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0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被引量:1372
1
作者 吴征镒 周浙昆 +2 位作者 李德铢 彭华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5-257,共13页
分布区类型是指植物类群的分布图式基本一致地再现。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是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国种子植物的 3116个属被划分为 15个类型和 37个变型 ,用固定的格式代表各种分布区。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 分布区类型是指植物类群的分布图式基本一致地再现。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是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国种子植物的 3116个属被划分为 15个类型和 37个变型 ,用固定的格式代表各种分布区。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揭示各分布区类型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对世界所有种子植物的科进行了分析整理 ,提出了世界种子植物科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案。将世界种子植物的科划分为 18个大分布区类型 ,并沿用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表现方式 ,用数字 1~ 18代表不同的分布区类型 ,其中1~ 15与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完全一致 ,16~ 18是中国没有分布的科。除 1,11,(16 ) ,(17) ,(18)外 ,均有或多或少的变型 ,共 74个。本文还提供了世界种子植物各科的分布区类型表。这种划分对理解世界被子植物区系的形成发展有一定帮助 ,并为陆地植物分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分布区类型 世界 植物地理
下载PDF
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性及其起源和分化 被引量:158
2
作者 吴征镒 +2 位作者 周浙昆 彭华 李德铢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7-604,共28页
对中国植物区系中的239个特有属,分属67个科,进行了分析研究,列出了这些特有属在种子植物各个科的分布,现代地理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含特有属在10个以上的有5个科即Gesneriaceae,Compositae,Labiatae,Cruiciferae,Umbelliferae;其中以Ges... 对中国植物区系中的239个特有属,分属67个科,进行了分析研究,列出了这些特有属在种子植物各个科的分布,现代地理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含特有属在10个以上的有5个科即Gesneriaceae,Compositae,Labiatae,Cruiciferae,Umbelliferae;其中以Gesneriaceae居榜首(27属),Compositae位居第二(20属),Labiatae有12属,居第三。含2属的科有15个,含1属的科有30个;其中Ginkgaceae,Davidiaceae,Eucommiaceae,Acanthochlamydaceae组成了中国植物区系最具古老性、特有性和代表性的4个单型科。在此基础上,从特有属在被子植物八纲系统各个纲的分布特点,以及在各个科组成和系统关系及已有地质、化石历史和系统学,形态,分子证据论述了这些特有属的起源、系统关系及在植物地理上的关系。在裸子植物中,特有属最为丰富,几乎皆是地质历史上北极-第三纪成分的残遗,起源时间较早,可追溯到白垩纪或更早。被子植物中,中国特有属存在于八纲被子植物的所有纲中,几乎在现代被子植物各个演化阶段均有古老残遗的特有类群存在,同时也不乏新特有类群尤其是在演化的高级阶段的类群。从起源上看,被子植物的古特有属主要发生于晚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地质历史上大都占有广阔的分布区;新特有属多发生在新第三纪以后。其源头主要是北极第三纪、古热带第三纪(冈瓦纳第三纪)和古地中海第三纪的奇妙结合,不少类群是就地起源的;特有性是在第三纪中晚期以后北半球气候变迁,迁移途径(如北大西洋陆桥和白令陆桥)中断后形成的,这一时期是我国特有属形成发展的起始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植物区系 特有性 起源 进化
下载PDF
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7
3
作者 陈发虎 傅伯杰 +37 位作者 夏军 吴铎 吴绍洪 张镱锂 刘禹 方小敏 秦伯强 李新 张廷军 刘宝元 董治宝 侯书贵 田立德 徐柏青 董广辉 郑景云 杨威 王鑫 李再军 王飞 胡振波 王杰 刘建宝 陈建徽 黄伟 侯居峙 蔡秋芳 隆浩 姜明 胡亚鲜 冯晓明 莫兴国 杨晓燕 张东菊 王秀红 尹云鹤 刘晓晨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59-1696,共38页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探索自然环境及其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的特征、演变过程、地域分异规律以及驱动机制是自然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类型丰富且区域差异较大,为开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探索自然环境及其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的特征、演变过程、地域分异规律以及驱动机制是自然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类型丰富且区域差异较大,为开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文章主要围绕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内陆干旱化及河流发育、高原冰冻圈环境演化、全新世多时间尺度季风与西风气候变化、湖泊与湿地、流域模型与土壤侵蚀、过去人-地关系演化、生物地理及中国三维地带性规律等几个方面,梳理了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研究的重大理论进展与重要贡献.在简要交代国际前沿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回顾并梳理了中国自然地理学各分支领域的研究脉络,进一步聚焦重大研究成果或具有较大争议、重大影响的学术争鸣问题,归纳目前研究现状,并进行未来工作展望.最后提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需求下,应发挥中国自然地理研究的优势,厘清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过程、规律与机制,持续推进中国自然地理研究为国家战略服务,在全球视野下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地理学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然地理 生存环境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人-环境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古地中海退却与喜马拉雅-横断山的隆起在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及高山植物区系的形成与发展上的意义 被引量:74
4
作者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3-288,共16页
横断山 -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开端是在晚白垩纪和早古近纪 (早第三纪 )。古植物资料表明在古近纪初期横断山 -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是同古地中海沿岸一致的以照叶林为主的暖湿植物区系。古近纪后期和新近纪 (新第三纪 )以后古地中海气候逐步... 横断山 -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开端是在晚白垩纪和早古近纪 (早第三纪 )。古植物资料表明在古近纪初期横断山 -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是同古地中海沿岸一致的以照叶林为主的暖湿植物区系。古近纪后期和新近纪 (新第三纪 )以后古地中海气候逐步旱化 ,原来的暖湿植物区系在地中海地区逐步消失 ,而在横断山及喜马拉雅和东亚其他地区得以保存和发展 ,现代横断山及东喜马拉雅的亚热带森林即是其后裔。古近纪中期以后由于古地中海的逐步退却 ,气候变得干旱 ,原暖湿植物区系逐步被现代旱生的地中海植物区系所取代。新近纪以后 ,旱生的现代地中海植物区系由于喜马拉雅和横断山的隆起而转向适应高山环境 ,逐步分化形成了现代的中国 -喜马拉雅成分。横断山 -喜马拉雅地区硬叶高山栎林的起源 ;铁筷子属 ,绿绒蒿属 ,芒苞草属 ,假百合属及马桑属的地中海、喜马拉雅 -横断山间断分布的形成便是古地中海植物区系残遗的体现 ;黄花木属、独一味属等众多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就是古地中海祖先的后裔。这些代表类群的分析研究表明现代的喜马拉雅 -横断山的高山植物区系以及中国 -喜马拉雅成分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是起源于新生代旱生的地中海植物区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 发展 古地中海退却 喜马拉雅-横断山 高山植物区系 中国-喜马拉雅成分 起源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变化 被引量:82
5
作者 张宪洲 杨永平 +13 位作者 朴世龙 包维楷 汪诗平 王根绪 罗天祥 张扬建 石培礼 梁尔源 沈妙根 王景升 高清竹 张镱锂 欧阳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048-3056,共9页
青藏高原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地理单元.近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重要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结构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植被返青期提前,生长期... 青藏高原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地理单元.近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重要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结构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植被返青期提前,生长期延长,覆盖度和生产力增加,碳汇功能增强,青藏高原植被总体趋于向好,局部变差.气候变化是高原生态系统变化的主控因子,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正面的,但这种影响仍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尤其是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产生较大影响,在干旱的年份叠加人类放牧活动等会导致这些区域,尤其是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植被产生严重的退化,但随着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高原生态系统退化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遏制,人类对高原特有珍稀植物资源,如虫草、雪莲和胡黄连的过度采收以及对野牦牛、藏羚羊和藏野驴的盗猎等现象得到近一步缓解,近期高原的野牦牛、藏羚羊和藏野驴的种群数量得到恢复.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对本区而且对其毗邻地区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影响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今后迫切需要加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地面监测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加大大型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的实施力度,整体提高高原地区应对全球变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变化 生态系统 评估
原文传递
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研究 被引量:74
6
作者 郭继梅 +1 位作者 吕玲 朱高香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108-109,共2页
目的观察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于我院治疗的20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接受盆底肌锻炼治疗的88例患者归为对照组,接受盆底生物反馈电... 目的观察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于我院治疗的20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接受盆底肌锻炼治疗的88例患者归为对照组,接受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的112例患者归为观察组,治疗后每3、6、9、12个月进行回访,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尿漏情况、盆底肌力改善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并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1h尿垫试验及盆腔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3、6、9、12个月两组患者1h尿垫试验及盆腔肌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2个月内对照组尿漏复发8例(占9.09%),观察组尿漏复发1例(占0.89%),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4)观察组满意率为95.54%,对照组满意率为85.23%,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具有明显临床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 盆底肌锻炼 压力性尿失禁
下载PDF
古地中海植物区系在青藏高原隆起后的演变和发展 被引量:54
7
作者 李志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6期852-862,共11页
青藏高原植物区系是第三纪古地中海退却,青藏高原成陆以后开始发展演变而来的。化石资料表明,在早第三纪时青藏高原具有同特提斯早第三纪喜暖的樟叶林一致的植物区系;在第三纪中期以后由于古地中海气候逐步旱化而逐步消失;在横断山及喜... 青藏高原植物区系是第三纪古地中海退却,青藏高原成陆以后开始发展演变而来的。化石资料表明,在早第三纪时青藏高原具有同特提斯早第三纪喜暖的樟叶林一致的植物区系;在第三纪中期以后由于古地中海气候逐步旱化而逐步消失;在横断山及喜马拉雅和东亚其它地区得以保存和发展。新第三纪以后由于古地中海气候变得干旱,原暖湿植物区系逐步被现代旱生的地中海植物区系所取代。一些代表类群:黄花木属、沙冬青属、Anagyris、钩毛草属、无心菜属、铁筷子属,绿绒蒿属,芒苞草科,马桑属、高山栎组、沙棘属等类群分布区和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说明了这些旱生的地中海成分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进一步分化形成了中亚成分、地中海—西亚—中亚成分、旧世界温带成分、北温带成分、中国喜马拉雅成分等,并形成了一些间断、残遗和特有的分布现象。因此,古地中海植物区系是现代青藏高原植物区系的一个重要源头。通过分析也进一步论证了第三纪早期沿古地中海东西迁移路线和在此路线分别同热带亚洲、非洲和南美洲进行的南北迁移可能是青藏高原同欧洲、北美、南半球等间断分布格局形成的一条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中海 青藏高原 植物区系 演化
下载PDF
弹道修正弹综述 被引量:43
8
作者 赵金强 龙飞 《制导与引信》 2005年第4期16-19,共4页
弹道修正弹作为继导弹后新型的精确打击弹药,以其灵活的弹道修正能力和低廉的造价,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青睐。文中介绍了弹道修正弹的基本概念,概述了弹道修正弹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了实现弹道修正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实际弹... 弹道修正弹作为继导弹后新型的精确打击弹药,以其灵活的弹道修正能力和低廉的造价,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青睐。文中介绍了弹道修正弹的基本概念,概述了弹道修正弹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了实现弹道修正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实际弹道探测技术、弹道修正方案的优选和修正执行机构的设计。指出了各种技术方案的优缺点,探讨了弹道修正弹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道修正弹 制导弹道 弹道探测
下载PDF
北极-第三纪成分在喜马拉雅-横断山的发展及演化 被引量:51
9
作者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71-688,共18页
通过古植物学及古地史资料 ,论述了北极地区在第三纪早期气候变迁对喜马拉雅 -横断山地区植物区系形成的影响 ,并通过一些喜马拉雅 -横断山地区的特征类群 :杜鹃属 ,槭树属 ,柳属 ,桦木属和桤木属以及一些草本类群虎耳草科的落新妇族 ,... 通过古植物学及古地史资料 ,论述了北极地区在第三纪早期气候变迁对喜马拉雅 -横断山地区植物区系形成的影响 ,并通过一些喜马拉雅 -横断山地区的特征类群 :杜鹃属 ,槭树属 ,柳属 ,桦木属和桤木属以及一些草本类群虎耳草科的落新妇族 ,金腰属和虎耳草属 ,忍冬科的莛子镳属的分布式样和起源分化的分析 ,说明了喜马拉雅 -横断山区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这些北方起源的 ,北极 -第三纪成分迁移是现代喜马拉雅 -横断山植物区系成分的一个重要来源。并且讨论了喜马拉雅 -横断山植物区系同北方植物区系可能的迁移路线 ,指出西南 -秦岭 -东北通道即西南沿四川盆地经秦岭和黄河至东北和西伯利亚和“中亚高地通道”即向西经帕米尔高原同北方交流 ,向东经西南 -秦岭 -东北通道迁移交流是喜马拉雅 -横断山植物区系成分同北方交流的主要路线。由于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反复作用 ,各类成分在该地区保存、汇集、分化发展 ,使得该喜马拉雅 -横断山地区成了北极 -第三纪中心消失以后 ,在近代形成的温带和高山植物区系新的发展和分化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植物区系 北极-第三纪成分 喜马拉雅-横断山 发展 演化
下载PDF
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6
10
作者 陈世清 刘杞 +2 位作者 张桂灵 石小枫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 建立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1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组,模型组喂养高脂饮食,正常组喂养普通饮食,两组脂肪分别占摄入能量的45%和19%,共饲养8周。胰岛素敏感性用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稳态时的葡... 目的 建立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1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组,模型组喂养高脂饮食,正常组喂养普通饮食,两组脂肪分别占摄入能量的45%和19%,共饲养8周。胰岛素敏感性用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稳态时的葡萄糖输注率(GIR)来评价,生物化学法测定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并用光镜和电镜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检查。 结果 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均呈现弥漫性脂肪变性、肝小叶内炎症及线粒体异常,而正常组肝脏无异常。且模型组的氨基转移酶、TG、FFA和肝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血清胰岛素升高,GIR明显低于正常组,肝脏MDA升高、SOD降低。 结论 通过8周高脂饮食成功地建立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为脂肪肝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 脂肪肝 大鼠模型 胰岛素抵抗 高脂饮食 FFA 升高 氨基转移酶 钳夹技术 雄性
原文传递
植物区系地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55
11
作者 邓涛 +1 位作者 陈永生 周卓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122,共12页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在植物区系的调查、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和研究、植物区系分区以及区域植物区系的分析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研究积累。但这些研究绝大部分是利用传统方法对植物物种或分类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因此仍处于对区系现象的认识和...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在植物区系的调查、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和研究、植物区系分区以及区域植物区系的分析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研究积累。但这些研究绝大部分是利用传统方法对植物物种或分类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因此仍处于对区系现象的认识和描述阶段,缺乏空间格局形成过程、形成机制方面的深入探索。此外,还存在植物区系调查薄弱甚至是空白的地区,许多植物标本缺乏详细或精确的信息,植物物种鉴定的准确性还需要提高。同时,随着植物区系地理以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步入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研究分析的阶段,学科界限趋于模糊。一方面,利用物种信息数据库,融合生态学、古植物学以及地质历史等探讨区系空间地理格局的成因;另一方面,结合系统发育、分子系统进化(甚至到进化基因组学)、生命之树以及分子生物地理学等揭示区系的起源和进化;同时,各学科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新的分析方法或新理论的出现和运用,使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也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进而使得植物区系地理研究由定性的现象认识和描述,逐步深入到了定量地解释区系现象和探索其形成机制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地理 区系调查 学科交叉 生态学 分子系统学 生物地理学 大数据
原文传递
高山植物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2
作者 陈建国 杨扬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5-446,共12页
高山地区被认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气候变暖导致高山生境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因子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引起高山植物从不同层面作出不同的变化或响应.综述了高山及亚高山高海拔生境内,植物从宏观生态系统层面到微观个... 高山地区被认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气候变暖导致高山生境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因子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引起高山植物从不同层面作出不同的变化或响应.综述了高山及亚高山高海拔生境内,植物从宏观生态系统层面到微观个体生理层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响应的研究进展.植物由个体自身的生理及形态上产生不同响应,逐步经过"瀑布式上升效应(Cascade effects)",最后引起整个高山生态系统的转变.受局地差异性及物种差异性影响,生物多样性在不同高山地区呈现出或是增加或是减少的趋势;林线及植被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张;植物间相互关系由协作转向中性乃至竞争;植物物候、繁殖、生物量生产、光合作用、年轮生长、营养结构等方面均呈现出不同的响应模式.这些从微观到宏观的不同响应模式,最终将引起高山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上的改变,进而在很大范围上威胁到高山植物的生存与发展.最后提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高山植物 响应模式 植物多样性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高山植物繁殖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13
作者 彭德力 张志强 +4 位作者 牛洋 杨扬 宋波 李志敏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6-299,共14页
高山地区通常被认为是陆地上最为极端的生境之一,但却拥有许多形态特化的植物和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高山植物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实现成功繁殖,这一问题倍受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综合了国内外高山植物在资源分配、花形态对非生物环境因子... 高山地区通常被认为是陆地上最为极端的生境之一,但却拥有许多形态特化的植物和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高山植物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实现成功繁殖,这一问题倍受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综合了国内外高山植物在资源分配、花形态对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响应、动物传粉及其适应机制、果实和种子及克隆繁殖等繁殖策略方面的文献。为应对低温多雨雪的恶劣环境,一些高山植物采取花向日性、花冠闭合及花序保温结构等繁殖策略。高山植物的传粉者类群也发生了改变,主要为蜂类和蝇类。熊蜂(Bombusspp.)传粉的高效性,减少了高山环境对植物传粉造成的不利影响。当传粉者不可得时,植物不仅通过延迟自交和自助自交等机制来提供繁殖保障,还借助克隆繁殖及其他传粉机制(风媒或风虫媒)来维持种群的繁衍。依赖动物传粉的高山植物,可以采取增加繁殖构件的资源分配、加大"广告"投入以及较大的花展示或较长的花寿命来提高传粉者的拜访几率,以及借助泛化的花结构和选择合适的开花时间等策略来提高繁殖成功率。此外,大部分高山植物产生干果且具有持久的种子库,有利于种子的传播以及种子寻找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最佳外界环境。在今后的研究中,可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非生物环境因子对花形态的选择;(2)季节变化与繁殖策略;(3)群落水平上植物与传粉者的关系;(4)高山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带 高山植物 繁殖策略 传粉模式 非生物环境因子 花展示 自交授粉 克隆繁殖
原文传递
蓄电池SOC估算方法综述 被引量:41
14
作者 季迎旭 杜海江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22,共5页
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是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的重要参数,准确估算电池SOC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一般SOC定义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电能代替电量定义SOC更能准确描述在各种工况下动力电池的荷电容量... 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是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的重要参数,准确估算电池SOC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一般SOC定义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电能代替电量定义SOC更能准确描述在各种工况下动力电池的荷电容量;其次将已提出的估算方法分为开路电压法、安时积分法、高级估算方法和复合方法等四类,并对各自优缺点和适应工况进行分析。提出充分利用数据挖掘和数据融合技术将BMS记录的历史数据用于SOC估算,有助于提高计算精度和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电池 荷电状态(SOC) SOC定义
下载PDF
光伏分布式MPPT机理分析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38
15
作者 杜海江 +1 位作者 季迎旭 杨博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54,共7页
采用目前常用的光伏电池模型对光伏阵列进行建模时,或者需要多个模块进行串并联,仿真电路规模较大,增加了仿真复杂性,或者由于参数简化影响精度。将建立光伏阵列模型的方法分为计算法和查表法,计算法容易收敛,但需要明确的光伏阵列输出... 采用目前常用的光伏电池模型对光伏阵列进行建模时,或者需要多个模块进行串并联,仿真电路规模较大,增加了仿真复杂性,或者由于参数简化影响精度。将建立光伏阵列模型的方法分为计算法和查表法,计算法容易收敛,但需要明确的光伏阵列输出电压电流方程,查表法比较灵活,只需知道输出电压电流的数据源,可以仿真任意规模的光伏阵列。之后基于查表法和实际产品数据实现与功率变换器进行组合连接的电路仿真,并解决建模过程的若干技术问题。?结合模型和阻抗分析,对单模块、组串和阵列等典型配置分布式MPPT机理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控制表达式。最后针对相应配置分别设计算例进行仿真研究,并与集中式MPPT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显著提高光伏阵列输出效率建立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模型 计算法 查表法 最大功率
下载PDF
作业成本计算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会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9期21-24,共4页
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通过对作业(activity)进行动态的追踪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Cost ob-jective)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performanceof activity)和资源利用情况(use of re-sources)的方法。由于它是... 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通过对作业(activity)进行动态的追踪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Cost ob-jective)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performanceof activity)和资源利用情况(use of re-sources)的方法。由于它是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的依据,从而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优化了业绩评价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业成本计算 企业 财务管理 会计
原文传递
高山和极地植物功能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7
作者 杨扬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53,共11页
由于环境条件恶劣,所以高山地区(特别是树木分布线以上区域)和极地地区通常被认为是陆地上最为极端的生境之一,但是高山和极地区域却也拥有众多极具价值的生物资源。因此自1896年以来,作为生物进化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高山和极地植物对... 由于环境条件恶劣,所以高山地区(特别是树木分布线以上区域)和极地地区通常被认为是陆地上最为极端的生境之一,但是高山和极地区域却也拥有众多极具价值的生物资源。因此自1896年以来,作为生物进化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高山和极地植物对生境的适应机制和策略一直倍受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以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气象学等学科资料,分析了高山和北极植物的特有生活型,并认为它是一种主要的适应机制。通过对全球主要高山和极地植物生长地的局部气候特点的分析,作者肯定了植物的特化适应现象与极端环境各因素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植物 极地植物 植物适应进化策略 植物功能生态学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小麦秸秆生物炭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8
18
作者 常西亮 胡雪菲 +2 位作者 蒋煜峰 慕仲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29,共6页
以小麦秸秆作为生物质原材料,在200、400、600℃温度条件下,采用限氧控温裂解法制备生物炭。采用热重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比表面积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表征各物质结构特征,并分析不同制备方法对其元素组成、表面结构、表面性... 以小麦秸秆作为生物质原材料,在200、400、600℃温度条件下,采用限氧控温裂解法制备生物炭。采用热重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比表面积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表征各物质结构特征,并分析不同制备方法对其元素组成、表面结构、表面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热重、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小麦秸秆在热解温度升高到350℃时失重率最大,为33.73%,秸秆的热解过程发生化学键的断裂及脂肪性烷基链的消失;小麦秸秆焚烧物的产率、灰分分别为12%、64.78%,灰分较大;生物炭随着碳化温度的升高,其产率降低,灰分含量增大;随着热解温度升高,生物炭逐渐成为"富炭颗粒",其极性降低,芳香性增大,疏水性增强;电镜扫描分析显示随着炭化温度升高,生物炭孔壁逐渐变薄,内部孔结构逐渐增大,甚至出现大量微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热解 表征 秸秆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部雅鲁藏布江大峡弯河谷地区植物区系的特点及来源 被引量:28
19
作者 周浙昆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6年第2期185-204,共20页
喜马拉雅东部雅鲁藏布江大峡弯河谷地区植物区系多样性的组成十分丰富,共有种子植物180科,643属,1410种。并有明显的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是热带和温带植物区系的两大区系结。它是第三纪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年轻区系,归根... 喜马拉雅东部雅鲁藏布江大峡弯河谷地区植物区系多样性的组成十分丰富,共有种子植物180科,643属,1410种。并有明显的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是热带和温带植物区系的两大区系结。它是第三纪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年轻区系,归根结蒂是源出于古老的东亚植物区系和印度马来植物区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 雅鲁藏布江 喜马拉雅 起源
下载PDF
输尿管镜扩张法和钬激光内切开法治疗输尿管狭窄 被引量:24
20
作者 蒋少华 余良 +3 位作者 周春辉 吕晓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8-430,共3页
目的探讨输尿管狭窄2种腔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3年12月对46例输尿管狭窄根据术中观察狭窄的程度,结合术前静脉尿路造影(introvenous urography,IVU)和CT泌尿系成像(CT urography,CTU),选择输尿管镜直接扩张... 目的探讨输尿管狭窄2种腔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13年12月对46例输尿管狭窄根据术中观察狭窄的程度,结合术前静脉尿路造影(introvenous urography,IVU)和CT泌尿系成像(CT urography,CTU),选择输尿管镜直接扩张法(狭窄程度较轻者)或钬激光内切开法(狭窄程度重、狭窄长度长,或术中输尿管镜扩张困难者),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1~2个月后拔除。结果 4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输尿管撕脱、严重出血等并发症。42例临床治愈(其中输尿管镜扩张17例,钬激光内切开25例),B超显示42例肾积水均减轻,肾集合系统分离由术前(3.64±0.83)cm降至术后(1.96±0.58)cm(t=10.111,P=0.013);IVU和CTU显示狭窄近段输尿管扩张减轻,由术前(16.9±1.5)mm减少为术后(9.5±1.0)mm(t=25.079,P=0.000),输尿管狭窄段增宽,由术前(2.1±0.3)mm增宽到术后(5.1±0.4)mm(t=-37.371,P=0.000)。结论根据输尿管狭窄不同程度和长度,以及术中操作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镜体直接扩张法或钬激光内切开法治疗输尿管狭窄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狭窄 输尿管镜 钬激光 内切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