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情为本、以反为用的儒家文质思想原论——兼论中国传统治道观
1
作者 宁静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9-155,160,共8页
文质问题是先秦儒家论述修齐治平之道的理论话语,自古异解纷呈,渐渐湮没了文质论所传达的道德生命意义之学的精髓。针对古今诠释的主要分歧,运用字学研究成果,结合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基本精神,可以明了,文与质乃以自然之情为本的内外一... 文质问题是先秦儒家论述修齐治平之道的理论话语,自古异解纷呈,渐渐湮没了文质论所传达的道德生命意义之学的精髓。针对古今诠释的主要分歧,运用字学研究成果,结合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基本精神,可以明了,文与质乃以自然之情为本的内外一体结构:质乃情之内诚,文乃情之外达。具体来说,“质”为诚敬之心,“文”乃合乎礼乐规范的行为方式。虽然情之内外合宜方为中道,但现实的情感发用却常有偏颇,逐渐形成了文质交迭之势。此势并非机械重复,而是以情为本、以中道为枢纽、以反为用的道德生活的基本作用机制。三代之前,圣君本此以治天下,自民情之偏而入,斟酌时宜、或文或质,务折中而合于中道,形成了充满仁性色彩的传统治道观。后人忽情重智,以器性思维看待文质论,故难达其说之奥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反复 治道
原文传递
上行下效的“絜矩”之道:政教一体下的儒家治道
2
作者 宁静 于述胜 《教育史研究》 2023年第3期74-81,共8页
“絜矩”之道是《大学》为为政者提供的最为平易可行的修己治人之道。它深刻揭示出儒家政治哲学中上行下效的教化机理,完全不涉及施政的技术性问题。这意味着,政治的本质绝非以法责人,而是躬率以化人。而落实“絜矩”之道的“所恶”而... “絜矩”之道是《大学》为为政者提供的最为平易可行的修己治人之道。它深刻揭示出儒家政治哲学中上行下效的教化机理,完全不涉及施政的技术性问题。这意味着,政治的本质绝非以法责人,而是躬率以化人。而落实“絜矩”之道的“所恶”而“毋施”之法,则以通达民情为基础,使上位者的行与政得以随时处中。这一理论体系,对修正西方及现代政治治理中以法责人的弊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絜矩”之道 上行下效 教化 政治 修己治人
下载PDF
以情为本:《大学》“絜矩”之儒家治道
3
作者 宁静 于述胜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38,共8页
《大学》“絜矩”之道是在审慎而周密的度量中形成并持守治国、平天下的法度。本质上,“絜矩”之道乃情感体证之学。其基本精神,是强调治国之人要以自身的真实好恶为基本出发点,通过一己之情与家人、国人、天下人之情的相通相合,生成修... 《大学》“絜矩”之道是在审慎而周密的度量中形成并持守治国、平天下的法度。本质上,“絜矩”之道乃情感体证之学。其基本精神,是强调治国之人要以自身的真实好恶为基本出发点,通过一己之情与家人、国人、天下人之情的相通相合,生成修己治人的理性行为法则,并以此理性法则感化百姓、推施政教。“絜矩”之道下的治道由此获得了纯粹的主体自由性、公正性与平等性。这一理论指出了政治治理的根本所在,并能与西方技术性思维下的治道两相补足,为现代政治治理提供反思与补益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絜矩” 情感 好恶之情 通情 感化 儒家治道
下载PDF
以修身为本的教化哲学——《大学》“亲民”说证真及其思想价值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宁静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5-192,共8页
“亲民”乃《大学》要义之一。宋儒改“亲”为“新”,从之者如云,非之者亦众,至今聚讼未已。“亲”“新”二字虽可通假互训,但分而言之,其义却有不容假借混同之处。故“亲民”与“新民”虽仅一字之差,却大异其趣:一敦教人之本而举其末,... “亲民”乃《大学》要义之一。宋儒改“亲”为“新”,从之者如云,非之者亦众,至今聚讼未已。“亲”“新”二字虽可通假互训,但分而言之,其义却有不容假借混同之处。故“亲民”与“新民”虽仅一字之差,却大异其趣:一敦教人之本而举其末,一偏教人之末而离其本。虽然“新民”在儒家语境和道德实践中确有其特定意义,却与《大学》“以修身为本”的义理结构不合,而在人与己、新与旧的割裂中将儒家切身易行的教育教化理论导向了功利主义。“亲民”说则深刻揭示了“以修身为本”的教育教化机制,此亦为“师范”教育之初衷与根本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 “亲民” 《大学》 “以修身为本” 道德教化
下载PDF
与天地相往来:中国传统“精神自由”之本质探索
5
作者 宁静 《济宁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6-20,共5页
与天地相往来的中国传统"精神自由"是以主客交融的感应机制为根基、进入生命与世界的节奏中的自得、无适之态。臻于"精神自由"之境,所依靠的并非强行克制,而是通过修身复还人所秉自于天的人性,由此,则能与生命、与... 与天地相往来的中国传统"精神自由"是以主客交融的感应机制为根基、进入生命与世界的节奏中的自得、无适之态。臻于"精神自由"之境,所依靠的并非强行克制,而是通过修身复还人所秉自于天的人性,由此,则能与生命、与世界的节奏相和,内尽其性、外与物谐。究其根本,这种"精神自由"之态就是儒家所讲的"中和",是达到至诚境界之后自然而然、无过无不及的生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自由 天人感应 体贴 修身 中和
下载PDF
“感通”情意 敦和《诗》教——以《论语》为本
6
作者 宁静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50-53,共4页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诗》教乃是浸润着情意、感通于物我之间的人生艺术。《诗》教之价值在于敦情和意,感发人之意义生命,使人内尽其性、外与物合,将《诗》作为获取功名利禄、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和手段就流为末用。而《诗...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诗》教乃是浸润着情意、感通于物我之间的人生艺术。《诗》教之价值在于敦情和意,感发人之意义生命,使人内尽其性、外与物合,将《诗》作为获取功名利禄、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和手段就流为末用。而《诗》之"情意"机制本于"感通"之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无不浸润着人与人之间共通的感情。具体《诗》教的阶段,孔子在《论语》中两次提到"始可与言《诗》",则修养其心,明"诚"之道,始能学《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情意 感通
下载PDF
美国“数学日记”法探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宁静 《学周刊(下旬)》 2015年第3期79-79,共1页
数学作为实用学科,却在当今教学中遭遇瓶颈,教学的机械化、理性化阻碍了数学的生活化、实用化,美国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实行"数学日记"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也使得数学教育质量得以提升,这对于处在素质教育实施阶段的中国借... 数学作为实用学科,却在当今教学中遭遇瓶颈,教学的机械化、理性化阻碍了数学的生活化、实用化,美国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实行"数学日记"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也使得数学教育质量得以提升,这对于处在素质教育实施阶段的中国借鉴意义十分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数学日记 启示
下载PDF
“慕”字中的两点与教师工作
8
作者 宁静 《高考》 2015年第1X期98-98,共1页
通过一些人所共知的典型事例,对学生实施正面教育,课堂上注意观察,引导学生理性的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正面教育 心理健康 琐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