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应用——以防灾减灾工程课程教学为例
1
作者 刘婷婷 李己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4年第18期92-96,105,共6页
在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专业的防灾减灾工程课程中探索使用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将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有机融合,可以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同时增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效果。应用结果显示,该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员的学习成... 在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专业的防灾减灾工程课程中探索使用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将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有机融合,可以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同时增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效果。应用结果显示,该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员的学习成绩,还增强了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的抢险救援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创新教学模式顺应了教育和应急救援领域的发展趋势,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 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 防灾减灾工程 雨课堂 智慧课堂云平台
下载PDF
阿富汗地震R/S分形特征及地震活动性分析
2
作者 尚志 李己华 +6 位作者 张璐 申利远 刘婷婷 王苹 黄淑芬 李静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7-457,共11页
地震的发生具有非线性特征,分形理论能够刻画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过程。本文基于R/S分析方法确定阿富汗主要地震带的分形特征,利用ARIMA模型对兴都—库什山地震带可能发生的年度最大震级进行预测。R/S分析表明,兴都—库什山地震带H... 地震的发生具有非线性特征,分形理论能够刻画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过程。本文基于R/S分析方法确定阿富汗主要地震带的分形特征,利用ARIMA模型对兴都—库什山地震带可能发生的年度最大震级进行预测。R/S分析表明,兴都—库什山地震带Hurst指数为0.9125,地震活动记忆周期为8年;苏莱曼山地震带Hurst指数为0.7281,地震活动记忆周期为9年。兴都—库什山和苏莱曼山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变化趋势与历史变化一致,且兴都—库什山地震带的趋势延续性比苏莱曼山地震带更为显著。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2—2026年兴都—库什山地震带可能发生的年度最大震级分别为M_(b)6.2、M_(b)6.1、M_(b)5.8、M_(b)5.8和M_(b)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富汗地震 R/S分形 HURST指数 ARIMA模型 地震活动性分析
下载PDF
西藏玉龙铜矿床成矿斑岩的厘定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曲焕春 +4 位作者 李秋耘 周利敏 杨志明 刘申态 刘永刚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3-504,共12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玉龙铜矿是我国最大的斑岩铜矿之一,其形成一致认为与矿区中心产出的二长花岗质复式斑岩体有关,但成矿与复式岩体的确切关系并不清楚。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特别是矿床8号勘探线12个钻孔的重新编录,在复式岩...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玉龙铜矿是我国最大的斑岩铜矿之一,其形成一致认为与矿区中心产出的二长花岗质复式斑岩体有关,但成矿与复式岩体的确切关系并不清楚。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特别是矿床8号勘探线12个钻孔的重新编录,在复式岩体中识别出一套花岗斑岩岩枝,岩枝中不规则状石英-钾长石脉广泛发育,同时还见有单向固结结构、粗晶及细晶结构,这些特征表明该岩浆中的流体曾经发生过饱和。同时结合矿床高品位(>0.6%,质量分数)铜矿化紧密围绕花岗斑岩分布、含矿脉体自花岗斑岩向外围逐渐由高温石英-钾长石A脉过渡为中低温石英-硫化物脉、热液蚀变自花岗斑岩向外由高温钾硅酸盐化过渡为中低温石英-绢云母化的规律,最终确定这套花岗斑岩为玉龙矿床的成矿斑岩。玉龙铜矿成矿斑岩的厘定,较好地解释了矿床矿化类型及金属的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矿床形成过程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玉龙 斑岩铜矿 成矿作用 成矿斑岩 花岗斑岩
下载PDF
西藏驱龙矿区中新世侵入岩锆石微量和Hf-O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秋耘 杨志明 +2 位作者 王瑞 曲焕春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3-1048,共26页
碰撞环境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通常经历了多期岩浆作用,但不同期次岩浆之间的成因关系以及成矿斑岩岩浆的形成机制尚未得到有效约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发育多套中新世岩浆岩,包括成矿前的花岗闪长岩(又称荣木错拉岩... 碰撞环境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通常经历了多期岩浆作用,但不同期次岩浆之间的成因关系以及成矿斑岩岩浆的形成机制尚未得到有效约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发育多套中新世岩浆岩,包括成矿前的花岗闪长岩(又称荣木错拉岩体)、成矿期二长花岗斑岩(简称P斑岩)和晚期二长花岗斑岩(简称X斑岩),以及成矿后的高镁闪长玢岩,且在花岗闪长岩中发现有闪长质包体。如此丰富的岩浆岩组合为系统研究碰撞环境下斑岩矿床成矿岩浆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契机。本文系统分析了驱龙矿区各类岩浆岩中的锆石微量元素及Hf-O同位素组成,并估算了驱龙矿区中新世岩浆氧化还原状态,约束了岩浆起源及演化过程,特别是成矿斑岩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显示荣木错拉岩体及闪长质包体中锆石具有高的Ce/Ce^(*)值(平均值分别为111、117)和相似的Hf-O同位素组成,其εHf(t)值主要变化于+7~+10及+7~+9之间,δ^(18)O值主要变化于+5.6‰~+7.1‰和+4.7‰~+7.0‰之间;而P斑岩中锆石具有类似的δ^(18)O值(+4.6‰~+6.4‰),但Ce/Ce;值(29~405,平均值149)及εHf(t)值(+5~+10)变化范围明显偏大;高镁闪长玢岩的锆石δ^(18)O值与P斑岩类似(+5.2‰~+6.3‰),但εHf(t)值(+3~+7)明显偏低,不过,其锆石Ce/Ce^(*)值(34~252,平均值159)也显示较大的变化范围。荣木错拉岩体及闪长岩包体正εHf(t)值、中等偏高的δ^(18)O值表明其起源于新生下地壳;高镁闪长玢岩较低的εHf(t)及δ^(18)O值显示其起源于Hf同位素组分已被强烈改造的地幔;而P斑岩变化、且整体介于荣木错拉岩体和高镁闪长玢岩之间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明其为荣木错拉岩体所代表的壳源岩浆与高镁闪长玢岩所代表的幔源岩浆混合的产物。驱龙中新世岩浆岩中高镁闪长玢岩中的锆石Ce/Ce^(*)值最高,表明高镁闪长玢岩所代表的岩浆氧逸度也最高,因此,P斑岩形成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氧逸度 地幔熔体 锆石微量元素 HF-O同位素
下载PDF
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床成矿斑岩起源及成矿意义
5
作者 代作文 +4 位作者 刘申态 李秋耘 周怿惟 杨志明 侯增谦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78-1600,共23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玉龙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是碰撞型斑岩铜矿的典型代表。根据现有研究发现,玉龙矿床的成矿斑岩和含矿斑岩的成矿潜力不同。为深入探讨该矿床的岩浆起源,并揭示控制其成矿潜力的内在因素,本文对玉龙矿区含矿的二长花...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玉龙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是碰撞型斑岩铜矿的典型代表。根据现有研究发现,玉龙矿床的成矿斑岩和含矿斑岩的成矿潜力不同。为深入探讨该矿床的岩浆起源,并揭示控制其成矿潜力的内在因素,本文对玉龙矿区含矿的二长花岗斑岩和成矿的花岗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和Sr-Nd同位素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花岗斑岩具有与二长花岗斑岩相近的结晶年龄(42~41 Ma),同时也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其(^(87)Sr/^(86)Sr)_(i)分别为0.7060~0.7076和0.7062~0.7067、ε_(Nd)(t)分别为-2.9~-2.1和-4.6~-1.9,表明两者具有相同的岩浆起源。两期斑岩具有高K_(2)O含量(平均值大于4%),较低的MgO、Mg^(#)、Cr含量,显著的Nb、Ta负异常,较低的Nb/U和Ce/Pb值,重稀土元素相对轻稀土元素亏损,高Sr/Y值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母岩浆起源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锆石微量元素数据显示,两期斑岩均具有较高的Eu/Eu^(*)(>0.44)、10000×(Eu/Eu^(*))/Y(>3.6)、(Ce/Nd)/Y(>0.01)及较低的Dy/Yb值(<0.31,平均0.22),暗示两者均具有很高且相近的岩浆水含量;二长花岗斑岩ΔFMQ为0.29~2.29(平均为1.44),花岗斑岩ΔFMQ为1.07~2.74(平均为1.80),两者均具有较高的岩浆氧逸度,但花岗斑岩氧逸度具有更大的变化范围,且较二长花岗岩的更高,暗示氧逸度的差异导致了两者的成矿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锆石U-PB定年 锆石微量元素 斑岩铜矿 西藏玉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