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刘靓懿 黄强 +3 位作者 宿冬远 刘绍田 张玲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7期1051-1053,1058,共4页
目的分析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RD9)、B细胞淋巴瘤因子-10(BCL-10)水平的影响。方法12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n=62)行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n=62)在常规治疗的基础... 目的分析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RD9)、B细胞淋巴瘤因子-10(BCL-10)水平的影响。方法12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n=62)行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n=62)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生长抑素。比较2组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炎性因子、胰腺体部血流指标、血清胰腺消化酶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血白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血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血白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流量、血容量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血流量、血容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胰蛋白酶原2、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胰蛋白酶原2、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对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的调节作用较为明显,可有效减轻炎症,改善胰腺血流、消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 急性胰腺炎 外周血单核细胞 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 B细胞淋巴瘤因子-10
下载PDF
酒精性脂肪肝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FGF21水平与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刘靓懿 宿冬远 +5 位作者 刘绍田 张忠文 张玲 王辉 陈和平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28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酒精性脂肪肝(AFL)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与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择AFL伴T2DM患者50例(AFL伴T2DM组)、单纯AFL患者50例(单纯AFL组)、体检健康者5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 目的探讨酒精性脂肪肝(AFL)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与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择AFL伴T2DM患者50例(AFL伴T2DM组)、单纯AFL患者50例(单纯AFL组)、体检健康者5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三组血清FGF21水平。收集AFL伴T2DM组血脂相关资料(TC、TG、HDL-C、LDL-C)、胰岛素抵抗相关资料[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AFL伴T2DM患者血清FGF21水平与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结果 AFL伴T2DM组、单纯AFL组、对照组血清FGF21水平分别为(2.35±0.08)、(1.87±0.09)、(1.23±0.08)ng/m L,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AFL伴T2DM组与单纯AFL组血清TC、TG、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AFL伴T2DM组血清TG水平明显高于单纯AFL组(P<0.05)。AFL伴T2DM组、单纯AFL组及对照组FPG、FINS、HAMO-IR均依次降低,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AFL伴T2DM患者血清FGF21水平与TG、FINS、HAMO-IR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502、0.583、0.602,P均<0.05),与TC、HDL-C、LDL-C、FPG无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216、-0.198、0.241、0.257,P均>0.05)。结论 AFL伴T2DM患者血清FGF21水平明显升高,并与机体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脂肪肝 2型糖尿病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脂代谢紊乱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血液灌流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效果 被引量:3
3
作者 刘靓懿 宿冬远 +3 位作者 张忠文 张玲 胡蓉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5期75-77,共3页
目的:基于临床各指标变化分析血液灌流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血液灌流治疗,观察组... 目的:基于临床各指标变化分析血液灌流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高脂血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血液灌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TG水平及APACHE Ⅱ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78%)高于对照组(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G水平、APACHE Ⅱ评分及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G水平、APACHE Ⅱ评分、CRP、TNF-α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采取血液灌流及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效果明显,能减轻患者体内炎性反应,降低甘油三酯含量,同时降低APACHE Ⅱ评分,显著改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增强预后效果,值得临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灌流 低分子肝素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下载PDF
低分子量肝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忠文 宿冬远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第3期23-24,共2页
目的:分析低分子量肝素联合乌司他丁在急性胰腺炎(AP)治疗中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AP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乌司他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低分子量... 目的:分析低分子量肝素联合乌司他丁在急性胰腺炎(AP)治疗中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AP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乌司他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差异。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L-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FN-γ水平及CD4+、CD8+、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量肝素联合乌司他丁可有效改善AP患者机体炎症状态,调节其免疫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低分子量肝素 乌司他丁 血清炎症因子
下载PDF
血液灌流治疗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及机体炎症反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靓懿 宿冬远 +3 位作者 张忠文 张玲 胡蓉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期70-75,共6页
目的分析血液灌流与低分子肝素联用对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SAP)患者临床疗效、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及机体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崇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HLSAP患者83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30... 目的分析血液灌流与低分子肝素联用对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SAP)患者临床疗效、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及机体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崇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HLSAP患者83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30例;年龄30~69岁,平均年龄50.96岁;身体质量指数(BMI)20~31 kg/m^(2),平均BMI 25.80 kg/m^(2)。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规范化保守治疗并联合低分子肝素,观察组同时加用血液灌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APACHE-Ⅱ评分及炎性因子水平,并分析APACHE-Ⅱ评分与炎性因子水平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甘油三酯(TG)恢复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和禁食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3.78±0.93)d vs(6.12±1.74)d、(4.52±1.26)d vs(7.84±2.15)d、(3.49±0.72)d vs(5.49±1.20)d、(3.26±0.95)d vs(6.92±1.89)d。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比较(21.73分±3.79分vs 22.05分±3.1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5 d、7 d后两组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6.59分±2.15分vs 20.35分±2.76分、13.52分±2.03分vs 17.68分±2.35分、12.40分±1.73分vs 15.37分±2.64分)(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5 d、7 d后两组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APACHE-Ⅱ评分与CRP、TNF-α及IL-6均呈显著正相关(r=0.427、0.378、0.583,P<0.05)。结论HL-SAP患者采用血液灌流与低分子肝素联用治疗可加快症状的缓解、炎症的减轻。APACHE-Ⅱ评分是患者病况的重要体现,临床工作中需关注APACHE-Ⅱ评分动态变化,从而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ACHE-Ⅱ评分 血液灌流 低分子肝素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炎症反应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不同联合治疗方案效果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基层医学论坛》 2019年第4期522-523,共2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溃疡不同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雷贝拉唑联合替硝唑和阿莫西林三联治疗组(雷贝拉唑组,n=40)和奥美拉唑联合...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溃疡不同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雷贝拉唑联合替硝唑和阿莫西林三联治疗组(雷贝拉唑组,n=40)和奥美拉唑联合替硝唑和阿莫西林三联治疗组(奥美拉唑组,n=40)2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p根除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雷贝拉唑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Hp根除率分别为97.5%,90.0%,均显著高于奥美拉唑组的72.5%、60.0%(P<0.05)。雷贝拉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奥美拉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采用雷贝拉唑联合替硝唑和阿莫西林三联治疗效果较好,能有效提升治疗总有效率、Hp根除率,且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 雷贝拉唑 替硝唑阿莫西林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乌司他汀治疗脂肪肝伴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忠文 宿冬远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203-206,共4页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乌司他汀治疗脂肪肝伴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脂肪肝伴重症胰腺炎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乌司他汀治疗脂肪肝伴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脂肪肝伴重症胰腺炎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乌司他汀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腹痛缓解时间、上腹压痛缓解时间、淀粉酶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同时比较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血脂指标水平及白细胞计数(WBC)。[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69.05%)(χ~2=7.06,P=0.00);观察组的腹痛缓解时间、上腹压痛缓解时间、淀粉酶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ALT、TG、TC水平和WB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乌司他汀治疗脂肪肝伴重症胰腺炎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腹痛等症状,促进血脂、淀粉酶等指标恢复,提高患者肝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钙 乌司他汀 脂肪肝 重症胰腺炎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LEDVT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探讨
8
作者 刘靓懿 宿冬远 +3 位作者 张忠文 张玲 胡蓉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2年第11期1460-1462,共3页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SAP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住院期间LEDVT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LEDVT将患者分为LEDVT组(38例)和...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SAP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住院期间LEDVT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LEDVT将患者分为LEDVT组(38例)和非LEDVT组(96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饮酒情况、发病原因、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小板计数、血清D-二聚体含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包括是否存在肺部感染、是否实施机械通气、是否实施股静脉置管、是否存在腹腔内高压(IAH),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P患者发生LE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34例SAP患者中共发生LEDVT 38例(LEDVT组),发生率为28.36%。LEDVT组合并高脂血症的比例高于非LEDVT组(P<0.05),体质量指数(BMI)、血清D二聚体含量、SOFA评分均高于非LEDVT组(P<0.05),IAH、腔静脉置管比例高于非LEDVT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是否发生LEDVT为因变量,以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量为自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IAH、SOFA评分为SAP患者发生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AP患者LEDVT发生率高,BMI、IAH、SOFA评分为SAP患者发生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在SAP的临床诊治中,应重视识别LE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及时采取抗凝药物或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或减少LEDV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腹腔内高压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