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
作者 戴颖 陈川英 +1 位作者 陈芳 《当代医学》 2020年第10期97-99,共3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 IFNα-2b)联合恩替卡韦(ETV)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应答不佳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42例Peg IFNα-2b应答不佳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 IFNα-2b)联合恩替卡韦(ETV)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应答不佳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42例Peg IFNα-2b应答不佳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治疗组,各21例。观察组在Peg IFNα-2b治疗基础上加用ETV治疗,对照组直接换用ETV治疗,治疗时间均为52周。观察两组在12、24、52周时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转换率及HBsAg水平。结果治疗52周,两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转换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sAg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52周,期间均未出现病毒突破和生化突破。结论 Peg IFNα-2b联合ETV治疗生化应答率、病毒学应答率和血清学应答率均高于ETV单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恩替卡韦 应答不佳 慢性乙型肝炎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与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戴颖 《江西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与普通干扰素(standard interferon,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骨髓抑制情况。方法将61例接受PEG-IFN或IFN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ALT复常、HCV-RNA...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与普通干扰素(standard interferon,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骨髓抑制情况。方法将61例接受PEG-IFN或IFN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ALT复常、HCV-RNA阴转及骨髓抑制情况。结果慢性丙肝患者治疗4、12、24、48周,PEG-IFN组HCV-RNA水平显著低于IFN组;IFN组治疗12周、24周、48周及治疗后12周、24周HCV-RNA阴转率分别为34.48%、44.83%、55.17%、48.28%、37.93%,ALT复常率分别为55.17%、62.07%、65.52%、68.97%、65.52%;而PEG-IFN组HCV-RNA阴转率分别为50%、59.38%、71.88%、68.75%、62.5%,ALT复常率分别为65.63%、78.13%、84.38%、84.38%、81.25%。PEG-IFN组在ALT复常、HCV-RNA阴转率等方面疗效均明显高于IFN组。在24、48周时,PEG-IFN组WBC、Neu下降程度较IFN组明显,Plt只在24周差异较明显。按年龄分成3组后,PEG-IFN组的ALT复常率及HCV-R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IFN组。结论 PEG-IFN治疗慢性丙肝,在ALT复常率及HCV-RNA阴转率方面优于IFN,但骨髓抑制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 普通干扰素α-2b 骨髓抑制
下载PDF
联合检测血清CEA、VEGF、CA19-9在大肠癌诊治中的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小文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9年第12期9-10,共2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CEA、VEGF、CA19-9在大肠癌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及电化学发光法联合检测大肠癌(大肠癌组)、大肠良性病变(良性病变组)、健康体检者(健康体检组)血清中CEA、VEGF、CA19-9浓度,比较分析三者之间的异同。大肠...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CEA、VEGF、CA19-9在大肠癌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及电化学发光法联合检测大肠癌(大肠癌组)、大肠良性病变(良性病变组)、健康体检者(健康体检组)血清中CEA、VEGF、CA19-9浓度,比较分析三者之间的异同。大肠癌组中,对不同病理类型、不同临床分期及不同部位肿瘤血清的CEA、VEGF、CA19-9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肠癌组血清CEA、VEGF、CA199浓度显著高于良性病变及健康体检组(P<0.05);3项联合监测的阳性率高于任何两项组合及单项监测(P<0.05);不同病理类型大肠癌血清中CEA、VEGF、CA19-9浓度各不相同,其中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以CA19-9阳性率最高,印戒细胞癌中CA724阳性率最高,高分化腺癌中CEA阳性率最高;不同部位大肠癌血清CEA、VEGF、CA19-9浓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CEA、VEGF、CA19-9浓度与临床分期有关,临床分期越晚,浓度就越高。结论联合检测CEA、VEGF、CA19-9浓度在大肠癌的诊断率,同时在大肠癌的分期及疗效预测方面也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ELISA 电化学发光 CEA VEGF CA19-9 诊断阳性率
下载PDF
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戴颖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2014年9月南昌市第九医院和江西省肿瘤医院诊断为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肝硬化合并糖尿病...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2014年9月南昌市第九医院和江西省肿瘤医院诊断为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肝硬化合并糖尿病(DM)与未合并DM的患者发生PHC的发病率差异,按病因、年龄分层分析其相关程度,并分析糖化血红蛋白(GHb)水平与PHC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PHC为非糖尿病肝硬化患者的1.85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糖尿病患病率高且糖尿病因素的促癌作用最显著。年龄分为〈50岁、50~70岁、〉70岁三组后,糖尿病均可增加肝硬化患者并发PHC的发病危险性(均P〈0.01)。在DM组中,糖化血红蛋白(GHb)≥8%亚组中PHC患病率为60.0%(36/60),显著高于GHb〈8%亚组的28.6%(10/56)(P〈0.05)。结论糖尿病是肝硬化患者发生PHC的危险因素,在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最为明显。年龄分层后,糖尿病仍可增加肝硬化患者并发PHC的风险。积极控制血糖可能有助于降低肝硬化患者PHC的发病率,提高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炎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 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下载PDF
^(125)碘粒子近距离治疗晚期胰腺癌12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小文 朱惠东 《实用癌症杂志》 2008年第6期645-646,649,共3页
目的探讨125碘粒子近距离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晚期胰腺癌采用术中直视下组织间永久植入125碘粒子。植入术后1周内行X线或CT检查有无粒子迁移。术后1、2、3、6个月后随访B超或CT检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个月后复查CT,... 目的探讨125碘粒子近距离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晚期胰腺癌采用术中直视下组织间永久植入125碘粒子。植入术后1周内行X线或CT检查有无粒子迁移。术后1、2、3、6个月后随访B超或CT检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个月后复查CT,近期总有效率92.00%,其中完全缓解(CR)8.33%(1/12),部分缓解(PR)83.33%(10/12),无变化(NC)8.33%(1/12)。治疗后随访至今(2~9个月)所有治疗患者中出现胰漏1例,胃肠反应6例。结论125碘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近距离治疗晚期胰腺癌近期疗效好、安全、副反应少,是1种新的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碘粒子 永久植入 近距离治疗 胰腺癌
下载PDF
复发性大肠癌51例再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易波 李其云 +4 位作者 饶华民 黄凯 小文 吴亮高 《实用癌症杂志》 2011年第4期407-408,共2页
目的探讨提高复发性大肠癌生存率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以来复发性大肠癌再手术病例5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肝转移14例,单纯吻合口复发9例,腹腔广泛转移12例,单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6例,盆腔转移10例;再次手术共切除25例... 目的探讨提高复发性大肠癌生存率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以来复发性大肠癌再手术病例5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肝转移14例,单纯吻合口复发9例,腹腔广泛转移12例,单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6例,盆腔转移10例;再次手术共切除25例,行肠造口术、肠吻合短路手术10例,单纯置化疗泵共7例,行单纯剖腹探查术9例。结果术后42例获随访,5例已存活5年,6例已存活3年,4例手术距今不足3年仍存活,7例2年内死亡,20例1年内死亡。结论大肠癌复发再次手术仍有较高切除率,再次手术治疗能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复发 再手术
下载PDF
细胞型朊蛋白(PrP^C)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小文 +6 位作者 付红萍 周巧玲 陈志军 王忠军 吴昆 陈文学 傅爱荣 《实用癌症杂志》 2018年第6期1037-1039,共3页
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都是由多种基因、多个蛋白信号转导通路调控及多步骤协同发生的生物学过程,近年来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且死亡人数增加,因此,寻找新的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以及控制恶性肿瘤的恶化及转移,对其早... 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都是由多种基因、多个蛋白信号转导通路调控及多步骤协同发生的生物学过程,近年来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且死亡人数增加,因此,寻找新的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以及控制恶性肿瘤的恶化及转移,对其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细胞型朊蛋白对癌症细胞的生长、爬行和抗药性都有作用,提示细胞型朊蛋白可能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以及转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朊蛋白(PrPC) 胰腺癌 胃癌 结直肠癌 免疫组化 病理学
下载PDF
改良捆绑式胰胃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昆 +2 位作者 李其云 闫康鹏 胡继龙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8年第2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捆绑式胰胃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例行PD的患者按照李江涛等人设计的胰肠捆绑式吻合术行胰肠吻合并加行Braun’s吻合术。结果30例患者中,手术时间150~330min,平均226min;术中出血量100~1200mL... 目的探讨改良捆绑式胰胃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例行PD的患者按照李江涛等人设计的胰肠捆绑式吻合术行胰肠吻合并加行Braun’s吻合术。结果30例患者中,手术时间150~330min,平均226min;术中出血量100~1200mL,平均350mL;术后住院时间7~20d,平均12d。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20.0%),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均未出现胰瘘,无死亡病例。结论改良捆绑式胰胃吻合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及有效的胰腺残端重建方式,可最大程度减少P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Braun’s吻合术 胰胃吻合 胰空肠吻合
下载PDF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林超 邹俊 +1 位作者 饶华民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32期56-58,63,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按LCA结果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术中保留LCA,低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IMA);对照组术...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按LCA结果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术中保留LCA,低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IMA);对照组术中不保留LCA,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IMA)。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病理结果(包括TNM分期及第3站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低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低于对照组的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LCA,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淋巴清扫效果满意且不会增加手术难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 左结肠动脉 吻合口漏
下载PDF
丙肝感染不同时期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及预测价值
10
作者 戴颖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23期12-16,共5页
目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不同时期血清辅助性T1型(Th1)/辅助性T2型(Th2)细胞因子表达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南昌市第九医院肝病科收治的50例慢性HC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疾病不同阶段分为慢性丙型肝炎(CHC)... 目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不同时期血清辅助性T1型(Th1)/辅助性T2型(Th2)细胞因子表达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南昌市第九医院肝病科收治的50例慢性HC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疾病不同阶段分为慢性丙型肝炎(CHC)组28例、丙型肝炎肝硬化(LC)组12例、丙型肝炎肝癌(HCC)组10例,以50名正常健康人为对照(NC)组,比较50例慢性HCV感染患者与50名正常健康人外周血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慢性HCV感染患者HCV RNA、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结果HCV感染者中,HCC组患者年龄大于LC组,LC组患者年龄大于C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患者HCV RNA载量低于LC组,LC组患者HCV RNA载量低于C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C、LC、HCC组性别、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IFN-γ、IL-6、IFN-γ/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801、41.346、12.671,P<0.05)。经两两比较可知,CHC、LC、HCC组IFN-γ、lL-6水平均高于NC组,CHC、LC、HCC组IFN-γ/lL-6水平均低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的IFN-γ高于CHC组和H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的IL-6水平高于CHC组和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的IFN-γ/IL-6比值低于LC组和C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TNF-α、IL-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HCV感染患者血清中IL-6水平与HCV RNA载量、ALT水平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r=-0.369、-0.3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FN-γ水平与HCV RNA载量、AL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99、-0.03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HCV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功能中,Th2型细胞处在优势的地位。IFN-γ水平在LC组明显升高,IL-6水平在HCC组显著升高,IL-6可能与HCV感染相关性更大,提示了丙型肝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Γ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4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60例诊治分析
11
作者 小文 郭晓波 +1 位作者 袁超君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7年第4期78-79,共2页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免疫磁珠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骨髓微转移
12
作者 小文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8期62-63,71,共3页
目的探讨免疫磁珠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骨髓微转移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将70例大肠癌患者按组织类型分为高分化腺癌18例,中分化腺癌19例,低分化和黏液腺癌33例;按病理分期分为Dukes A期13例,B期36例,C期21例。同期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免疫磁珠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骨髓微转移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将70例大肠癌患者按组织类型分为高分化腺癌18例,中分化腺癌19例,低分化和黏液腺癌33例;按病理分期分为Dukes A期13例,B期36例,C期21例。同期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采集大肠癌患者及对照组骨髓血5mL,进行免疫磁珠技术敏感性测定,检测骨髓微转移阳性情况。结果大肠癌患者的骨髓阳性检出率为38.6%(27/70);对照组骨髓检测全部阴性。Dukes分期A、B、C期患者骨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33.3%和66.7%,Dukes分期B、C期患者骨髓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A期患者(均P<0.01)。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和黏液腺癌患者骨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1.1%、21.1%和63.6%,低分化和黏液腺癌患者骨髓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患者(均P<0.05)。结论免疫磁珠技术是一种有效检测肿瘤细胞的方法,对于早期发现肿瘤患者出现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大肠癌临床分期越晚和分化程度越低,越易发生骨髓微转移,恶性肿瘤患者定期复查骨髓微转移,能动态监测病情,评估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磁珠技术 骨髓微转移 大肠癌
下载PDF
奥沙利铂+5-FU+CF方案对胃癌细胞凋亡率变化的研究
13
作者 牛佳木 朱惠东 《江西医药》 CAS 2008年第5期400-402,共3页
目的根据奥沙利铂+5-FU+CF新辅助化疗方案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变化,判断每个胃癌患者对该方案的敏感程度,评估不同分化程度胃癌患者对化疗方案的敏感性,并指导术后的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方法胃癌患者40例,分为低分化(含未分化)、中分化、... 目的根据奥沙利铂+5-FU+CF新辅助化疗方案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变化,判断每个胃癌患者对该方案的敏感程度,评估不同分化程度胃癌患者对化疗方案的敏感性,并指导术后的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方法胃癌患者40例,分为低分化(含未分化)、中分化、高分化3组,利用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同一患者化疗前、后自身肿瘤细胞凋亡率(AI)的变化。结果低分化组、中分化组、高分化组在新辅助化疗前的AI分别为5.24%、12.5%、15.6%,而化疗后AI分别为31.3%、27.9%、26.5%,各组化疗后AI与化疗前AI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全部病例化疗前的AI为12.6%,化疗后为27.2%,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新辅助化疗对肿瘤细胞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胃癌的分化程度与对化疗的敏感性成反比;奥沙利铂+5-FU+CF这一化疗方案对低、中、高分化胃癌的疗效是确切的,我们可以用患者化疗前后凋亡率的变化程度判断患者对该方案的敏感,从而指导下一步化疗方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新辅助化疗 凋亡
下载PDF
腹腔镜下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CME在右半结肠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4
作者 邹俊 +2 位作者 吴昆 饶华民 吴亮高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31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在右半结肠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江西省肿瘤医院腹部外科临床确诊的右半结肠原发腺癌患者60例,均行腹...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在右半结肠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江西省肿瘤医院腹部外科临床确诊的右半结肠原发腺癌患者60例,均行腹腔镜下CME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动脉导向组(n=30)和静脉导向组(n=30)。对两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年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动脉导向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静脉导向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静脉导向组(P<0.05);动脉导向组和静脉导向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1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体生存率与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肠系膜上动脉为导向的CME治疗右半结肠癌,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半结肠癌 腹腔镜 CME 动脉导向 静脉导向
下载PDF
两种小肠排列术对多次术后肠黏连梗阻患者的治疗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亮高 《实用癌症杂志》 2011年第4期422-422,共1页
2010年~2011年,我们对15例有1次以上手术史的广泛黏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小肠系膜固定外排列术(Childs法)或小肠内支撑排列术(Baker法)进行治疗,对预防患者术后黏连性肠梗阻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小肠 肠黏连 梗阻
下载PDF
空肠造瘘双向置管在十二指肠损伤中的作用探讨
16
作者 吴亮高 《实用癌症杂志》 2011年第3期317-317,共1页
我院2008年~2010年,对8例十二指肠肿瘤患者手术切开或切除部分十二指肠壁,采用一次性缝合或吻合后,应用空肠造瘘双向置管法,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空肠造瘘 双向置管 十二指肠缝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