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信行模式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36
1
作者 汪清秀 +1 位作者 石鸿艳 韦晓红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CSCD 2015年第1期88-90,共3页
目的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以有效控制血压。方法将8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社区高血压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及健康指导,观察组根据知信行模式进行干预,即对患者进行相... 目的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以有效控制血压。方法将80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社区高血压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干预及健康指导,观察组根据知信行模式进行干预,即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信念培养及行为指导,持续干预1年。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情况和自我管理行为水平。结果两组干预后血压水平、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知信行模式干预能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认知,提升患者对高血压治疗的态度和信念,促进其采取健康的行为,有利于血压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高血压 社区护理 知信行模式 自我管理行为
下载PDF
丁苯酞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2
作者 侯园园 梁志刚 《医学综述》 2018年第19期3841-3846,共6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常见的高病死率及致残率疾病之一。丁苯酞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新药,临床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个体化应用。除有线粒体保护作用外,其还有抑制细胞氧化应激、改善脑血管侧支循环和微循环、保护血脑屏障等一... 缺血性脑卒中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较常见的高病死率及致残率疾病之一。丁苯酞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新药,临床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个体化应用。除有线粒体保护作用外,其还有抑制细胞氧化应激、改善脑血管侧支循环和微循环、保护血脑屏障等一系列作用。丁苯酞通过多项机制保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明显改善患者短期预后。未来,需设计更多严谨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丁苯酞的临床有效性,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丁苯酞 神经保护 侧支循环
下载PDF
260例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28
3
作者 张艳祥 张秀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硬化 临床分析 发生率
下载PDF
单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开放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23
4
作者 高晓玉 +3 位作者 李冰 刘传玉 吴洪亮 张惠龙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98-499,共2页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可导致严重的血液动力学障碍,造成患者神经功能缺失,侧支循环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患者的临床表现。从血液动力学角度来看,侧支循环分为初级及次级侧支代偿。我们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单侧...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可导致严重的血液动力学障碍,造成患者神经功能缺失,侧支循环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患者的临床表现。从血液动力学角度来看,侧支循环分为初级及次级侧支代偿。我们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例的侧支循环开放特点,并对侧支循环代偿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 侧支循环 脑梗死 患者 闭塞 单侧 血液动力学障碍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原文传递
NF-κBp65和MCP-1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局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于国平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47-548,共2页
关键词 NF-ΚBP65 MCP-1 脑缺血再灌注 脑组织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伴有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学相关指标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梁志刚 +3 位作者 杨绍婉 刘竹丽 肖潇 李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425-428,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血同型半胱氨酸(Hcy)、IL-6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1例伴有... 目的探讨伴有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血同型半胱氨酸(Hcy)、IL-6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1例伴有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卒中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 100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 101例。同时选择10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脂、UA、Hcy、IL-6及hs-CRP水平,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组TG、TC、HDL-C、LDL-C、UA、Hcy、IL-6、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 05)。中青年组UA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P <0. 05)。不稳定斑块患者IL-6、hs-CRP、UA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均P <0. 05)。结论伴有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学相关指标(UA、IL-6、hs-CRP)明显增高并可能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相关,高UA可能是青年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脂 尿酸 同型半胱氨酸 IL-6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左乙拉西坦、苯妥英、卡马西平及丙戊酸对骨质影响的风险评估 被引量:10
7
作者 佴玉 《中国药物警戒》 2009年第11期648-653,共6页
目的在治疗剂量水平,评价新一代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LEV)与传统的抗癫痫药物苯妥英(PHT)、卡马西平(CBZ)及丙戊酸(VPA)对骨代谢影响的危险度。方法通过数字化X线摄影测量腰椎指数,双能量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定量CT测量骨含量... 目的在治疗剂量水平,评价新一代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LEV)与传统的抗癫痫药物苯妥英(PHT)、卡马西平(CBZ)及丙戊酸(VPA)对骨代谢影响的危险度。方法通过数字化X线摄影测量腰椎指数,双能量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定量CT测量骨含量,检测骨代谢的相关生化指标和性激素水平等方法对45例患者和10例对照组的人群进行观察,分析服用LEV、PHT、CBZ、VAP的患者2年后对骨质的影响。结果①PHT组、CBZ组、VAP组的腰椎指数的均值均<0.80,而LEV组则>0.80。②PHT组、CBZ组、VAP组的骨密度和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EV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③本组患者中的血清钙、磷水平均在正常范围之内;PHT组、CBZ组、VAP组的ALP血清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骨-羧基谷氨酸蛋白(BGP)的血清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LEV组的BGP血清水平在正常范围。④15例男性患者中的雌二醇(E2)值均在正常范围内;30例女性患者中,虽然每一组的E2值在卵泡期、排卵期及黄体期均在正常范围,但PHT组、CBZ组、VPA组的E2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⑤本组病例中,PHT组、CBZ组、VPA组的睾酮(TS)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EV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PHT、CBZ、VPA可能通过影响性激素及其相关的骨代谢使癫痫患者的骨量减低。LEV在本组研究资料中对骨量及骨代谢无明显的影响,但依然可以导致ALP升高,其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癫痫药物 骨密度 危险因素 骨代谢 性激素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的观察性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侯园园 梁志刚 +3 位作者 杨绍婉 李冰 胡银宝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3期225-230,共6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行静脉溶栓患者205例的队列,其中联合治疗组(阿替普酶+丁苯酞组)112例,阿替普酶组93例。分析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行静脉溶栓患者205例的队列,其中联合治疗组(阿替普酶+丁苯酞组)112例,阿替普酶组93例。分析两组患者溶栓后即刻及14 d后NIHSS评分,90 d的mRS评分,并分析不同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rial of Org 10 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中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溶栓后14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结果①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14 d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阿替普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2±0.44)分vs(6.40±0.66)分,P=0.041]。联合治疗组90 d预后良好率高于阿替普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3%vs 55.9%,P=0.014);其中LAA亚型中联合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P=0.023)及预后良好率(P=0.045)均高于阿替普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后90 d两组死亡率及14 d颅内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丁苯酞是改善缺血性卒中溶栓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 0.425,95%CI 0.216~0.835,P=0.013);年龄>60岁(OR2.233,95%CI 1.047~4.766,P=0.038)、入院时收缩压>160 mm Hg(OR 2.295,95%CI 1.126~4.679,P=0.022)、溶栓前NIHSS评分>10分(OR 9.354,95%CI 4.049~21.610,P<0.001)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能改善90 d临床预后,对LAA患者可能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溶栓 预后 出血转化 丁苯酞
下载PDF
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9
作者 高惠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24期184-185,共2页
目的观察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头痛宁胶囊,对照组给予西比灵胶囊治疗,两组治疗期间一律不用其他镇静止痛药,3个月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 目的观察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头痛宁胶囊,对照组给予西比灵胶囊治疗,两组治疗期间一律不用其他镇静止痛药,3个月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疗效与西比灵相当,且耐受性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头痛宁胶囊 西比灵 疗效观察
下载PDF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宋孚霞 王晓彤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16-1517,共2页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结脑)脑脊液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方法对临床诊断为结脑的患者进行脑脊液动态观察,分别于发病1、2、4 w检测脑脊液常规、脑脊液单核细胞抗CD4、CD8、CD68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细胞计数。对照组为病毒性脑...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结脑)脑脊液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方法对临床诊断为结脑的患者进行脑脊液动态观察,分别于发病1、2、4 w检测脑脊液常规、脑脊液单核细胞抗CD4、CD8、CD68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细胞计数。对照组为病毒性脑膜炎(病脑)30例。结果脑脊液CD4+细胞比例在结脑病人发病第2周〔(52.2±3.16)%〕较第1周〔(51.8±3.82)%〕无明显变化(t=12.573 4,P>0.05);第4周有27例病人〔(43.5±3.10)%〕较第1周明显下降(t=20.135 1,P<0.01),3例病人较第1周无明显变化(t值分别为10.7435、11.2437、8.5742,P>0.05),均为重症结核病人,1例合并脊髓损害、肠梗阻,2例合并脑梗死。30例结脑病人CD8+细胞在发病第2周〔(24.3±1.92)%〕时较第1周〔(13.6±1.56)%〕明显升高(t=18.5764,P<0.01),第4周〔(34.1±1.62)%〕较第2周亦明显升高(t=22.584 6,P<0.01);结脑病人CD68+细胞比例在第1、2、4周分别为(15.3±2.64)%,(20.2±1.64)%、(22.4±1.53)%,而病脑病人第1、2、4周CD68+细胞比例分别为(8.3±1.96)%、(7.7±1.51)%、(8.9±1.49)%,结脑病人第1、2、4周CD68+细胞比例均较病脑病人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9.520 9、25.076 1、28.269 5,P<0.01)。结论脑脊液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是常规脑脊液检查基础上结脑诊断的有益补充,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结脑的发病机制,更好地判断转归和预后;急性脑炎患者早期CD68+T细胞比例增加有助于结脑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免疫功能 诊断
下载PDF
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桂兰 张艳祥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6期682-684,共3页
目的:探讨引起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时间、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8例脑出血后继续出血患者的动态CT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对首次头颅CT检查时间、血肿量、血肿部位、形状及血压情况、长期饮酒史、肝肾功能... 目的:探讨引起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时间、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8例脑出血后继续出血患者的动态CT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对首次头颅CT检查时间、血肿量、血肿部位、形状及血压情况、长期饮酒史、肝肾功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自发性脑出血存在继续出血情况,发生率为14.81%(108/729)。其中58%(63/108)的病例发生在发病后6小时内。发病时舒张压>105mmHg,血肿体积>20ml,血肿靠近中线、形状不规则,肝肾功能异常,长期饮酒等因素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早期存在继续出血倾向,影响因素主要有:舒张压高、血肿体积较大、血肿靠近中线、血肿形状不规则,肝肾功能异常,长期饮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肿扩大
下载PDF
不同类型的神经梅毒三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艳祥 +1 位作者 王晓彤 宋孚霞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4-66,共3页
例1女性,31岁,因“发热20d,头痛、恶心、呕吐1周”,于2010年4月15日入院。患者于2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左右,伴流涕,颈部淋巴结肿大,
关键词 神经梅毒 同类型 颈部淋巴结肿大 发热
原文传递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梗死灶分布模式 被引量:4
13
作者 高晓玉 杜子娟 +1 位作者 李冰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5-546,共2页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病灶分布模式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Willis环开放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例,所有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颈内动脉存在严重狭窄或闭塞,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病灶分布模式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Willis环开放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例,所有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颈内动脉存在严重狭窄或闭塞,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提示有分布于同侧颈内动脉支配区域的新鲜梗死灶,梗死灶按梗死解剖模式分为:区域性梗死、皮质下梗死、分水岭梗死、弥散小梗死,并通过脑血管造影对60例患者的Willis环是否开放进行观察。结果颈内动脉闭塞组与重度狭窄组相比较,分水岭梗死比例明显增高(P=0.022),区域性梗死、皮质下梗死及弥散小梗死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lis环开放组与未开放组比较,区域性梗死出现比例明显减少(P=0.008),而皮质下梗死、分水岭梗死及弥散小梗死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梗死灶模式有一定关联性,且Willis环开放与否也影响脑梗死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脑梗死 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拮抗剂对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大鼠行为及相关信号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巴茂 孔敏 +1 位作者 王晓彤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67-969,共3页
目的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拮抗剂CP-101.606对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大鼠的行为效应及相关信号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羟多巴胺立体定向注射于大鼠前脑内侧束建立帕金森病(PD)动物模型。对模型成功的PD大鼠接受每日2... 目的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拮抗剂CP-101.606对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大鼠的行为效应及相关信号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羟多巴胺立体定向注射于大鼠前脑内侧束建立帕金森病(PD)动物模型。对模型成功的PD大鼠接受每日2次左旋多巴(每公斤体质量50mg左旋多巴加每公斤体质量12.5mg苄丝肼)腹腔注射,持续22d。在第23天左旋多巴注射前,PD大鼠给予CP-101.606处理。评估旋转反应时间,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纹状体区磷酸化NR2B、磷酸化钙调激酶II(CaMKII)及磷酸化谷氨酸受体1(GluRlS831)表达情况。结果NR2B拮抗剂CP-101.606逆转了左旋多巴所诱导的PD大鼠旋转时间的缩短;左旋多巴长期作用后引起磷酸化NR2B及下游相关信号蛋白磷酸化CaMKII与磷酸化GluRlS831升高至(145.3±6.5)%、(132.5±5.7)%及(105.6±6.3)%,而CP.101.606能下调三者磷酸化水平,其表达量分别为(102±4.9)%、(98.4±3.9)%与(49.5±4.2)%。结论NR2B磷酸化可能通过介导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功能上调并激活其下游相关信号蛋白参与了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抑制NR2B的药物可能是治疗PD运动并发症的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并发症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
原文传递
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传玉 周素荣 +3 位作者 刘竹丽 吴洪亮 梅元武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 研究经颅磁刺激(TMS)对脑梗死后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血管新生及锥体细胞树突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自然恢复组和TMS组,每组16只.采用线栓法对自然恢复组和TMS组大鼠制作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 目的 研究经颅磁刺激(TMS)对脑梗死后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血管新生及锥体细胞树突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自然恢复组和TMS组,每组16只.采用线栓法对自然恢复组和TMS组大鼠制作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模型,并在制模后第2天,对TMS组给予每天2次、每次30个脉冲的TMS治疗,疗程4周;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后在Y-迷宫中的学习记忆成绩和梗死海马血管新生及锥体细胞树突结构变化.结果 ①TMS组大鼠学习尝试次数少于自然恢复组(P<0.01),记忆再现次数多于自然恢复组(P<0.01);②TMS组海马区微血管计数明显多于自然恢复组(P<0.05);③TMS组海马CA3区锥体细胞树突顶树突总长度长于自然恢复组(P<0.01).结论 TMS能促进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海马血管新生及锥体细胞树突结构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记忆 海马 毛细血管新生 经颅磁刺激
原文传递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的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宋孚霞 +2 位作者 王晓彤 佴玉 刘宏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结脑)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MTB)抗原的动态变化。方法对临床诊断为结脑及病毒性脑膜炎(病脑)的患者各30例进行脑脊液MTB抗原动态分析,分别于发病第1、2、4周进行脑脊液单核细胞MTB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阳性细...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结脑)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MTB)抗原的动态变化。方法对临床诊断为结脑及病毒性脑膜炎(病脑)的患者各30例进行脑脊液MTB抗原动态分析,分别于发病第1、2、4周进行脑脊液单核细胞MTB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阳性细胞计数并统计阳性病例数。结果结脑组第1周脑脊液MTB抗原阳性27例(90%),阳性细胞比例(22.6±1.6)%,第2周阳性27例(90%),阳性细胞比例(21.8±2.1)%,第4周阳性9例(30%),阳性细胞比例(10.5±1.1)%;第1、2周MTB抗原阳性率及阳性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第4周(P<0.01)。病脑组第1周MTB抗原阳性3例(10%),阳性细胞比例为(5.2±1.3)%,第2、4周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脑组第1周较病脑组MTB抗原阳性例数及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MTB抗原检测早期结脑(发病2周内)敏感性、特异性均达90%。结论脑脊液MTB抗原检测有助于结脑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 分枝杆菌抗原 诊断
下载PDF
钙调激酶Ⅱ抑制剂对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大鼠谷氨酸受体GluR1亚基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巴茂 孔敏 +2 位作者 于国平 刘竹丽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88-890,共3页
目的 探讨钙调激酶Ⅱ抑制剂KN-93对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大鼠行为学及GluR1831位丝氨酸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将6-羟基多巴立体定向注射于大鼠前脑内侧束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对模型成功的帕金森病大鼠接受每日2次左旋多巴(每公斤体质量50m... 目的 探讨钙调激酶Ⅱ抑制剂KN-93对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大鼠行为学及GluR1831位丝氨酸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将6-羟基多巴立体定向注射于大鼠前脑内侧束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对模型成功的帕金森病大鼠接受每日2次左旋多巴(每公斤体质量50mg左旋多巴加每公斤体质量12.5 mg苄丝肼)腹腔注射,持续22d.在第23天左旋多巴注射前,帕金森病大鼠给予KN-93处理.评估旋转反应时间,采用蛋白印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纹状体区GluR1和GluR1831位丝氨酸磷酸化表达情况.结果 钙调激酶Ⅱ抑制剂KN-93逆转了左旋多巴所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旋转时间的缩短;此外,KN-93能调节与行为学改变密切相关的GluR1的亚细胞分布,且使GluR1831位丝氨酸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其表达量分别为(83.4±4.2)%与(47.2±5.2)%.结论 钙调激酶Ⅱ可能通过介导GluRl的831位丝氨酸磷酸化参与了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抑制CaMKⅡ信号激酶的药物可能是治疗PD运动并发症的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并发症 谷氨酸受体 磷酸化 钙调激酶II
原文传递
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1例临床病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宋孚霞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分析1例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该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及肌肉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和脑脊液乳酸高,头颅CT、MRI显示病灶局限于颞顶枕部,肌肉活检证实患者的骨骼肌存在大量典型的不整边红纤维... 目的分析1例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该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及肌肉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和脑脊液乳酸高,头颅CT、MRI显示病灶局限于颞顶枕部,肌肉活检证实患者的骨骼肌存在大量典型的不整边红纤维。结论对年轻患者反复表现为卒中样发作、局限性或全面性癫痫,病灶局限于颞顶枕部,应行肌肉活检,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脑肌病 MELAS 病理学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狭窄分布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洪亮 刘传玉 +2 位作者 李冰 李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狭窄的分布及变化趋势。方法缺血性卒中患者25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121例)和≥60岁组(109例).比较不同组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60岁组颈动脉颅外段和后循环颅外段狭窄的比率较&l...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狭窄的分布及变化趋势。方法缺血性卒中患者25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121例)和≥60岁组(109例).比较不同组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60岁组颈动脉颅外段和后循环颅外段狭窄的比率较<60岁组高(P<0.01);<60岁组颅内动脉闭塞较≥60岁组多见(P<0.01),<60岁组颅内动脉闭塞较同组颅外动脉闭塞多见(P<0.01)。结论不同年龄缺血性卒中患者狭窄血管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脑血管造影术 颅内动脉疾病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伴发多发脑梗死一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晓玉 杜子娟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9-150,共2页
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是嗜酸性粒细胞数目持续增多伴多脏器损害的疾病,常累及皮肤、肺、消化道、心脏等器官,神经系统受累者少见,合并脑梗死的报道更少。本文报道1例伴发多发脑梗死的HES,期望... 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是嗜酸性粒细胞数目持续增多伴多脏器损害的疾病,常累及皮肤、肺、消化道、心脏等器官,神经系统受累者少见,合并脑梗死的报道更少。本文报道1例伴发多发脑梗死的HES,期望有助于临床深入认识此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粒细胞增多 脑梗死 多发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