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当代社会运动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安德鲁·芬伯格
孙海洋(译)
-
机构
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传播学院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
-
出处
《国外理论动态》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60,共12页
-
文摘
卢卡奇于1923年出版的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一部社会本体论著作。该著作所阐释的物化理论通常被解释为一种意识形态理论,但它也是一种社会实践理论。物化和去物化描述了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包括旨在适应、生存和成功的个人技术实践,以及致力于建立一个团结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变革实践。尽管卢卡奇早期著作中涉及的许多方面已不再适用,但对于当代社会运动围绕技术进行的斗争(比如环境斗争和医疗实践斗争)而言,这一区分依然有其价值。
-
关键词
阶级意识
卢卡奇
物化
社会运动
技术
-
分类号
B089.1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普世主义的意识形态
被引量:5
- 2
-
-
作者
斯蒂芬·乔森
孙海洋(译)
-
机构
不详
山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
出处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54,共6页
-
文摘
英刊《新左翼评论》(NewLeftReview)2010年第63期516月号刊登了瑞典著名美学家、文化批评理论家斯蒂芬-乔森(Stefan Jonsson)的文章《普世主义的意识形态》,探讨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普世主义问题。文章认为,普世主义在今天已经沦为一种意识形态,并扩展到政治、文化、艺术、哲学等诸多领域,作者还联系巴里巴尔、沃勒斯坦的观点对文化多元主义等公共热点论题进行了深刻而富于历史色彩的回应。
-
关键词
普世主义
意识形态
文化多元主义
文化批评
2010年
全球化时代
沃勒斯坦
美学家
-
分类号
B036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使批判理论走出危机:从后形而上学走向社会本体论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迈克尔·J.汤普森
孙海洋(译)
-
机构
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政治学系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
-
出处
《国外理论动态》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48,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批判理论语境中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再研究”(17CZX006)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文章认为,真正的批判理论应该具备两个核心特征,一是对现存的社会病理的批判性诊断,二是对替代性的伦理生活形式的规范性构想,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然而,随着批判理论的“后形而上学转向”,哈贝马斯及其追随者不再聚焦于主体的畸变、物化的现实、权力的反抗和社会的转型,而是把话语、交往、承认、辩护视为中心议题。这使得当代批判理论陷入了危机,无法有效回应今日资本主义发展到新自由主义和控制论社会阶段带来的“超级物化”的病理现象,无法为批判思考和自主意识留有一席之地。要想突破物化的界限,重获批判的能力,批判理论就必须回到马克思,将批判的社会本体论作为其哲学框架,在重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基础上洞察复杂而微妙的社会统治机制,同时拓展其实践意识的视野,在当前的断裂中打开新的社会想象的可能性空间。
-
关键词
批判理论
资本主义
后形而上学
社会本体论
新观念论
-
分类号
B08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走向生活形式的内在批判
被引量:4
- 4
-
-
作者
拉埃尔·耶吉(著)
孙海洋(译)
-
机构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系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
出处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21,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批判理论语境中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再研究”(17CZX006)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一苏格拉底式的哲学问题在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所谓中立态度面前仅仅被当成了一种个人偏好。作为最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埃尔耶吉沿着黑格尔和马克思开辟的批判理论道路,通过与杜威、罗尔斯等当代英美哲学家的潜在对话,聚焦上述“苏格拉底问题”展开思考,并以其“生活形式批判理论”斐声欧美学界,引领了当代批判理论的新发展。耶吉在本文中从总体上阐述了生活形式的规范性内涵及其社会本体论基础,强调要将生活形式视作一个解决问题的历史过程,根据问题解决与否来评判生活形式的成败优劣,如此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所谓伦理与道德、美好生活与道德原则、正当与善之间的限制性区分。可以说,对作为生活形式的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一种兼具内在性与解放性的社会批判理论。
-
关键词
生活形式
内在批判
社会实践
本体论
规范性
-
分类号
B0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秩序、实践、主体:什么是社会哲学?
- 5
-
-
作者
孙海洋(译)
-
机构
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
-
出处
《世界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35,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批判理论语境中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再研究”(项目编号:17CZX006)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社会哲学是以社会本身为出发点的特定的哲学实践,它将哲学问题置于社会性视角之下予以审视和反思,这一特定的研究视角构成了社会哲学的前提性规定。哲学研究视域中的社会,并非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一组社会关系的集合,它们以不同的形式——秩序、实践和主体——出现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在社会的上述诸层面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权力形式运作其中,秩序层面是统治,实践层面是规范化,主体层面是主体化。在此意义上,社会哲学就转化为对权力的分析和批判的实践。作为对上述权力形式的反对,三种不同的政治形式由此产生,这就是(激进)民主、反抗和自我转化。这种对改变既定的社会关系之可能性的反思,及其通向的完全不同的总体社会图景,恰恰是一种理论之所以具有批判性的标志。换言之,这是一种作为批判理论的社会哲学。
-
关键词
社会哲学
秩序
实践
主体
权力
政治
-
分类号
B516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
-
题名黑格尔与马克思——百年回眸
被引量:2
- 6
-
-
作者
孙海洋(译)
-
机构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
-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9-58,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批判理论语境中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再研究”(17CZX006)。
-
文摘
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间的思想关系,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核心问题,随着新文献的发现和关注点的变迁,在不同的时代和阐释者那里呈现出殊异的面相。黑格尔和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分析诊断依赖于共同的历史哲学前提,即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克服自然的限制、逐渐实现自由的进步过程。黑格尔社会理论的优点在于“社会”概念的广包内涵、社会进步的规范阐释、社会自由的民主潜能,相比之下,马克思则基于丰富的历史经验以及对权力和统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的破坏性及其对诸生活领域的实质吸纳。在双方适当修正的基础上,若能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分析嵌入黑格尔的社会理论框架,则能实现卓有成效的相互补充。
-
关键词
黑格尔
马克思
历史
社会
资本
-
分类号
B516.6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
-
题名今日批判理论--遗产省思与最新动向
被引量:1
- 7
-
-
作者
杰拉德·德朗蒂
尼尔·哈里斯
孙海洋(译)
-
机构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法律、政治和社会学院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
-
出处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43,共10页
-
基金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对康德伦理思想的批判与超越"(TJZXQN17-001)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回顾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从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多诺为批判理论奠基,经过于尔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实现范式转换和规范定向,再到阿克塞尔·霍耐特承认理论的规范性重构,以及近年来莱纳·福斯特、拉埃尔·耶吉、艾米·埃伦等一众新秀的崛起,历代批判理论家在共享某些核心概念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以各自的理论创构实现了代际更迭和传统更新。尽管几代批判理论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但在如下关键主题上却保持了一致性,这就是:对理性的黑格尔式理解,对哲学与社会研究之间联系的承诺,对社会病理的诊断,对虚假意识的揭露,以及内在超越的方法论。时至今日,批判理论在继续为社会研究提供潜能的同时,也面临着去殖民主义学术的挑战、丧失智识上的融贯性的风险、甚至是向自由主义的退却。文章提出,为了激活法兰克福学派传统的遗产,未来的批判理论家既要在继承左翼黑格尔主义概念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进行强有力的跨学科研究,又要与其当代批评者展开富有成效的对话。
-
关键词
批判理论
黑格尔
内在超越
去殖民
社会研究
-
分类号
B089.1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反思法兰克福学派的遗产
被引量:1
- 8
-
-
作者
塞拉·本哈比
孙海洋(译)
-
机构
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系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
出处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19,共6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批判理论语境中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再研究”(17CZX006)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规划的核心是通过整合哲学反思与社会科学研究,将肇始于康德的观念论传统改造成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通过对实证主义和现象学的认识论批判,霍克海默曾认为,解放的知识有助于揭开资本主义"法则"的神秘面纱,从而终结主宰社会现实的诸种异化和奴役。但是,到了他与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这一解放的实践哲学规划却走向了它的反面。之后,福柯的谱系学、后殖民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多元化批判进路均未能继承批判理论的遗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恢复了批判与危机之间的关联,强调当代争取解放的斗争必须建立在立宪民主的冲突性遗产之上,但又面临着欧洲中心主义的指责和误解。今天,面对国际秩序的动荡和民粹主义的膨胀,批判理论面临着新的任务,解放不仅意味着从各种不公正、剥削、排斥和边缘化中解放出来,而且意味着要有勇气建立一个自由的新世界。
-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
批判理论
解放
自由
资本主义
-
分类号
B089.1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资本主义的大众心理学导论
- 9
-
-
作者
菲利普·科泽尔
孙海洋(译)
-
机构
不详
山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
出处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0-103,共4页
-
文摘
美刊《反思马克思主义》(Rethinking Marxism)2012年第2期(第24卷)刊登了一组名为“资本主义的大众心理学”的专题文章。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道德哲学家菲利普·科泽尔(Philip Kozel)在题为《心灵转型与激进主体性的出现——资本主义的大众心理学导论》的导读文章中介绍了艾伦·韦纳曼(Alan Weinerman)、
-
关键词
资本主义
心理学
大众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导论
专题文章
菲利普
哲学家
-
分类号
B849
[哲学宗教—应用心理学]
-
-
题名如何组织解放: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 10
-
-
作者
弗兰克·鲁达
孙海洋(译)
-
机构
英国邓迪大学哲学系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
-
出处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85,共7页
-
基金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0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最新趋势及其哲学基础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2021年是巴黎公社成立150周年,重估其历史贡献和思想遗产可谓正当其时。巴黎公社并非为了某种地方性、民族性或狭隘性的任务而斗争,而是为了全体劳动者、全体被损害和被侮辱者的解放而斗争。巴黎公社为政治解放的真正可能性提供了历史证明,它在悬置一切以往的知识规则的同时,找到了使不可能之事变为可能的新的实践形式。这一解放的形式及其现实潜能不仅使公社成为前所未有的历史创举,而且对于任何思考如何组织解放的人而言又具有直接的当下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巴黎公社仍然是、并将永远是我们通往解放的指路明灯,公社社员仍然是、并将永远是我们的同时代人。
-
关键词
巴黎公社
解放
形式
组织
无产阶级专政
-
分类号
D13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秩序、实践、主体:什么是社会哲学
- 11
-
-
作者
孙海洋(译)
-
机构
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
-
出处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3年第5期204-204,共1页
-
文摘
社会哲学是以社会本身为出发点的特定的哲学实践,它将哲学问题置于社会性视角之下予以审视和反思,这一特定的研究视角构成了社会哲学的前提性规定。哲学研究视域中的社会,并非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一组社会关系的集合。
-
关键词
哲学实践
前提性
研究视域
社会关系
社会性
-
分类号
B1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C91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