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胺氧化酶在创伤后肠道损伤中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47
1
作者 黎君友 吕艺 +4 位作者 付小兵 晋桦 胡森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8期482-484,共3页
目的 :探讨血二胺氧化酶 (DAO)在严重创 (烧 )伤后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测定多种创 (烧 )伤动物模型和烧伤患者血或 (和 )组织 DAO活性 ,结合相关指标和小肠组织病理变化探讨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结果 :1严重创伤... 目的 :探讨血二胺氧化酶 (DAO)在严重创 (烧 )伤后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测定多种创 (烧 )伤动物模型和烧伤患者血或 (和 )组织 DAO活性 ,结合相关指标和小肠组织病理变化探讨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结果 :1严重创伤后的前 2 4小时即见血 DAO显著升高 ,表明创伤早期即有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损伤。 2血浆 DAO的变化与小肠组织 DAO的变化呈负相关 ,与内毒素 (L PS)、血乳酸 (L ac)、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 (TNF)、尿乳果糖 /甘露醇 (L / M)和组织病理变化基本一致 ,提示 DAO是具高度活性的细胞内酶 ,是判断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敏感指标。结论 :DAO是敏感的肠上皮细胞内酶 ,其活性变化能反映创伤后小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和修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动物模型 血浆 小肠 二胺氧化酶
下载PDF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通过诱导皮肤干细胞分化加速受创表皮再生的研究 被引量:91
2
作者 付小兵 +4 位作者 同柱 董永洪 顾小曼 陈伟 盛志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 从皮肤干细胞增殖分化角度研究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加速受创皮肤再生的机制。方法  8例经 EGF治疗创面于治疗后 8天及 14天对创面边缘部进行活检取材。用常规病理与 SP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 β1 整合素、角蛋白 19(K19)、角蛋白... 目的 从皮肤干细胞增殖分化角度研究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加速受创皮肤再生的机制。方法  8例经 EGF治疗创面于治疗后 8天及 14天对创面边缘部进行活检取材。用常规病理与 SP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 β1 整合素、角蛋白 19(K19)、角蛋白 14(K14)以及角蛋白 10 (K10 )在不同修复阶段修复表皮的表达特征。另选7例同期未经 EGF治疗创面为对照。结果 常规病理学检查与对照创面相比 ,EGF治疗创面后 8天可见表皮层增厚 ,表皮脚增粗 ,治疗后 14天以上特征更为明显。SP免疫组织化学对 β1 整合素与 K19染色表明 ,EGF治疗 8天的创面表皮干细胞与短暂扩充细胞不仅数量多 ,而且体积增大 ,治疗后 14天创面再生表皮的棘细胞层中有干细胞岛出现。对照治疗后 8天与 14天创面除有一定数量的 β1 整合素与 K19阳性染色细胞外 ,未见干细胞岛出现。在 EGF治疗和对照治疗创面 ,治疗后 8天及 14天 ,K14、K10表达均见于再生上皮的表层 ,即那些已失去增殖能力与终末分化细胞。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皮肤 干细胞 创面愈合 创伤
下载PDF
创伤后肠道通透性改变血浆标志物D-乳酸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9
3
作者 付小兵 +5 位作者 张蓉 吕艺 邓群 张诚 姜小国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8期476-478,共3页
目的 :观察创伤时循环 D 乳酸与内毒素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 3种大鼠模型 :(1)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小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2 ) 30 %总体表面积深 ~ 度烫伤模型 ;(3)总胰胆管人工胆汁逆行灌注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模型... 目的 :观察创伤时循环 D 乳酸与内毒素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 3种大鼠模型 :(1)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小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2 ) 30 %总体表面积深 ~ 度烫伤模型 ;(3)总胰胆管人工胆汁逆行灌注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模型。于各时间点采集颈动脉及门静脉血 ,分别检测 D乳酸及内毒素含量。结果 :(1)肠缺血 1~ 1.5小时血浆 D乳酸和内毒素均升高 ,再灌注后显著升高 ,二者存在明显正相关(r=0 .7198,P <0 .0 5 ) ;(2 )烫伤后 6小时血浆 D乳酸和内毒素显著升高 ,两者存在明显相关 (r=0 .8771,P<0 .0 1) ;(3) ANP大鼠血浆 D 乳酸和内毒素水平在伤后 2小时开始升高 ,2 4小时达峰值 ,两者存在明显相关性 (r=0 .7985 ,P<0 .0 1)。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 3组动物均有小肠绒毛脱落 ,粘膜下炎细胞浸润等改变 ,其严重程度与血浆 D 乳酸水平一致。结论 :血浆 D 乳酸可作为创伤所致肠粘膜损伤、肠通透性改变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的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肠通透性 D-乳酸 内毒素
下载PDF
表皮干细胞 被引量:43
4
作者 付小兵 盛志勇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635-638,共4页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特征 慢周期性 自我更新能力
原文传递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创面出现的干细胞岛现象 被引量:52
5
作者 付小兵 +4 位作者 同柱 董永洪 顾小曼 陈伟 盛志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33-736,共4页
目的 从细胞分化角度研究皮肤干细胞分布与增殖分化特征 ,以及这些特征在加速受创皮肤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取 8例经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rhEGF)治疗而愈的溃疡创面皮肤 ,7例经磺胺嘧啶银治疗而愈的创面皮肤以及 3例流产胎儿、3例... 目的 从细胞分化角度研究皮肤干细胞分布与增殖分化特征 ,以及这些特征在加速受创皮肤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取 8例经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rhEGF)治疗而愈的溃疡创面皮肤 ,7例经磺胺嘧啶银治疗而愈的创面皮肤以及 3例流产胎儿、3例儿童和 2例正常成人皮肤 ,用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 (SP)免疫组化法研究 β1整合素、角蛋白 19(K19)、角蛋白 14(K14)以及角蛋白 10(K10 )的表达特征。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经rhEGF治疗的创面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不仅数量多 ,而且体积增大 ,在再生表皮基底层与角质层之间出现若干干细胞岛。这些干细胞岛的特征是 β1整合素和K19染色阳性 ,在组织学上与基底层干细胞没有直接联系 ,为一类独立的岛状结构。经K14与K10等系列染色鉴别研究表明 ,在正常成人、青少年、胎儿以及未用rhEGF治疗的对照创面皮肤均未发现类似的干细胞岛现象。结论 在经rhEGF治疗的创面表皮中出现的干细胞岛是一种特殊和独立的细胞学结构 ,可能由已经分化成熟的细胞逆分化而来。其机制涉及生长因子对细胞分化调控等诸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溃疡 干细胞 创伤愈合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治疗
原文传递
双相迟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50
6
作者 胡森 盛志勇 +10 位作者 周宝桐 薛丽波 晋桦 于燕 陆江阳 世荣 黎君友 王亚平 郑玉清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复制符合MODS发病因素,病理过程和临床特征的标准化动物模型。方法:在提出符合临床实际的MODS模型标准和建立动物ICU的基础上,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门静脉持续输入内毒素的方法;复制出山羊MODS模型。结果和结论... 目的:复制符合MODS发病因素,病理过程和临床特征的标准化动物模型。方法:在提出符合临床实际的MODS模型标准和建立动物ICU的基础上,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门静脉持续输入内毒素的方法;复制出山羊MODS模型。结果和结论:该模型的致伤因素、发病过程、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都与临床典型的双相迟发MODS相似,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和适用于临床防治研究的MODS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不全 综合征 诊断 MODS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生物控制法在水产养殖水质净化中的综合应用 被引量:41
7
作者 刘朝阳 《南方水产》 2007年第1期69-74,共6页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集约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殖水体的污染日益严重,由此造成的病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文章综述了常见的几种生物控制方法—微生态制剂、光合细菌、大型藻类和水生植物在水产养殖水质净化中的调控作用。养殖业...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集约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殖水体的污染日益严重,由此造成的病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文章综述了常见的几种生物控制方法—微生态制剂、光合细菌、大型藻类和水生植物在水产养殖水质净化中的调控作用。养殖业者应结合本身的养殖条件进行选择,不要盲目照搬,以求达到净化水质,促进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控制 微生态制剂 光合细菌 水生植物
下载PDF
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防治 被引量:39
8
作者 高维谊 郭振荣 +4 位作者 郝岱峰 世荣 王宝峰 中生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41-344,共4页
目的探讨休克期切痂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作用。方法临床观察81例烧伤患者,根据切痂植皮的时间不同分成休克期切痂组(A 组)及非休克期切痂组(B 组)。结果 B 组术前及术后 SIRS 发生率均高于 A 组(P<0.01),且切痂前、后血浆... 目的探讨休克期切痂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作用。方法临床观察81例烧伤患者,根据切痂植皮的时间不同分成休克期切痂组(A 组)及非休克期切痂组(B 组)。结果 B 组术前及术后 SIRS 发生率均高于 A 组(P<0.01),且切痂前、后血浆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含量居高不下,显著高于 A 组(P<0.05~0.01),A 组 SIRS 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 B 组(P<0.05~0.01),死亡率也明显降低。结论休克期切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早期主要炎性介质的大量释放,减少 SIRS 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对预防 MODS 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 综合征 大面积烧伤 切痂 防治
原文传递
瘢痕组织中汗腺的分布特征以及瘢痕对汗腺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付小兵 +4 位作者 同柱 李建福 程飚 陈伟 盛志勇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38-340,共3页
目的 探讨瘢痕形成对汗腺再生的影响。 方法 分别取幼儿和成人大面积深度烧伤后瘢痕组织及其自身健康皮肤组织 ,切片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角蛋白 19(K19)和角蛋白14(K14)在瘢痕组织中汗腺分泌部和导管部的表达 ,并以此确定汗腺在... 目的 探讨瘢痕形成对汗腺再生的影响。 方法 分别取幼儿和成人大面积深度烧伤后瘢痕组织及其自身健康皮肤组织 ,切片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角蛋白 19(K19)和角蛋白14(K14)在瘢痕组织中汗腺分泌部和导管部的表达 ,并以此确定汗腺在瘢痕组织中的定位和分布。同时 ,采用HE染色法观察正常皮肤组织中汗腺组织的分布。 结果 正常皮肤中可见完整的汗腺结构 ,包括汗腺分泌部和导管部。瘢痕组织中可见K19和K14的阳性表达信号 ,其中K19的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瘢痕基底部真皮深层与正常皮下组织交界处 ,呈团状 ,表明这些部位存在汗腺分泌部。K14的阳性染色散见于瘢痕组织中 ,呈同心圆状 ,为汗腺的导管部。 结论 严重烧伤后创面存在汗腺再生的生物学基础和潜力。在增生性瘢痕中之所以没有汗腺的重建 ,可能与瘢痕组织修复速度超过汗腺再生的速度或增生性瘢痕在创面形成一个屏障 ,阻碍了汗腺的再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瘢痕 汗腺 角蛋白 表皮干细胞
原文传递
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凝胶剂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同柱 付小兵 +4 位作者 赵志力 陈伟 周岗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596-599,共4页
目的 :研究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rh PDGF BB)凝胶剂对糖尿病大鼠皮肤切割伤创面修复的作用及其量效关系。方法 :13只糖尿病大鼠在背部各制备 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面积 2 .5 4 cm2 ,将创面分成5组 ,即 rh PDGF BB凝胶剂高剂量 (1... 目的 :研究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rh PDGF BB)凝胶剂对糖尿病大鼠皮肤切割伤创面修复的作用及其量效关系。方法 :13只糖尿病大鼠在背部各制备 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面积 2 .5 4 cm2 ,将创面分成5组 ,即 rh PDGF BB凝胶剂高剂量 (14 .0μg/ cm2 创面 )、中剂量 (7.0μg/ cm2 创面 )、低剂量 (3.5μg/ cm2 创面 ) 3组 ,凝胶剂基质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创面局部应用制剂 14 d,观察伤后不同时间各组创面面积、伤腔容积变化及组织学改变。结果 :伤后 14 d rh PDGF BB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创面面积分别缩小至 (0 .2 2±0 .30 ) cm2、(0 .0 5± 0 .0 6 ) cm2和 (0 .32± 0 .32 ) cm2 ,中剂量组明显小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 (0 .2 3± 0 .2 2 ) cm2 (P<0 .0 5 )和空白对照组 (0 .2 2± 0 .2 5 ) cm2 (P<0 .0 5 )。伤后 7d rh PDGF BB高、中、低剂量治疗组伤腔容积减小至(0 .0 4± 0 .0 3) m l、(0 .0 2± 0 .0 2 ) ml和 (0 .0 6± 0 .0 3) ml,只有中剂量组明显小于凝胶剂基质对照组 (0 .0 6±0 .0 3) m l(P<0 .0 5 )和空白对照组 (0 .0 7± 0 .0 5 ) m l(P<0 .0 5 )。组织学检查显示 ,经 rh PDGF BB中剂量治疗的创面伤后 7d肉芽组织生长活跃 ,其毛细血管胚芽与成纤维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其他组 ,伤后 1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糖尿病 创面愈合
下载PDF
激活内源性bFGF对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肝肾及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8
11
作者 付小兵 杨银辉 +3 位作者 同柱 顾小曼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SCD 2000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研究激活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肠系膜上动脉(SMA)夹闭所致肠、肝、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24 只大鼠分成内源性bFGF激活A 组、bFGF治疗B组、生理盐水对照治疗C组以及正... 目的:研究激活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肠系膜上动脉(SMA)夹闭所致肠、肝、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24 只大鼠分成内源性bFGF激活A 组、bFGF治疗B组、生理盐水对照治疗C组以及正常对照D组。A 组于SMA 夹闭前静脉推注2,3 丁二酮类化合物(BDM)生理盐水0.15 m l(每只鼠含BDM 40 m g);B、C组分别于SMA 夹闭45 分钟后于松夹即刻从右颈外静脉分别注入0.15 m lbFGF肝素生理盐水(每只鼠bFGF2 μg)和0.15 m l肝素生理盐水;D组仅分离SMA,但不夹闭。各组分别于缺血45 分钟即刻及再灌注后6、24 和48 小时将动物活杀,取血标本和肠、肝、肾组织分别测定肝、肾功能与光镜观察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采用BDM 不仅可以显著改善脏器病理形态学结构,而且可以显著减轻伤后6小时肝、肾功能损害,与生理盐水对照治疗组相比差异显著,其中2 组动物血浆丙氨酸转氨酶和血尿素氮值分别为(696.8±108.4)nm ol·s- 1 ·L- 1 和(5.4±2.5)m m ol/L 比(1 812.0±640.1)nm ol·s- 1 ·L- 1 和(11.3±4.9)m m 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缺血-再灌注 肠道 BFGF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异构体与受体含量变化及对瘢痕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2 位作者 同柱 盛志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52-255,共4页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 β三种异构体 (TGF- β1 、β2 和 β3)和其受体 - I[TGF- βR(I) ]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16块被测标本中包括增生性瘢痕 8例 (块 ) ,其对应的正常皮肤组织 8...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 β三种异构体 (TGF- β1 、β2 和 β3)和其受体 - I[TGF- βR(I) ]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16块被测标本中包括增生性瘢痕 8例 (块 ) ,其对应的正常皮肤组织 8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分析其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正常皮肤组织中 ,TGF-β1 、β2 和β3细胞因子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细胞、汗腺及毛囊细胞的胞浆和细胞外基质中 ,TGF-βR(I)蛋白则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膜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 ,TGF-β1 、β3细胞因子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内 ,TGF- β2 的阳性颗粒则分布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 ,增生性瘢痕组织内 TGF- β1 和 β3含量明显下降 ,TGF- β2 含量变化不显著 ,而 TGF- βR(I)阳性颗粒含量和分布无明显改变。结论  TGF- β1 、β2 和 β3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含量和分布的不同变化规律显示 ,这三种细胞因子可能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而 TGF-βR(I)蛋白及其下游的信号分子是否与瘢痕的形成相关 ,还需深入地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异构体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 增生性瘢痕 皮肤
下载PDF
不同发育阶段人皮肤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特征及其与创面修复结局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赵志力 付小兵 +4 位作者 同柱 杨银辉 陈伟 盛志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8-389,共2页
为从细胞分化角度研究人胎儿期、少儿期、成年人期皮肤中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特征 ,以及这些特征与创面修复结局的关系 ,分别取因创伤等原因致流产的 2 2~ 2 4周龄胎儿和 4~ 12周岁少儿、35~ 5 3岁成年人 3组全层皮肤。采用免疫组化... 为从细胞分化角度研究人胎儿期、少儿期、成年人期皮肤中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特征 ,以及这些特征与创面修复结局的关系 ,分别取因创伤等原因致流产的 2 2~ 2 4周龄胎儿和 4~ 12周岁少儿、35~ 5 3岁成年人 3组全层皮肤。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表皮干细胞特异表达的β1整合素和细胞角蛋白 19(K19)。结果发现 ,胎儿期皮肤表皮基底层细胞β1整合素和K19染色均为强阳性 ,少儿期表皮基底层细胞中 6 0 %~80 %的细胞表达β1整合素和K19,成年人表皮基底层中表达β1整合素和K19的细胞较少儿组进一步减少 ,且染色强度较弱。结果提示 ,胎儿期表皮基底层增殖细胞均为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 ,而少儿期表皮基底层中部分细胞为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 ,成年人期干细胞与短暂扩充细胞所占的比例则进一步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Β1整合素 角蛋白19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创伤 烧伤 创面修复
下载PDF
营养盐和光照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5
14
作者 董树刚 汤志宏 《南方水产》 2008年第1期1-9,共9页
2006年4月在沙埕港湾口处网箱养殖区,研究营养盐和光照对浮游植物类群及其优势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小型浮游植物在100%自然光强下生长最快,微微型浮游植物在50%自然光强下生长最快。在各形态无机氮(N)、磷(P)营养盐存在的情况下... 2006年4月在沙埕港湾口处网箱养殖区,研究营养盐和光照对浮游植物类群及其优势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小型浮游植物在100%自然光强下生长最快,微微型浮游植物在50%自然光强下生长最快。在各形态无机氮(N)、磷(P)营养盐存在的情况下,浮游植物会首先利用氨氮(NH4-N),但培养后期NH4-N加富组的浮游植物丰度低于亚硝酸盐(NO2-N)加富组和硝酸盐(NO3-N)加富组。营养盐加富在短期内引起浮游植物数量的快速增加,当营养盐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对浮游植物的生长不利,其抑制作用随浮游植物种类而异;随着营养盐消耗,浮游植物的数量和多样性均下降。微、小型浮游植物丰度与NO3-N、N/P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5、0.521;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与磷酸盐(PO4-P)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5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营养盐 光照
下载PDF
肠缺血-再灌流大鼠血浆二胺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与肠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21
15
作者 吕艺 黎君友 +4 位作者 世荣 晋桦 姜小国 盛志勇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00年第4期50-54,共5页
观察并探讨了肠缺血 -再灌流大鼠血浆二胺氧化酶 (DAO)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肠损伤相关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 ,肠缺血 -再灌流过程中血浆DAO活性呈双峰升高 :第一峰在肠缺血期 ,时相上早于血浆内毒素 (LPS)和D -乳酸的升高 ;第二峰... 观察并探讨了肠缺血 -再灌流大鼠血浆二胺氧化酶 (DAO)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肠损伤相关指标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 ,肠缺血 -再灌流过程中血浆DAO活性呈双峰升高 :第一峰在肠缺血期 ,时相上早于血浆内毒素 (LPS)和D -乳酸的升高 ;第二峰在再灌流后 2h ,在肠损伤相关指标变化的峰值之后。结果提示 ,肠粘膜上皮细胞和 (或 )肠屏障受到缺血和再灌流二次损伤的打击 ;血浆DAO活性作为反映肠损伤的指标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在临床上对病程判断及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流 二胺氧化酶(DAO) 肠损伤
下载PDF
增生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24
16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3 位作者 同柱 赵志力 盛志勇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和转录因子Smad 2 ,Smad 3三种基因影响增生性瘢痕形成和皮肤伤口无瘢痕愈合的调节机制。方法  3 2份被检测标本中包括增生性瘢痕 8份 ,其自体正常皮肤组织 8份 ,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各 8份。用逆转...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和转录因子Smad 2 ,Smad 3三种基因影响增生性瘢痕形成和皮肤伤口无瘢痕愈合的调节机制。方法  3 2份被检测标本中包括增生性瘢痕 8份 ,其自体正常皮肤组织 8份 ,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各 8份。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方法 (RT PCR)检测上述基因在不同的组织细胞内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TGF β1、Smad 2和Smad 3基因在增生性瘢痕、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细胞内都有表达。在所检测 8对增生性瘢痕和其对应正常皮肤细胞中 ,这 3种不同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皮肤细胞的组数分别为 :TGF β1基因有 5对 ,Smad 2基因有8对 ,Smad 3基因有 5对。在胎儿皮肤细胞内 ,TGF β1的mRNA含量明显低于成人皮肤细胞 (t =2 2 0 4 ,P <0 0 5 ) ,差异有显著意义 ;Smad 3基因表达也呈相似的变化规律 ,mRNA含量显著低于成人皮肤细胞 (t=4 2 69,P <0 0 1)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而Smad 2基因的mRNA含量却明显高于成人皮肤细胞 (t=6 685 ,P <0 0 1) ,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TGF β1和它的下游信号分子Smad2 ,Smad 3可能与增生性瘢痕形成密切相关。在增生性瘢痕细胞内 ,这 3种基因高表达可诱导胞外基质大量沉积 ,加速成纤维细胞增殖 ,促进组织纤维化。TGF β1和Smad 3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 增生瘢痕 转录因子 伤口愈合 TGF-Β1 SMAD2 SMAD3
原文传递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肌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其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程飚 付小兵 +3 位作者 盛志勇 顾小曼 同柱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7期1187-1191,共5页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烧伤创面内肌成纤维细胞转归的影响 ,深入探讨bFGF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大鼠 30 %深Ⅱ°烫伤模型 ,采用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伤后不同时间点创面愈合时组织中半胱氨...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烧伤创面内肌成纤维细胞转归的影响 ,深入探讨bFGF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大鼠 30 %深Ⅱ°烫伤模型 ,采用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伤后不同时间点创面愈合时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caspase- 3)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 ,并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ASMA)、转化细胞生长因子 - β1(TGF -β1)的变化情况 ,并对照观察创面应用外源性bFGF后以上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 创面组织中 β -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早期变化不明显 ,伤后第 7天明显升高并达到高峰 ,随后逐渐减弱。创面外用bFGF ,伤后 7~ 14dASMA的表达明显增强。伤后 3h开始 ,TGF - β1的表达逐渐升高 ,至 14d略有所下降。外有bFGF后TGF - β1的表达明显增加 ,并强于单纯烫伤组。伤区局部加用外源性的bFGF ,caspasemRNA和蛋白的表达规律与单纯烫伤组相似 ,呈现先升高后降低 ,再升高样的变化。但第一次峰值低 ,第二次的峰值高于单纯烫伤组。结论 肌成纤维细胞数量的增加与凋亡过程是创面愈合的重要环节。外源性应用bFGF可能够通过提高TGF - β1的分泌 ,进而协同其他生长因子对肌成纤维细胞形成和凋亡发挥作用 ,最终影响愈合的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肌成纤维细胞 创面愈合 转化生长因子Β 烧伤
原文传递
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中bFGF、c-fos和c-myc基因转录与翻译的变化及其与创面无瘢愈合的关系 被引量:17
18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2 位作者 同柱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和癌基因 c fos及 c myc在胎儿和成人皮肤细胞内的转录和翻译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胎儿伤口无瘢愈合的影响。方法 :16份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成人皮肤组织各 8例。用逆转录多聚酶链...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和癌基因 c fos及 c myc在胎儿和成人皮肤细胞内的转录和翻译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胎儿伤口无瘢愈合的影响。方法 :16份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成人皮肤组织各 8例。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这 3种基因在不同的组织细胞内的表达变化规律 ,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这 3种蛋白在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结果 :在胎儿皮肤组织细胞中 ,b FGF和 c m yc2种基因都发生转录 ,而 c fos基因的 m RNA含量很低 ;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 ,3种基因的蛋白含量逐渐增大 ,b FGF蛋白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和胞外基质中 ,而 c fos和 c m yc的阳性颗粒则主要存在于表皮细胞中。与胎儿相比 ,成人皮肤组织中这 3种基因的 m RNA含量都明显升高 ,蛋白水平也显著增高 ,而 3种蛋白的分布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在成人皮肤组织内 ,b FGF、c fos和 c myc 3种基因转录和翻译的增强可能与伤口愈合形成瘢痕相关 ,而胎儿皮肤中这 3种基因的 m RNA和蛋白含量的降低可能是胎儿创面无瘢愈合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 C-FOS c-mys 无瘢愈合 胎儿皮肤
下载PDF
基于Red同源重组和高效自杀性载体系统构建肠炎沙门氏菌突变株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3
19
作者 朱春红 +1 位作者 何素芬 朱国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1-84,98,共5页
Red同源重组系统和高效自杀性载体系统都能对革兰氏阴性菌染色体直接进行修饰,本试验利用上述2种系统敲除不同来源肠炎沙门氏菌菌株SEF14菌毛操纵子亚单位sefD或sefA基因,并对构建肠炎沙门氏菌突变株方法进行比较。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国... Red同源重组系统和高效自杀性载体系统都能对革兰氏阴性菌染色体直接进行修饰,本试验利用上述2种系统敲除不同来源肠炎沙门氏菌菌株SEF14菌毛操纵子亚单位sefD或sefA基因,并对构建肠炎沙门氏菌突变株方法进行比较。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国际、国内标准株,鸡源和人源国内分离株sefD和sefA缺失株各4株。Red同源重组系统中能将PCR产物一步法直接转化肠炎沙门氏菌,通过同源重组序列发生同源重组交换,但对PCR产物和感受态细胞的质量要求很高,一次重组效率很低,而二次重组过程则相对简单、高效。自杀性载体系统若将构建好的含同源DNA片段的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其一次重组效率高,二次重组也只需蔗糖筛选传代丢失抗性质粒。Red同源重组系统将在染色体中残留FRT位点;而自杀性载体系统在染色体中可不留任何痕迹。所以2个系统都能对不同源肠炎沙门氏菌染色体进行直接修饰,而且易删除抗性选择标志,与传统的高效自杀性载体系统比较,Red同源重组系统更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炎沙门氏菌 同源重组 SEF14菌毛 sefA sefD
下载PDF
两种麻醉方法对小型猪麻醉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9
20
作者 同柱 付小兵 +3 位作者 方利君 梁雪梅 陈伟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2003年第4期238-239,共2页
为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法麻醉实验用小型猪的效果,将12头小型猪分成两组,一组是硫喷妥钠(35 mg/kg)与安定(10 mg)联合应用,采用腹腔、肌肉注射给药;另一组是氯胺酮(8 mg/kg)与迷眠新(1.5 ml)联合应用,采用肌肉注射给药。结果表明,两种方... 为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法麻醉实验用小型猪的效果,将12头小型猪分成两组,一组是硫喷妥钠(35 mg/kg)与安定(10 mg)联合应用,采用腹腔、肌肉注射给药;另一组是氯胺酮(8 mg/kg)与迷眠新(1.5 ml)联合应用,采用肌肉注射给药。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麻醉后小型猪分别在9±2 min、5±1 min进入麻醉状态(P<0.05),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38士12 min、43±14 min(P>0.05)。在麻醉维持时间内呼吸频率分别为48±13次/min、56±15次/min(P>0.05),心跳频率分别为118±17次/min、96±11次/min(P<0.05)。表明两种麻醉方法均能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比较而言,氯胺酮与速眠新联合应用麻醉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猪 麻醉 硫喷妥钠 氯胺酮 速眠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