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王维诗画中的时空境界
1
作者 孙思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1期57-59,共3页
王维作为唐代杰出的文人,其诗画交融的探索实现了诗意时空的开拓与超然境界的构建。从时空表现的视角切入王维诗画,在王维诗歌与其绘画美学观念之间紧密联系的基础之上,分析王维诗画中的时空表现,预设自然性、象征性、宗教性三重维度,... 王维作为唐代杰出的文人,其诗画交融的探索实现了诗意时空的开拓与超然境界的构建。从时空表现的视角切入王维诗画,在王维诗歌与其绘画美学观念之间紧密联系的基础之上,分析王维诗画中的时空表现,预设自然性、象征性、宗教性三重维度,对王维时空观的多层次进行深度探究,进而探讨社会创作现象与佛教思想在王维山水诗画中的介入程度,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诗画 时空 自然:意象 禅宗
下载PDF
含环氧基的氟涂覆剂的制备与应用
2
作者 邢杰慧 罗惠泽 +3 位作者 唐旭东 马驰 齐迎昊 孙思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19,共4页
以不同数均分子量(M_n)的含氟单体和环氧氯丙烷为功能单体合成了3种含环氧基的氟涂覆剂,分别将其喷涂在事先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处理过的钢板上,研究了3种涂覆剂对钢板涂层性能的影响,测试了涂层的水和正十六烷初始接触角、耐摩擦... 以不同数均分子量(M_n)的含氟单体和环氧氯丙烷为功能单体合成了3种含环氧基的氟涂覆剂,分别将其喷涂在事先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处理过的钢板上,研究了3种涂覆剂对钢板涂层性能的影响,测试了涂层的水和正十六烷初始接触角、耐摩擦性能和耐盐性能。结果表明:用M_n为4 000的全氟聚醚醇制备的氟涂覆剂涂层对水和正十六烷初始接触角分别为115.4°,69.8°,负载725 g时,经过钢丝绒循环摩擦1 000次后其接触角仍分别为106.5°,64.3°,具有良好的疏水、疏油性能,耐摩擦性能和耐盐性能,对钢材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聚醚醇 钢板 耐摩擦性能 疏水性能 疏油性能
下载PDF
基于遥感分析渤海湾冬季表层悬浮体浓度变化规律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思 徐继尚 +3 位作者 李广雪 刘雪 乔璐璐 周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8-264,共7页
渤海湾是三面环陆的半封闭浅水海湾,海底泥沙悬浮与输运对海洋工程与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冬季是渤海泥沙输运、海床冲刷和海底灾害的主要发生季节,但冬季观测(特别是连续观测)难度大,观测资料相对缺乏,研究冬季悬浮体分布与输运规律对... 渤海湾是三面环陆的半封闭浅水海湾,海底泥沙悬浮与输运对海洋工程与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冬季是渤海泥沙输运、海床冲刷和海底灾害的主要发生季节,但冬季观测(特别是连续观测)难度大,观测资料相对缺乏,研究冬季悬浮体分布与输运规律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工程维护等具有指导意义,对认识近海物质及能量循环有重要科学价值。本文基于海洋水色卫星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遥感影像资料,对渤海湾冬季悬浮体浓度进行了长达8年监测,提取2011-2017年冬季(11、12、1、2月)悬浮体浓度(Total Suspended Sediment,TSS)月平均数据,对渤海湾冬季悬浮体分布情况及输运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冬季的表层悬浮体浓度分布呈现近岸高离岸低、南岸高北岸低的规律,悬浮体浓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于黄河口附近以及渤海湾南岸一带,该海域冬季TSS在80mg/L以上,最高可达200mg/L;海河口及辽东湾沿岸流区域各存在一个低值区,悬浮体浓度介于0-40mg/L。冬季大风天气对水体扰动剧烈,导致渤海湾海底泥沙再悬浮,风速与悬浮体浓度存在正相关性。同时,冬季渤海湾沿岸流等环流增强,使黄河口再悬浮的沉积物向渤海湾西部和北部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 冬季 悬浮体 遥感技术
下载PDF
雅浦海沟南缘海底表层矿物碎屑粒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康 徐继尚 +4 位作者 李广雪 田举 杨继超 周尚 孙思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57,共12页
对取自雅浦海沟南缘海域的1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矿物碎屑粒度特征和粒度组分分离分析,探讨了矿物碎屑的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矿物碎屑主要粒级是粉砂和黏土。使用粒度组分分离方法,由细到粗共分离出四个组分:M1... 对取自雅浦海沟南缘海域的1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矿物碎屑粒度特征和粒度组分分离分析,探讨了矿物碎屑的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矿物碎屑主要粒级是粉砂和黏土。使用粒度组分分离方法,由细到粗共分离出四个组分:M1、M2、M3和M4,其中M1和M2为风尘物质,遍布整个研究区;M3和M4为火山碎屑和硅质生物碎屑,主要分布在雅浦海沟和西加洛林海槽附近。雅浦海沟和西加洛林海槽内矿物碎屑偏粗,峰态值偏小,分选差,反映物源复杂;西加洛林海盆内矿物碎屑偏细,峰态值偏小,分选较差,物源多样;西加洛林海脊处矿物碎屑最细,峰态值普遍较大,分选好,优势粒级明显,物源相对单一。从海脊、海盆到海槽与海沟,矿物碎屑粒径变粗,分选变差,物源逐渐变得复杂,表明矿物碎屑分布与构造环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矿物碎屑 粒度特征 物源 雅浦海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