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年盛夏副热带高压极端偏北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静文 孙即霖 《海洋气象学报》 2021年第2期14-23,共10页
2018年盛夏辽宁的阶段性高温与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极端偏北有关,利用1981-201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ECMWF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主要以候的时间尺度,从大气环流异常的形成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解释了2... 2018年盛夏辽宁的阶段性高温与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极端偏北有关,利用1981-201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ECMWF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主要以候的时间尺度,从大气环流异常的形成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解释了2018年盛夏副高极端偏北的原因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影响副高位置偏北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来自欧洲上空的高压脊发展并东移,与副高断裂开的一支结合,使得副高北移;二是南半球冷空气活动,导致向北的越赤道气流加强,从而造成赤道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北移,进一步引起副高北移;三是由于青藏高原东部感热增强,其上升气流经由一候到两候的时间在辽宁和渤海地区下沉。三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造成了副高位置的极端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北越赤道气流 赤道辐合带 副热带高压 青藏高原感热
下载PDF
北半球季节转换中的大气波动特征
2
作者 孙即霖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1年第3期228-238,共11页
本文利用1948~201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根据高原西风急流季节性移动的特征,逐年确定了北半球季节转换的日期,通过谐波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大气波动在季节转换中的特征,并分析了季节转换日期的早晚与海温的关系。结果... 本文利用1948~201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根据高原西风急流季节性移动的特征,逐年确定了北半球季节转换的日期,通过谐波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大气波动在季节转换中的特征,并分析了季节转换日期的早晚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 冬夏与夏冬季节转换的平均日期分别为32候和59候,冬夏与夏冬的季节转换日期都存在显著的年际与年代际周期;(2) 季节转换在西风带主要表现为行星波数的调整和位相的移动;(3) 中高纬2波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且受全球变暖影响,3波与4波分别对欧洲东部槽和欧洲西海岸槽的贡献显著,而1波可反映极涡的偏转程度;(4) 3月SST呈现El Ni&#241;o型和PDO暖位相分布时,冬夏转换偏晚;9月SST呈现La Ni&#241;a型分布时,夏冬季节转换偏晚,因此前期SST对季节转换日期的异常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可作为前期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转换 行星波 谐波分析 ENSO
下载PDF
2019年5月美国持续性降水异常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杨晶 孙即霖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2-29,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CPC降水数据等资料,对2019年5月美国出现的持续性强降水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北半球不同纬度行星尺度波位相的配置构成了有利于持续性降水的环流形势:北极区呈现明显的一波结构,与45°N—6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CPC降水数据等资料,对2019年5月美国出现的持续性强降水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北半球不同纬度行星尺度波位相的配置构成了有利于持续性降水的环流形势:北极区呈现明显的一波结构,与45°N—60°N纬度带中异常偏强的2、3、4波结构相互叠加,造成持续时间较长的异常稳定环流形势,不同波数大气超长波和长波在阿拉斯加附近上空的叠加与偏暖的阿拉斯加湾海水的热力强迫一起,形成了振幅大、移动缓慢的高压脊;(2)阿拉斯加上空异常偏强高压脊前的冷空气造成锋区强度增加,使与行星锋区相关的高空急流异常偏强,两次过程降水区域分别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及出口区左侧的上升运动区,大气对流层低层来自墨西哥湾充足的暖湿气流与强上升运动区相配合,造成了两个异常强的持续性降水阶段;(3)造成月平均降水量偏多与大型降水过程密切联系,而行星尺度波动为持续性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大气环流背景条件和垂直运动条件。因此,在实际中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中,应当充分考虑极地大气对流层超长波与极地外超长波、长波的位相配置在春季持续性极端强降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波、长波 同位相叠加 行星锋区 西风急流 持续性降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