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6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皮酚的主要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8
1
作者 言才 沈玉先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79-582,共4页
关键词 丹皮酚 药理活性
下载PDF
丹皮酚对HepA荷瘤小鼠免疫调节和抑瘤作用研究 被引量:65
2
作者 沈玉先 +3 位作者 张玲玲 周爱武 魏伟 徐叔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0-162,共3页
目的 研究丹皮酚 ( paeonol)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移植性肝癌HepA肿瘤模型 ,观察丹皮酚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 2及TNF α含量 ,同时观察丹皮酚对小鼠脾细胞产生IL 2及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 目的 研究丹皮酚 ( paeonol)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移植性肝癌HepA肿瘤模型 ,观察丹皮酚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 2及TNF α含量 ,同时观察丹皮酚对小鼠脾细胞产生IL 2及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 α的影响。结果 丹皮酚对小鼠Hep A肿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对IL 2及TNF α的生成有促进作用。结论 丹皮酚可能通过促进IL 2及T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调节 丹皮酚 抗肿瘤作用 TNF-α IL-2
下载PDF
青海云杉硬枝扦插的激素、年龄和位置效应研究 被引量:71
3
作者 王军辉 张建 +4 位作者 张守攻 许洋 杨红旗 张金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5-71,共7页
为了解青海云杉插穗生根的外在因素和内在生理生化基础,采用网袋容器和自动间歇喷雾扦插繁殖技术,系统研究了青海云杉插穗母株年龄、部位、类型及激素处理等对插穗生根的影响,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插穗类型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 为了解青海云杉插穗生根的外在因素和内在生理生化基础,采用网袋容器和自动间歇喷雾扦插繁殖技术,系统研究了青海云杉插穗母株年龄、部位、类型及激素处理等对插穗生根的影响,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插穗类型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3)、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异戊烯基腺嘌呤(IPA)、酚类化合物和糖类的含量。结果表明,以7年生母株枝条作穗条扦插繁殖效果最佳;一级侧枝的生根情况优于二级侧枝和顶枝穗条,树冠下部穗条生根优于上部枝条;激素处理能显著提高硬枝插穗的生根率,其中以IBA 200 m g/kg处理3 h的生根效果最好;邻苯二酸和儿茶酸2种酚类化合物可能对生根有抑制作用;枝条和针叶中三糖含量随母株年龄增加而增大,而葡萄糖含量却呈下降趋势;高含量的Z和ZR均有利于插条生根,IAA对生根无促进作用,IPA对插条生根可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单一的某种激素对青海云杉插穗生根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 硬枝扦插 激素效应 年龄效应 位置效应
下载PDF
丹皮酚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 被引量:56
4
作者 沈玉先 +3 位作者 张玲玲 王华 魏伟 徐叔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183-185,共3页
目的 研究丹皮酚在体外的细胞毒作用和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 噻唑兰 (MTT)体外试验法和灌胃给药体内抗肿瘤试验。结果 丹皮酚对体外培养的人红白血病细胞K52 6、人乳腺癌基因细胞T6-17和肝癌细胞BEL 74 0 4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0 )依... 目的 研究丹皮酚在体外的细胞毒作用和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 噻唑兰 (MTT)体外试验法和灌胃给药体内抗肿瘤试验。结果 丹皮酚对体外培养的人红白血病细胞K52 6、人乳腺癌基因细胞T6-17和肝癌细胞BEL 74 0 4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0 )依次为 2 5 38mg/L、10 81mg/L和 93 39mg/L。体内灌胃给予丹皮酚 5 0mg/kg·d-1、2 0 0mg/kg·d-1和 80 0mg/kg·d-1ig× 14d对小鼠肿瘤HepA的抑制率分别为 39 2 6 %~ 4 2 5 5 %、4 9 6 9%~ 5 5 32 %和 6 4 4 2~72 6 4 % ,P <0 0 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丹皮酚在体外有细胞毒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皮酚 抗肿瘤作用 药理学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腔内应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和/或顺铂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全国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72
5
作者 秦叔逵 杨柳青 +12 位作者 梁军 程颖 谭清和 毕经旺 王理伟 胡冰 石建华 白玉贤 陶敏 郭伟剑 鲁冰 张贺龙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目的观察和确证腔内应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恩度)和/或顺铂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全国14家大型医院肿瘤中心开展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的Ⅲ期临床研究(Clinical Trials.... 目的观察和确证腔内应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恩度)和/或顺铂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全国14家大型医院肿瘤中心开展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的Ⅲ期临床研究(Clinical Trials.gov注册号:NCT01327235)。入选中等量以上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A组(恩度单药组)、B组(顺铂单药组)和C组(恩度联合顺铂组)。3组均在充分穿刺抽液或引流后给药。A组腔内注射恩度,45 mg/次(胸腔)或60mg/次(腹腔);B组腔内注射顺铂,40 mg/次;C组为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剂量相同;3组给药时间均为d1、d4、d7,连用3次为1个疗程。参照WHO标准,严密观察客观缓解率(ORR)、疾病进展时间(TTP)、生活质量(QOL)以及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并评价安全性。结果全分析集(FAS)共纳入317例,其中A组105例,B组104例,C组108例;符合方案集(PPS)共纳入275例,其中A组98例,B组89例,C组88例。FAS和PPS分别有298例和273例可评价疗效。FAS中A、B、C3组的ORR分别为48.51%、46.39%和63.00%(P=0.0373),两两比较,C组较A、B组高(P=0.0189)。其中,既往无腔内治疗、胸腔积液、女性、无全身化疗、积液初治、充分引流、血性积液以及非胃癌来源的患者,应用恩度具有更好的ORR(P<0.05或P<0.01)。对于血性积液,A、C组ORR分别为71.05%和80.00%,均显著优于B组的45.16%(P=0.0090);其中,对于血性胸腔积液,A、C组ORR分别为71.42%和88.88%,均显著优于B组的40.00%(P=0.0013)。A、B、C组的中位TTP分别为68.869天、44.951天和69.030天(P=0.0121);两两比较,A、C组的中位TTP均长于B组(P=0.0240,P=0.0046)。第3次和第6次用药后,A组QOL评分和KPS评分获得改善人群的比例均显著高于B、C组(P<0.05或P<0.01)。安全性方面,317例均进入安全分析集分析。A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005),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66)。结论采用恩度腔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胸腔积液 恶性腹腔积液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恩度) 顺铂 治疗 腔内应用
下载PDF
细胞自噬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70
6
作者 马泰 李家斌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4-209,共6页
细胞自噬的研究是目前生物医学领域热点之一,广泛参与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目前普遍采用的自噬检测方法包括电镜、免疫荧光、蛋白质印迹等方法检测自噬体及其标志蛋白.研究的深入对自噬的检测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噬功能障碍包括自... 细胞自噬的研究是目前生物医学领域热点之一,广泛参与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目前普遍采用的自噬检测方法包括电镜、免疫荧光、蛋白质印迹等方法检测自噬体及其标志蛋白.研究的深入对自噬的检测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噬功能障碍包括自噬体形成和降解障碍,因此,准确全面地评估自噬不仅包括自噬体的检测,还包括动态观察整个自噬性降解的过程是否顺畅(即自噬潮分析).另外,通过药物或基因干预技术来人为地调控自噬以观察其在体内体外模型中的作用也是自噬分析的重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方法单独应用均不能作为自噬的依据,对任何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解释时必须慎重,特别是不能将自噬体的增多减少或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高低等同于自噬的增强或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自噬 自噬体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自噬潮 检测方法
下载PDF
“过劳死”的比较法思考 被引量:41
7
作者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过劳死"现象再次见诸报端,"过劳死"现象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文化和法律规则层面的问题,受哈特理论之启发——法律作为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的结合,立于比较法视野,将中、日、美三国事关过劳死的工作时间与加班规... "过劳死"现象再次见诸报端,"过劳死"现象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文化和法律规则层面的问题,受哈特理论之启发——法律作为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的结合,立于比较法视野,将中、日、美三国事关过劳死的工作时间与加班规制、劳工损害赔偿制度等进行比较分析,反思中国规制过劳死的初级规则层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因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劳死 工作时间与加班 工伤
原文传递
一种新型微生物除臭剂的垃圾除臭实验 被引量:35
8
作者 罗永华 邓穗儿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25,共3页
从广州市李坑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具明显除臭效果的4株菌,根据垃圾恶臭的主要成分研制了微生物除臭菌剂。该微生物除臭剂对氨气、硫化氢、总烃、臭气浓度、细菌总数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3.3%、80.7%、62.5%、86.8%、87.0%,... 从广州市李坑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具明显除臭效果的4株菌,根据垃圾恶臭的主要成分研制了微生物除臭菌剂。该微生物除臭剂对氨气、硫化氢、总烃、臭气浓度、细菌总数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3.3%、80.7%、62.5%、86.8%、87.0%,应用在广州的棠下、员村环卫站的垃圾转运、压缩的处理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除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除臭剂 除臭效果 生活垃圾 垃圾处理
下载PDF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层分析 被引量:36
9
作者 潘丽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0-274,共5页
目的结直肠癌的现代治疗改善了患者的长期生存与预后,根治性切除术为结直肠癌治疗的基石,但仍有>30%的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至今为止,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术后随访策略仍存在广泛争议。本研究探讨影响结... 目的结直肠癌的现代治疗改善了患者的长期生存与预后,根治性切除术为结直肠癌治疗的基石,但仍有>30%的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至今为止,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及术后随访策略仍存在广泛争议。本研究探讨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危险因素分层,阐明危险因素分层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随访监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6-01-2017-02-3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70例Ⅰ~Ⅲ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将影响无复发生存时间(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数目进行分层,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70例患者的复发高峰时间位于术后10~12个月,中位RFS为1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TNM分期、分化程度、病理类型、淋巴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率及癌结节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后RFS,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RF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淋巴血管侵犯(RR=1.800,95%CI为1.172~2.764,P=0.007)及癌结节(RR=1.636,95%CI为1.069~2.503,P=0.023)。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结果表明,具有0、1和2个危险因素患者的中位RFS分别为17、10和6个月,P<0.001。危险因素数目越多,其RFS越短。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RFS与是否有淋巴血管侵犯及癌结节有关。术后随访策略可以根据目前推荐的随访方案,结合危险因素分层并加以修改,以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复发 危险分层 随访
原文传递
丹皮酚在体外对4种肿瘤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 被引量:29
10
作者 王华 +1 位作者 沈玉先 徐叔云 《安徽医药》 CAS 2004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 探讨丹皮酚在体外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丹皮酚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丹皮酚在 7 81~ 2 5 0mg·L-1 剂量下对体外培养的人红白血病细胞系K562 、乳腺癌基因细胞系T61 7、肝癌细胞... 目的 探讨丹皮酚在体外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丹皮酚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丹皮酚在 7 81~ 2 5 0mg·L-1 剂量下对体外培养的人红白血病细胞系K562 、乳腺癌基因细胞系T61 7、肝癌细胞系Bel 74 0 4及宫颈癌细胞系HeLa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药物浓度越高 ,抑制作用越强 ,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对不同的细胞系抑制作用不同 ,其IC50 值分别为 :30 83(K562 )、1 3 4 4 (T6~ 1 7)、6 9 89(Bel 74 0 4 )及 93 91mg·L-1 (HeLa)。以丹皮酚 1 2 5及2 5 0mg·L-1 分别作用于以上细胞 ,于 2 4、4 8、72及 96h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 ,发现丹皮酚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 ,作用时间越长 ,抑制作用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皮酚 体外 肿瘤细胞株 增殖抑制作用 抗肿瘤作用
下载PDF
辽宁朝阳辽赵氏族墓 被引量:33
11
作者 邓宝学 李宇峰 《文物》 1983年第9期30-38,共9页
卢龙赵氏,唐朝以来就颇为知名。自五代及辽初的赵思温始,更是家世显赫,成为辽代汉族"勋阀富盛"的韩、刘、马、赵四姓之一,历金、元而不衰。赵氏家族的一支,辽时久居建州(今朝阳县境内),死后即葬于建州附近。 1972、1977、1979... 卢龙赵氏,唐朝以来就颇为知名。自五代及辽初的赵思温始,更是家世显赫,成为辽代汉族"勋阀富盛"的韩、刘、马、赵四姓之一,历金、元而不衰。赵氏家族的一支,辽时久居建州(今朝阳县境内),死后即葬于建州附近。 1972、1977、1979年,在辽宁朝阳县先后发现三座辽代赵氏墓葬,即商家沟1号墓、赵匡禹墓、赵为干墓(图一)。据志文所载,赵为干是赵匡禹第五子,三墓墓主皆为卢龙赵思温的后裔。这一发现,对于我们研究卢龙赵氏族系,以及辽墓断代、分期等问题,都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朝阳县 墓志 辽代 氏族 石棺 赵氏家族 辽墓 白瓷 墓葬 底径
原文传递
乳腺癌钼靶X线表现与雌激素受体表达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马捷 左敏 +3 位作者 王晓玫 徐坚民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钼靶X线表现与雌激素受体(ER)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80例乳腺癌患者X线征象中钙化、毛刺、结构紊乱、病变密度增高、边缘浸润及是否同时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症与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ER表达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80... 目的:探讨乳腺癌钼靶X线表现与雌激素受体(ER)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80例乳腺癌患者X线征象中钙化、毛刺、结构紊乱、病变密度增高、边缘浸润及是否同时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症与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ER表达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80例乳腺癌患者中,有钙化者98例,占54.4%;出现毛刺征75例,占41.7%;结构紊乱72例,占40%;病变区表现为高密度90例,占50%;有边缘浸润者96例,占53.5%;乳腺癌同时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症91例,占50.6%。ER表达阳性100例,占55.6%。毛刺征、边缘浸润征组及同时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症者ER阳性表达率高;结构紊乱、病变区高密度ER阳性表达率低,钙化征与ER表达无关。结论:乳腺癌钼靶X线征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ER表达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钼靶X线 雌激索受体
下载PDF
双歧杆菌联合化疗对胃癌患者肠道菌群及临床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34
13
作者 郑家雷 莫缓缓 +3 位作者 杨杨 苏方 方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133-2137,共5页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对胃癌化疗患者肠道菌群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进展期胃癌化疗患者,对照组42例患者予以FOLFOX6方案化疗,观察组40例患者使用对照组同样化疗加申信宜(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至化疗结束。对两组患者化疗前...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对胃癌化疗患者肠道菌群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进展期胃癌化疗患者,对照组42例患者予以FOLFOX6方案化疗,观察组40例患者使用对照组同样化疗加申信宜(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至化疗结束。对两组患者化疗前后大便目标菌群进行定量分析;以及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的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结果化疗后观察组胃癌患者粪便中双歧、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葡萄球菌及拟杆菌数量明显降低(P<0.05)。化疗后观察组胃癌化疗有效率(42.5%)与对照组(3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胃癌患者腹胀、食欲减退、腹泻及便秘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减低(P<0.05),且肝功能损害、前白蛋白减少及大便隐血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减低(P<0.05)。化疗后观察组胃癌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营养评估得分及营养不良的发生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双歧杆菌可纠正胃癌患者化疗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并改善化疗所致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及营养不良,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化疗 双歧杆菌 不良反应 营养状况
下载PDF
PD-L1和P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4
14
作者 吴圣 邵婧怡 +2 位作者 王芳 范璐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1-825,共5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51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及其对应的74例转移淋巴结标本,以及20例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51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及其对应的74例转移淋巴结标本,以及20例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中PD-L1和PD-1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关系。结果 PD-L1和PD-1在胃癌细胞及癌间质淋巴细胞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升高,阳性率分别为60.93%和38.41%;癌旁组织不表达PDL1和PD-1;在转移淋巴结的表达与对应肿瘤组织一致,一致率分别为82.43%和87.84%。胃癌组织PD-L1和PD-1表达不相关。PD-L1表达与p TNM分期、浸润层面、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脉管癌栓相关(P<0.05),PD-1与各临床指标不相关。结论 PD-L1和PD-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PD-L1可能成为预测胃癌进展和预后的新分子标志物,阻断PD-L1/PD-1信号通路有望成为胃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PD-L1 PD-1 免疫逃逸
下载PDF
辽宁朝阳发现北燕、北魏墓 被引量:31
15
作者 徐基 《考古》 1985年第10期915-929,968,共16页
1973年3月至1978年9月,我们配合基建施工,在朝阳市及其附近,先后清理了石室墓4座,砖室墓2座。简报于下:一、北燕石室墓石室墓4座,都是在长方形土圹内砌成的石椁(室)墓,椁室平面多呈长方梯形,前宽后窄。所用石材经过加工处理,有的以大石... 1973年3月至1978年9月,我们配合基建施工,在朝阳市及其附近,先后清理了石室墓4座,砖室墓2座。简报于下:一、北燕石室墓石室墓4座,都是在长方形土圹内砌成的石椁(室)墓,椁室平面多呈长方梯形,前宽后窄。所用石材经过加工处理,有的以大石板立筑,有的用石块垒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室墓 北魏 砖室墓 北燕 壁画内容 墓葬形制 出土器物 鲜卑族 朝阳市 随葬品
原文传递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Ⅳ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32
16
作者 江泽飞 许凤锐 +31 位作者 樊菁 李宝江 高晋南 胡继卫 王晓稼 张永强 王建红 粟飞 刘强 刘荫华 王殊 王永胜 欧阳取长 胡冰 张燕 臧爱民 范培芝 吴昌 刘健 张宏伟 王嵬 胡夕春 唐利立 张静 鲍扬漪 耿翠芝 张锋 殷咏梅 蒋宏传 安永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231-1235,共5页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前瞻性的Ⅳ期临床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随机对照研究,第1个周期试验...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前瞻性的Ⅳ期临床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随机对照研究,第1个周期试验组预防性使用受试药物PEG-rhG-CSF,对照组预防性使用对照药物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之后3个周期两组均使用PEG-rhG-CSF。第二部分为单臂研究,第1个化疗周期出现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在后续的每个化疗周期均使用PEG-rhG-CSF。 结果随机对照研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第1周期中Ⅳ度中性粒细胞(ANC)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1.48%和35.58%,PEG-rhG-CSF与rhG-CSF疗效相当(P=0.527 6)。试验组和对照组第1个化疗周期Ⅳ度ANC减少症的持续时间为(2.22±1.58)d和(3.00±1.59)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6),PEG-rhG-CSF优于rhG-CSF。单臂研究中,患者在筛选期Ⅳ度ANC的发生率为57.76%,使用PEG-rhG-CSF后第1~3化疗周期Ⅳ度ANC的发生率分别为16.35%、10.00%、8.57%。筛选周期FN发生率为7.45%,使用PEG-rhG-CSF后第1~3化疗周期FN的发生率分别为1.27%、0.24%、0.29%。本研究共有30例PEG-rhG-CSF药物受试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6%。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痛,发生率为2.8%。 结论固定剂量PEG-rhG-CSF可以有效的预防乳腺癌患者在多周期化疗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且不良反应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乳腺肿瘤 化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原文传递
丹皮酚诱导K_(562)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王华 +3 位作者 沈玉先 翟志敏 魏伟 徐叔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0-552,共3页
目的 探讨丹皮酚 (Paeonol,Pae)对K562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丹皮酚对体外培养的K562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通过HE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定性和定量分析Pae的诱导凋亡作用。结果 Pae在 7 81~2 5 0mg·L-1浓度范... 目的 探讨丹皮酚 (Paeonol,Pae)对K562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丹皮酚对体外培养的K562 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通过HE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定性和定量分析Pae的诱导凋亡作用。结果 Pae在 7 81~2 5 0mg·L-1浓度范围内对K562 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 ,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关系。HE染色光镜下可见典型的肿瘤细胞凋亡改变。Pae在 7 81、15 6 3、31 2 5、6 2 5及12 5mg·L-1浓度下作用 2 4h均可诱导K562 细胞凋亡 ,其凋亡率分别为 10 0 1%、 12 4 6 %、 17 10 %、 2 9 18%和34 16 % ,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Pae 6 2 5、2 5、10 0mg·L-13种浓度分别作用于K562 细胞 6、12及 2 4h。发现以上各种浓度在 6h即可诱导细胞凋亡 ,作用时间越长 ,凋亡率越高 ,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结论 Pae能抑制K5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皮酚 抗肿瘤 MTT法 凋亡
下载PDF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分析——植硅体、硅藻等化石证据 被引量:31
18
作者 王淑云 莫多闻 +4 位作者 史辰羲 李明霖 郑云飞 毛龙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6-334,共9页
长江中下游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期气候环境变化、古人类活动和文化演化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是河姆渡早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章通过对田螺山遗址剖面植硅体、硅藻... 长江中下游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期气候环境变化、古人类活动和文化演化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是河姆渡早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章通过对田螺山遗址剖面植硅体、硅藻和炭屑等的分析,探讨了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早期的原始农业和古人类活动的文化环境背景。7000~6600cal.aB.P.期间,植硅体和炭屑含量较低,淡水-半咸水硅藻丰富,推测为淡水或泻湖沉积环境,受海水影响较小;从6600cal.aB.P,开始,水稻植硅体和炭屑含量增加说明田螺山先人已经开始大量种植水稻;晚期(约6000cal.aB.P.后)海绵骨针和硅藻海水种含量的增长说明该时期田螺山地区明显受到海水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姆渡文化早期,田螺山地区就已经开始水稻栽培,原始农业形态基本是以稻作农业为主;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之前和之后都可能存在相对海面较高或受海水影响的时期,其与河姆渡文化在田螺山地区兴起与消失有着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螺山遗址 浙江余姚 植硅体 硅藻 水稻栽培 相对海面
下载PDF
7000年前考古遗址出土稻谷的小穗轴特征 被引量:31
19
作者 郑云飞 陈旭高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37-1041,共5页
稻谷小穗轴基部的离层形成的差异是鉴别野生稻、粳稻和籼稻的一个重要特征.对长江下游的跨湖桥、罗家角和田螺山等3处距今7000年以前遗址出土稻的小穗轴特征观察的研究结果显示,3个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所见的小穗轴可分为粳稻型和野生型... 稻谷小穗轴基部的离层形成的差异是鉴别野生稻、粳稻和籼稻的一个重要特征.对长江下游的跨湖桥、罗家角和田螺山等3处距今7000年以前遗址出土稻的小穗轴特征观察的研究结果显示,3个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所见的小穗轴可分为粳稻型和野生型2种类型,没有发现具有籼稻小穗轴特征的稻谷,表明距今7000年以前的水稻尚处于驯化过程中带有野生习性的原始栽培稻阶段,粳稻是栽培稻的演化方向.根据两种小穗轴比例推测长江下游在距今10000年以前开始稻的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 小穗轴 离层 驯化
原文传递
浙江海盐县龙潭港良渚文化墓地 被引量:27
20
作者 李林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26-45,共20页
This cemetery lies on a high mound surrounded by a roughly ring-shaped section of a river course. Exca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near the center of the mound in 1997, which resulted in the revelation of a rather intact ... This cemetery lies on a high mound surrounded by a roughly ring-shaped section of a river course. Exca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near the center of the mound in 1997, which resulted in the revelation of a rather intact cemetery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At the center of the mound summit is an almost square zone of burnt clay, which may have been a place for sacrificial activities. A shallow north--south trench divides the cemetery into a western and an eastern parts, in which large tombs and small ones are arranged respectively in good order. The funeral objects unearthed include pottery, jades, stone tools and bone, horn and ivory ornaments, and distinct difference exists between the two categories of tombs in the type, number and quality of grave goods. The cemetery began to be used in the early Liangzhu culture, while its main part was shaped in an earlier stage of the late Liangzhu. Its discovery provides in many ways new material for studying this cultural compl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良渚文化 龙潭港遗址 文化堆积 墓葬结构 出土器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