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大血管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川杰 吴隆飞 +5 位作者 吉康祥 马青峰 宋海庆 焦力群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99-305,338,共8页
目的评价术前规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大血管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断为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术前1周是否规... 目的评价术前规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大血管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断为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术前1周是否规律每天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或氯吡格雷75 mg,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与对照组(未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评价机械取栓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机械取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机械取栓后即刻成功再灌注、术后24 h血管再通和术后3个月患者良好预后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术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术后血管成功再灌注的影响。结果共192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54例(28.1%)患者在机械取栓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中,6例(11.1%)患者术后出现了症状性颅内出血,138例对照组患者中,18例(13.0%)患者术后出现了症状性颅内出血,两组间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7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8.5%(10例),对照组为17.3%(24例),两组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85)。两组间的术后24 h血管再通率和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患者机械取栓后即刻成功再灌注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94.4%(51/54)比81.2%(112/138);χ^(2)=5.34,P=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机械取栓后即刻成功再灌注的保护性因素(OR=3.31,95%CI:1.13~10.62,P=0.03)。结论机械取栓前规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增加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机械取栓治疗前规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患者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取栓 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下载PDF
不同血糖状态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的预后情况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国军 谷春杰 +5 位作者 柏月 黄婷婷 王瑶 蔡春晓 王丹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血糖状态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的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机械取栓的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随机血糖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高血糖组(血糖>6.1 mmol/L,33例)和正常血糖组... 目的 探讨不同血糖状态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的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机械取栓的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随机血糖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高血糖组(血糖>6.1 mmol/L,33例)和正常血糖组(血糖≤6.1 mmol/L,37例)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取栓后神经功能情况,记录取栓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颅内出血的发生例数,并应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价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取栓术后14天和30天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呈显著性下降趋势,并且正常血糖组两时间点NIHSS评分均低于高血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术后30天内,正常血糖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0例,0%)和颅内出血发生率(1例,4.76%)均低于高血糖组(分别为17.95%和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术后90天时,正常血糖组患者预后良好占比(29例,78.38%)高于高血糖组(18例,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前高血糖状态会影响机械取栓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增加出血转化的发生风险,临床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血糖 神经功能 出血转化 预后
下载PDF
支架机械取栓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大动脉闭塞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丹 祖泊智 +6 位作者 李嵩 李海静 刘欢欢 李浩 张晋 柏月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677-678,共2页
目的探讨支架机械取栓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大动脉闭塞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大动脉闭塞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4例。其中... 目的探讨支架机械取栓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大动脉闭塞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大动脉闭塞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即刻血管再通率和随访结束后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4.07%和92.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63%和75.93%(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了并发症,但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07%(P<0.05)。结论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动脉闭塞型患者效果更好,可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预后效果好,实用性强,可在临床上广泛推荐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机械取栓术 急性缺血性卒中 大动脉闭塞 应用价值
下载PDF
氯索洛芬贴剂缓解慢性肌肉痛觉过敏大鼠疼痛的作用
4
作者 邵海云 +3 位作者 赵岩 赵红宇 王嘉淇 祝丽玲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345-347,共3页
目的:评价氯索洛芬贴剂在慢性肌肉痛觉过敏大鼠模型中的镇痛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采用腓肠肌注射pH4.0的0.9%盐水建立肌肉痛觉过敏大鼠模型,根据给药的种类和时间不同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n=8):造模前氯索洛芬组(BL组)、造模前薄荷... 目的:评价氯索洛芬贴剂在慢性肌肉痛觉过敏大鼠模型中的镇痛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采用腓肠肌注射pH4.0的0.9%盐水建立肌肉痛觉过敏大鼠模型,根据给药的种类和时间不同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n=8):造模前氯索洛芬组(BL组)、造模前薄荷组(BB组)、造模后氯索洛芬组(AL组)和造模后薄荷组(AB组)。BL组和BB组在腓肠肌首次注射pH4.0的0.9%盐水后第5d分别每天给予氯索洛芬贴剂和不含氯索洛芬的薄荷贴剂;AL组和AB组在腓肠肌首次注射pH4.0的0.9%盐水后第14d分别每天给予氯索洛芬贴剂和不含氯索洛芬的薄荷贴剂。所有大鼠首次注射pH4.0的0.9%盐水前1d(T0)、第1、5、6、8、10、12、14、16、19、20d时(T1~T10)采用von Frey纤维丝法测定大鼠的机械痛阈。结果:分别与BB组T5时相比,BB组大鼠的机械痛阈于T14时开始降低(P<0.05);分别与AB组T5时相比,AB组大鼠的机械痛阈于T6时开始降低(P<0.05);分别与各自的T5时相比,BL组大鼠的各时间点机械痛阈无改变,AL组大鼠的机械痛阈于T10时开始降低(P<0.05)。结论:氯索洛芬贴剂能减轻慢性肌肉痛觉过敏大鼠机械痛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索洛芬 痛觉过敏 机械刺激缩足阈值
下载PDF
试论急诊神经内科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
5
作者 张吉娟 黄雨蒙 《健康之路》 2018年第11期153-153,共1页
目的:探究急诊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方法:以我院急诊神经内科在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总结患者临床治疗经验。结果:收治的62例急诊神经内科患者中,有57例患者抢救成功,... 目的:探究急诊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方法:以我院急诊神经内科在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总结患者临床治疗经验。结果:收治的62例急诊神经内科患者中,有57例患者抢救成功,且患者恢复较好,成功率为91.9%;有5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8.1%。结论:急诊神经内科患者具有发病急、病因多样、危害严重等特点,需要医护人员尽快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神经内科 临床特征 致病原因 治疗措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