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冬季风环流异常与中国江淮流域夏季旱涝天气的关系 被引量:111
1
作者 淑清 柏民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40-450,共11页
选取1951—1991年中的长江淮河流域夏季旱涝各10年,对它们前期的中高纬大型环流形势,低纬环流特征,垂直环流强弱,热带海洋状况等进行了对比诊断分析,其结果如下:长江淮河流域夏季旱年前冬(12—1—2月),欧亚中高... 选取1951—1991年中的长江淮河流域夏季旱涝各10年,对它们前期的中高纬大型环流形势,低纬环流特征,垂直环流强弱,热带海洋状况等进行了对比诊断分析,其结果如下:长江淮河流域夏季旱年前冬(12—1—2月),欧亚中高纬呈经向型环流,东亚大槽较常年强且南伸,乌拉尔山及鄂霍次克海阻塞形势发展,寒潮活动频繁,东亚沿海中低纬冷涌活动强烈,至使该经度带上的跨赤道气流加强,而且使南海至菲律宾地区的对流活动趋于活跃。而涝年前冬则基本上为相反形势。本文的分析清晰地揭示了旱涝年前冬东亚冬季风环流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促使我们寻找冬夏季风活动的可能联系及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旱涝 季风 冬季 江淮流域
下载PDF
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95
2
作者 高守亭 赵思雄 +2 位作者 周晓平 淑清 陶诗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18-627,共10页
回顾了75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些领域主要包括暴雨、中尺度低空急流、低涡、梅雨锋结构及梅雨锋生、对称不稳定和涡层不稳定以及暴雨等灾害天气的天气动力学及数值模拟... 回顾了75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些领域主要包括暴雨、中尺度低空急流、低涡、梅雨锋结构及梅雨锋生、对称不稳定和涡层不稳定以及暴雨等灾害天气的天气动力学及数值模拟研究等;总结了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的不同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在防止和减轻中尺度暴雨灾害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天气尺度 中尺度 暴雨系统 低空急流 灾害天气 天气动力学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异常与全球大气环流变化 I.强弱冬季风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7
3
作者 陈隽 淑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利用ECMWF资料挑选出一个强冬季风年(1986年)和一个弱冬季风年(1980年),通过个例分析对各种气象要素场及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在强弱冬季风年的差异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是全球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组... 利用ECMWF资料挑选出一个强冬季风年(1986年)和一个弱冬季风年(1980年),通过个例分析对各种气象要素场及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在强弱冬季风年的差异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是全球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冬季风异常关联着全球环流的异常;这种异常不仅在中高纬度环流中表现出来,而且在热带地区大尺度流场上也尤为显著。强弱冬季风所对应的长波槽脊分布、低纬对流特征、三维流场结构都是截然不同的。冬季风异常不但造成了同期环流形势的差异,而且对后期环流和天气状况也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风 全球 大气环流 持续异常 隔季相关 季风
下载PDF
副热带高压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80
4
作者 吴国雄 丑纪范 +2 位作者 刘屹岷 张庆云 淑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03-517,共15页
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九五重点项目“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机理”的研究成果。该项目的研究纠正了对副热带高压成因的若干传统认识,揭示了副热带高压脊线年际变化的新事实,发展了脊线这一东西风交界面的动力模型,建立了“全... 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九五重点项目“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异的机理”的研究成果。该项目的研究纠正了对副热带高压成因的若干传统认识,揭示了副热带高压脊线年际变化的新事实,发展了脊线这一东西风交界面的动力模型,建立了“全型涡度方程”、“热力适应”理论及“两级热力适应”模式,并通过模拟和资料诊断研究了各副热带高压单体的形成机制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化,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的研究中得到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动力学 气象学 季节变化
下载PDF
近年来我国暴雨中尺度动力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78
5
作者 淑清 周玉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71-1188,共18页
总结了近十年以来中国气象科研人员在暴雨中尺度动力分析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与中小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高低空急流、低涡、位涡与对流涡度矢量、螺旋度、不稳定等方面对它们进行了分类概括。对暴雨中尺度动力分... 总结了近十年以来中国气象科研人员在暴雨中尺度动力分析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与中小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高低空急流、低涡、位涡与对流涡度矢量、螺旋度、不稳定等方面对它们进行了分类概括。对暴雨中尺度动力分析研究的回顾表明,以往常用的数值模拟、能量转换收支分析、涡度、散度、涡度收支、涡度平流、温度平流、各种不稳定指数等的诊断仍然是暴雨中尺度动力分析的主要手段,但是,近年来,除了位涡、螺旋度等动力变量在暴雨中尺度动力分析中的广泛应用以外,一些新的物理量,如非均匀饱和广义湿位涡、对流涡度矢量以及有限区域风场分解方法在暴雨中尺度动力分析中也得到了更多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动力分析
下载PDF
近五十年来华北地区旱涝特征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及对未来趋势的探讨 被引量:60
6
作者 淑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41-551,共11页
对近五十年华北地区的降水资料进行了时空分析, 研究了水资源枯、丰的变迁及它们的地域特征。并对大气环流及海温异常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华北降水距平有明显的二十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从总体上说,从50 年代初至70 年代... 对近五十年华北地区的降水资料进行了时空分析, 研究了水资源枯、丰的变迁及它们的地域特征。并对大气环流及海温异常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华北降水距平有明显的二十年左右的年代际变化。从总体上说,从50 年代初至70 年代为丰水期,70 年代至90年代则为枯水期,而从1992 年以后又开始变为正距平。这种年代际变化有很强的地域性。个别地区表现出与平均趋势截然不同的变化。对比丰水期和枯水期的环流状态发现:华北地区二十年左右旱、涝的交替是大气环流异常的结果,这种异常不仅表现在对华北降水有直接关联的天气系统上,而且有明显的全球性。在平均距平图上从低纬至中高纬出现正、负距平中心相间的波列,它自西南向东北延伸。对于丰水期和枯水期,波列的距平中心符号正好相反。说明华北地区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变化是大气环流气候性变化和调整的结果。对比华北地区旱、涝期20 年平均的海温距平分布发现,对旱、涝期而言,全球热带海温的距平中心位置几乎完全一致,而它们的符号则相反。这种相反的海温距平场配置不仅表现在降水期的夏季,在其前春和前冬都十分清晰。海温作为外源强迫对大气环流及天气气候,特别是华北地区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对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旱涝 全球变化 未来趋势 大气环流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热带海温异常响应的研究 被引量:58
7
作者 应明 淑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3-206,共14页
利用多年的观测资料 ,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热带海温异常的响应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着重研究冬、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对同期及前期不同海域 (特别是赤道东、西太平洋以及印度洋海域 )海温异常的响应 ;用SVD方法分析了夏季副热带高压... 利用多年的观测资料 ,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热带海温异常的响应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着重研究冬、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对同期及前期不同海域 (特别是赤道东、西太平洋以及印度洋海域 )海温异常的响应 ;用SVD方法分析了夏季副热带高压与前冬、前春及同期各月全球海温的最佳耦合模态。在对比研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其垂直环流变化的基础上 ,进而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对副热带高压影响的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海温异常 垂直环流 海气耦合 太平洋
下载PDF
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及长江流域降水影响的分析及数值试验 被引量:47
8
作者 淑清 马淑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6-52,共17页
对夏季的向外长波辐射 (OLR)场及前期热带海温之间的奇异值分解 (SVD)分析表明 ,当自前冬开始的热带海温呈LaNi a型异常分布 ,相应的对流的最佳耦合模态将是 :从印度半岛经孟加拉湾直至南海以及西太平洋暖池都为强对流活动区 ,而在中国... 对夏季的向外长波辐射 (OLR)场及前期热带海温之间的奇异值分解 (SVD)分析表明 ,当自前冬开始的热带海温呈LaNi a型异常分布 ,相应的对流的最佳耦合模态将是 :从印度半岛经孟加拉湾直至南海以及西太平洋暖池都为强对流活动区 ,而在中国江淮流域地区则为弱区。当海温呈ElNi o分布时 ,则相反。数值试验的结果是 :在 1 998年实际海温强迫下 ,模式十分成功地模拟了该年夏季流场的基本特征 ,南海季风爆发的日期及强度皆与实际十分符合 ,印度季风也偏弱。特别是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 1 998年长江流域 6~ 7月的强降水 ,距平百分率达到 1 0 0 %以上。改变热带海温 ,分别用气候海温代替赤道东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实际海温。结果发现 ,在用赤道东太平洋气候海温取代实际海温时 ,与 1 998年实况相比 ,印度季风与南海季风明显加强 ,长江流域降水趋于正常值。即如果 1 998年不出现ElNi o现象 ,或者海温异常的强度减弱 ,则长江流域降水就会大大减弱。 1 998年热带西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季风的影响与热带东太平洋十分相像。暖洋面将有利于长江流域的强降水 ,而不利于南海季风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东亚 夏季风 长江流域 降水 数值试验
下载PDF
与低空急流相伴的暴雨天气诊断研究 被引量:47
9
作者 翟国庆 丁华君 +1 位作者 淑清 高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2-118,共7页
对江淮流域8例与低空急流相伴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动力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散度方程的计算看,在低空急流的左前侧有较强的辐合增强区,有利于该地区出现强暴雨天气。条件对称不稳定通常与α中尺度雨带的发展有关。本... 对江淮流域8例与低空急流相伴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动力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散度方程的计算看,在低空急流的左前侧有较强的辐合增强区,有利于该地区出现强暴雨天气。条件对称不稳定通常与α中尺度雨带的发展有关。本文发现当条件对称不稳定区与低空急流的加强相联系时,有利于湿位涡的发展,对该地区强天气的发生有利。最后就各种物理量诊断的综合分析,提出未来暴雨天气的落区预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急流 暴雨 物理量诊断 合成分析 天气诊断
下载PDF
天气学和天气预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10
作者 陶诗言 赵思雄 +4 位作者 周晓平 纪立人 淑清 高守亭 张庆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51-467,共17页
全面回顾了75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气团、锋面、梅雨、寒潮、阻高、副高、暴雨、高低空急流、亚澳季风区内涡旋和对流等现象的天气学研究进展及其在不同时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在短中期天气预报及短期气候预测... 全面回顾了75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气团、锋面、梅雨、寒潮、阻高、副高、暴雨、高低空急流、亚澳季风区内涡旋和对流等现象的天气学研究进展及其在不同时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在短中期天气预报及短期气候预测领域在模式发展和改进以及在数值模拟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同时指出模式发展和预测在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及短期气候预测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天气预报 气候预测 天气模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位置异常与华北夏季酷暑 被引量:54
11
作者 卫捷 杨辉 淑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8-316,共9页
文中研究了副热带高压 (副高 )东西位置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气温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有很高的正相关 ,当西太平洋副高偏西时 ,大片的北方地区气温会降低 ;而当副高偏东时 ,该地区的气温将偏高。西太平洋副高东西位置的异常对应着亚... 文中研究了副热带高压 (副高 )东西位置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气温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有很高的正相关 ,当西太平洋副高偏西时 ,大片的北方地区气温会降低 ;而当副高偏东时 ,该地区的气温将偏高。西太平洋副高东西位置的异常对应着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长波位置和强度的很大变化 ,从而影响到中国北方地区的气温。更重要的是 ,副高西端位移所产生的扰动还会以波列的形式向极地和北美方向传播 ,从而从更大的范围内影响西风带环流。对 2 0 0 2年夏季中国北方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气进行了分析。该年夏季副高持续偏东。西风带大槽也处于偏东的位置。西部的大陆副高东移扩展 ,与槽后的高压脊打通 ,造成该地区的持续高温。副高的东西位置决定了季风气流 (也就是水汽的主要通道 )的北向转折的路径。当副高偏东时 ,向北折向的位置随之东移 ,东亚大陆的水汽供应变为负距平 ,特别是中国北方地区 ,变得十分干燥。引起中国北方高温的直接系统是大陆高压中的极强的下沉气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位置异常 气温 水汽通道 下沉气流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特征研究 被引量:55
12
作者 谭晶 杨辉 +1 位作者 淑清 王盘兴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2-460,共9页
用合成分析方法讨论夏季南亚高压东西位置异常时东亚地区高低层环流特征和垂直环流特征,结合大气环流的这些特征讨论了南亚高压东西位置异常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最后对南亚高压位置异常与海温异常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亚高压... 用合成分析方法讨论夏季南亚高压东西位置异常时东亚地区高低层环流特征和垂直环流特征,结合大气环流的这些特征讨论了南亚高压东西位置异常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最后对南亚高压位置异常与海温异常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与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存在“相向而行”和“相背而去”的关系;南亚高压偏东年850hPa距平风合成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增强西伸,长江流域存在距平风的辐合,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偏西年西太平洋副高减弱东撤,长江流域为距平北风控制,使得长江流域降水较少。南亚高压偏东(西)年高原西部和我国长江流域上升运动较强(弱)。前期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低),则夏季南亚高压的位置易偏东(西)。前期冬季到同期夏季印度洋海温偏高(低),夏季南亚高压偏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年际变化 东西振荡
下载PDF
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的动力特征及能量学研究 被引量:41
13
作者 吕筱英 淑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90-100,共11页
本文对不同路径的爆发性气旋进行了动力特征及能量学研究。发现高空大值位涡空气的下伸是气旋爆发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初生气旋逐渐向强位涡区移近并形成上下位涡区相接的形势。使气旋迅速发展。高空急流与气旋发展有密切关系。发展... 本文对不同路径的爆发性气旋进行了动力特征及能量学研究。发现高空大值位涡空气的下伸是气旋爆发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初生气旋逐渐向强位涡区移近并形成上下位涡区相接的形势。使气旋迅速发展。高空急流与气旋发展有密切关系。发展中的气旋明显地向着急流左侧的辐散区移动。急流的突然加强及高空强风动量的不断下传,构成了下层的强风带及上下一致的急流结构。能量学研究指出在气旋发展前气旋内散度风动能向旋转风动能的转换突然增强。散度风动能在爆发气旋发展时有明显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旋 爆发性 位涡 动力特征 能量学
下载PDF
2013年我国南方持续性高温天气及副热带高压异常维持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47
14
作者 彭京备 刘舸 淑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97-906,共10页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逐日台站观测资料研究了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地区持续高温天气时期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的异常特征,指出西太副高西伸、北抬并异常维持是导致南方地区罕见高温天气发生的直接原因,探究了影响...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逐日台站观测资料研究了2013年夏季我国南方地区持续高温天气时期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的异常特征,指出西太副高西伸、北抬并异常维持是导致南方地区罕见高温天气发生的直接原因,探究了影响其异常的中高纬环流及热带系统的活动,特别是对该年夏季热带环流,包括越赤道气流、赤道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的异常,以及登陆台风异常集中等情况作了进一步分析,为深入研究持续高温的成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 南方高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热带环流异常
下载PDF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及其与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过程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8
15
作者 淑清 马淑杰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19-729,共11页
文中结合 1 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过程研究了太平洋的活动特征 ,探讨了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海温的关系 ,以及视热源、水汽汇的特征与副高活动的关系等。首先描述了 1 998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给出了它异常的季节位置、强度和形态 ... 文中结合 1 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过程研究了太平洋的活动特征 ,探讨了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海温的关系 ,以及视热源、水汽汇的特征与副高活动的关系等。首先描述了 1 998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给出了它异常的季节位置、强度和形态 ,及其与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SVD分析表明 ,1 997至 1 998年的 El Nino过程的演变特征所对应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最佳耦合模态是 :主体强而位置偏南 ,特别是其西部。赤道辐合带也偏弱 ;1 998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正符合该模态的特征。热带地区东西向的垂直环流明显地出现东太平洋的异常上升气流与西太平洋的下沉距平气流。视热源、水汽汇的分布能很好地描写副热带高压区的季节位置和强度。副热带高压区为明显的 Q1<0的辐射冷却区和 Q2 <0的变干区。这种特征也有助于副热带高压区的维持。同样 ,视热源、水汽汇的分布也能很好地解释副热带高压区的季节内异常活动。在长江流域持续暴雨期和间隙期 ,Q1,Q2 所指示的副热带高压与雨带的相对位置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热力结构能较好地解释副热带高压区的迅速南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年 长江流域 洪涝过程 副热带高压 海温异常 大气热状态
下载PDF
一次西南低涡形成过程的数值试验和诊断(一)——地形动力作用和潜热作用对西南低涡影响的数值试验对比分析 被引量:38
16
作者 赵平 淑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46-52,共7页
本文用中尺度有限区域模式对1981年7月11—14日的一次西南低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试验,并讨论了地形动力作用和潜热加热对西南低涡形成的影响。 在基本试验中,较好地模拟了西南低涡的形成,其位置以及引起的降水量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地... 本文用中尺度有限区域模式对1981年7月11—14日的一次西南低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试验,并讨论了地形动力作用和潜热加热对西南低涡形成的影响。 在基本试验中,较好地模拟了西南低涡的形成,其位置以及引起的降水量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地形试验表明,地形动力作用对高原南侧的西南气流具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并决定着西南低涡的形成。潜热试验表明,潜热通过加强西南低涡上空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使该低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数值试验 地形作用 潜热作用
下载PDF
南半球环流异常对夏季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及其机理 被引量:41
17
作者 淑清 刘舸 张庆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89-1200,共12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等资料,研究了西太平洋(125°E^150°E)夏季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多寡的可能机理,讨论了南北半球环流系统共同作用的物理过程及其对热带辐合带(I...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等资料,研究了西太平洋(125°E^150°E)夏季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多寡的可能机理,讨论了南北半球环流系统共同作用的物理过程及其对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进而对热带气旋频数的影响,并重点探论了从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异常到北半球西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响应的可能物理过程。研究发现:澳大利亚东侧的环流异常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数密切相关。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东侧环流异常可能不完全是通过越赤道气流,而主要是通过Rossby波的传播造成的南北半球遥相关作用,影响北半球环流系统的,进而影响菲律宾以东赤道辐合带对流活动的强弱,导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多寡差异。当澳大利亚东侧的位势高度为正距平时,相应地在菲律宾以东地区也会出现正距平。即西太平洋副高偏强,且偏南西伸,抑制热带辐合带的对流活动发展,使菲律宾以东的对流活动偏弱,从而使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偏少。而当澳大利亚东侧的位势高度为负距平时,相应地在菲律宾以东地区也会出现负距平。也即西太平洋副高偏弱,且位置偏北。菲律宾以东地区对流活动偏强,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偏多。另外,西太平洋(125°E^150°E)以西的上游赤道西风也对热带气旋频数也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当9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强时,(5°N^15°N,125°E^150°E)范围内的西风也随之加强,从而使菲律宾以东对流活动加强,西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增高。反之,当该支越赤道气流弱时,上游赤道西风随之偏弱,从而造成菲律宾以东对流活动偏弱,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半球 热带气旋 澳大利亚高压 遥相关
下载PDF
梅雨锋的维持与其上扰动的发展特征 被引量:40
18
作者 淑清 杜长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3-159,共7页
文章对一次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低层风场结构对锋区维持的作用.通过计算变形向量,散度风以及相应的锋生函数,研究了它们各自对锋面的维持、扰动发展所起的作用.对低空急流的不稳定发展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它... 文章对一次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低层风场结构对锋区维持的作用.通过计算变形向量,散度风以及相应的锋生函数,研究了它们各自对锋面的维持、扰动发展所起的作用.对低空急流的不稳定发展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它与高层流场特殊的耦合关系对暴雨形成所起的动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高低空耦合 变形场 发展特征
下载PDF
东亚大陆冬季风的低频振荡特征 被引量:36
19
作者 金祖辉 淑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本文对东亚大陆冬季风期间的地面气温、气压的数年资料做了30~60天的低频波、准双周振荡等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大陆地区地面气温、气压的0~60天波和准双周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多年平均的低频波方差相对贡献分别为59.2... 本文对东亚大陆冬季风期间的地面气温、气压的数年资料做了30~60天的低频波、准双周振荡等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大陆地区地面气温、气压的0~60天波和准双周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多年平均的低频波方差相对贡献分别为59.2%(气温)和49.8%(气压)左右。并且伴有显著的年际差异,如华北气温30~60天波强的年份其方差相对贡献可达50.2%,而最弱的年只占11.9%左右。另外这两种频率振荡强弱还有明显的地区性,30~60天波一般华北和长江流域(28°N以北)比其南部地区强;冬季风期间,东亚大陆地区的30~60波的经向传播主要是由北向南传播的。大多数年份可以传播至东亚大陆的南端,历时约3~6天,但是这种传播在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表现为更清楚,在长江以南地区,一方面受到了冬季风本身强弱的影响,另方面还受到来自热带地区以致南半球夏季风低频波北传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经向传播往往变得比较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风 低频振荡 经向传播 季风
下载PDF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the Western Pacific in Summer and its Influence 被引量:33
20
作者 杨辉 淑清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6期921-933,共13页
Using the relative vorticity averaged over a certain area, a new index for measuring the longitudinal position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SH) in the western Pacific is proposed to avoid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heights i... Using the relative vorticity averaged over a certain area, a new index for measuring the longitudinal position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SH) in the western Pacific is proposed to avoid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heights in the previous indices based on geopotential height. The years of extreme westward and eastward extension of SH using the new index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defined by height index. There exists a distinct difference in large-scale circulation between the eastward and westward extension of SH under the new definition, which includes not only the circulation in the middle latitudes but also the flow in the lower latitudes. It seems that when the SH extends far to the east (west), the summer monso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stronger (weaker) and established earlier (later). In addition, there exists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ngitudinal position of SH and the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A remarkable negative correlation area appear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valley, indicating that when the SH extends westward (eastward), the precipitation in that region increases (decrease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region is found in South China, showing the decrease of rainfall when the SH extends westward. On the other hand, the rainfall is heavier when the SH retreats eastward. However, the anomalous longitudinal position of SH is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precipitation in North China. The calculation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index of longitudinal position of SH 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China shows that a large area of positive values, higher than 0.6 in the center, covers the whole of North China, even extending eastward to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Japan Islands when using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o do the correlation calculation. This means that when the longitudinal position of the SH withdraws eastward in summer, the temperature over North China is higher. On the other hand, when it moves westward, the temperature there is lower. This could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the s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itudinal position of subtropical high large-scale circulation RAINFALL TEMPERATUR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