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朱春燕 夏泳 《中华全科医学》 2022年第8期1319-1322,共4页
目的自杀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高死亡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以期减少该类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方法采用横截面研究的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 目的自杀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高死亡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以期减少该类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方法采用横截面研究的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82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根据有无自杀行为分为伴自杀行为组(80例)和不伴自杀行为组(102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甲状腺功能指标,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与不伴自杀行为组比较,伴自杀行为组年龄、首次发病年龄更低,既往自杀未遂次数、既往非自杀性自伤次数更高,既往有自杀未遂行为、既往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比例更高,外周血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水平更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存在自杀未遂行为(OR=3.399)、既往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OR=4.190)是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较大的首发年龄(OR=0.874)、较高的FT3(OR=0.153)是该类患者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既往自杀未遂行为、既往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双相抑郁患者自杀行为的风险因子,较大的首发年龄、较高的FT3为保护因子,在临床需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抑郁 自杀行为 风险因素
原文传递
BDNF 基因的表观遗传调控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井绪秀 禹顺英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6年第2期243-246,共4页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疾病,神经发育障碍假说是目前重要的病理机制假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作为神经营养素家族的重要成员,广泛表达于大脑及其他组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疾病,神经发育障碍假说是目前重要的病理机制假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作为神经营养素家族的重要成员,广泛表达于大脑及其他组织,通过对神经元的生长、分化进行调节从而影响神经发育。研究显示,包括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在内的精神疾病均存在中枢和外周组织BDN F基因表达的改变。近年的研究发现,表观遗传调控对BDN F基因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研究为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为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作用靶点。现对BDN F基因的表观遗传调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精神分裂症 表观遗传学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孤独症患儿症状与父母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杜亚松 禹顺英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783-785,792,共4页
目的研究孤独症(autism)患儿症状与父母人格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孤独症患儿250例采用社会沟通量表(Social Communication Questionnaire,SCQ)对孤独症患儿症状进行评定,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k Personality Que... 目的研究孤独症(autism)患儿症状与父母人格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孤独症患儿250例采用社会沟通量表(Social Communication Questionnaire,SCQ)对孤独症患儿症状进行评定,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对患儿父母的人格特征进行评定。结果1)学龄前患儿与学龄期患儿的SCQ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学龄期患儿父亲比学龄前患儿父亲个性更不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不同性别患儿进行比较,女性患儿相较男性患儿重复刻板症状评分更高,并且女性患儿母亲个性更不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SCQ高分界值(22分)对患儿分组,发现两组患儿父母各人格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孤独症患儿的SCQ各维度得分与父亲、母亲EPQ各维度得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女性孤独症患儿刻板重复症状更为严重;父母不稳定的人格特性与患儿年龄、性别有关;孤独症患儿症状与父母人格特征可能不通过直接作用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症状 人格特征 父母 相关性
原文传递
中国汉族人群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井绪秀 张燃 +5 位作者 高可润 钱伊萍 易正辉 李华芳 禹顺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7-541,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SLC6A4)启动子区5-HTTLPR和rs25531(A>G)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以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6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83例健康对照志愿者进行基因分型...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SLC6A4)启动子区5-HTTLPR和rs25531(A>G)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以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6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83例健康对照志愿者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5-HTTLPR基因分型的结果包括short(S)等位基因、long(L)等位基因,以及extra-long(XL)等位基因。病例组和对照组5-HTTLPR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XL基因型是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P=0.042,OR=1.79,95%CI 1.01~3.17);病例组和对照组5-HTTLPR-rs25531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XLA和LG/XLA基因型是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P=0.042,OR=1.79,95%CI 1.01~3.17;P=0.034,OR=3.69,95%CI 1.01~13.48)。结论 SLC6A4基因启动子区多态5-HTTLPR和rs25531(A>G)与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存在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基因多态性 SLC6A4 5-HTTLPR rs25531 关联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