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翼腭窝神经阻滞相关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朱亚文 陶高见 《解剖与临床》 2011年第5期400-403,共4页
目的:探讨翼腭窝神经阻滞相关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个干性颅骨标本上对翼腭窝相关孔道和穿刺路径进行解剖观测.应用SPSS17.0分析并比较相关解剖数据.结果:不同穿刺测量法测量翼腭窝的长度,分别为:颧弓下法之侧入法,左侧为(54... 目的:探讨翼腭窝神经阻滞相关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个干性颅骨标本上对翼腭窝相关孔道和穿刺路径进行解剖观测.应用SPSS17.0分析并比较相关解剖数据.结果:不同穿刺测量法测量翼腭窝的长度,分别为:颧弓下法之侧入法,左侧为(54.87±3.44)mm、右侧为(54.79±2.81)mm;颧弓下法之侧前入法,左侧为(52.90±3.39)mm、右侧为(52.98±2.76)mm;颧骨上法,左侧为(47.59±2.93)mm、右侧为(47.34±3.05)mm.穿刺针与颅骨正中矢状面的角度上述3种方法依次为:左侧(75.5±6.4)°、右侧为(73.4±4.7)°,左侧(83.0±7.1)°、右侧(82.7±5.2)°,左侧(101.4±7.4)°、右侧(101.9±6.6 )°.结论:翼腭窝神经阻滞术以颧骨上法、颧骨下法应用较多.以颧骨上法风险较小,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腭窝 翼腭神经节 解剖结构 穿刺路径
原文传递
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微创杂交手术疗效 被引量:4
2
作者 张雷杨 +2 位作者 陈洪伟 楼文胜 陈鑫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0-214,共5页
目的探讨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行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的246例复杂的Stanford B型主动... 目的探讨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行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的246例复杂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手术效果以及围术期并发症情况, 并评价早期随访结果。结果本研究246例患者中, 男175(71.1%)例, 女71(28.9%)例, 年龄(57.1±11.2)岁。研究病例分为3组:A组左侧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166例;B组右侧颈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转流+左侧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TEVAR, 62例;C组去分支技术+TEVAR, 18例。246例顺利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其中A组手术(62±8)min, 术后住院(5.2±1.3)天;B组手术(88±12)min, 术后住院(6.1±1.8)天;C组手术(236±36)min, 术后住院(8.8±2.1)天。1例(0.4%)术后7天死亡, 死亡原因为术前脑外伤合并症。随访(30.3±7.1)个月, 236例(96%)未见内漏, 旁路血管10例(4%)近侧内漏, 5例定期随访, 5例术后1年内行手术干预(3例行二次TEVAR干预, 2例行开放手术);25例(10.2%)切口血肿, 予严密观察及保守治疗后缓解, 均未予二次手术干预;二次再干预率为2%(5/246)。旁路血管通畅率99.7% (343/344)。246例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截瘫、卒中。结论一期行微创杂交手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期疗效确切, 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一期杂交手术 头臂血 管转流
原文传递
翼腭窝的骨性通道与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朱亚文 陶高见 《解剖与临床》 2011年第5期434-436,共3页
目的:探讨翼腭窝的解剖结构和神经阻滞应用进展.方法:通过pubmed、中国知网等平台查询1990年~2010年国内外有关翼腭窝的解剖结构以及神经阻滞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相关文献分析,通过翼腭窝进行神经阻滞... 目的:探讨翼腭窝的解剖结构和神经阻滞应用进展.方法:通过pubmed、中国知网等平台查询1990年~2010年国内外有关翼腭窝的解剖结构以及神经阻滞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相关文献分析,通过翼腭窝进行神经阻滞可有效地应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蝶腭神经痛、丛集性头痛、变应性鼻炎、肿瘤疼痛等.结论:了解翼腭窝的解剖结构和神经阻滞方法,为翼腭窝的神经阻滞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腭窝 翼腭神经节 翼腭神经阻滞 解剖结构 穿刺路径
原文传递
影像融合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4
作者 陈洪伟 +3 位作者 楼文胜 陈鑫 张雷杨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26-730,共5页
目的探索影像融合(fusion imaging,FI)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疾病诊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9例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根据是否采用FI技术分为两组,分别为FI+组,FI-组。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结果。结果2... 目的探索影像融合(fusion imaging,FI)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疾病诊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29例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根据是否采用FI技术分为两组,分别为FI+组,FI-组。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结果。结果29例患者,年龄(70.3±7.3)岁,其中男24例(82.8%)。FI+组14例,FI-组15例。技术成功率96.5%(28/29)。FI+组造影剂使用量明显低于FI-组[(169±23)ml对(201±20)ml,P=0.040];FI+组手术时长明显低于FI-组[(209±53)min对(306±24)min,P=0.005];两组间失血量及曝光时间未见明显差异。造影剂肾损伤(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AKI)发生率3.4%(FI+0对FI-6.7%,P=0.33);随访期间再干预率6.9%(FI+0对FI-13.3%,P=0.16)。结论FI在复杂主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提高了术中定位的精准度,该辅助技术有效减少了术中造影剂用量,操作时间及造影次数,降低了手术质量相关再干预风险。该技术仍需要长期的研究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融合 复杂主动脉 开窗/分支支架技术 3维导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