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术治疗Pilon骨折82例分析 被引量:89
1
作者 胡广 林昌孝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43-244,共2页
目的 :对 3种固定方式治疗 82例pilon骨折的疗效进行评估 ,旨在提出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自 1986年 2月~ 1998年 12月间共治疗 82例患者 ,按固定方法可分为 3组 :即采用有限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 2 3例 ;三叶形钢板内固定 2 4例 ;有限内... 目的 :对 3种固定方式治疗 82例pilon骨折的疗效进行评估 ,旨在提出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自 1986年 2月~ 1998年 12月间共治疗 82例患者 ,按固定方法可分为 3组 :即采用有限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 2 3例 ;三叶形钢板内固定 2 4例 ;有限内固定结合“T”形超关节外固定架治疗 3 5例。结果 :经 6月~ 5年随访发现 3种固定方法在并发症及疗效上有明显差别 :以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组疗效最佳 (优良率 68.6% ) ,而并发症最少 ( 2 5 .7% )。结论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能较好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显著减少伤口并发症及骨不连、延迟愈合等 ,因此作者认为该手术方式可作为治疗pilon骨折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创伤性漂浮膝损伤67例回顾与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黄忠胜 +1 位作者 郑钜晗 胡广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 了解漂浮膝的伤情规律 ,观察手术治疗漂浮膝的疗效。方法 总结从 1994年 4月~ 2 0 0 3年 4月间我院收治的 6 7例 71个下肢漂浮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损伤程度评分 (ISS)为 2 4 2分。 5 0例术后平均随访 2 8年 (1~ 10年 )。... 目的 了解漂浮膝的伤情规律 ,观察手术治疗漂浮膝的疗效。方法 总结从 1994年 4月~ 2 0 0 3年 4月间我院收治的 6 7例 71个下肢漂浮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损伤程度评分 (ISS)为 2 4 2分。 5 0例术后平均随访 2 8年 (1~ 10年 )。疗效评定采用Karlstr m及Olerud标准。结果 获得随访 5 0例 ,其膝关节平均活动度 10 8° ,优良率 78%,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6例(其中感染性骨不连 4例 )。结论 漂浮膝损伤其治疗至今仍具有挑战性 ,应积极施行手术固定 ,为膝关节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创造条件 ,该损伤中韧带的损伤不容忽视 ,术后康复治疗也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漂浮膝损伤 手术治疗 内固定 下肢骨折
下载PDF
腕背伸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 被引量:19
3
作者 吴纪奎 +2 位作者 黄忠胜 金建华 胡广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640-641,共2页
目的 :探讨采用腕背伸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效果及解剖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对 1 34例移位的Colles骨折采用手法复位腕背伸位石膏外固定。结果 :经过 5~ 36个月 ,平均 1 4个月的随访 ,全部获骨折愈合 ,根据Sarmiento[4 ] 综... 目的 :探讨采用腕背伸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效果及解剖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对 1 34例移位的Colles骨折采用手法复位腕背伸位石膏外固定。结果 :经过 5~ 36个月 ,平均 1 4个月的随访 ,全部获骨折愈合 ,根据Sarmiento[4 ] 综合评定 ,优良率达93 .3 %。结论 :认为使用手法复位腕背伸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可以维持良好的位置 ,获得最佳的腕关节功能 ,而并发症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ES骨折 外固定 腕伸位 腕关节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联合Kapandji技术微创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被引量:13
4
作者 郑立程 +1 位作者 赵政 吴纪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Kapandji技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2012年5月~2016年2月对21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按AO分型:A3型6例,B2型3例,C2型9例,C3型3例)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经皮插入以阻挡骨块再移位的Kapan...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Kapandji技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2012年5月~2016年2月对21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按AO分型:A3型6例,B2型3例,C2型9例,C3型3例)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经皮插入以阻挡骨块再移位的Kapandji技术。末次随访根据改良的Sarmiento评分进行影像学评估,根据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估。结果手术时间25~45 min,平均35.3 min。术后住院时间3~14 d,平均6.5 d。21例随访8~24个月,平均15.3月,骨折均获愈合。影像学评分:优17例,良4例;腕关节功能评分:优13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18/21)。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Kapandji技术是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易于操作,避免伸肌腱的刺激,可有效增强固定的稳定性,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架
下载PDF
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中置钉点的影像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郑钜晗 +5 位作者 黄忠胜 吴纪奎 郑立程 赵政 李科伦 陈志豪 《浙江创伤外科》 2012年第4期448-451,共4页
目的对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中理想置钉点的进行影像学研究,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12月,对160例胫骨干骨折通过术前透视确定置钉点的位置,选择性地采用髌韧带内侧入路、髌韧带外侧入路或经髌韧带入路进行切开复位... 目的对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中理想置钉点的进行影像学研究,并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12月,对160例胫骨干骨折通过术前透视确定置钉点的位置,选择性地采用髌韧带内侧入路、髌韧带外侧入路或经髌韧带入路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髌韧带宽度为27~43mm,平均34.38±3.69mm。若将髌韧带依宽度划分3等份,42例的理想置钉点位于外侧区域,95例位于中间区域,23例位于内侧区域;若将髌韧带依宽度划分成内外侧2等份,则有90例的理想置钉点位于外侧区域,60例位于内侧区域。本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85个月,平均39.3个月。根据Johner-Wruhs评分标准,总体优良率为96.3%,术后发生患侧膝关节疼痛共有29例(18.1%)。结论术前通过透视确定置钉点的位置,选择性地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是相当重要的准备工作。个体化的手术入路有利于髓内钉置钉点的显露,膝关节内结构损伤小,疗效可靠,并有效降低膝关节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骨钉
下载PDF
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骨折的初步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6
作者 郑立程 +5 位作者 黄忠胜 李科伦 赵政 郑钜晗 陈志豪 倪建光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8期681-683,共3页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distal humeral plate,DH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8年9月至2010年1月,手术治疗1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骨折,男3例,女15例;年龄62~83岁,平均71.4岁。骨折按照AO...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distal humeral plate,DH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8年9月至2010年1月,手术治疗1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骨折,男3例,女15例;年龄62~83岁,平均71.4岁。骨折按照AO分型:A2型1例,A3型3例,B1型2例,B2型2例,C1型3例,C2型4例,C3型3例。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或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均采用切开复位DHP内固定,术后早期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1~24个月,平均14.6个月。骨折均获愈合,无感染、内固定失效或骨折再移位。肘关节平均屈伸78°(10°~131°),屈曲113°(65°~134°),伸直25°(0~75°)。MEPS评分平均(92.2±9.6)分(65~100分),其中疼痛(42.5±5.8)分(30~45分),关节活动范围(19.2±1.9)分(15~20分),稳定性(9.2±1.9)分(5~10分),日常功能(21.4±2.9)分(15~25分)。本组患者优11例,良5例,可2例。结论:应用DH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骨折能获得坚强固定,有利于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从而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肘关节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结合经皮克氏针阻挡技术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31例 被引量:12
7
作者 郑立程 赵政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结合经皮克氏针阻挡技术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31例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结合经皮克氏针阻挡技术进行治疗。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结合经皮克氏针阻挡技术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择31例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患者,采用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结合经皮克氏针阻挡技术进行治疗。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15.3个月,骨折均获愈合。影像学评分:优24,良7例。腕关节功能评分:优22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90.3%.结论: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结合经皮克氏针阻挡技术是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易于操作,软组织损伤小,固定可靠,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手法整复 克氏针阻挡技术
原文传递
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黄忠胜 赵政 +5 位作者 李科伦 郑钜晗 倪建光 徐粲臻 郑立程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10期834-837,共4页
目的:介绍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骨折,评估该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3月至2009年2月,采用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12例(13足),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14岁,平均8.7岁。骨折按Essex-Loprest... 目的:介绍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骨折,评估该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3月至2009年2月,采用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12例(13足),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14岁,平均8.7岁。骨折按Essex-Lopresti分型:舌型骨折5足,压缩型骨折8足。按Sanders分型:Ⅱ型9足,Ⅲ型4足。手术前后摄X线片,比较跟骨B觟hler角和Gissane角的恢复情况,疗效评价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6~71个月,平均35.9个月。骨折均获愈合,无创口愈合不良、坏死感染发生。术前B觟hler角为(19.7±5.3)°,术后为(32.6±3.7)°;术前Gissane角为(137.3±7.5)°,术后为(125.4±2.9)°,上述影像学测量结果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aryland评分92~100分,平均(96.3±2.4)分。结论: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术,软组织损伤小、固定可靠、疗效满意,是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儿童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创伤后骨溶解症 被引量:9
9
作者 陶惠民 +1 位作者 陈维善 杨迪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创伤后骨溶解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自1986年6月~2001年6月,共收治创伤后骨溶解症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6~57岁,平均28.8岁。受伤原因:摔伤3例,车祸伤2例,运动性损伤1例。受伤部位位于坐、耻骨3例,锁骨远端... 目的探讨创伤后骨溶解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自1986年6月~2001年6月,共收治创伤后骨溶解症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6~57岁,平均28.8岁。受伤原因:摔伤3例,车祸伤2例,运动性损伤1例。受伤部位位于坐、耻骨3例,锁骨远端3例。X线片显示骨溶解距受伤的时间分别为1个月3例,1.5个月1例,3个月1例,1例运动性损伤者确切时间不详。受伤时X线检查发现坐、耻骨骨折2例,肩锁关节Ⅰ度脱位1例,其余3例未见明显的骨折、脱位。分别对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病理学表现以及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例发生于急性创伤后,1例发生于运动性损伤后,症状均以局部疼痛为主,部位集中于坐、耻骨及锁骨远端,影像学表现为局部骨溶解,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均能缓解,原骨溶解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重建,但骨重建迟于临床症状的缓解。所有病例病理显示纤维软骨组织增生,滑膜充血、增生,骨坏死,软骨下骨微骨折,破骨细胞活跃,可见骨组织化生和部分纤维化。结论创伤后骨溶解症与特殊部位急性创伤或运动性损伤关系密切,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的骨髓腔内水肿、囊性破坏或大范围的骨溶解吸收。创伤性骨溶解症早期诊断困难,应注意与恶性骨肿瘤相鉴别,其保守治疗效果好,适当使用骨吸收抑制剂能改变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溶解 创伤 损伤 诊断 临床表现
原文传递
负压封闭引流配合局部间断高浓度氧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9
10
作者 伍丹智 郑晓芳 +5 位作者 黄秀微 郑立程 吴纪奎 黄周丽 卓婷婷 《浙江创伤外科》 2015年第4期803-804,共2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配合局部间断高浓度氧与单纯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效果。方法 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需要进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难愈性创面患者5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配合局部间断高浓度氧与单纯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效果。方法 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需要进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难愈性创面患者5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与按常规进行护理,连续24小时持续吸引。实验组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基础上每日两次向创面注入5L/min流量的氧气,期间暂停负压吸引,每次累计给氧15分钟;期间要保证避免VSD敷料贴膜渗漏。当停止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术后,约10天时间,观察并测量两组创面的愈合情况与最初相比较;计算出创面的愈合率与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10天时间的创面愈合率、创面植皮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与植皮愈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配合局部间断高浓度氧(每次15分钟每日2次)优于单独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愈性创面 负压引流
下载PDF
骨折合并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8
11
作者 黄忠胜 +2 位作者 胡广 金建华 吴纪奎 《实用骨科杂志》 2003年第1期64-65,共2页
目的 :探讨骨折合并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复习并分析 1988年~ 2 0 0 1年间 48例骨折合并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患者资料 ,所有病例均先输入甘露醇及地塞米松 ,有效者 期行骨折固定 ,无效者及晚期7例即行切开减压并... 目的 :探讨骨折合并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复习并分析 1988年~ 2 0 0 1年间 48例骨折合并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患者资料 ,所有病例均先输入甘露醇及地塞米松 ,有效者 期行骨折固定 ,无效者及晚期7例即行切开减压并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结果 :14例脱水治疗有效的早期轻型患者及 2 7例早期重型患者经急诊切开减压骨折内固定的患者 ,疗效优良 ,占 85 .4% (4 1/ 48) ,而 7例晚期患者疗效不佳。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减压 (8h以内 )是治疗关键 ,如超过 12 h,则疗效不佳 ;骨折早期复位和固定是减压的重要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结合Kapandji技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被引量:7
12
作者 郑立程 赵政 《中医正骨》 2020年第3期67-69,73,共4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Kapandji技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5月至2016年2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Kapandji技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60~78岁,中位数69岁;均...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Kapandji技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5月至2016年2月,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Kapandji技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60~78岁,中位数69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左侧8例,右侧13例。骨折AO分型为A3型6例、B2型3例、C2型9例、C3型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 h至13 d,中位数5 d。术中牵拉患肢复位骨折块后,采用Kapandji技术用克氏针经皮插入骨折端维持骨折复位,然后安装外固定支架进行外固定。随访观察骨折复位、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中位数1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3周,中位数8周。术后6个月时,患肢掌倾角7.1°~16.7°(中位数11.2°),尺偏角15.5°~25.3°(中位数20.4°),桡骨短缩均≤2 mm,关节面台阶均≤2 mm;骨折复位影像学评分(0.48±0.02)分,优17例、良4例。末次随访时,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3.52±0.26)分,优13例、良5例、可3例。术后并发针道感染1例,拔除克氏针、积极抗炎治疗后感染控制;并发桡神经浅支支配区感觉障碍1例,经对症处理后感觉恢复。均无断针、骨折不愈合及正中神经损伤、肌腱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Kapandji技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骨折复位和愈合好,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老年人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克氏针
下载PDF
跟骨解剖角度与跟痛症诊断和治疗的差异性研究
13
作者 吴珊鹏 金亚平 +4 位作者 郑立程 李科伦 吴纪奎 郑旭浩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1090-1093,共4页
目的:探讨跟骨解剖结构上的角度与跟痛症的关系及与采用骨水泥注入治疗跟痛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骨科门诊就诊行跟部X光片检查患者284例,平均年龄54... 目的:探讨跟骨解剖结构上的角度与跟痛症的关系及与采用骨水泥注入治疗跟痛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骨科门诊就诊行跟部X光片检查患者284例,平均年龄54岁,根据病史、将其分为跟痛症组62例和无跟痛症组222例,测量两组患者X光片上跟骨的Bohler’s角、Gissane’s角和倾斜角,对两组跟骨的测量角度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探索跟骨角度与跟痛症之间的相关性。在跟痛症组62例中选择50例(另12例未继续进行治疗、随访),18例行跟骨痛点骨水泥注入治疗,另32例行保守治疗。测量骨水泥注入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患者X光片入上跟骨的Bohler’s角、Gissane’s角和倾斜角,对两组跟骨的测量角度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探索骨水泥注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跟骨角度与跟痛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对各组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男性人群中,跟痛症组B?hler角[(31.23±7.95)°]、Gissane’s角[(117.03±5.86)°]和倾斜角[(21.07±5.02)°]与对照组[(32.27±6.96)°、(119.58±8.25)°、(19.72±4.9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人群中,跟痛症组B?hler角[(33.52±6.04)°]与对照组[(32.95±5.9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ssane’s角[(114.37±6.52)°]低于对照组[(123.04±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倾斜角[(26.02±6.23)°]高于对照组[(20.02±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痛症行骨水泥治疗组跟骨B?hler角[(31.89±5.93)°]、Gissane角[(117.32±5.23)°]和倾斜角[(21.93±5.23)°]与保守治疗组[(30.62±6.89)°、(115.83±4.96)°、(23.02±6.0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人群中,跟骨的Gissane’s角度越小和跟骨的倾斜角越大,越容易患跟痛症。临床上行骨水泥痛点注入治疗跟痛症时可以不侧重考虑跟骨的解剖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痛症 诊断 治疗 骨水泥
原文传递
内镜术后症状性椎间盘假性囊肿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14
作者 林甲进 赵政 +3 位作者 徐粲臻 周建 周斌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7期663-666,共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之一,往往导致腰臀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麻木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经皮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etomy,PEL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式[1-2],由于微创、恢复快...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之一,往往导致腰臀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麻木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经皮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etomy,PEL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式[1-2],由于微创、恢复快等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但PELD也有不可忽视的并发症,主要集中于椎间盘突出复发、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3-4];而对于术后症状性椎间盘假性囊肿(post-discectomy discal pseudocyst,PDP)这种罕见的并发症,并不为医生所熟知。PDP是指突出髓核被摘除后手术区域出现的囊性病变,一部分患者出现下肢根性症状,与术前症状相似。目前关于PDP的国内外文献报道相对较少,关于PDP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都缺乏共识,给疾病的诊治带来一定的困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于2022年8月收治的1例PDP患者,根据其临床及随访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PDP的临床症状、诊断、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囊肿 腰椎退行性疾病 术后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脑脊液漏 手术区域 椎间盘突出 神经损伤
下载PDF
大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忠胜 +4 位作者 李科伦 赵政 郑钜晗 倪建光 郑立程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目的 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分别采用保守治疗、撬拨复位和切开复位等方法治疗大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并分析其疗效,总结适宜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5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39例42足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保守治... 目的 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分别采用保守治疗、撬拨复位和切开复位等方法治疗大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并分析其疗效,总结适宜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5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39例42足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保守治疗9足(均为Sanders Ⅰ型);撬拨复位治疗14足(SandersⅡ型10足,Sanders Ⅲ型4足);切开复位治疗19足(SandersⅡ型8足,Sanders Ⅲ型7足,Sanders Ⅳ型4足)。结果 随访15~73个月,平均36.2个月,随访时骨折均获愈合。手术组的B6hler角和Gissane角治疗前后比较分别是(17.6±6.3)°比(32.4±2.3)°和(137.9±11.6)°比(124.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Maryland评分,保守治疗优良率为100%,撬拨复位优良率为85.7%,切开复位优良率为84.2%,总体优良率为88.1%。结论 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儿的个体状况、骨折类型等综合考虑。SandersⅠ型骨折可采取保守治疗.外侧壁膨出不明显的SandersⅡ型骨折及软组织条件较差者,可选用撬拨复位;外侧壁膨出明显的SandersⅡ型骨折和复杂的SandersⅢ、Ⅳ型骨折,无手术禁忌者,宜选择切开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跟骨 儿童
原文传递
胫骨干骨折髓内钉治疗术后膝关节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忠胜 +4 位作者 郑钜晗 李科伦 吴纪奎 金建华 徐刚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年第7期539-541,共3页
目的通过对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后膝关节痛的临床观察,探讨膝关节痛的发生和病因。方法回顾研究1996年5月~2006年4月应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685例,所有病例在骨折愈合后均有1次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4.2个月... 目的通过对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后膝关节痛的临床观察,探讨膝关节痛的发生和病因。方法回顾研究1996年5月~2006年4月应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685例,所有病例在骨折愈合后均有1次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4.2个月。结果共有165例术后发生膝关节痛,经髌韧带入路组膝关节痛发生率为34.5%,髌韧带内侧入路组为14.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髌韧带旁入路能减少胫骨干骨折髓内钉治疗术后膝关节痛的发生,建议使用髌韧带周围入路,髓内钉固定后膝关节痛的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骨折 髓内钉 膝关节痛
下载PDF
延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高能量Pilon骨折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忠胜 陈志豪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年第1期70-71,共2页
关键词 高能量PILON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延迟 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软组织并发症 高能量损伤 坚强内固定
下载PDF
三种内固定方法固定髋臼后壁骨折的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科伦 徐刚 +4 位作者 陈志豪 金亚平 黄忠胜 赵政 《实用骨科杂志》 2008年第8期473-476,486,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髋臼后壁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以确定最理想的内固定方法。方法将18具骨盆标本制成左右配对的髋关节,随机分成三组,然后人为造成髋臼后壁关节面1/3骨折、2/3骨折、3/3骨折。用两枚皮质骨螺钉、重建钢板以及重...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髋臼后壁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以确定最理想的内固定方法。方法将18具骨盆标本制成左右配对的髋关节,随机分成三组,然后人为造成髋臼后壁关节面1/3骨折、2/3骨折、3/3骨折。用两枚皮质骨螺钉、重建钢板以及重建钢板加两枚皮质骨螺钉三种内固定方式固定每一组骨折,屈髋90°对模型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测量各组骨折块的分离位移及分离3 mm时的载荷,以比较不同比例后壁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结果统计显示1/3比例骨折螺钉组与钢板、钢板加螺钉组间差别无意义(P>0.05),2/3、3/3比例骨折螺钉组与钢板、钢板加螺钉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而钢板组与钢板加螺钉组之间差别无意义(P>0.05)。结论髋臼后壁1/3比例骨折,单用两枚皮质骨螺钉固定已经足够;2/3和3/3比例骨折以重建钢板内固定较为理想,在钢板之外再加两枚螺钉并不能增加内固定强度,反而增加了手术创伤及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后壁 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大龄儿童距骨颈骨折的治疗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立程 +5 位作者 黄忠胜 吴纪奎 李科伦 陈志豪 赵政 田乃锋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20-923,共4页
目的总结大龄儿童距骨颈骨折的诊治经验,为正确治疗大龄儿童距骨颈骨折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10例大龄儿童距骨颈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8~16岁,平均13.4岁;左侧4例,右侧6例... 目的总结大龄儿童距骨颈骨折的诊治经验,为正确治疗大龄儿童距骨颈骨折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10例大龄儿童距骨颈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8~16岁,平均13.4岁;左侧4例,右侧6例。骨折根据改良Hawkins分型:Ⅰ型骨折3例,Ⅱ型骨折5例,Ⅲ型骨折2例。HawkinsI型骨折采取保守治疗,非负重石膏外固定6~8周,HawkinsⅡ、Ⅲ型骨折均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随访15-68个月,平均23.5个月,随访时骨折均获愈合,无延迟愈合及骨不连。采用Hawkins评分:优5例,良4例,中1例,优良率为90.0%。发生切口皮缘表浅坏死1例,距骨体缺血性坏死2例,采用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恢复距骨的解剖关系是治疗儿童距骨颈骨折的关键,可靠的固定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治疗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儿的个体状况、骨折类型等综合考虑:HawkinsⅠ型骨折可采取保守治疗,HawkinsⅡ、Ⅲ型骨折宜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距骨 儿童
原文传递
2.4mm掌侧双柱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望龙 +1 位作者 郑立程 杨雷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7年第5期683-684,共2页
目的:探讨2.4mm掌侧双柱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某院收治的桡骨远端C型骨折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均采用2.4mm掌侧双柱锁定加压钢板内固手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 目的:探讨2.4mm掌侧双柱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某院收治的桡骨远端C型骨折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均采用2.4mm掌侧双柱锁定加压钢板内固手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末次随访时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分和测量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个月以上时间随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3~4个月,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无正中神经刺激症状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根据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分:优9例,良16例,可5例,优良率83.3%,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2.4mm掌侧双柱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术后功能恢复尚可、并发症少,临床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锁定加压接骨板 功能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