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HL-QS减缓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张海丰 孙明 于海欢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00-1305,共6页
首先介绍N-乙酰高丝氨酸环内酯(N-acyl homoserine lactone,AHL)型生物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信号分子对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膜表面形成生物膜的调节机制,通过AHL-QS信号分子细胞间的交流,可决定生物膜形成及... 首先介绍N-乙酰高丝氨酸环内酯(N-acyl homoserine lactone,AHL)型生物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信号分子对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膜表面形成生物膜的调节机制,通过AHL-QS信号分子细胞间的交流,可决定生物膜形成及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分泌;系统阐述了应用AHL-QS信号分子降解酶及淬灭剂对MBR生物膜污染的控制效果,抑制或降解信号分子可显著降低生物膜形成能力,从根本上控制膜污染。此外,针对降解酶及淬灭剂新的固定化技术在MBR中的应用也作了介绍,如磁性载体、膜表面负载、微生物-管束及多孔微球包埋细胞技术。以AHL-QS为基础的膜污染控制策略对于MBR应用前景广阔,然而该技术的工程化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加强AHL-QS信号分子识别及进一步明确QS系统对微生物代谢机制的影响是该领域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膜污染 生物膜 群体感应 N-乙酰高丝氨酸环内酯
下载PDF
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袁烨 李巍 +12 位作者 林冬 秘营昌 王迎 魏辉 刘兵城 周春林 刘凯奇 王津雨 魏述宁 宫本法 赵邢力 孙明 王建祥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52-757,共6页
目的观察高三尖杉醋碱(HHT)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疗效及诱导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与柔红霉素(DNR)联合ATRA治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2004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15... 目的观察高三尖杉醋碱(HHT)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疗效及诱导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与柔红霉素(DNR)联合ATRA治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2004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115例APL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HHT组54例、DNR组6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总生存(OS)及无事件生存(EFS)情况。结果115例APL患者CR率100%,达CR的中位时间32(22~43)d,109例进入巩固治疗的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全部转为阴性,中位生存期未达(0.23~77.34个月),中位EFS期未达(0.23~77.34个月)。3年OS率93%,5年OS率93%;3年EFS率85%,5年EFS率75%。诱导治疗后HHT组和DNR组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分别为31.3%和15.5%;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分别为68.6%和77.6%;DNR组有4例患者在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转为阴性,但两组分子生物学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和8.6%,P〉0.05)。生存分析显示:HHT组与DNR组的OS、EFS相似(P值分别为0.206、0.506)。两组5年OS率分别为87%和98%;5年EFS率分别为80%和71%。HHT组与DNR组的低/中危患者、高危患者OS、EFS亦相似(P值均〉0.05)。诱导治疗期间HHT组合并2级以上发热患者比例显著低于DNR组,而肝、肾、心功能损伤及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相似。结论HHT和DNR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初诊APL疗效相似,同时在诱导治疗期间两者的耐受性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治疗结果 预后
原文传递
822例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单中心报道 被引量:8
3
作者 林冬 周春林 +16 位作者 魏辉 刘兵城 王迎 刘凯奇 李巍 宫本法 王津雨 魏述宁 张广吉 赵邢力 李艳 刘云涛 弓晓 孙明 秘营昌 王建祥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58-1064,共7页
目的 了解单中心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点、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1999至2010年在中国科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白血病诊断治疗中心诊断、治疗的822例AML患者,按FAB和WHO分型标准分别诊断分型,分析患者的临床和预后特点.结果 822... 目的 了解单中心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点、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1999至2010年在中国科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白血病诊断治疗中心诊断、治疗的822例AML患者,按FAB和WHO分型标准分别诊断分型,分析患者的临床和预后特点.结果 822例AM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38.5(15~ 83)岁,分型以急性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白血病(M5)、AML伴t(15;17)/PML-RARα(APL)和AML伴t(8;21)/AML1-ETO (M2b)为主,分别占总病例数的29.7%、20.9%和14.6%.AML伴t(15;17)/PML-RARα的完全缓解(CR)率为95.2%,诱导死亡率为4.8%,预计5年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87.5%和88.8%.AML其他类型(非APL,Non-APL)的CR率为82.0%,诱导死亡率为4.2%,预计5年OS率和DFS率均为48.8%.按细胞遗传学预后分层,预后良好、中等和不良的Non-APL预计3年OS率分别为69.5%、52.8%和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影响Non-APLOS的因素为发病年龄、染色体核型、接受大/中剂量阿糖胞苷的疗程数和是否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论 本组AML患者较年轻,疾病亚型分布与国外不尽一致.APL和Non-APL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与国外相当.按WHO标准诊断分型、依预后分层实施治疗是提高AML整体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WHO分型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新型抗肿瘤药埃坡霉素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孙明 张频 《癌症进展》 2009年第1期44-51,11,共9页
埃坡霉素(epothilones)是一类非紫杉烷类促微管蛋白聚合剂,其作用机制与紫杉醇相似,但结构完全不同,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其细胞毒活性较紫杉醇强,对紫杉类耐药的细胞株和小鼠肿瘤移植模型显示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近来合成或半合成了很... 埃坡霉素(epothilones)是一类非紫杉烷类促微管蛋白聚合剂,其作用机制与紫杉醇相似,但结构完全不同,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其细胞毒活性较紫杉醇强,对紫杉类耐药的细胞株和小鼠肿瘤移植模型显示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近来合成或半合成了很多埃坡霉素类似物,目前已进入临床抗肿瘤治疗研究的埃坡霉素类似物主要有ixabepilone、patupilone、BMS-310705、ZK -EPO、KOS-862及KOS-1584。现有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部分接受过紫杉类药物治疗的晚期乳腺癌、卵巢癌、膀胱癌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埃坡霉素治疗有效。本文就埃坡霉素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药理活性及毒副作用等临床研究的进展进行了回顾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坡霉素类似物 微管蛋白 最大耐受剂量 剂量限制性毒副作用
下载PDF
国产抗CD20单抗治疗CD20^+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Ⅰ期临床耐受性和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姜波 齐军元 +5 位作者 孙明 李增军 刘薇 刘利军 张凤奎 邱录贵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0-324,共5页
目的通过剂量递增的I期临床试验,评价重组人.鼠嵌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注射液IB1301单次给药在经治疗达客观缓解的CD20^+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的耐受性、安全性及药效学特征。方法纳入9例受试者,按剂量递增原则设125、375和500mg... 目的通过剂量递增的I期临床试验,评价重组人.鼠嵌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注射液IB1301单次给药在经治疗达客观缓解的CD20^+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的耐受性、安全性及药效学特征。方法纳入9例受试者,按剂量递增原则设125、375和500mg/m^2三个剂量组,每组3例逐组完成试验。3组受试者均接受单次IB1301静脉输注,125、375、500mg/m^2组IBl301的中位暴露量分别为243、690、980mg。观察IBI301给药后不良事件(AE)发生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19^+、CD20^+B细胞比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IgG、IgM水平,进行药效学评价。结果9例受试者发生52例次AE,包括:125mg/m^2组18例次,375mg/m^2组14例次,500mg/m^2组20例次。其中不良反应共26例次,22例次与试验药物可能有关,4例次可能无关;对症处理后均消失或恢复至基线水平。常见的AE包括WBC降低、上呼吸感染、ANC降低、消化不良、高尿酸血症、感觉异常、口腔黏膜炎和头晕。研究中未出现AE导致的用药暂停、受试者退出或试验提前中止,未发生严重AE(SAE)及剂量限制性毒性(DLT)事件。所有受试者CD20^+、CD19^+B细胞比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IgG和IgM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IBI301耐受性良好,受试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均恢复,未发生SAE及DLT事件。IBI301对CD20^+B细胞有较好的清除作用。临床试验注册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CTR201407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CD20单克隆抗体 非霍奇金淋巴瘤 Ⅰ期临床试验
原文传递
脾边缘区淋巴瘤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凤奎 于阳 +7 位作者 张莉 井丽萍 王迎 孙明 薛峰 李刚 李洋 储榆林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04年第2期71-74,共4页
目的:提高对脾边缘区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的认识。方法:详细报告1例典型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SMZL是一少见的原发于脾脏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临床以脾脏明显肿大、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 目的:提高对脾边缘区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的认识。方法:详细报告1例典型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SMZL是一少见的原发于脾脏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临床以脾脏明显肿大、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易浸润骨髓,可合并自身免疫疾患。肿瘤细胞表达成熟B细胞免疫表型,CD-5、CD-10、CD-23、CD-103,不表达T细胞相关分化抗原。结论:SMZL起病潜隐,进展缓慢,生存期长,容易漏诊。糖皮质激素和环孢菌素A治疗SMZL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近期疗效好,对SMZL本身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边缘区 淋巴瘤 B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自我效能理论主导的居家康复方案在颞下颌关节盘复位术后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俞蕾蕾 阮洪 +3 位作者 夏滴 何美娟 孙明 郑吉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2-539,共8页
目的·评价自我效能理论主导的居家康复方案在颞下颌关节盘复位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移位并接受颞下... 目的·评价自我效能理论主导的居家康复方案在颞下颌关节盘复位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移位并接受颞下颌关节盘复位术的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2月—2021年7月收治的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移位并接受颞下颌关节盘复位术的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居家康复训练方案,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自我效能理论主导的居家康复训练方案。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测定关节活动度,采用康复锻炼依从性问卷、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ishel′s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MUIS)进行调查,比较2组患者基线及术后1、3、6个月时的关节活动度、康复锻炼依从性得分、自我效能得分、疾病不确定感得分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67例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移位并接受关节盘复位术的患者,其中对照组96例,干预组71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基线时最大张口度,最大向左、右侧方运动幅度,自我效能得分,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基线时的最大前伸运动幅度大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3、6个月干预组的自我效能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6,P=0.003,P=0.016);术后1、3个月干预组的疾病不确定感复杂性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3,P=0.000);术后1、6个月干预组的康复锻炼依从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P=0.016);术后6个月干预组的最大前伸运动幅度、最大向右侧方运动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24,P=0.008)。结论·自我效能理论主导的居家康复训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盘复位术 颞下颌关节盘移位 自我效能 居家康复 疾病不确定感
下载PDF
格列卫治疗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赵耀中 邹德慧 +10 位作者 靳风艳 徐燕 隋伟薇 刘凯奇 方力维 董树旭 孙明 刘薇 陈芳 钱林生 邱禄贵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04年第2期65-67,共3页
目的:评价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效果和不良副作用。方法:CML慢性期(CP)患者口服格列卫400 mg/d。CML加速期、急变期(BC)患者口服格列卫400 mg^600 mg/d。结果:11例CML蛳CP患者均取得血液学完全缓解(HCR)。9例CML蛳AP和CML... 目的:评价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效果和不良副作用。方法:CML慢性期(CP)患者口服格列卫400 mg/d。CML加速期、急变期(BC)患者口服格列卫400 mg^600 mg/d。结果:11例CML蛳CP患者均取得血液学完全缓解(HCR)。9例CML蛳AP和CML蛳BC患者4例取得HCR(37 %)。7例CML蛳CP患者在3 个月~ 6 个月内4例取得遗传学完全缓解(56 %)。CML蛳CP患者Ⅲ级白细胞(WBC)减少1例,血小板(BPC)减少2例。CML蛳AP和CML蛳BC患者,4例发生Ⅲ级~Ⅳ级WBC减少和BPC减少。而非血液学不良副作用,无Ⅲ级或Ⅳ级以上的毒副作用。结论:格列卫治疗CML蛳CP具有较高的HCR和细胞遗传学反应,CML蛳BC患者亦可取得较好的血液学反应。格列卫不良副作用发生率低,尤其CML蛳CP患者为安全,而CML蛳AP和CML蛳BC患者治疗期间,需加强支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卫 慢性白血病 髓系
原文传递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多发性骨髓瘤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9
作者 姜波 齐军元 +5 位作者 李庆华 徐燕 孙明 郑维维 陈芳 邱录贵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88-691,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合并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2例CNL合并MM患者的临床特征、分子生物学特点,对其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符合CNL合并MM的诊断。例1随着MM达完全缓解,中性粒细... 目的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合并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2例CNL合并MM患者的临床特征、分子生物学特点,对其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符合CNL合并MM的诊断。例1随着MM达完全缓解,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MM复发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再次升高。例1行CSF3R、SETBP1基因突变检查显示,CSF3R外显子17突变阳性(P733T),外显子14突变阴性;SETBP1基因突变阴性。应用针对MM的方案治疗后,随着MM病情的控制,CNL亦可缓解。结论CNL合并MM临床罕见。CSF3R基因突变对于CNL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NL合并MM伴CSF3R P733T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针对MM的方案可有效治疗CNL合并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 慢性 基因 CSF3R
原文传递
注射用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Ⅰ)融合蛋白在健康受试者的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波 孙明 +2 位作者 郑维维 陈小梅 齐军元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7-669,681,共4页
目的评价重组(酵母分泌型)人血清白蛋白-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Ⅰ)融合蛋白在健康受试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6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按先后顺序入组,进行4个剂量组试验(150,300,500,650μg·kg^(-1)),每组分别入组4,6,8,8例... 目的评价重组(酵母分泌型)人血清白蛋白-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Ⅰ)融合蛋白在健康受试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6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按先后顺序入组,进行4个剂量组试验(150,300,500,650μg·kg^(-1)),每组分别入组4,6,8,8例。根据体重计算给药剂量,受试者于给药当天上臂三角肌部位皮下注射给药1次。用药后观察药物不良事件(AE),定时进行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结果共25例受试者发生AE,共145例次。150,300,500及650μg·kg^(-1)剂量组的AE分别为13,11,56和65例次。其中134例次考虑与研究药物相关。常见的AE有骨痛、单核细胞计数升高、血碱性磷酸酶升高、头痛、高尿酸血症、血乳酸脱氢酶升高、脾肿大、肌肉疲劳。研究中未出现AE导致的用药暂停、受试者退出或试验提前中止。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SAE)。未发生剂量限制性毒性。结论注射用重组(酵母分泌型)人血清白蛋白-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Ⅰ)融合蛋白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单次给药150,650μg·kg^(-1)剂量范围内有较好的安全性,本临床试验未探索到健康人群的最大耐受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期临床试验 安全性 耐受性 健康受试者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原文传递
典型金属赋存形态对MBR膜污染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海丰 孙明 张兰河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00-3205,共6页
膜污染是膜生物反应器(MBR)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污泥混合液性状是影响膜污染的关键因素。本文综述了金属离子在MBR混合液中的赋存形态,并分别对金属离子3种不同赋存形态对MBR污泥混合液及膜分离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文中揭示了同价... 膜污染是膜生物反应器(MBR)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污泥混合液性状是影响膜污染的关键因素。本文综述了金属离子在MBR混合液中的赋存形态,并分别对金属离子3种不同赋存形态对MBR污泥混合液及膜分离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文中揭示了同价离子或异价离子共存对混合液及膜分离的影响,对共存体系中金属离子间的协同或拮抗行为也进行了讨论,并对利用高价金属离子减缓膜污染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膜污染 金属赋存形态 混合液特性 生物絮凝
下载PDF
大蒜素包埋球对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可滤性影响解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海丰 于海欢 孙明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0-174,共5页
将由大蒜素包埋在海藻酸钠中制成的大蒜素包埋球(AEBs)投加至膜生物反应器(MBR)中,以探讨大蒜素的群体猝灭(QQ)效应对MBR污泥混合液可滤性的影响。结果表明,QQ作用对污泥混合液性质影响显著,对MBR污染物去除影响较小;混合液中胞外聚合物... 将由大蒜素包埋在海藻酸钠中制成的大蒜素包埋球(AEBs)投加至膜生物反应器(MBR)中,以探讨大蒜素的群体猝灭(QQ)效应对MBR污泥混合液可滤性的影响。结果表明,QQ作用对污泥混合液性质影响显著,对MBR污染物去除影响较小;混合液中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含量降低;通过对修正污染指数(MFI)检测表明,QQ可提高污泥混合液可滤性,该指标与胞外多糖浓度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膜污染 群体猝灭 大蒜素 修正污染指数
原文传递
来那度胺胶囊单次空腹及餐后状态下给药在健康受试者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明 郑维维 +9 位作者 姜波 朱海玲 张望 崔岩 倪钰峰 陈昱竹 杨雪 韩盈 贾仕玲 齐军元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37-841,共5页
目的评估2种来那度胺胶囊25 mg在中国男性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方法本研究包括空腹和餐后2个试验,均用随机、开放、两周期、两交叉试验设计。空腹试验入组24例、餐后试验入组30例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交叉单次口服受试和参比来... 目的评估2种来那度胺胶囊25 mg在中国男性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方法本研究包括空腹和餐后2个试验,均用随机、开放、两周期、两交叉试验设计。空腹试验入组24例、餐后试验入组30例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交叉单次口服受试和参比来那度胺胶囊25 mg,用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来那度胺的血药浓度,根据非房室模型用Phoenix WinNonlin 6.4软件计算两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用SAS 9.4软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在空腹状态下,受试者单剂量口服受试和参比来那度胺胶囊25 mg后,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_(max)分别为(615.00±165.00)和(569.00±118.00)ng·mL^(-1),AUC_(0-t)分别为(1512.00±158.00)和(1532.00±183.00)ng·mL^(-1)·h,AUC_(0-∞)分别为(1519.00±159.00)和(1539.00±185.00)ng·mL^(-1)·h;在餐后状态下,受试者单剂量口服受试和参比来那度胺胶囊25 mg后,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_(max)分别为(262.00±50.60)和(244.00±50.60)ng·mL^(-1),AUC_(0-t)分别为(1325.00±158.00)和(1265.00±212.00)ng·mL^(-1)·h,AUC_(0-∞)分别为(1343.00±161.00)和(1282.00±215.00)ng·mL^(-1)·h。在空腹状态下,两制剂的C_(max)、AUC_(0-t)和AUC_(0-∞)经对数转换后几何均值比值的90%置信区间分别为96.26%~118.58%,96.02%~101.72%和96.03%~101.70%,在餐后状态下,分别为99.86%~116.13%,101.25%~109.74%和101.35%~109.70%。结论2种来那度胺胶囊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那度胺胶囊 生物等效性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大剂量粒系集落刺激因子使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受益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巍 孙明 +6 位作者 刘云涛 宫本法 张广吉 魏述宁 邱少伟 秘营昌 王建祥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18年第5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期间预防性大剂量(>5μg/kg)和标准剂量(5μg/kg)使用G-CSF对感染、输血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82例老年AML 273个化疗周期中两组G-CSF进行支持治疗中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热...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期间预防性大剂量(>5μg/kg)和标准剂量(5μg/kg)使用G-CSF对感染、输血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82例老年AML 273个化疗周期中两组G-CSF进行支持治疗中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热天数、发热程度、粒缺时间、输血情况等。结果 273个化疗周期中合并感染223次(81.7%),因感染中断治疗11例(13.4%);标准剂量组中2例(2.3%)患者在诱导治疗期间死亡。亚组分析发现,大剂量组可明显缩短巩固治疗期间粒缺时间、发热天数及减少抗真菌药物的使用。结论大剂量G-CSF可提高老年AML患者化疗期间的安全性、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老年 G-CSF 感染 抗真菌
下载PDF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相关的骨丢失及其防治
15
作者 孙明 张频 《癌症进展》 2008年第5期487-491,共5页
临床研究显示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疗效优于他莫昔芬,但芳香化酶抑制剂进一步降低循环中雌激素水平,对骨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导致骨成分丢失增加,增加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风险,尤其是高龄女性及低骨密度者... 临床研究显示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疗效优于他莫昔芬,但芳香化酶抑制剂进一步降低循环中雌激素水平,对骨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导致骨成分丢失增加,增加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风险,尤其是高龄女性及低骨密度者。本文就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与骨丢失的关系及其监测和防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骨质疏松症 雌激素 芳香化酶抑制剂 双磷酸盐
下载PDF
绩效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挑战与要求
16
作者 石琳 陈晓慧 孙明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3年第6期52-56,共5页
介绍绩效理论相关概念,以部分开设教育技术专业课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其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今后就业发展方向以及工作中对有关绩效理论与技术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等方面展开调研,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绩效理论下新的... 介绍绩效理论相关概念,以部分开设教育技术专业课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其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今后就业发展方向以及工作中对有关绩效理论与技术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等方面展开调研,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绩效理论下新的培养目标,为今后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绩效理论与技术 教育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下载PDF
教师博客与有效性教学的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孙明 陈晓慧 石琳 《中小学电教(综合)》 2013年第5期17-20,共4页
2002年博客被引入中国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被应用到教育领域,成为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教师博客与有效性教学的相关性,并以焦建利老师博客为例对教师博客与有效性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进一步说明,讨... 2002年博客被引入中国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被应用到教育领域,成为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教师博客与有效性教学的相关性,并以焦建利老师博客为例对教师博客与有效性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进一步说明,讨论基于博客的交流学习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利用教师博客促进教师有效性教学提出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博客 有效性教学 相关性
原文传递
评估乳腺癌复发风险的新方法
18
作者 孙明 张频 《抗癌之窗》 2017年第5期10-11,共2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和英国等地区和国家的乳腺癌发病率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死亡率却均下降,目前认为其原因与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的进步,特别是术后辅助治疗的进步有关。
关键词 乳腺癌 复发风险 评估 术后辅助治疗 癌发病率 综合治疗 早期诊断 死亡率
原文传递
评估乳腺癌复发风险的新方法
19
作者 孙明 张频 《抗癌之窗》 2009年第3期38-39,共2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和英国等国家的乳腺癌发病率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死亡率却均下降,目前认为原因与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的进步,特别是术后辅助治疗的进步有关。乳腺癌辅助治疗的关键在于对肿瘤个体的复发转移风险评估,医生根据评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和英国等国家的乳腺癌发病率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死亡率却均下降,目前认为原因与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的进步,特别是术后辅助治疗的进步有关。乳腺癌辅助治疗的关键在于对肿瘤个体的复发转移风险评估,医生根据评估结果来确定患者具体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例如:是否需要化疗?选择何种化疗方案等)。那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复发 乳腺癌术后 乳腺癌患者 基因表现 转移风险 基因芯片 治疗方案 评估 辅助治疗 分子标志
原文传递
两个戈谢病家系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世俊 郑维维 +2 位作者 孙明 齐军元 姜波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74-776,共3页
戈谢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溶酶体内的酸性β-葡萄糖苷酶缺陷,使葡糖脑苷脂贮积在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形成戈谢细胞,可表现为血细胞减少、肝脾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1].戈谢病由GBA基因突变导致,目前已发现500多种基因突变类型,... 戈谢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溶酶体内的酸性β-葡萄糖苷酶缺陷,使葡糖脑苷脂贮积在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形成戈谢细胞,可表现为血细胞减少、肝脾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1].戈谢病由GBA基因突变导致,目前已发现500多种基因突变类型,包括错义突变,剪接位点突变,核苷酸插入、缺失,结构基因与假基因之间交换.根据发病急缓及神经是否受累分为Ⅰ型(慢性非神经型)、Ⅱ型(急性神经病变型)、Ⅲ型(亚急性神经病变型)3型,其中Ⅰ型最常见,可合并肺动脉高压、肝硬化、B细胞淋巴瘤、帕金森病(PD)[2].本研究报道2个戈谢病家系的临床表现和基因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谢病 基因突变类型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肝脾肿大 血细胞减少 神经病变 基因分析 神经系统症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