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困境、突围与平衡:中央苏区战争高压下的经济动员(1933-1934)
1
作者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4年第5期98-106,共9页
在中央苏区后期,随着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开始,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内部的资源瓶颈与巨大的战争消耗犹如一把利剑悬在苏维埃政权的头上。建立高效的战时经济动员体系继而对中央苏区内部的经济力进行充分挖掘,成为中... 在中央苏区后期,随着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开始,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内部的资源瓶颈与巨大的战争消耗犹如一把利剑悬在苏维埃政权的头上。建立高效的战时经济动员体系继而对中央苏区内部的经济力进行充分挖掘,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战争高压下的必选项。中共通过公债运动、节省运动、借谷运动等方式把经济动员进行到了极限。但由于战事的愈发紧急,这场经济困境下的突围逐渐陷入既要保护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又要为革命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补给的两难中。这就使得中共在动员过程中,一方面尽可能地压缩后方民用资源以支援战争,另一方面又要特别注重经济动员方式,不能丧失群众的支持,问题的背后是红色政权在二者之间不断寻求平衡点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 经济动员 公债运动 节省运动 借谷运动
下载PDF
中央苏区时期《红色中华》的抗日宣传动员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唐国平 《新闻春秋》 CSSCI 2022年第4期11-19,共9页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进入局部抗战阶段。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仍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把主要精力对准中央苏区,不断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日号角,号召全国...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进入局部抗战阶段。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仍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把主要精力对准中央苏区,不断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日号角,号召全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作为中央苏区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报,《红色中华》充分发挥了自身强大的舆论动员功能,积极宣传造势。首先,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丑陋行径;其次,强烈谴责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剿共”;再次,广泛宣传报道中华民族日益高涨的抗日浪潮;最后,及时向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红色中华》的这些举动,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起到了抗战动员的积极作用,为全面抗战时期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上演了一场“伟大预演”,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斗争中的前期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 《红色中华》 抗日 宣传 动员
原文传递
《红色中华》与苏区的节省运动 被引量:1
3
作者 唐国平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第4期50-54,共5页
为集中财力物力支援革命战争,同时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苏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节省运动,从政府机关、红军将士再到普通民众,都被动员起来。《红色中华》作为当时苏区的中央媒体,党的“喉舌”,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舆论动员作用,掀起了竞... 为集中财力物力支援革命战争,同时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苏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节省运动,从政府机关、红军将士再到普通民众,都被动员起来。《红色中华》作为当时苏区的中央媒体,党的“喉舌”,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舆论动员作用,掀起了竞赛热潮,并主动揭露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推动这项全民性运动深入发展。但由于当时中共中央整体上受“左”倾错误影响,过分强调扩大红军工作,过度地征用了民力,使得《红色中华》在节省运动后期的宣传方面存在着命令主义和强制性的倾向,对于其在该运动中的作用也要辩证地来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苏区 红色中华 节省运动
下载PDF
中央苏区时期伤残红军优抚工作探析
4
作者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0-23,27,共5页
中央苏区是在烽火连天和枪林弹雨的严峻战时环境下诞生的,国民党“围剿”与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贯穿整个中央苏区时期。在这种以革命战争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下,伤残红军成为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做好对他们的优待抚恤工作是中国... 中央苏区是在烽火连天和枪林弹雨的严峻战时环境下诞生的,国民党“围剿”与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贯穿整个中央苏区时期。在这种以革命战争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下,伤残红军成为了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做好对他们的优待抚恤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央苏区政府通过发布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优抚政策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精细指导。同时,官方权威媒体积极宣传,动员中央苏区的一切有生力量参与到对伤残红军的优抚工作中,伤残红军也通过实际行动回馈中央苏区,两者之间形成了积极的双向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 伤残红军 优抚 慰劳
下载PDF
中央苏区时期春耕动员工作研究
5
作者 唐国平 《新东方》 2022年第2期35-40,共6页
中央苏区自建立之初就不断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和封锁,因此解决粮食问题对于巩固红色政权至关重要,而春耕对于确保粮食供应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抓好春耕运动、动员苏区的一切积极力量参与粮食生产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局部执... 中央苏区自建立之初就不断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和封锁,因此解决粮食问题对于巩固红色政权至关重要,而春耕对于确保粮食供应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抓好春耕运动、动员苏区的一切积极力量参与粮食生产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春耕动员工作中,中央苏区通过发布文件予以指导,并利用官方媒体进行宣传造势。同时,广泛动员包括妇女、儿童、伤残人员和难民等在内的特殊群体以及发动红军指点员和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参与春耕生产。春耕动员工作的有效开展,充分挖掘了中央苏区的农业生产潜力,有力支援了革命战争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农业 春耕 经济动员
原文传递
中央苏区时期中共对苏联形象的建构——基于《红色中华》相关报道的分析
6
作者 《传媒论坛》 2022年第22期17-21,共5页
《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同时也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兼具党报与大众传媒双重属性。基于革命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努力建构正面的苏联形象,擘画社会主义蓝图,以激发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增强民众的... 《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同时也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兼具党报与大众传媒双重属性。基于革命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努力建构正面的苏联形象,擘画社会主义蓝图,以激发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其中,《红色中华》对苏联的诸多方面频繁报道、大加赞赏,将其塑造为反帝国主义的盟友、社会主义国家的标杆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为广大的苏区人民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苏联画卷,从而在革命语境下起到了凝心聚力的关键作用,深刻践行了党报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 中国共产党 苏联形象 建构 《红色中华》
下载PDF
《红色中华》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道探析(1931—1934年)
7
作者 《传媒论坛》 2022年第12期25-29,共5页
《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报、苏维埃“喉舌”,同时也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集党报与大众传媒属性于一身。在此时期,《红色中华》也将视角转向海外,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报道,主要内容涵盖西方... 《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报、苏维埃“喉舌”,同时也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集党报与大众传媒属性于一身。在此时期,《红色中华》也将视角转向海外,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报道,主要内容涵盖西方社会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与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兆等方面,为苏区民众勾勒出生动立体的西方形象。《红色中华》的相关报道,加深了工农群众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起到了战时环境下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深刻践行了红色媒体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 《红色中华》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报道
下载PDF
《红色中华》对国统区恶性经济事件的报道研究
8
作者 《新闻论坛》 2022年第4期77-79,共3页
在中央苏区时期,作为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喉舌”,《红色中华》对其对立面国统区的恶性经济事件进行了充分的报道。一是大量披露国民政府对底层民众的残酷剥削;二是密集报道白区面临的自然灾害;三是广泛宣传国统区深陷经济危机的囹圄。这... 在中央苏区时期,作为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喉舌”,《红色中华》对其对立面国统区的恶性经济事件进行了充分的报道。一是大量披露国民政府对底层民众的残酷剥削;二是密集报道白区面临的自然灾害;三是广泛宣传国统区深陷经济危机的囹圄。这些报道鲜明地体现了苏维埃红色媒体的性质,为广大的革命根据地人民了解国统区的经济真相提供了窗口,并将丑陋的白色世界与朝气蓬勃的中央苏区进行了直观对比,增强了民众对苏维埃世界的向往,进一步提振了他们的革命信心,促进了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红色中华》这段独特的报道历史,作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从党报党刊角度探寻中央苏区关于对立面的形象建构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重要的历史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 媒体 《红色中华》 党报党刊 国统区
下载PDF
中央苏区时期对国外事件报道的倾向性——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探讨
9
作者 唐国平 《传媒论坛》 2022年第1期8-11,24,共5页
在中央苏区时期,作为苏维埃政权的"喉舌",《红色中华》在涉外报道方面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一是以苏为荣:大量报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引发民众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二是批日侵华: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阴谋,从而激起... 在中央苏区时期,作为苏维埃政权的"喉舌",《红色中华》在涉外报道方面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一是以苏为荣:大量报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引发民众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二是批日侵华: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阴谋,从而激起人民的抗日热情;三是旗帜鲜明:宣传马列主义与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在提升群众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也让其了解到作为社会主义对立面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何等严重的危机。这三种倾向,充分体现了苏维埃官方媒体的性质,有力地推动了苏维埃运动的深入,服务了当时革命环境下的现实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 《红色中华》 媒体 国外事件 倾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