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Ni、Cu和Cd在珠三角某区域工业污染场地包气带和潜水层中的迁移规律 被引量:8
1
作者 王照宜 潘伟斌 +1 位作者 陈捷 孙捷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326-7332,共7页
为了探索污染场地"土壤-潜水含水层岩土-潜水"系统中同种重金属在3种环境介质中的定量关系和迁移规律,在珠三角某区域46个可能受Cr、Ni、Cu和Cd污染场地建设了61眼地下水监测井,同址采集61组表层(0~20 cm)土壤、潜水层岩土和潜水样... 为了探索污染场地"土壤-潜水含水层岩土-潜水"系统中同种重金属在3种环境介质中的定量关系和迁移规律,在珠三角某区域46个可能受Cr、Ni、Cu和Cd污染场地建设了61眼地下水监测井,同址采集61组表层(0~20 cm)土壤、潜水层岩土和潜水样品,并从3个污染场地采集了直径19 cm,高分别为103、81和79 cm的3个原状土柱,用于土柱淋溶实验,研究了土柱中Cr、Ni、Cu和Cd在垂直剖面上的形态分布特征和淋溶特征。结果表明:潜水中Cr、Ni、Cu和Cd含量与表层土壤和潜水层岩土中弱酸提取态含量间存在定量关系,最佳拟合函数均为三次函数,特别是Cr、Cu的函数有很好的相关性(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7)。每20 cm一层分析原状土柱中Cr、Ni、Cu和Cd的全量和形态分布,同种重金属在3个原状土柱表层土壤中全量和弱酸提取态含量占整个土柱比例均最高,均超过50%,土柱中Cr、Ni、Cu和Cd的全量和弱酸提取态含量随着土柱深度增加都明显减少。土柱淋溶实验结果表明,淋出液中Cr、Ni、Cu和Cd含量与表层弱酸提取态含量显著相关,黏粒含量高和阳离子交换量大的土壤对Cu的淋溶有抑制作用。建议在重金属污染场地调查和修复时,充分考虑弱酸提取态在"土壤-潜水含水层岩土-潜水"系统中的"桥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迁移规律 包气带 潜水层 潜水
原文传递
过硫酸盐对全氟辛酸的脱氟效果及其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晓强 潘伟斌 孙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995-3002,共8页
以过硫酸盐(PS)对全氟辛酸(PFOA)进行脱氟,考察脱氟率与初始pH值(1~12)、PS初始浓度(0~400.0mmol/L)、温度(25.0~60.0℃)和反应时间(0~24h)的关系,结果表明:初始pH值、PS初始浓度和温度对脱氟率有明显的影响,脱氟率最高可达86.52%;初始p... 以过硫酸盐(PS)对全氟辛酸(PFOA)进行脱氟,考察脱氟率与初始pH值(1~12)、PS初始浓度(0~400.0mmol/L)、温度(25.0~60.0℃)和反应时间(0~24h)的关系,结果表明:初始pH值、PS初始浓度和温度对脱氟率有明显的影响,脱氟率最高可达86.52%;初始pH值为1.5~3的条件明显有利于PFOA的脱氟,而初始pH值为1或12的条件不利于PFOA的脱氟;脱氟动力学模型ln(1-φ)=-kobst可以很好地描述脱氟率φ与反应时间t、温度和PS初始浓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酸 过硫酸盐 脱氟 动力学 模型
下载PDF
降雨径流的多重环境效应
3
作者 肖恒 潘伟斌 +1 位作者 陈捷 孙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8期126-133,共8页
为探究地表降雨径流的多重环境效应,选择广州市某校园教学区路面、生活区路面和办公楼屋面3种下垫面对其降雨径流进行监测,分析了微生物量、微生物活性、氮磷以及悬浮颗粒物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下垫面和雨前干期对微生物的影响、径流中... 为探究地表降雨径流的多重环境效应,选择广州市某校园教学区路面、生活区路面和办公楼屋面3种下垫面对其降雨径流进行监测,分析了微生物量、微生物活性、氮磷以及悬浮颗粒物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下垫面和雨前干期对微生物的影响、径流中氮磷营养盐的赋存形态以及污染物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的环境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应针对其特征制定不同的径流控制对策;下垫面和雨前干期是影响降雨径流中微生物的重要因素,屋面径流微生物量与微生物活性的事件平均浓度EMC是路面径流的3.04倍与2.19倍;溶解态氮和颗粒态磷是降雨径流中营养盐的重要输出形态,降雨初期氮磷污染物浓度较高,随降雨时间延长浓度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值;随降雨径流迁移的主要是小于100μm的颗粒物,相关性分析表明TSS与TP、CODcr呈显著正相关,去除悬浮物是控制降雨径流污染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径流 环境效应 微生物 营养盐 颗粒物 屋面雨水
下载PDF
多组分共存体系中正十二烷、菲和苯酚在华南地区土壤土水系统中的分配机制
4
作者 陈捷 潘伟斌 +3 位作者 孙捷 林瑞聪 邢翊佳 梁佳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55-162,共8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同时测定水样中正十二烷、菲和苯酚的方法,研究了石油烃类污染物组分正十二烷、菲和苯酚共存体系在华南地区土壤土水系统中的分配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三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大小为...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同时测定水样中正十二烷、菲和苯酚的方法,研究了石油烃类污染物组分正十二烷、菲和苯酚共存体系在华南地区土壤土水系统中的分配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三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大小为:正十二烷>菲>苯酚。试验浓度范围内,正十二烷和苯酚在土壤中的吸附符合Freundlish吸附模型;菲在土壤中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且正十二烷和菲在土壤中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苯酚在土壤中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土壤对三种污染物的吸附均以化学吸附为主。正十二烷和菲在土壤中的吸附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85。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正十二烷的吸附率大小顺序为:粉(砂)粒>黏粒>细砂粒>粗砂粒,菲的吸附率大小顺序为:粉(砂)粒>细砂粒>黏粒>粗砂粒,苯酚的吸附率大小顺序为:黏粒>粉(砂)粒>细砂粒>粗砂粒。结果表明,研究石油烃类污染物在土水系统中的平衡分配时,应基于各组分的含量、结构与性质的差异进行细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石油烃 分配机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