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危重烧伤患者感染创面病原菌分布耐药性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菲 李肇蕤 +2 位作者 崔岭峰 薛飒 彦威 《临床研究》 2024年第3期4-7,共4页
目的分析与研究危重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96例危重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创面、静脉血、脓液、痰液等分泌物,另对病原菌感染情况及耐药变化分析。结果96例危重烧伤... 目的分析与研究危重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96例危重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创面、静脉血、脓液、痰液等分泌物,另对病原菌感染情况及耐药变化分析。结果96例危重烧伤患者,其中76例感染病原菌,感染率是79.17%,检出病原菌株215株,主要来源于创面分泌物,占37.67%,其次是静脉血、脓液、痰液、其他、尿液,分别占26.98%、12.56%、8.84%、7.44%、6.51%,并且呈逐年递增趋势,检出率由23.26%上升到45.12%;革兰氏阳性菌1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株占16.28%,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40.00%;共91株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占14.42%,其次是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是8.84%,真菌共13株,占6.05%;MRSA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敏感,并未出现耐药菌株,而对氟喹诺酮类、利福平、庆大霉素抗菌药物耐药率均<20%,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达85.71%;在革兰氏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最高,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呋辛酯、头孢替坦耐药率高,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率低;在大肠埃希菌中,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并呈逐年升高趋势,对头孢呋辛、头孢呋辛酯无耐性。结论危重烧伤患者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出现多重用药,因此,通过定期监测病原菌分布、耐药性迁移能有效控制耐药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创面 烧伤 病原菌 耐药性
下载PDF
莱菔硫烷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和KG1细胞G_(2)/M期阻滞的作用和相关机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凡平 乔彩娟 +5 位作者 彦威 李向阳 黄晓愉 张文芮 王侠 王明永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50-1055,共6页
目的:研究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N)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G_(2)/M期阻滞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SFN作用KG1a和KG1细胞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SFN对KG1a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情... 目的:研究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N)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G_(2)/M期阻滞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SFN作用KG1a和KG1细胞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SFN对KG1a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P53、P21、CDC2、CyclinB1的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53、CDC2、P-CDC2和CyclinB1的蛋白表达。结果:经SFN作用48 h后,KG1a和KG1细胞的G_(2)/M期细胞明显增多,当SFN浓度为8μmol/L时,KG1a细胞在G_(2)/M期从11.9%上升至54.0%,KG1细胞从18.5%上升至83.3%(P <0.001)。SFN作用KG1a细胞后,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P53信号通路。热图结果显示,P53和P21基因表达上调,CDC2基因表达下调。KG1a和KG1细胞经SFN作用后,p53和P21的mRNA水平均出现上调(P <0.05或P <0.01)。随着SFN剂量的上升,CDC2的mRNA水平呈下调趋势,当SFN为8μmol/L时,CDC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经SFN作用KG1a和KG1后,p53的蛋白水平出现上调,SFN 8和12μmol/L浓度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细胞经SFN作用后CDC2的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呈浓度依赖趋势(r=0.9482和r=0.8977),SFN8和12μmol/L浓度组CDC2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P-CDC2蛋白表达水平上调。CyclinB1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一致,变化不明显。结论:SFN可能通过激活P53信号通路,进一步抑制CDC2表达和CDC2/CyclinB1复合物的活性,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和KG1细胞阻滞在G_(2)/M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菔硫烷 白血病细胞 细胞周期 G_(2)/M期
下载PDF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对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自噬的调节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婧文 李志欣 +6 位作者 彦威 任智宏 黄晓愉 王凡平 张伟 于莉莉 王明永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70-279,共10页
目的研究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对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自噬的调节及其机制,为靶向自噬在固有免疫上预防肥胖及相关病理改变提供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进行诱导分化。油红O染色分析细胞分... 目的研究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对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自噬的调节及其机制,为靶向自噬在固有免疫上预防肥胖及相关病理改变提供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进行诱导分化。油红O染色分析细胞分化成熟及脂滴积累情况,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MBL(0、1、5、10μg/ml)对不同分化阶段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MBL(10μg/ml)对不同分化阶段细胞自噬关键因子LC3B、Beclin1和p62蛋白的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MBL干预下脂滴蓄积的改变,Western blot、qRT-PCR检测不同浓度MBL干预下自噬关键因子蛋白质及mRNA表达水平,基于自噬性降解的自噬流分析来进一步说明自噬活性,Western blot分析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分子的表达及磷酸化。结果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经过10 d诱导的3T3-L1前脂肪细胞可达到完全分化状态;CCK-8结果表明实验组各浓度MBL(1~10μg/ml)对不同分化阶段细胞增殖无影响;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发现在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MBL处理组自噬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增强,并呈一定浓度依赖关系;油红O染色显示不同分化阶段脂肪细胞内脂滴在MBL干预下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MBL通过增加自噬体的合成增强脂肪细胞自噬活性;并且在MBL干预下,AMPK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上调,mTOR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下调,同样呈现浓度依赖关系。结论MBL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加快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自噬进程,降低脂质积累,为治疗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疾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功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3T3-L1细胞 自噬 AMPK/mTOR 成脂分化
原文传递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对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调节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泳慧 杨婧文 +6 位作者 李志欣 彦威 杨易孟 张伟 王凡平 于莉莉 王明永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目的研究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对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调节及其机制。方法体外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同时给予不同浓度的MBL(0、1、10、20μg/ml)干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油红O染色... 目的研究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对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调节及其机制。方法体外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同时给予不同浓度的MBL(0、1、10、20μg/ml)干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油红O染色和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测定法分析脂质积累情况。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相关因子PPARγ及C/EBPα的蛋白质及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分析脂肪合成调控信号分子Akt的表达及磷酸化。结果实验组各浓度MBL(0、1、10、20μg/ml)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都无影响。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3 d,甘油三酯检测发现MBL处理组细胞内甘油三酯水平下降,并呈剂量依赖关系;油红O染色结果进一步显示,MBL处理组的脂滴数量显著减少,吸光度值也显著降低,同样呈现浓度依赖关系。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结果证实,MBL处理组PPARγ和C/EBPα的蛋白质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呈剂量依赖性。在MBL干预下,Akt的磷酸化水平也明显下调。结论MBL通过Akt信号通路调控3T3-L1前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3T3-L1前脂肪细胞 AKT 成脂分化
原文传递
具有等级结构的富骨架缺陷UiO-66膜用于高效烟气和丁烷异构体分离
5
作者 彦威 闫加辉 +3 位作者 蒋杰 巫明明 夏婷 刘毅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4期2174-2178,共5页
Membrane technology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recent decades,primarily due to its attributes of high separation efficiency,low energy consumption,compact footprint,and affordable capital costs[1].Metal-orga... Membrane technology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recent decades,primarily due to its attributes of high separation efficiency,low energy consumption,compact footprint,and affordable capital costs[1].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a class of highly porous crystalline materials with ordered porous topology and tunable chemical functionality,has demonstrated great potential as superb membrane candidate[2].Nonetheless,the trade-off between permeability and selectivity still rem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构体分离 POROUS SEPAR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