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向世界讲好中国生态美学故事
1
作者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4期116-123,共8页
程相占英文新著Ecoaesthetics and Ecosophy in China(《中国生态美学与生态智慧》)详细阐述了中国生态美学的发展脉络和基本问题。该书立足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语境,以宏观的视野搭构一个清晰明了又与时俱进的当代生态美学框架。该书... 程相占英文新著Ecoaesthetics and Ecosophy in China(《中国生态美学与生态智慧》)详细阐述了中国生态美学的发展脉络和基本问题。该书立足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语境,以宏观的视野搭构一个清晰明了又与时俱进的当代生态美学框架。该书在探讨古今中外生态伦理的基础上,观照实际生活,从中国传统生生哲学中提取思想资源,旨在将倡导生态人文主义观的中国生态美学与生态智慧推向世界,为国际生态美学的发展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美学 中国生态智慧 生态整体主义 生生美学 程相占
下载PDF
央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新风向——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西部广播电视》 2020年第24期128-130,共3页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更好地适应受众审美需求,各大卫视积极探索综艺节目的发展新出路。以央视为主阵地,近年来,央视融合新媒体技术,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基础,以讲好新时代主旋律为目标,在文化类节目的制作和传播策略上开足马力,力求在节...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更好地适应受众审美需求,各大卫视积极探索综艺节目的发展新出路。以央视为主阵地,近年来,央视融合新媒体技术,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基础,以讲好新时代主旋律为目标,在文化类节目的制作和传播策略上开足马力,力求在节目内容和节目模式上多维度拓展,精心策划出一系列高质量的文化类节目,为当下电视综艺节目注入一股文化清流。本文以央视文化类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为例,探析央视文化类节目的荧屏创新与传播策略,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期对当下文化类节目的创作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类节目 多重叙事 传播策略
下载PDF
UGC模式下移动音频产品的生产与传播分析——以喜马拉雅FM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视听》 2021年第9期180-181,共2页
数字时代的到来引发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自2011年起,各大音频分享平台持续发力,本着差异化竞争的原则,探索出适应各自发展道路的制作模式。在多重有利因素的驱动下,"耳朵经济"蓬勃发展。本文以喜马拉雅FM为例,运用使用与满... 数字时代的到来引发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自2011年起,各大音频分享平台持续发力,本着差异化竞争的原则,探索出适应各自发展道路的制作模式。在多重有利因素的驱动下,"耳朵经济"蓬勃发展。本文以喜马拉雅FM为例,运用使用与满足、认知盈余等理论,对UGC模式下移动音频产品的生产与传播特性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频分享平台 喜马拉雅FM UGC模式 传播策略
下载PDF
从儒侠塑造看徐克的武侠江湖 被引量:2
4
作者 《西部广播电视》 2021年第14期119-121,共3页
徐克作为我国香港地区新武侠电影的领军人物,其影片往往剑走偏锋,求新求变,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武侠人物形象。徐克擅长将中国的侠文化与影视作品相结合,通过武侠电影的重构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侠客思想相互贯通。徐克赋予武侠电影以新... 徐克作为我国香港地区新武侠电影的领军人物,其影片往往剑走偏锋,求新求变,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武侠人物形象。徐克擅长将中国的侠文化与影视作品相结合,通过武侠电影的重构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侠客思想相互贯通。徐克赋予武侠电影以新的审美意蕴。观看徐克武侠电影,能够让人们重新审视侠客江湖,体会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克 新武侠电影 儒侠关系
下载PDF
从《中国奇谭》看中国动画的人民美学路径 被引量:1
5
作者 曹成竹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7-90,共4页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2023年初推出的《中国奇谭》,植根于中国民间文化土壤,紧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通过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现实与虚构、乡愁与未来的多维叙事和抒情,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探索人民美学的实践路径。本文认为,《中国奇...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2023年初推出的《中国奇谭》,植根于中国民间文化土壤,紧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通过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现实与虚构、乡愁与未来的多维叙事和抒情,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探索人民美学的实践路径。本文认为,《中国奇谭》中的人民美学观,是在遵循人民审美主体性的情动逻辑、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诗性景观、依托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与接受三个层面上展开的。从人民美学视角对这一问题展开解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艺的人民性以及讲好中国故事等理论观念,也能为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创新提供有益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动画 《中国奇谭》 人民美学 情动逻辑 诗性叙事
原文传递
数字时代UGC音频风格化生产的创新策略与提升路径——以喜马拉雅为例
6
作者 《现代视听》 2023年第7期43-47,共5页
消费语境下,UGC音频的风格化创作机制是对“受众本位”消费理念的现实反映,风格多元的产品类型拓宽了网络音频生态的呈现形式,在拉近传受距离、促进数字经济增长的同时,亦推动数字听觉艺术走向文化研究的新层面。与此同时,数字音频风格... 消费语境下,UGC音频的风格化创作机制是对“受众本位”消费理念的现实反映,风格多元的产品类型拓宽了网络音频生态的呈现形式,在拉近传受距离、促进数字经济增长的同时,亦推动数字听觉艺术走向文化研究的新层面。与此同时,数字音频风格创生出现了内容同质化、媚俗化与风格不均衡等弊病。为此,UGC音频应自觉遵守风格创新规则,规范风格生成机制,推动营造风清气正的传媒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C音频 传媒生态 风格形塑 听觉文化
下载PDF
作为审美资本的听觉景观——UGC播音产品风格化生产问题研究
7
作者 《艺苑》 2023年第4期33-40,共8页
消费时代UGC播音产品的风格化生产打破原先审美与资本的对立关系,品味与经济相媾和,以“自下而上”的制作理念推动受众参与到产品风格创作的全过程,让受众在“反客为主”的新型拟态环境里消费着自己的品味,再让品味反过来刺激着消费。当... 消费时代UGC播音产品的风格化生产打破原先审美与资本的对立关系,品味与经济相媾和,以“自下而上”的制作理念推动受众参与到产品风格创作的全过程,让受众在“反客为主”的新型拟态环境里消费着自己的品味,再让品味反过来刺激着消费。当前,强调直观性、浅表性消费的视觉商品渐有过度化趋势,注重感性解放与深度思考的UGC播音产品以更加“柔性”的方式变革着消费主体的“审美-想象”机制,产品风格的平权化生产满足了受众的多元需求,推动着数字虚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警惕因审美泛滥化、品味大众化可能带来的审美资本旧病复发的潜在风险,从生产者与消费者双重层面引导审美的正向作用,从而避免陷入唯利己主义的消费桎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C播音产品 听觉景观 审美资本 消费社会 媒介生态
下载PDF
歌谣的叙事功能:蒙古族题材电影《黑骏马》的听觉美学观
8
作者 《视听》 2021年第10期53-54,共2页
中国民间歌谣运用起兴、联响等形式技巧对影视语言的传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独特的叙事美学观。蒙古族电影《黑骏马》中反复出现的古歌谣《钢嘎哈啦》,不仅发挥着有声语言符号在影视作品中的艺术渲染作用,更承载着故事叙事的起承... 中国民间歌谣运用起兴、联响等形式技巧对影视语言的传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独特的叙事美学观。蒙古族电影《黑骏马》中反复出现的古歌谣《钢嘎哈啦》,不仅发挥着有声语言符号在影视作品中的艺术渲染作用,更承载着故事叙事的起承转合。歌谣这一叙事功能从形式和内容上充实和发展了电影的镜头语言,更推动了影视艺术作品中当代听觉审美研究向内涵式、纵深化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骏马》 歌谣 听觉美学 乡土文化
下载PDF
审美移情:UGC播音产品创作的美学追求--以喜马拉雅FM为例
9
作者 《现代视听》 2021年第7期43-46,共4页
利普斯认为美是事物的价值,强调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客体所呈现出的生机、生命源自主体的情感融入。人们在进行艺术欣赏时,往往会根据个体感受将情绪投射于欣赏对象,从而使原本无生命的产品具有人的生命体征。万物智联时代,“耳朵经济”... 利普斯认为美是事物的价值,强调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客体所呈现出的生机、生命源自主体的情感融入。人们在进行艺术欣赏时,往往会根据个体感受将情绪投射于欣赏对象,从而使原本无生命的产品具有人的生命体征。万物智联时代,“耳朵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听觉美学复兴,移动音频平台的UGC播音产品本着风格化运作的特点,把握新时代受众的审美诉求,创作出一系列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艺术产品,以塑造UGC播音产品声音创作的美学形象引领音频产业更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移情 听觉美学 UGC 受众
下载PDF
技术赋能时代听觉文艺实践的召唤结构研究
10
作者 《新媒体研究》 2021年第19期111-113,共3页
当代听觉文艺实践集中呈现出"人本至上"的演变趋势,不仅包含从审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于作品的传播环境、地区性审美特征及二者对文化持有者的影响的关注,更体现出听觉艺术作品对受众这一审美主体欣赏体验的重视。技术的演进... 当代听觉文艺实践集中呈现出"人本至上"的演变趋势,不仅包含从审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于作品的传播环境、地区性审美特征及二者对文化持有者的影响的关注,更体现出听觉艺术作品对受众这一审美主体欣赏体验的重视。技术的演进改变了以往传者或文本本位的人际交往理念,伊瑟尔的"召唤结构"为新媒体时代听觉艺术作品的接受美学性提供了理论阐释。召唤结构不仅是推动听觉作品迈向受众本位、消解传统听觉审美"形而上质"的助燃剂,更是在新型审美场域下对传者、文本与受众互动关系的再审视,表征着转型时期受众对听觉文艺美学塑形的诉求,从理论立场及文化接受方面催促着当代听觉文化产品的审美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听觉审美 召唤结构 审美人类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