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对实验性脊髓损伤前角运动神经元酶学的影响 被引量:41
1
作者 吴永刚 刘成德 +2 位作者 陈潜 房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740-742,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对大鼠脊髓损伤前角运动神经元酶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定性分析针刺治疗前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乙酰胆碱酯酶(ACHE)、琥珀酸脱氢酶(SDH)、酸性磷酸酶(ACP)的含量变化;同时,运用全自动图像分析仪系统进行... 目的:探讨针刺对大鼠脊髓损伤前角运动神经元酶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定性分析针刺治疗前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乙酰胆碱酯酶(ACHE)、琥珀酸脱氢酶(SDH)、酸性磷酸酶(ACP)的含量变化;同时,运用全自动图像分析仪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后ACHE和SDH含量减少(P<001);ACP含量增加(P<001)。而针刺组针刺后均较对照组同时段点ACHE、SDH酶含量高;ACP酶含量低(P<005,P<001)。结论:针刺能调节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酶含量,具有抑制或延缓神经元变性程度并能促进其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脊髓损伤 前角运动神经元 乙酰胆碱酯酶
下载PDF
针刺头部腧穴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唐启盛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7-39,共3页
通过临床疗效判定、体感诱发电位(SEP)、全血SOD、血清MDA、血浆PGI2、TXA2等指标,观察了针刺头部腧穴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前、即刻、第2天、第15天的结果。发现针刺后即刻效应对肌力和SEP改善作用明显,在第... 通过临床疗效判定、体感诱发电位(SEP)、全血SOD、血清MDA、血浆PGI2、TXA2等指标,观察了针刺头部腧穴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前、即刻、第2天、第15天的结果。发现针刺后即刻效应对肌力和SEP改善作用明显,在第15天时各种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性改善,较单纯西药组为优;针刺的即刻效应与调节脑细胞的兴奋-抑制过程有关,远期效应与消退脑水肿、增加脑细胞兴奋性作用有关。提示这是针刺头部腧穴能降低该病的复发率,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法 百会 曲鬓 脑梗塞
原文传递
经颅重复针刺激疗法对卒中后失眠患者血清食欲素A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8
3
作者 侯志涛 忠人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39-1042,1052,共5页
目的:比较经颅重复针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acupuncture stimulation,r TAS)疗法与常规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卒中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r TAS组、药物组及安慰剂组,每组30例。r ... 目的:比较经颅重复针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acupuncture stimulation,r TAS)疗法与常规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卒中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r TAS组、药物组及安慰剂组,每组30例。r TAS组采用经颅重刺激手法治疗,穴取百会、宁神、情感区、完骨、太阳、内关、神门、三阴交、照海、足三里、太冲,百会及情感区施以小幅度快速捻转,200~300 r/min,持续2~3 min,每15分钟捻转1次;电针连接百会、宁神,双侧完骨,同侧三阴交、照海,频率为10 Hz,强度为0.5~1 m A,每天1次,每次40 min。药物组口服地西泮治疗,每天2.5 mg,睡前服用。安慰剂组口服淀粉胶囊,每天1次,睡前服用。每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每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食欲素A(orexin A)水平,并比较各组疗效,观察3个月后随访患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后,r TAS组、药物组、安慰剂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26/30)、90.0%(27/30)和20.0%(6/30),r TAS组、药物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组(均P<0.01)。治疗后,r TAS组和药物组患者血清orexin A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1),r TAS组和药物组与安慰剂组比较血清orexin A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r TAS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随访比较,r TAS组、药物组、安慰剂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26/30)、86.7%(26/30)和16.7%(5/30),r TAS组、药物组和药物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组(均P<0.01)。结论:经颅重复针刺激治疗卒中后失眠安全有效,与地西泮疗效相当,降低血清orexin A含量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失眠 经颅重复针刺激 OREXIN A 随机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针刺对实验性脊髓损伤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吴永刚 刘成德 +1 位作者 忠人 《上海针灸杂志》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3-34,共2页
目的观察脊髓急性损伤后的超微结构变化及针刺对其的影响。方法以大鼠为受试对象,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应用督脉电针治疗,动态观察了针刺对不同时相点光、电镜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术后7天脊髓组织呈进行性变性过程,... 目的观察脊髓急性损伤后的超微结构变化及针刺对其的影响。方法以大鼠为受试对象,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应用督脉电针治疗,动态观察了针刺对不同时相点光、电镜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术后7天脊髓组织呈进行性变性过程,28天后大部分神经元细胞结构恢复正常。针刺组的各时相点均较对照组的病变损害轻。结论针刺能明显地减轻和延缓伤后早期病理损害,并能明显地促进受损脊髓神经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针灸疗法 组织形态学 实验研究
下载PDF
针刺对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机理研究——针刺对坐骨神经损伤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32
5
作者 忠人 金淑英 +1 位作者 远征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1996年第2期10-12,共3页
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应用电生理学方法,动态观察研究了针刺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瘫肢功能活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旨在揭示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机理。结果表明:针刺能明显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肢体功能活动的恢复;能明显减轻坐骨神经损伤... 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应用电生理学方法,动态观察研究了针刺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瘫肢功能活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旨在揭示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机理。结果表明:针刺能明显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后肢体功能活动的恢复;能明显减轻坐骨神经损伤后时间——强度曲线右移程度;明显减轻诱发电位(EP)波幅电压降低程度;并能明显促进组织兴奋性和波幅电压的恢复。从而说明针刺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重要手段,而且针刺疗效有其电生理学基础。这可能与电针所形成的稳定电场,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针灸疗法 再生修复
下载PDF
针刺外关穴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迟旭 《上海针灸杂志》 2007年第2期30-31,共2页
目的研究针刺外关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8位健康志愿者的外关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外关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 目的研究针刺外关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8位健康志愿者的外关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外关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左侧外关穴主要引起扣带回、背侧丘脑和颞叶、小脑、枕叶等的激活。结论针刺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电针刺激头穴不同部位对中风偏瘫病人肌力即刻效应的观察 被引量:22
7
作者 周君 关亚新 《针灸临床杂志》 2002年第4期23-24,共2页
采用焦氏头针取穴方法 ,运用电针治疗急性期中风偏瘫病人 90例 ,将病人分 3组 ,分别刺激血管舒缩区、运动区和平衡区 ,进行即刻效应的观察。结果表明 ,运动区疗效明显优于其它两个区 ,经统计学处理P <0 .0 1 。
关键词 头针 电针 中风 偏瘫 肌力效应
下载PDF
针刺对急性脊髓损伤SCEP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吴永刚 +2 位作者 刘丽莉 忠人 闫成海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51-353,共3页
以大鼠为受试对象 ,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 ,应用督脉电针治疗 ,动态观察了 SCEP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 ,针刺组术后各时相点 SCEP波幅的恢复均高于对照组 (P<0 .0 5 ) ,而 SCEP的峰潜伏时未见明显改变。提示针刺能促进损伤后 SCEP波... 以大鼠为受试对象 ,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 ,应用督脉电针治疗 ,动态观察了 SCEP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 ,针刺组术后各时相点 SCEP波幅的恢复均高于对照组 (P<0 .0 5 ) ,而 SCEP的峰潜伏时未见明显改变。提示针刺能促进损伤后 SCEP波幅的恢复 ,进而说明针刺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具有可靠疗效 ,并就其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针灸疗法 诱发电位
下载PDF
头穴针刺捻转速度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聂卉 于致顺 《针灸学报》 1992年第1期29-33,共5页
本文对60例中风偏瘫病人(脑梗塞)采用头穴快速捻转刺激法、慢速捻转刺激法和留针法治疗,以肌力、痛阈为实验指标,三组头穴刺激手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快速捻转疗法好于慢速捻转法及留针法,而慢速捻转法较优于留针法。本实验结果进一步完... 本文对60例中风偏瘫病人(脑梗塞)采用头穴快速捻转刺激法、慢速捻转刺激法和留针法治疗,以肌力、痛阈为实验指标,三组头穴刺激手法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快速捻转疗法好于慢速捻转法及留针法,而慢速捻转法较优于留针法。本实验结果进一步完善了头穴理论及验证了中医针灸“得气”“行气”理论并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针灸疗法 头针 捻转法
下载PDF
针刺后溪穴的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迟旭 包大鹏 《针灸临床杂志》 2006年第11期37-38,共2页
目的:研究针刺后溪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6位健康志愿者的后溪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后溪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 目的:研究针刺后溪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6位健康志愿者的后溪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后溪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左侧后溪穴主要引起扣带回、岛叶和颞叶、小脑、枕叶等的激活。结论:针刺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针刺中渚 后溪穴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迟旭 鞠琰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4期843-844,共2页
目的:研究针刺中渚穴、后溪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8位健康志愿者的中渚穴和后溪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中渚穴和后... 目的:研究针刺中渚穴、后溪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fMRI-BOLD技术,获取8位健康志愿者的中渚穴和后溪穴在行针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利用AFNI软件分析针刺中渚穴和后溪穴时脑功能变化的规律。结果:针刺左侧中渚穴和后溪穴主要引起扣带回、颞叶、小脑、枕叶等的激活。结论:针刺的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脑功能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足三里穴位注射银杏叶提取物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下肢动脉血流、血液流变学及血管新生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景 于洋 +4 位作者 张海丽 回雪颖 滕林 郭伟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8期81-86,共6页
目的研究足三里穴位注射银杏叶提取物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DPVD)患者血管新生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4例DPVD患者,简单随机化分组,每组47例。对照组予以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 目的研究足三里穴位注射银杏叶提取物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DPVD)患者血管新生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94例DPVD患者,简单随机化分组,每组47例。对照组予以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足三里穴位注射银杏叶提取物,共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的疗效,下肢动脉血流指标[波动指数(PI)、踝肱指数(ABI)、平均血流速度(Vmean)、阻力指数(RI)],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高切全血黏度(H-WBV)、中切全血黏度(M-WBV)、低全血切黏度(L-WBV)],血管新生指标[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ABI、Vmean较治疗前升高,PI、RI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对照组治疗2周后,ABI较治疗前升高,RI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Vmean、P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ABI、Vmean高于对照组,PI、R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PV、H-WBV、M-WBV、L-WBV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EPCs、bFGF、VEGF、PD-ECGF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银杏叶提取物可改善DPVD患者下肢血流动力学,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优化微循环,促进血管新生,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穴位注射 银杏叶提取物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 血管新生指标
下载PDF
不同电针波形在面瘫后遗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3
作者 黄晓媛 李崖雪 《针灸临床杂志》 2007年第10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面瘫后遗症 针灸治疗 电针
下载PDF
脊髓前角逆行变性再生修复的针刺效应观察──前角细胞的光、电镜观察及酶学图像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忠人 远征 +2 位作者 程为平 赵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29-31,共3页
本文通过动物模型,从神经组织学角度,应用光、电镜动态观察研究了针刺对损伤坐骨神经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应用自动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了其酶组织化学改变。结果表明:①非离断性损伤坐骨神经后,相应神经元形态结构... 本文通过动物模型,从神经组织学角度,应用光、电镜动态观察研究了针刺对损伤坐骨神经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应用自动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了其酶组织化学改变。结果表明:①非离断性损伤坐骨神经后,相应神经元形态结构及酶组织化学均发生明显的逆行性变性改变;②针刺能明显抑制神经元变性的发展速度及程度,同时能明显促进神经元的再生与修复速度;③针刺能明显促进受损坐骨神经细胞胞体酶活性及合量变化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损伤 酶学 针灸疗法
下载PDF
头针治疗脑部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5
作者 朱路文 李佳帅 +1 位作者 唐强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11期1616-1618,共3页
脑卒中、小儿脑瘫、帕金森、孤独症谱系障碍等脑部疾病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头针是基于经络理论与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创立的,可以作为体表刺激调节脑功能的重要路径,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 脑卒中、小儿脑瘫、帕金森、孤独症谱系障碍等脑部疾病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头针是基于经络理论与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创立的,可以作为体表刺激调节脑功能的重要路径,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在脑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头针对相关脑部疾病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脑病 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不同部位脑梗塞针刺效应比较 被引量:13
16
作者 段国俊 唐强 +3 位作者 张春英 杨宇 张波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591-593,共3页
92例经CT证实的急性脑梗塞患者,根据其梗塞部位的不同分成大脑半球表面梗塞组和大脑半球深部梗塞组,这两组再分别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单纯药物对照组,即共分成表面梗塞针刺组、表面梗塞对照组、深部梗塞针刺组、深部梗塞对照组4组... 92例经CT证实的急性脑梗塞患者,根据其梗塞部位的不同分成大脑半球表面梗塞组和大脑半球深部梗塞组,这两组再分别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单纯药物对照组,即共分成表面梗塞针刺组、表面梗塞对照组、深部梗塞针刺组、深部梗塞对照组4组。观察4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肯定,但针刺的作用却因梗塞部位的不同而异,即大脑表面梗塞的针刺疗效好于深部梗塞。提示:针刺效应与梗塞部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针灸疗法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从内源神经干细胞神经再生探讨针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机理 被引量:14
17
作者 赵文树 赵文麟 +1 位作者 姜超 《针灸临床杂志》 2006年第7期54-56,共3页
制作大鼠缺血性脑中风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针、灸治疗24天后,观察梗死侧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结果表明:针刺、艾灸对MCAO大鼠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有促进作用,并且艾灸作用强于针刺。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神经干细胞 艾灸 针刺
下载PDF
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瑞 王玉琳 《针灸临床杂志》 2010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观察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将60例V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30例和药物对照组30例,针刺治疗组采用补肾健脑法,主穴取百会、神庭、大钟,药物对照组口服都可喜,均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针刺治疗组能够... 目的:观察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将60例V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30例和药物对照组30例,针刺治疗组采用补肾健脑法,主穴取百会、神庭、大钟,药物对照组口服都可喜,均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针刺治疗组能够提高VD患者的MMSE、HDS-R评分,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总有效率为83.3%,与药物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肾健脑法治疗VD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痴呆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VD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健脑 血管性痴呆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针刺治疗多梗塞性痴呆的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黄文川 徐继信 +1 位作者 王旭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3,共3页
目前,针刺治疗多梗寒性痴呆(MID)的研究还很少,根据导师的临床经验,我们从1991年1月至10月对36例 MID 患者进行了智力、记忆的针刺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痴呆 针刺疗法 多梗塞性
下载PDF
头针治疗急性脑出血4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20
作者 东贵荣 关历兵 +4 位作者 刘妹娜 时国臣 秋萍 杨俊丽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9-20,共2页
急性出血性脑中风是危重症。历来保守治疗主张以药物疗法为宜。针刺治疗尤其头针治疗被视为禁忌症。我院自1986年以来应用头穴透针方怯选择性治疗急性脑出血48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关键词 头针 急性脑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