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波辅助提取燕竹笋壳中多酚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吕萍 李茜 +2 位作者 薛波 丁之恩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34-1738,1759,共6页
以燕竹笋壳为原料,运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对其中多酚类物质进行提取,以其总多酚得率作为指标,考察超声功率、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对总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法对燕竹笋壳多酚提取工艺进行分析,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 以燕竹笋壳为原料,运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对其中多酚类物质进行提取,以其总多酚得率作为指标,考察超声功率、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对总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法对燕竹笋壳多酚提取工艺进行分析,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超声功率200 W,提取时间40.2 min,乙醇浓度42%,料液比1:50.5。在此条件下,燕竹笋壳总多酚的理论提取得率为5.50%,实际平均提取得率为5.57%,理论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为1.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笋壳 总多酚 超声提取 响应面分析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石榴籽中原花青素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茜 吕萍 +2 位作者 薛波 丁之恩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24-228,232,共6页
以安徽怀远石榴的薄皮糙品种为原料,研究石榴籽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提取功率、pH、液料比和提取溶剂浓度四个实验因素。根据中心组合(Box-Behnken)实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方法,对各因素的... 以安徽怀远石榴的薄皮糙品种为原料,研究石榴籽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提取功率、pH、液料比和提取溶剂浓度四个实验因素。根据中心组合(Box-Behnken)实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方法,对各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进行分析,优化石榴籽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石榴籽中原花青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功率125W、pH5.0、料液比1∶33、乙醇浓度51%,在此提取条件下,原花青素的得率最高达4.40%,相对误差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超声波 石榴籽 原花青素
下载PDF
大别山7个采样地山核桃叶的POD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薛波 丁之恩 +4 位作者 李茜 吕萍 张继刚 杨松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0-132,共3页
为了提供快速鉴别大别山山核桃资源的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凝胶电泳技术,对大别山地区7个采样地的山核桃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谱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7个采样地的山核桃叶片中共分离出了28条酶带,不同... 为了提供快速鉴别大别山山核桃资源的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凝胶电泳技术,对大别山地区7个采样地的山核桃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谱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7个采样地的山核桃叶片中共分离出了28条酶带,不同采样地的山核桃叶片同工酶酶带数各为2~6条,电泳迁移率尾值在0.310~0.470之间变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距离为0.4时,可以将大别山地区的山核桃分为5类;当遗传距离为0.6时,可以分为3大类。利用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图能快速而有效地区分大别山山核桃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 叶片 同工酶 POD 大别山
下载PDF
不同甲酯化方法对瓜蒌籽油中十八碳三烯酸种类和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茜 +4 位作者 吕萍 李卫文 丁昱 丁之恩 董玲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7-650,462,共5页
以索氏抽提的瓜蒌籽油为原料,测定其酸值、碘值和皂化值。分别采用酸催化法、碱催化法和BF3催化法对瓜蒌籽油进行甲酯化处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其脂肪酸中十八碳三烯酸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瓜蒌籽油酸值为0.51 mg KOH/g,... 以索氏抽提的瓜蒌籽油为原料,测定其酸值、碘值和皂化值。分别采用酸催化法、碱催化法和BF3催化法对瓜蒌籽油进行甲酯化处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其脂肪酸中十八碳三烯酸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瓜蒌籽油酸值为0.51 mg KOH/g,碘值为1.3398 g I2/g,皂化值为1.9143 g KOH/g。酸催化法鉴定出5种十八碳三烯酸,为栝楼特征性脂肪酸-瓜蒌酸、梓树酸、α-桐酸、γ-亚麻酸和α-亚麻酸,含量分别为6.43%、9.5%、7.00%、5.82%和1.52%;碱催化法和BF3催化法均鉴定出4种,为瓜蒌酸、α-桐酸、梓树酸和α-亚麻酸,其含量分别为31.24%和27.17%、3.33%和3.56%、1.23%和2.02%和0.38%和0.78%。结论:瓜蒌籽油品质符合国家食用油标准,可进一步开发利用;碱催化甲酯化法对十八碳三烯酸的异构效应最小,更适合用于瓜蒌籽油脂肪酸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蒌籽油 特性 甲酯化方法 十八碳三烯酸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