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油田某区西部地面冷输井影响生产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内江科技》 2013年第4期28-29,共2页
2009年某油田地面集输工艺开始采用单管冷输工艺流程,取代了双管掺水工艺流程,为地面建设节省投资的同时,也简化了地面集输工艺。大庆油田某区西部经过3年的运行已经成功投产单管冷输井488口,但由于大庆油田冬季温度低、新工艺配套技术... 2009年某油田地面集输工艺开始采用单管冷输工艺流程,取代了双管掺水工艺流程,为地面建设节省投资的同时,也简化了地面集输工艺。大庆油田某区西部经过3年的运行已经成功投产单管冷输井488口,但由于大庆油田冬季温度低、新工艺配套技术不成熟等因素影响,造成单管冷输井在前期投产时遇到诸多问题,如易冻堵、回压高等影响油井时率。本文针对单管冷输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了冷输井的正常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单管冷输 堵井 回压
下载PDF
文化认同视角下无锡市特色田园乡村公共空间研究
2
作者 《艺术科技》 2024年第2期215-217,共3页
目的: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现有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的问题提供实证参考和数据支撑。方法:文章以无锡特色田园乡村为研究对象,基于文化认同的研究视角,对产业导向型、生态导向型、文化导向型这三种类型的无锡特色田园乡村进行实地调研... 目的: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现有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的问题提供实证参考和数据支撑。方法:文章以无锡特色田园乡村为研究对象,基于文化认同的研究视角,对产业导向型、生态导向型、文化导向型这三种类型的无锡特色田园乡村进行实地调研,总结无锡特色田园乡村公共空间的布局及特点,结合文化场景评估维度分析无锡特色田园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及不足之处。结果:调研发现,目前无锡特色田园乡村公共空间存在公共空间内容及特色趋同、公共空间参与率低、公共空间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缺失及文化功能衰弱等问题。结论:不同类型的乡村在公共空间中表达当地特色文化的方式各异。文化导向型村庄手段丰富,如墙绘、建设纪念馆等。产业导向型和生态导向型村庄由于文化资源较为单一,表达方式简单,因此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度较低。综合而言,文化导向型村庄在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表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其他类型的村庄需要在丰富文化资源和创新表达方式方面加以改进,以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公共空间 文化认同 特色田园乡村
下载PDF
韧性视角下应急避难场所防灾减灾能力综合评价:以温州市瓯海区为例
3
作者 朱安峰 范秀芳 +2 位作者 杜温瑞 徐刚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230,共8页
为进一步提高应急避难场所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基础作用,基于韧性视角,从场所安全性、管理规范性、交通可达性、服务保障性、重建恢复性5个维度,构建多维度的应急避难场所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地理信息系统(G... 为进一步提高应急避难场所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基础作用,基于韧性视角,从场所安全性、管理规范性、交通可达性、服务保障性、重建恢复性5个维度,构建多维度的应急避难场所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以温州市瓯海区为例,根据其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和开源数据,综合评估该区应急避难场所防灾减灾能力,验证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构建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能够分析评估应急避难场所防灾减灾能力,可找出应急避难场所的薄弱指标,为管理者提供优化提升的方向。实例分析中,瓯海区低韧性的应急避难场所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且村级应急避难场所韧性较低,符合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 应急避难场所 防灾减灾能力 综合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4
作者 常清青 何洪林 +4 位作者 牛忠恩 任小丽 张黎 朱晓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90-502,共13页
森林土壤水分作为物质与能量循环的载体影响林木生长与发育,并通过影响水分在陆气之间的循环与分配影响区域气候。基于我国不同气候带的9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的长期观测数据,探究了2005—2016年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的空... 森林土壤水分作为物质与能量循环的载体影响林木生长与发育,并通过影响水分在陆气之间的循环与分配影响区域气候。基于我国不同气候带的9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的长期观测数据,探究了2005—2016年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异及其时间动态,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其时空分异的环境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9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分多年均值介于12.45%—36.30%之间,空间上呈现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土壤水分较高,暖温带土壤水分较低的分布特征。降水蒸散差(降水与蒸散的差值)可以解释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空间分异的62%(P<0.05);(2)我国北部与东部季风区森林区域土壤水分呈上升趋势,降水上升是主因,其中暖温带北京、南亚热带鼎湖山与鹤山森林土壤水分上升趋势显著,增幅分别为0.67%/a、1.72%/a与0.69%/a;西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该趋势由降水下降与蒸散上升共同导致,其中中亚热带贡嘎山及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水分下降趋势显著,降幅分别为-1.77%/a与-0.94%/a;土壤水分时间分异与降水蒸散差的相关性最高(R=0.59,P<0.01);(3)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春季土壤水分变化主导了年际变化,土壤水分上升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年际变化则是由秋、冬季主导。(4)与ERA-interim土壤水分再分析数据比较得出,两者在空间格局与变化趋势上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ERN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反映了无人为干扰的自然条件下森林土壤-植被-气候之间的反馈作用,可为基于模型的土壤水分研究提供长时序的验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 时间动态 空间分异 降水蒸散差
下载PDF
1998—2017年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潜在蒸散的变化趋势及成因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黎 +4 位作者 任小丽 何洪林 吕妍 牛忠恩 常清青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20-932,共13页
潜在蒸散(PET)是计算实际蒸散、评价区域干湿状况和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关键因子。本文基于1998—2017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分别采用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两种方法计算各... 潜在蒸散(PET)是计算实际蒸散、评价区域干湿状况和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关键因子。本文基于1998—2017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分别采用Penman-Monteith和Priestley-Taylor两种方法计算各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蒸散(PETPM和PETPT),分析近20年潜在蒸散年总量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并量化了基于邻近国家气象站观测数据计算的PETCMA偏差。两种方法均表明,近20年来7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蒸散呈下降趋势。风速是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和鹤山亚热带人工常绿阔叶林潜在蒸散变化的主导因子,而净辐射主导了其他9个森林的潜在蒸散变化。PETCMA年总量较PETPM偏高,主要是由于国家气象站下垫面的气温、风速和净辐射均高于森林定位研究站,而相对湿度偏低。北部和东部森林邻近气象站的风速和净辐射变化趋势偏高,导致PETCMA变化趋势偏高,而其他森林邻近气象站PETCMA变化趋势偏低主要源自相对湿度变化趋势偏高和净辐射变化趋势偏低。研究可为认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潜在蒸散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 森林生态系统 变化趋势 气象因子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Penman-Monteith方法 Priestley-Taylor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