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区域小时降水量融合产品的质量评估 被引量:164
1
作者 沈艳 潘旸 +2 位作者 赵平 周自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6,共10页
基于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量和CMORPH(CPC MORPHing technique)卫星反演降水资料,采用PDF(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和OI(optimal interpolation)两步融合方法生成了中国区域1h、0.1°×0.1°分辨率的降水量融合产品。... 基于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量和CMORPH(CPC MORPHing technique)卫星反演降水资料,采用PDF(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和OI(optimal interpolation)两步融合方法生成了中国区域1h、0.1°×0.1°分辨率的降水量融合产品。本文分别从产品误差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同降水量级和不同累积时间下的产品质量、三种站网密度下的融合效果以及对强降水过程监测能力等方面对比评估了融合降水产品质量。结果表明,融合降水产品有效利用了地面观测和卫星反演降水各自的优势,在降水量值和空间分布上均更为合理;融合产品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均减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不大且区域性分布特征减弱;融合产品与融合前的卫星反演降水产品相比在中雨(1.0~2.5mm/h)、中到大雨(1.0~8.0mm/h)、暴雨及以上(≥8.0mm/h)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675%、小于15.0%、30.0%左右,且随着累积时间的增加,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该产品能准确抓住强降水过程,在定量监测强降水中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融合降水产品 自动气象站 卫星反演降水产品
下载PDF
基于最优插值方法分析的中国区域地面观测与卫星反演逐时降水融合试验 被引量:132
2
作者 潘旸 沈艳 +1 位作者 赵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81-1389,共9页
为了发展一套适用于中国区域的高分辨率(0.1°×0.1°)逐时降水产品,以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为背景场,以基于3万个自动气象站观测的逐时降水量分析的中国降水格点分析产品(Chinese Precipitation Analyses,CPA)作为地面观测场... 为了发展一套适用于中国区域的高分辨率(0.1°×0.1°)逐时降水产品,以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为背景场,以基于3万个自动气象站观测的逐时降水量分析的中国降水格点分析产品(Chinese Precipitation Analyses,CPA)作为地面观测场,采用最优插值方法对二者进行了融合试验。用2009年6—8月的样本统计分析了卫星反演与地面观测降水的误差及其协相关形式,按照误差结构来分配权重。融合试验的个例检验表明,该方案在有站点的地区能较好地引入地面观测信息,在没有站点观测的地区则保留CMORPH的原始信息,最终形成一套覆盖中国区域的高时空分辨率的降水场。2009年6—8月独立样本检验的统计结果也表明,该融合产品的平均偏差、均方根误差、相对误差分别为-0.004mm/h、1.271mm/h和15.964%,平均空间相关系数达到0.778,与融合前CMORPH的各统计值相比,改进幅度基本都超过了50%,且与风云系列卫星的同类型产品相比精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插值 自动气象站观测 卫星与地面观测融合 高时空分辨率降水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融合方法的高分辨率地面-卫星-雷达三源降水融合试验 被引量:93
3
作者 潘旸 沈艳 +1 位作者 熊安元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7-186,共10页
为了探讨一种适用于区域性的地面、雷达、卫星等多源降水资料融合的方法,一种曾用于高分辨雷达、卫星土壤湿度产品反演的贝叶斯融合(Bayesian Merging)方法被尝试应用于江淮地区1 h-0.05°×0.05°经纬度高分辨率的雷达估... 为了探讨一种适用于区域性的地面、雷达、卫星等多源降水资料融合的方法,一种曾用于高分辨雷达、卫星土壤湿度产品反演的贝叶斯融合(Bayesian Merging)方法被尝试应用于江淮地区1 h-0.05°×0.05°经纬度高分辨率的雷达估测降水、卫星反演降水与地面站点观测降水3种资料的融合。在应用该方法时,通过2009年8月样本统计分别估计卫星和雷达反演降水的误差关系,通过曲线拟合建立误差方程,并以卫星资料作为背景场,但在融合时将雷达估测降水作为新的观测信息与地面观测降水同时引入。融合试验检验结果表明:贝叶斯融合方法能够有效实现雷达、地面、卫星3种不同来源资料的融合,该方法生成的多源融合产品的精度均优于任何单一来源的降水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融合方法 地面-雷达-卫星融合资料 高分辨率降水
下载PDF
中国区域高分辨率多源降水观测产品的融合方法试验 被引量:91
4
作者 潘旸 谷军霞 +3 位作者 沈艳 师春香 周自江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高质量、高分辨率降水产品研制对于数值天气模式检验、水文陆面模拟、山洪地质灾害监测有着重要意义。利用中国近4万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中国雷达定量降水估计和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开展0.05°×0.05°和0.01°... 高质量、高分辨率降水产品研制对于数值天气模式检验、水文陆面模拟、山洪地质灾害监测有着重要意义。利用中国近4万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中国雷达定量降水估计和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开展0.05°×0.05°和0.01°×0.01°两种高分辨率下的三源降水融合方法研究试验,探讨如何有效引入雷达高分辨率信息来提高降水产品质量。一方面,在0.05°分辨率上,先以自动气象站观测降水数据为基准,采用概率密度函数(PDF)匹配法订正雷达和卫星估测降水产品的系统偏差,将雷达降水产品的偏差从-0.05 mm/h降至-0.008 mm/h;再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融合雷达和卫星降水产品,形成0.05°分辨率的中国区域覆盖完整且最优的联合降水背景场。此外,在0.01°分辨率上,以0.05°分辨率的卫星-雷达贝叶斯模型平均联合降水产品为背景,采用1 km雷达估测降水的空间结构信息进行降尺度,亦能有效提高0.01°分辨率背景场的质量。然后,分别以不同分辨率的卫星-雷达联合降水产品为背景,采用统计方法量化误差估计,再采用最优插值方法融入地面观测。通过2419个中国国家级气象台站的独立样本检验,评估了多种类型的降水资料及融合试验产品在中国地区的质量。结果表明,两种分辨率的三源融合试验产品的精度均优于任何单一来源的降水产品,特别是在站点稀疏地区,降水精度均较融合前有显著提高,达到了较好的融合效果,其中在0.05°分辨率上采用"概率密度函数+贝叶斯模型平均+最优插值"方法的三源融合降水产品整体质量最好,而0.01°分辨率上基于"概率密度函数+贝叶斯模型平均+降尺度+最优插值"方法的三源融合降水产品在强降水监测上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降水融合方法 高分辨率降水产品 独立检验
下载PDF
概率密度匹配法对中国区域卫星降水资料的改进 被引量:73
5
作者 沈艳 +2 位作者 潘旸 赵平 周自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4-553,共10页
为考察概率密度匹配法(PDF方法)对中国区域卫星反演降水产品系统误差订正的适用性,基于逐日和逐时我国地面观测降水量资料,引入PDF方法,分别对逐日0.25°×0.25°水平分辨率和逐时0.1°×0.1°水平分辨率的CMOR... 为考察概率密度匹配法(PDF方法)对中国区域卫星反演降水产品系统误差订正的适用性,基于逐日和逐时我国地面观测降水量资料,引入PDF方法,分别对逐日0.25°×0.25°水平分辨率和逐时0.1°×0.1°水平分辨率的CMORPH(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 Technique)卫星降水产品的系统误差进行订正。在分析CMORPH卫星降水产品误差特征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资料不同的时空分辨率和误差特点,调整概率密度匹配时选取样本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设计相应的订正方案。评估结果表明:PDF方法订正后,两种分辨率卫星降水资料在中国区域系统误差均显著减小,达到了理想的订正效果。在我国站点稀疏的西部地区,订正后的CMORPH卫星降水产品仍保持卫星观测的降水空间分布,降水量也明显接近于地面观测降水量。可见,PDF方法是中国区域卫星反演降水产品系统误差订正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反演降水 地面观测降水 系统误差 概率密度匹配法
下载PDF
中国区域逐日融合降水数据集与国际降水产品的对比评估 被引量:63
6
作者 沈艳 +1 位作者 潘旸 熊安元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4-410,共17页
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基于2400多个国家级台站观测日降水量和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采用概率密度匹配和最优插值相结合的两步数据融合方法,研制了中国区域1998年以来的0.25°×0.25°分辨率的逐日融合降水产品(CMPA_Daily... 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基于2400多个国家级台站观测日降水量和CMORPH卫星反演降水产品,采用概率密度匹配和最优插值相结合的两步数据融合方法,研制了中国区域1998年以来的0.25°×0.25°分辨率的逐日融合降水产品(CMPA_Daily)。通过该数据集与广泛应用于中国天气气候领域的两种国际上降水融合产品TRMM 3B42(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3B42)和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1 degree daily)的对比评估,考察CMPA_Daily产品的质量,评价其能否合理体现中国降水的天气气候特征。首先利用2008-2010年5-9月独立检验数据定量对比了CMPA_Daily、TRMM 3B42和GPCP三种降水产品的误差,结果表明,在误差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上,CMPA_Daily均具有最高的相关系数和最小的平均偏差及均方根误差,TRMM 3B42其次,GPCP的误差相对较大。CMPA_Daily只低估了大暴雨,TRMM 3B42低估了大雨以上量级的降水,而GPCP低估了除小雨以外的所有降水。CMPA_Daily产品因融入了更多的站点观测信息,不论在中国东部沿海,还是中西部地形复杂区,其精度均优于TRMM 3B42和GPCP产品,即使在站点稀疏的青藏高原地区,CMPA_Daily降水量也更加接近站点观测,呈现明显的高相关。CMPA_Daily与独立检验数据的高相关在地形起伏时效果也较稳定,TRMM和GPCP的相关系数则随着地形变化幅度陡变而非常明显地降低。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各降水产品1998—2012年的气候平均降水特征表明,3种资料对中国区域气候平均降水量、降水强度、频率分布以及年际变化的总体描述基本一致,因有效融入了更多的中国站点观测信息,不论降水空间分布还是降水量,CMPA_Daily与地面观测均最为接近,在中国的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对降水的估计精度明显更高,而在站点分布较稀疏的青藏高原地区,CMPA_Daily的降水分布型与TRMM、GPCP卫星融合资料类似,较地面站点插值产品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降水产品 TRMM 3B42 GPCP 对比评估
下载PDF
有关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的研究 被引量:35
7
作者 何金海 +1 位作者 沈新勇 高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9-459,共11页
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随着气候学研究及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亚洲季风的认识与形成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对东亚季风爆发及其过... 季风是全球气候系统中一种重要的大气环流系统,随着气候学研究及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季风的形成及其变率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亚洲季风的认识与形成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对东亚季风爆发及其过程的影响因子的认识。此外,对于东亚季风的季节性变化、低频振荡、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可能机制也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提出了在季风动力学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变率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 亚洲季风 气候学 全球气候 影响因子 动力学研究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海陆分布对海气相互作用的调控和副热带高压的形成 被引量:35
8
作者 吴国雄 刘屹岷 +2 位作者 竺夏英 任荣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20-740,共21页
首先回顾了近年来关于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研究的若干动力学进展,阐明夏季副热带"四叶型"LOS-ECOD加热分布型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海陆分布对海气相互作用的调控,揭示了"四叶型"加热形成的物理基础,并进一步阐明... 首先回顾了近年来关于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研究的若干动力学进展,阐明夏季副热带"四叶型"LOS-ECOD加热分布型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海陆分布对海气相互作用的调控,揭示了"四叶型"加热形成的物理基础,并进一步阐明"四叶型"加热拼图及其与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联系。文章还回顾了关于副热带高压中短期变异的动力研究的最新进展。给出了影响中国江淮流域持续性降水的副热带高压三维结构的空间分布型;指出东西风带扰动的传播和高/低纬扰动的正压发展是影响副热带高压变异和中国夏季降水的一种可能机制,最后证明青藏高原夏季的强加热能激发纬向非对称不稳定发展,产生南亚高压的东/西部型双模态及准双周振荡。还证明初夏低纬的强对流降水/台风也能激发纬向非对称不稳定发展,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和中国淮河流域的持续性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分布调控 海气相互作用 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地面和卫星降水产品对台风莫拉克降水监测能力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潘旸 +1 位作者 廖捷 余予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4-570,共7页
本文以2009年台风莫拉克为例,利用分布密集的自动站观测降水资料比较分析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发的地面降水分析产品CPAP和卫星反演降水产品CMORPH、FY2C等对强天气过程降水的监测能力。结果表明:CPAP准确地把握了这次台风登陆过程中降... 本文以2009年台风莫拉克为例,利用分布密集的自动站观测降水资料比较分析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发的地面降水分析产品CPAP和卫星反演降水产品CMORPH、FY2C等对强天气过程降水的监测能力。结果表明:CPAP准确地把握了这次台风登陆过程中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强度,但由于海洋区域无站点分布,CPAP无法展现一个完整的台风降水空间结构;CMORPH能够合理地描述完整的台风降水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但与地面观测相比,其降水中心的位置差异较大,且量值普遍偏低;FY2C的降水在陆地与海洋出现了严重的结构不连续的现象,对台风降水空间结构的描述不如CMORPH合理。由此可见,选择对降水空间结构描述完整且合理的卫星降水产品与精度较高的地面观测降水融合,结合两者的优势,是发展高质量降水分析产品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降水监测 自动站观测 卫星反演降水 资料评估
下载PDF
有关全球变暖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的影响及其数值模拟的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何金海 董敏 +1 位作者 蒋国荣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6年第1期17-21,共5页
首先用资料诊断分析了全球变暖前后,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变化。研究发现,全球变暖前后,热带低频振荡的强度、分布、传播及周期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ISO活跃区及强度范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气候变暖有缩小ISO强度季节差异趋势;气候变暖... 首先用资料诊断分析了全球变暖前后,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变化。研究发现,全球变暖前后,热带低频振荡的强度、分布、传播及周期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ISO活跃区及强度范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气候变暖有缩小ISO强度季节差异趋势;气候变暖后,纬向东传波的大气季节内振荡能量增加,而西传波的能量相对减少;偏暖阶段,ISO振荡主周期相对分散,特别是较长周期的小波能量明显增大。然后利用动力学分析及数值模拟进一步探讨了热带低频振荡与海温的联系,对热带ISO的数值模拟进一步发现,大气模式与海洋模式耦合时,所模拟的热带季节内振荡较强;热带低频振荡的变化可能与全球变暖后海温场发生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热带大气 季节内振荡 影响 海温
下载PDF
夏季索马里急流的建立及其影响机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晓峰 郭品文 +1 位作者 董丽娜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9-605,共7页
定义了夏季索马里急流(SSMJ)的建立指数,从而确定了1948—2002年的SSMJ建立日期,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SSMJ建立过程以及前冬海陆热力异常和冬季风异常对其建立早晚的影响。结果表明:SSMJ的建立是亚洲季风爆发的最早信号;其建立过程受到马... 定义了夏季索马里急流(SSMJ)的建立指数,从而确定了1948—2002年的SSMJ建立日期,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SSMJ建立过程以及前冬海陆热力异常和冬季风异常对其建立早晚的影响。结果表明:SSMJ的建立是亚洲季风爆发的最早信号;其建立过程受到马斯克林高压、中非低压以及阿拉伯高压等非洲—印度洋系统的影响,而印度低压的发展有利于SSMJ越过赤道后向东转向;夏季索马里急流建立时间的年际变化反映了北半球冬季海陆热力差异的年际异常;强(弱)东亚冬季风时,次年春季SSMJ建立偏迟(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索马里急流 建立 东亚冬季风 年际变化
下载PDF
最优插值法在对中国自动站降水量空间分析中的参数优化 被引量:16
12
作者 沈艳 潘旸 +1 位作者 徐宾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219-224,共6页
探讨了利用最优插值对中国3万多个自动站小时降水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时核心参数(数据信噪比、相关随距离的变化关系等)的优化和确定方法,其中优化的数据信噪比约为0.3,相关随距离增加呈e指数递减关系。研究表明:当站网密度差异较大时,通... 探讨了利用最优插值对中国3万多个自动站小时降水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时核心参数(数据信噪比、相关随距离的变化关系等)的优化和确定方法,其中优化的数据信噪比约为0.3,相关随距离增加呈e指数递减关系。研究表明:当站网密度差异较大时,通过确定影响台站数来进行空间插值,一方面可以提高站点稠密区的插值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站点相对稀疏区的插值精度。另外,探讨了最优插值中初估场对插值结果地影响,认为采用气候标准值生成的初估场能显著降低插值结果的随机误差,其结果比采用同时刻的降水分析场作为初估场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插值法 自动站 降水量
下载PDF
全球海表温度融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徐宾 +2 位作者 张雷 师春香 周自江 《气象科技进展》 2018年第1期164-170,共7页
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作为描述海洋表层热状况最为重要的参数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上层海洋过程、海气热量交换、海洋大气数值模拟与预报等研究和应用中。介绍了现场实测产品、多种探测仪器的卫星反演海表温度产品、综... 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作为描述海洋表层热状况最为重要的参数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上层海洋过程、海气热量交换、海洋大气数值模拟与预报等研究和应用中。介绍了现场实测产品、多种探测仪器的卫星反演海表温度产品、综合多种仪器探测优势的多卫星融合海表温度产品的主要发展,着重介绍了国际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能够融合现场实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模式产品的多源海表温度融合技术及产品进展,重点介绍了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目前正在开展的全球海表温度融合进展。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综合国际上多种多源海表温度融合技术优势,开发了基于概率密度匹配订正、超级观测、多重网格三维变分融合的全球海表温度融合技术方案,实现了船舶观测海温、卫星反演海温的偏差订正,基于多种来源SST产品的超级观测场研发,最后利用多重网格三维变分实现了超级观测场与模式预报场的融合。SST融合产品与国际主流SST融合产品的对比表明其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融合 概率密度匹配订正 超级观测 多重网格三维变分
下载PDF
冬季青藏高原上游西风模态与中国降水及NAO的关联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屹岷 李晓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77-886,共10页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北大西洋至青藏高原上游地区上空西风变率的EOF主要模态(简称高原上游西风模态),并考察了这些模态与中国区域降水及北大西洋涛动(NAO)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冬季高原上游...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冬季北大西洋至青藏高原上游地区上空西风变率的EOF主要模态(简称高原上游西风模态),并考察了这些模态与中国区域降水及北大西洋涛动(NAO)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冬季高原上游最主要的两种西风模态(EOF1和EOF2)都和北大西洋涛动(NAO)显著相关,却与中国冬季降水的关系明显不同:EOF1对应着整体位置偏北、南侧活动中心偏东的NAO型,并与高原西南侧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EOF2对应着整体位置偏南,南侧活动中心位置偏西的NAO空间型,与中国冬季降水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指出,在偏强的EOF1中,低纬异常西风带可向东伸展到位于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高原上游,造成高原西南侧中下层气流的爬升运动增强,导致高原西南侧降水异常偏多,同时,该西风异常可绕过高原形成异常西南风,与异常偏高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湿润的东南风异常汇合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异常辐合上升运动,从而引起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降水增强,反之亦然;而EOF2较EOF1位置偏东、偏南,低纬纬向风东伸较弱,对中国冬季降水影响不明显。这表明冬季高原上游西风异常分布的形态对下游中国区域降水的影响至关重要,而西风EOF1模态是NAO通过上下游效应影响中国冬季降水的一个重要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异常模态 青藏高原上游 北大西洋涛动 中国冬季降水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切变基流对赤道大气波动稳定性的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沈新勇 赵南 +1 位作者 何金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2-469,共8页
在赤道β平面近似条件下,使用纬向切变基流下线性化Boussinesq方程组,分析了在纬向切变基流下几种赤道大气波动的稳定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对赤道大气波动起到不稳定的作用,但是对赤道大气Kelvin波的频率、稳定性以... 在赤道β平面近似条件下,使用纬向切变基流下线性化Boussinesq方程组,分析了在纬向切变基流下几种赤道大气波动的稳定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对赤道大气波动起到不稳定的作用,但是对赤道大气Kelvin波的频率、稳定性以及传播的相速度并不起作用。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使得相对于基本气流向东传播的重力惯性内波相速度减慢,而使得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重力惯性内波的相速度加快,却造成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Rossby波相速度减慢。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对于对赤道混合Rossby-重力惯性内波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纬向波数k值的范围大小。当纬向波数k值较小时,基流的水平切变使得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混合Rossby-重力惯性内波相速度加快;而当纬向波数k值较大时,则使得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混合Rossby-重力惯性内波相速度减慢。在半地转近似下,风速水平切变的存在,会使得波长较大(纬向波数k→0)的赤道Rossby波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相速度减慢;而风速垂直切变的存在,必然会引起这种波长较大(k→0)的Rossby波出现不稳定增长,同样也会造成赤道Rossby波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相速度减慢。最后通过扰动发展能量方程,说明了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和垂直切变可以为扰动的发展提供能量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基流 赤道Rossby波 混合Rossby-重力惯性内波 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卫星观测的南海表层温度气候学特征及长期变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雷 任国玉 +2 位作者 宝乐尔其木格 徐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9-197,共9页
利用高分辨率AVHRR Pathfinder卫星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1982—2012年南海及其毗邻海区海表温度(SST)的变化趋势,并给出了近30年该海域SST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年平均SST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且越靠近陆地海温梯度越大,等温线呈西... 利用高分辨率AVHRR Pathfinder卫星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1982—2012年南海及其毗邻海区海表温度(SST)的变化趋势,并给出了近30年该海域SST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年平均SST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且越靠近陆地海温梯度越大,等温线呈西南-东北向分布;南海最高、最低SST分别出现在夏季和冬季;夏季中南半岛和海南岛东侧存在相对低温区,应与西南季风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引起的深层冷水涌升有关;近30年南海及毗邻海区年平均SST增温趋势为0.100℃/10a,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年平均SST处于高值期,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南海海区四季均存在变暖趋势,冬季增温趋势最大,为0.194℃/10a,夏、春季次之,分别为0.121℃/10a和0.107℃/10a,秋季最小,为0.086℃/10a;近30年台湾海峡和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增温最显著,最大增温值达到0.7℃/10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学 海表温度(SST) 南海 卫星
下载PDF
海温对热带低频振荡系统影响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何金海 沈新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8-693,共6页
根据热带地区蒸发、辐合上升运动剧烈以及海温异常的特点,构造了一个斜压模式方程组,讨论了海表温度(海温加热和海温异常变化)对热带低频波动的影响。分析表明,对天气尺度波动(Lx^Ly^106m),采用完全非地转模式,在海温异常作用下,频率明... 根据热带地区蒸发、辐合上升运动剧烈以及海温异常的特点,构造了一个斜压模式方程组,讨论了海表温度(海温加热和海温异常变化)对热带低频波动的影响。分析表明,对天气尺度波动(Lx^Ly^106m),采用完全非地转模式,在海温异常作用下,频率明显发生变化,并容易产生波动的不稳定:海温较低时,波稳定,并随海温的增高,频率变低,波速变慢;海温较高时,会引起波动不稳定,且周期随海温的增高而变小。对超长波系统(Lx^107m,Ly^106m),可以采用半地转模式,海温作用可以激发向东传播的低频Kelvin波以及向西传播的低频Rossby波,热带超常波的波动周期随海温升高和异常增大而变长,且在海温异常作用下,波动会产生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海温加热 海温异常 降水云团 超常波系统
下载PDF
Winter Season Strat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SAMIL/LASG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被引量:4
18
作者 任荣彩 吴国雄 +1 位作者 Ming CA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451-464,共14页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26-level version of the SAMIL/LASG GCM (R42/L26) in simulating the seasonal cycle and perpetual winter mean stratospheric circulation as well as its variability by co...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26-level version of the SAMIL/LASG GCM (R42/L26) in simulating the seasonal cycle and perpetual winter mean stratospheric circulation as well as its variability by comparing them with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is capable of repro- ducing many key features of the climatology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stratospheric circulation despite that the model's mean polar vortex is stronger and more zonally symmetric compared to the observation. ~rther diagnosis of the results from a perpetual-January-run of the SAMIL/LASG GCM indicates that the dominant winter-season oscillation mode in the model's stratosphere exhibits a similar inter-seasonal timescale with similar spatial patterns as those inferred from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In particular, the simulated polar vortex oscillation mode exhibits a dominant inter-seasonal timescale of about 120 days, and is accompanied with the simultaneous poleward and downward propagation of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stratosphere and the equatorward propagation of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troposphere. More encouragingly, the 26-layer version of the SAMIL/LASG GCM is able to produce three strong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 events during the 1825 days of perpetual-January integration, with the polar westerly jet completely reversed for a few weeks without imposing any prescribed anomalous forcing at the lower bound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MIL/LASG GCM (R42/L26) winter stratospheric circulation
下载PDF
Impacts of SST and SST Anomalies on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in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金海 沈新勇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77-382,共6页
Considering the multiscale character of LFO effects of SST on LFO in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in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the are discussed by using an absolute ageostrophic, baroclinic mo... Considering the multiscale character of LFO effects of SST on LFO in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in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the are discussed by using an absolute ageostrophic, baroclinic model. Here, SST effects include sea surface heating and forcing of SST anomalies (SSTAs). Studies of the influences of sea surface heating on LFO frequency and stability show that sea surface heating can slow the speed of waves and lower their frequency when SST is comparatively low; while higher SST leads to unstable waves and less periods of LFO. Since the impact of a SSTA on ultra-long waves is more evident than that on kilometer-scale waves, long-wave approximation is used when we continu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STAs. Results indicate that SSTAs can lead to a longer period of LFO, and make waves unstable. In other words, positive (negative) SSTAs can make waves decay (gr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LFO) sea surface heating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ultra-long wave kilometer-scale precipitation
下载PDF
春季青藏高原加热异常对亚洲热带环流和季风爆发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同美 吴国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92-102,共11页
使用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从年际变化的角度,选取季风爆发前青藏高原感热加热异常强/弱年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季风爆发前高原加热异常偏强,使得高层环流趋向于季节变化的方向;中、低层孟加拉湾等地区有气旋式环流、上升运动及降水... 使用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从年际变化的角度,选取季风爆发前青藏高原感热加热异常强/弱年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季风爆发前高原加热异常偏强,使得高层环流趋向于季节变化的方向;中、低层孟加拉湾等地区有气旋式环流、上升运动及降水增强,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偏早。为进一步证实合成分析的相关结论,设计了对春季高原感热加热异常的敏感性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高原感热加热异常对环流的影响结果与资料诊断分析基本一致,高原感热加热加强(减弱)导致孟加拉湾季风爆发偏早(偏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加热异常 季风爆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