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系沙漠-黄土演变过程中耦合关系的沉积学指标 被引量:122
1
作者 丁仲礼 刘东生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9年第1期82-87,共6页
从沙漠 黄土过渡带的榆林到黄土高原的南缘渭南 ,在这南北向的断面中 ,对 9个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粒度分析 .通过观察晚更新世不同时期黄土沉积中砂粒 ( >6 3μm)百分含量的空间变化后发现 ,沙漠的进退变化是控制黄土沉积中... 从沙漠 黄土过渡带的榆林到黄土高原的南缘渭南 ,在这南北向的断面中 ,对 9个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粒度分析 .通过观察晚更新世不同时期黄土沉积中砂粒 ( >6 3μm)百分含量的空间变化后发现 ,沙漠的进退变化是控制黄土沉积中颗粒变化 ,尤其是砂粒含量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此提出用沙漠 黄土过渡带风成沉积中砂粒百分含量变化作为指示沙漠进退的一个代用指标 ,从而将黄土研究与沙漠研究结合起来 .在此基础上 ,对黄土高原西部的两个剖面 (李家塬、姬塬 )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粒度分析 ,发现在末次冰期时 ,沙漠环境存在着千年数量级的不稳定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黄土 粒度 气候不稳定性 沉积学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红粘土成因及上新世北方干旱化问题 被引量:115
2
作者 丁仲礼 +1 位作者 朱日祥 郭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7-157,共11页
本文通过对黄土高原第三纪红粘土的野外观察,以及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得到能证明红粘土为风成沉积的新证据。另外,佳县红粘土沉积的土壤学特征表明,上新世时期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总体强于第四纪。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红粘土成因 上新世 北方 干旱化
下载PDF
晚更新世季风-沙漠系统千年尺度的不规则变化及其机制问题 被引量:100
3
作者 丁仲礼 任剑璋 +2 位作者 刘东生 周晓权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6年第5期385-391,共7页
会宁李家塬晚更新世黄土高分辨率的磁化率、粒度分析结果初步表明:北半球高纬地区的Dansgaard-OeschSer(D-O)旋回在中国黄土中亦有记录,意味着在格陵兰冰芯中发现的气候不稳定性同时存在于中、低纬度地区.黄土的颗粒变化进一步表明:中... 会宁李家塬晚更新世黄土高分辨率的磁化率、粒度分析结果初步表明:北半球高纬地区的Dansgaard-OeschSer(D-O)旋回在中国黄土中亦有记录,意味着在格陵兰冰芯中发现的气候不稳定性同时存在于中、低纬度地区.黄土的颗粒变化进一步表明:中、低纬地区的不稳定性是叠加在全球冰量总体变化之上的,这点与格陵兰冰芯记录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黄土 气候变化 季风-沙漠系统
原文传递
灵台黄土-红粘土序列的磁性地层及粒度记录 被引量:88
4
作者 丁仲礼 +6 位作者 杨石岭 熊尚发 顾兆炎 刘东生 朱日祥 郭斌 岳乐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6-94,共9页
甘肃灵台县任家坡黄土-红粘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中国北方连续的风成堆积可下推到705MdB.P。第三纪红粘土的粒度组成从上到下变化很小,与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大幅度变化形成强烈的反差,意味着晚第三纪时期的气候总体上... 甘肃灵台县任家坡黄土-红粘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中国北方连续的风成堆积可下推到705MdB.P。第三纪红粘土的粒度组成从上到下变化很小,与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大幅度变化形成强烈的反差,意味着晚第三纪时期的气候总体上要比第四纪时期稳定。在705~2.6MaB.P.的红粘土沉积中,可分出的110~115个土壤B层与钙质结核层的组合,初步表明在这个时期有约110~115次气候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纪 红粘土 同我成堆积 古季风 磁性地层
下载PDF
中国黄土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一次事实与故事相结合的讨论 被引量:71
5
作者 刘东生 吴文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5-207,共23页
地质科学研究要以人为本,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开拓地质多样性,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国黄土研究经历了发现研究、比较研究和目的研究3个层次阶段,今后需要加强目的研究.中国已有条件从黄土所保存的各种信息,以揭示新生代以来全球干旱... 地质科学研究要以人为本,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开拓地质多样性,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国黄土研究经历了发现研究、比较研究和目的研究3个层次阶段,今后需要加强目的研究.中国已有条件从黄土所保存的各种信息,以揭示新生代以来全球干旱化的机制、规律和人类活动影响为目的,从区域性走向全球性研究,提出黄土“地质生态系统”研究的概念。基础研究方面,讨论了 1)黄土序列连续性和间断性的间断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问题。2)黄土全球分布形成机制一元论问题;3)黄土地貌形态与地壳运动表现问题。应用研究方面,讨论了1)健康与黄土区域地球化学与地质生理学(GEOPHYSIOLOGY)问题;2)建设城乡与黄土地质生态结构问题;3)农业与黄土区域生态系统管理评价(REGIONAL ECOSYSTEMASSESMENT)。认为在黄土研究中会遇到社会和技术发展方面的挑战,但关键是科学工作者自己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黄土 生态系统 新生代 形成机制 分布 地壳运动 自然成因 人地关系
下载PDF
中国黄土的物质来源及其粉尘的产生机制与搬运过程 被引量:72
6
作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5-183,共9页
长期以来 ,黄土高原的物质来源被笼统认为来自包括西北三大内陆盆地 (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 )在内的广阔的沙漠、戈壁地区 ,而且中国黄土被看作“沙漠”黄土的典型代表。但我们最新的研究揭示出 ,源自准噶尔和柴达木盆地的粉尘主要由... 长期以来 ,黄土高原的物质来源被笼统认为来自包括西北三大内陆盆地 (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 )在内的广阔的沙漠、戈壁地区 ,而且中国黄土被看作“沙漠”黄土的典型代表。但我们最新的研究揭示出 ,源自准噶尔和柴达木盆地的粉尘主要由低空气流搬运 ,受下风方向的山脉阻挡 ,就近堆积成山麓黄土。源自塔里木盆地的粉尘如果被近地面风搬运 ,则不可能移出盆地 ,而是堆积在昆仑山北麓 ,但如果被飙升到高空 ,则被西风急流携带 ,移出盆地而降落在北太平洋地区 ,无论哪种情况 ,该盆地的粉尘都不可能对黄土高原有重要贡献。因此 ,西北三大内陆盆地并非黄土高原的重要物源 ,而蒙古国南部及与之相邻的包括巴旦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在内的戈壁、沙漠地区才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物质来源区 ,且主要由近地面风 (基本在 30 0 0m以下 )从上述戈壁、沙漠地区搬运而来。中国黄土并不能简单看作“沙漠”黄土 ,包括冰川研磨作用、山体剥蚀作用、山前冲洪积作用等在内的“高山过程” ,才是产生大量粉土级物质的原因 ,戈壁、沙漠、黄土的带状分布 ,只不过是近地面风对山前冲、洪积物质的风力分异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物质来源 粉尘 搬运过程 产生机制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环境演变 被引量:65
7
作者 丁仲礼 +2 位作者 刘东生 袁宝印 刘嘉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17-122,共6页
沙漠-黄土边界带地处东亚季风边缘,这一地区的风成沉积即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序列很好地反映了东亚季风环流的演变历史。末次间冰期的沉积(S1)由三层古土壤和夹于其间的两层黄土组成,可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的五个亚阶段(a... 沙漠-黄土边界带地处东亚季风边缘,这一地区的风成沉积即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序列很好地反映了东亚季风环流的演变历史。末次间冰期的沉积(S1)由三层古土壤和夹于其间的两层黄土组成,可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的五个亚阶段(a-e)则很好对比。末次冰期的沉积(L1)由三层古风成砂和夹于其间的两层黄土构成,由此反映了与上述三层古风成砂对应的阶段2、阶段4及阶段3的中期是沙漠-黄土边界带冬季风活动加剧、沙漠扩大的时期。全新世的沉积是由一层草原上(S0)和其上的流沙组成,但这层流沙是在最近两千年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当地特定风场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已不具备明显的气候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黄土 边界带 古气候 环境演变 更新世
下载PDF
中国东北黑土地的荒漠化危机 被引量:47
8
作者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2-78,共7页
中国东部在全新世气候时为草原或森林草原环境,并广泛发育了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黑土层,但这层黑土层之下,即为厚层的沙层,从而构成了上述地区潜在荒漠化的沙源。上述地质特点注定了东部的黑土地地区,并非宜农区,而应当为载畜量有... 中国东部在全新世气候时为草原或森林草原环境,并广泛发育了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黑土层,但这层黑土层之下,即为厚层的沙层,从而构成了上述地区潜在荒漠化的沙源。上述地质特点注定了东部的黑土地地区,并非宜农区,而应当为载畜量有限的牧业区。但是,历史时期,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以后及民国时期,东部的黑土地被大量放垦,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加剧。建国后的“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错误理论指导下,东部的草原地区再次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垦荒种地,及至现在,很多地区仍在进行大面积的垦荒。长期的垦荒,已经使东北的黑土地在风力的吹扬下,被剥蚀殆尽,其下的厚层第四纪沙源活化,从而使东北黑土地地区成为中国目前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事实上,东北草原地区的自然条件良好,水分充沛,只要政府采取措施,当地的植被是比较容易恢复的,也是治理荒漠化最为经济和现实的地区,这是干旱的西北地区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倘若不及时采取措施的话,中国东北的黑土地地区将沦为第2个西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农垦 荒漠化 东北地区 中国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下载PDF
2.6Ma前后大气环流重构的黄土-红粘土沉积证据 被引量:44
9
作者 丁仲礼 杨石岭 +1 位作者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7-281,共5页
为重建第三纪红粘土堆积晚期搬运粉尘的主导性风向,我们在黄土高原采集4个南北向分布的红粘土剖面,分析了它们的沉积学特征;此外,还对黄土高原一条南北向断面上的过去0.13Ma以来的黄土地层进行了沉积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红粘土的... 为重建第三纪红粘土堆积晚期搬运粉尘的主导性风向,我们在黄土高原采集4个南北向分布的红粘土剖面,分析了它们的沉积学特征;此外,还对黄土高原一条南北向断面上的过去0.13Ma以来的黄土地层进行了沉积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红粘土的颗粒粗细并没有南北向分异现象,从而与粒度从北到南快速变细的黄土沉积形成鲜明对比。黄土颗粒的南北向分异指示了冬季风对大气粉尘的主导性搬运,而红粘土的沉积特征则似乎表明,2.6Ma以前中国北方冬季风很弱或尚未建立,西风环流可能是当时搬运粉尘的主要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纪 红粘土 冬季风 西风环流 黄土 沉积
下载PDF
黄土高原过去130ka来古气候事件年表 被引量:43
10
作者 丁仲礼 +1 位作者 余志伟 刘东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67-574,共8页
在我国沙漠_黄土过渡带分别研究了榆林蔡家沟、横山石峁、会宁李家塬和定边姬塬 4个黄土剖面 ,得到过去 130ka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记录 ,并从中识别出轨道尺度、万年左右尺度、千年尺度和千年至百年尺度这 4类古气候事件 ;运用最新... 在我国沙漠_黄土过渡带分别研究了榆林蔡家沟、横山石峁、会宁李家塬和定边姬塬 4个黄土剖面 ,得到过去 130ka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记录 ,并从中识别出轨道尺度、万年左右尺度、千年尺度和千年至百年尺度这 4类古气候事件 ;运用最新研制的“自动轨道调谐时间标尺” ,分别估计了这些事件所发生的时代 ,并由此建立了黄土高原地区过去 130ka来古气候事件年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古季风 古气候事件年表
原文传递
五十万年来毛乌素沙漠的变迁 被引量:41
11
作者 刘东生 +1 位作者 丁仲礼 刘嘉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59-367,共9页
对沙漠-黄土边界带的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毛乌素沙漠至少在0.5MaB.P.就已出现,但也并非从其出现之初就持续至今。沙漠-黄土边界带的风成沉积所记录的沙丘活化和固定的多次转变是第四纪时期毛乌素沙漠对... 对沙漠-黄土边界带的古风成砂-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表明,毛乌素沙漠至少在0.5MaB.P.就已出现,但也并非从其出现之初就持续至今。沙漠-黄土边界带的风成沉积所记录的沙丘活化和固定的多次转变是第四纪时期毛乌素沙漠对气候振荡响应的结果。五十万年来,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石峁剖面记录了13层古风成砂,代表了13次沙漠大规模的南侵。沙漠的南侵不仅可以发生在冰期鼎盛之时,同样也可以发生在间冰期中的寒冷气候幕出现之时。此外,鉴于沙漠-黄土边界带具有气候敏感性的特点,石峁剖面的地层记录还表明了第四纪时期不仅有冷期与暖期的多次旋回,而且冷期和暖期发生时还有次一级的气候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漠 沙漠变迁
下载PDF
2000a 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问题 被引量:39
12
作者 丁仲礼 袁宝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6-42,共7页
对最近2000a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研究表明,现今流沙的分布范围与气候之间“不平衡”,毛乌素沙地并非气候演变的“顶极产物”,而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过度的人类活动使“古沙翻新”的结果,但古沙翻新的形式在不同的地貌位置... 对最近2000aB.P.来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研究表明,现今流沙的分布范围与气候之间“不平衡”,毛乌素沙地并非气候演变的“顶极产物”,而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过度的人类活动使“古沙翻新”的结果,但古沙翻新的形式在不同的地貌位置有所不同。同时,萨拉乌苏组中的古风成砂并非现代流沙的唯一沙源,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黑垆土之下的古风成砂。如果未来温室效应继续导致全球变暖,毛乌素沙地不会南侵,有向北退缩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历史时期 沙漠化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剖面地球化学指标所反映的古气候变化 被引量:39
13
作者 文启忠 刁桂仪 +2 位作者 贾蓉芬 周厚云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29-535,共7页
渭南剖面由全新世土壤S0、末次冰期黄土L1及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组成。其中,L1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层黄土(L1-1、L1-3、L1-5)和两层弱发育的土壤(L1-2、L1-4);S1则由三层土壤组成(S1-1、S1-... 渭南剖面由全新世土壤S0、末次冰期黄土L1及末次间冰期古土壤S1组成。其中,L1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层黄土(L1-1、L1-3、L1-5)和两层弱发育的土壤(L1-2、L1-4);S1则由三层土壤组成(S1-1、S1-2、S1-3)。碳酸盐、游离铁及有机质含量在渭南剖面上的变化表明上述化学成分可以用作气候的替代性指标,并能反映古气候的变化。此外,渭南剖面的气候记录可以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很好对比,由此揭示出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渭南剖面L1-5层位的气候曲线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峰和三个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古气候 黄土剖面 更新世
下载PDF
上新世以来毛乌素沙地阶段性扩张的黄土-红粘土沉积证据 被引量:36
14
作者 丁仲礼 刘东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24-326,共3页
对靖边郭家梁红粘土 黄土剖面做了古地磁、磁化率和粒度分析 ,表明此厚度为 2 80m的剖面具有 3.6Ma以来基本完整的风成沉积地层 .应用砂粒百分含量 ( >6 3μm)作为指示风成物质来源区范围和干旱程度的间接指标 ,发现 3.6Ma以来毛乌... 对靖边郭家梁红粘土 黄土剖面做了古地磁、磁化率和粒度分析 ,表明此厚度为 2 80m的剖面具有 3.6Ma以来基本完整的风成沉积地层 .应用砂粒百分含量 ( >6 3μm)作为指示风成物质来源区范围和干旱程度的间接指标 ,发现 3.6Ma以来毛乌素沙地有 3次大的扩张过程 ,分别发生在 2 .6 ,1 .1和 0 .6MaBP前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沙漠 第四纪 上新世 黄土沉积 古地磁
原文传递
洛川黄土地层的再划分及其L_9、L_(15)古环境意义的新解释 被引量:38
15
作者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06-412,共7页
洛川剖面的午城黄土是可以在野外进行细分的 ,洛川的午城黄土含有 1 8层古土壤和 1 8层黄土。其中 ,S1 5~S2 3的土壤组合与前人划分的WS1 相当 ,L2 4 与WL1 相当 ,S2 4 ~S2 8与WS2 相当 ,L2 9与WL2 相当 ,S2 9~S32 与WS3相当 ,L33与... 洛川剖面的午城黄土是可以在野外进行细分的 ,洛川的午城黄土含有 1 8层古土壤和 1 8层黄土。其中 ,S1 5~S2 3的土壤组合与前人划分的WS1 相当 ,L2 4 与WL1 相当 ,S2 4 ~S2 8与WS2 相当 ,L2 9与WL2 相当 ,S2 9~S32 与WS3相当 ,L33与WL3相当。黄土高原的两个粉砂层L9和L1 5,虽然形成于第四纪的冷期 ,但并非代表了第四纪时期最为干冷的气候条件。笔者的解释是 :其形成与这两个时期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体的快速隆升导致的沙漠和黄土物源的快速增加有关。特别是 1 .1MaB .P .前后 (L1 5)的隆起 ,使中国黄土记录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显著增强 ,也正是在这次运动之后 ,中国黄土古气候记录可以与深海氧同位素很好对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展 古环境 古气候 氧同位素 第四纪 全球变化
下载PDF
再论萨拉乌苏组的地层划分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37
16
作者 丁仲礼 +1 位作者 袁宝印 刘东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3-31,共9页
本文对萨拉乌苏组的沉积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按照岩性将其划分为17层;结合本文及前人的测年结果将萨拉乌苏组定为中更新世—全新世的沉积,因此,提出“萨拉乌苏组与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为同期异相或异期异相”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本文对萨拉乌苏组的沉积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按照岩性将其划分为17层;结合本文及前人的测年结果将萨拉乌苏组定为中更新世—全新世的沉积,因此,提出“萨拉乌苏组与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为同期异相或异期异相”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此外,本文对萨拉乌苏组中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沉积作了重点研究,建立了这一时间段的气候曲线,并通过与典型的风成沉积及深海氧同位素阶段的对比,讨论了最后一个气候旋回中这一地区的环境演变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乌苏组 地层划分 年代归属 古环境 第四纪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组构特征及其指示的古风向 被引量:37
17
作者 黄孝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6-522,共7页
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搬运、沉积过程与来自中高纬度地区的季风密切相关。研究冬季风演化历史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通过对黄土高原的磁组构研究发现:1)各向异性度(P)与磁面理度(F)相关性较高,因... 黄土高原粉尘物质的搬运、沉积过程与来自中高纬度地区的季风密切相关。研究冬季风演化历史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通过对黄土高原的磁组构研究发现:1)各向异性度(P)与磁面理度(F)相关性较高,因此各向异性主要由磁面理引起,磁化率椭球体为压扁状;2)磁面理大致水平,K3近垂直于水平面;3)黄土平均磁面理为1.007,古土壤为1.004,古土壤层的磁面理与各向异性度均要低于其下伏的母质黄土层。成土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黄土的原生磁组构;4)P,F和粉尘粒度间具有一定内在联系,一般而言冬季风越强,搬运的粉尘颗粒越粗,从而导致在沉积过程中形成较高的磁面理;5)K1方向的等面积赤平投影图和玫瑰花图解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该地区的主导风向为NW向冬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磁组构 磁化率各向异性 古风向 冬季风
下载PDF
天山北麓晚新生代沉积及其新构造与古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32
18
作者 朱日祥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9,共6页
天山山脉隶属中亚造山带,晚新生代时期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的构造效应同样影响到天山地区,使这一晚古生代形成的造山带重新复活。天山南北两侧的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的地层正是对印度板块一亚洲板块碰撞带的响应,发生构造变形,... 天山山脉隶属中亚造山带,晚新生代时期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的构造效应同样影响到天山地区,使这一晚古生代形成的造山带重新复活。天山南北两侧的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的地层正是对印度板块一亚洲板块碰撞带的响应,发生构造变形,形成了一系列逆冲断层和褶皱,指示这一区域的地壳在晚新生代变短和加厚。文章对天山北缘晚中新世以来的沉积进行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的独山于背斜地区,磨拉石沉积最早出现于约7百万年前,说明天山山脉自7百万年前开始有一次构造隆升,研究区内7.00—2.58Ma问的巨厚砾石沉积主要是构造抬升的结果。而早更新世的西域砾岩沉积在很大程度上与第四纪时期全球冰期的来临,特别是北半球开始发育大规模冰川作用有关,因此西域砾岩应当是在第四纪冰川作用(气候变冷)及新构造运动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山脉 晚新生代沉积 新构造运动 西域砾岩
下载PDF
PDCA循环在病区药品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19
作者 谈超 +6 位作者 江小四 吴开智 朱冬春 阮旭东 钱磊 许杜娟 夏泉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3年第41期3888-3890,共3页
目的:提高病区药品管理质量,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运用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方法对某院100多个病区急救等备用药品实行统一管理,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药品定位存放、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定期检查等方法实现质量控制,评... 目的:提高病区药品管理质量,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运用PDCA(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方法对某院100多个病区急救等备用药品实行统一管理,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药品定位存放、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定期检查等方法实现质量控制,评价管理实施6个月后的改进效果。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药品摆放混乱、高危药品摆放不符合规定、备用药未定期检查或记录的病区数分别由实施前的114、109、121个减至15、6、3个,各病区未见过期、失效和不合格药品。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促进了病区药品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区药品 PDCA循环 规范化管理
原文传递
汾渭地堑的河流阶地对第四纪时期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的构造响应 被引量:32
20
作者 许立亮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6,共7页
秦岭造山带前缘的汾渭地堑是新构造运动非常活跃的地区,地堑内发育了一系列第四纪河流阶地。通过对河流阶地及其沉积物的沉积学、土壤地层学、年代学及形成机制的研究,得到以下认识:渭河地堑发育了5级河流阶地,这些阶地均由底部的河床... 秦岭造山带前缘的汾渭地堑是新构造运动非常活跃的地区,地堑内发育了一系列第四纪河流阶地。通过对河流阶地及其沉积物的沉积学、土壤地层学、年代学及形成机制的研究,得到以下认识:渭河地堑发育了5级河流阶地,这些阶地均由底部的河床相和其上的第四纪风成沉积组成,这5级阶地最底部的黄土地层分别是L33,L15,L9,L6和L2。在磁性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基础上,通过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上述黄土层分别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104,36,22,16和6;阶地年龄分别为2·60Ma,1·20Ma,0·90Ma,0·65Ma和0·15Ma。新构造作用在渭河地堑的5级河流阶地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汾渭地堑及上述由正断层控制的河流阶地的形成与华北板块内部的NW-SE向地壳拉张密切相关,而后者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导致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沿秦岭走滑断层的相对运动有直接联系,所以上述阶地的形成时期也正是第四纪时期印度板块向北阶段性俯冲加剧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地堑 河流阶地 新构造运动 印度-欧亚碰撞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