeited nitrogen dioxide (NO2) molecules,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on aerosol surfaces, and direct emissions of nitrous acid (HONO) in the Carbon-Bond Mechanism Z (CBM-Z). Five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each new component and the three additional HONO sources on concentrations of major chemical components. We calculated percentage changes of major aerosol components and concentration ratios of gas NOy (NOyg) to NOy and particulate nitrates (NO3-) to NOy due to the three additional HONO source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in August of 2007.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n the three additional HONO sources are included, WRF-Chem can reasonably reproduce the HONO observations.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on aerosol surfaces are a key contributor to concentrations of HONO, nitrates (NO3-), ammonium (NH+), and PM2.5 (concentra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of ≤2.5 um in the ambient air) across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three additional HONO sources produced a -5% -20% increase in monthly mean daytime concentration ratios of NO3-/NOy, a -15%- 52% increase in maximum hourly mean concentration ratios of NO3-/NOy, and a -10% -50% increase in monthly mean concentrations of NOx and NH+ across large areas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For the Bohai Bay, the largest hourly increases of NO3- exceeded 90%, of NH+ exceeded 80%, and of PM2.5 exceeded 40%, due to the three additional HONO sources. This implies that the three additional HONO sources can aggravate regional air pollution, further impair visibility, and enhance the incidence of haze in some industrialized regions with high emissions of NOx and particulate matter under favorabl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NO NOY aerosol component heterogeneous reaction WRF-Chem model
下载PDF
长期土壤酸化模型(LTSAM) 被引量:9
18
作者 黄美元 +1 位作者 陶树旺 胡朝霞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4-291,共8页
以碱总量守恒为基础,以Ulrich缓冲范围为模型主要框架建立了兼能描述酸性与石灰性土壤长期酸化反应过程的动态模型.经与SMART模型在理论设计和模拟结果两方面作对比之后,又利用新建模型以北京地区典型褐土为例进行了硫沉... 以碱总量守恒为基础,以Ulrich缓冲范围为模型主要框架建立了兼能描述酸性与石灰性土壤长期酸化反应过程的动态模型.经与SMART模型在理论设计和模拟结果两方面作对比之后,又利用新建模型以北京地区典型褐土为例进行了硫沉降与酸(H+)沉降的对比计算.结果表明:(1)LTSAM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缓冲酸的主要机制.(2)模式运行即稳定又省时.(3)大气硫沉降不同于酸沉降.也就是说,硫沉降改变时,阳离子(尤其是主要离子)沉降量的变化应当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rich缓冲范围 土壤污染 酸化模型 LTSAM
下载PDF
人为源和生物源排放对臭氧的贡献--以春夏季东亚地区为例 被引量:13
19
作者 屈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7-344,共8页
利用因子分离法区分NOx与人为、生物源VOCs(AVOCs、BVOCs)分别对东亚地区近地面O3浓度的纯贡献与协同贡献,基于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讨论了2000年春、夏季排放源的总贡献以及协同贡献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光化学反应在日最大O3浓度的... 利用因子分离法区分NOx与人为、生物源VOCs(AVOCs、BVOCs)分别对东亚地区近地面O3浓度的纯贡献与协同贡献,基于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讨论了2000年春、夏季排放源的总贡献以及协同贡献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光化学反应在日最大O3浓度的形成中占很大比例,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源的贡献夏季最大,南方受东亚季风影响,夏季最小.AVOCs与NOx、BVOCs与NOx的协同效应加强了光化学反应中O3的形成.AVOCs与NOx的协同贡献季节性变化特征显著,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最小.BVOCs与NOx的协同贡献在我国南北方差异很大,春季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北方峰值出现在夏季.说明臭氧调控对策的制定除源排放大小外还须考虑地域差异和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反应 因子分离方法 区域空气质量模式 协同贡献 臭氧
下载PDF
沙尘辐射效应对天气和沙尘输送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勇 陈德辉 +1 位作者 王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8-50,共13页
现有的沙尘气溶胶数值预报模式大多是单向模式,即只考虑气象场对沙尘气溶胶的输送作用,而忽略沙尘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对气象场的反馈作用。本文利用一个考虑了沙尘气溶胶短波辐射效应的天气-沙尘双向模式,对南疆盆地一次冷空气东侵而引起... 现有的沙尘气溶胶数值预报模式大多是单向模式,即只考虑气象场对沙尘气溶胶的输送作用,而忽略沙尘气溶胶的辐射效应对气象场的反馈作用。本文利用一个考虑了沙尘气溶胶短波辐射效应的天气-沙尘双向模式,对南疆盆地一次冷空气东侵而引起的沙尘天气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比较考虑与不考虑辐射效应的两组试验,分析了在沙尘暴-强浮尘过程中沙尘辐射效应对气象要素和沙尘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尘辐射效应的考虑明显改进后期强浮尘天气过程中海平面气压变化、地面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垂直变化的预报;前期沙尘暴过程沙尘辐射效应引起中低层主导风增大,但同时使起沙量降低及沉降量减少;沙尘辐射效应与地形的共同作用使沙尘的沉降量比起沙量减少的更显著,从而使盆地内浮尘天气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气溶胶 短波辐射效应 天气系统 沙尘输送 数值模拟 南疆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