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处理方法对7种豆科植物种子休眠以及成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乙实 娜丽克斯. +2 位作者 王树林 景鹏成 鲁为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23-831,共9页
以7种豆科牧草线叶野豌豆(Vicia tenuifolia)、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罗马苜蓿(Medicago falcata)、准噶尔岩黄芪(Hedysarum songaricum)、山地岩黄芪(Hedysarum shandi)和小花红豆草(Onobry... 以7种豆科牧草线叶野豌豆(Vicia tenuifolia)、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罗马苜蓿(Medicago falcata)、准噶尔岩黄芪(Hedysarum songaricum)、山地岩黄芪(Hedysarum shandi)和小花红豆草(Onobrychis micrantha)的种子为材料,采用机械、热水和硫酸3种不同方法破除种子休眠,并对萌发种子所形成的幼苗进行连续15d的培养,以期研究不同方法对种子休眠的解除效应,探讨种子休眠的原因并寻求打破种子休眠的最佳途径。结果表明:这7种豆科植物种子的休眠类型均属于物理性休眠,机械破损种皮和80℃热水处理5min均能有效打破种子休眠、显著提高萌发率(P<0.05),且幼苗生长15d后株高和根长与处理前相比差异均不显著。硫酸处理因物种和处理时长不同而异,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种子萌发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以98%硫酸处理5min效果最好,此时种子萌发率显著提高(P<0.05),幼苗生长状况与处理前相比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荒漠区人工草地的种植与植被退化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种子 休眠解除 处理方法 萌发 幼苗生长
下载PDF
4种豆科牧草种子对绵羊消化道作用的反应 被引量:8
2
作者 娜丽克斯. 王树林 +3 位作者 赵刚 杨洁晶 吕艳萍 鲁为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66-1573,共8页
以4种野生豆科牧草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线叶野豌豆(Vicia tenuifolia)、光果甘草(Glycyrrhizae glabrae)、罗马苜蓿(Medicago romanica)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各种子在绵羊消化道作用前后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变化以及... 以4种野生豆科牧草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线叶野豌豆(Vicia tenuifolia)、光果甘草(Glycyrrhizae glabrae)、罗马苜蓿(Medicago romanica)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各种子在绵羊消化道作用前后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变化以及在绵羊消化道内的运移和排放规律。结果表明,4种种子排放过程均符合高斯模型,且苦豆子、线叶野豌豆、光果甘草排放峰值均出现在饲喂后24~36h,罗马苜蓿种子排放峰值则出现在18~30h。苦豆子、线叶野豌豆、光果甘草和罗马苜蓿种子总回收率分别为14.513%、4.463%、10.811%、4.608%,在绵羊消化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36.3、29.6、31.2和31.9h。除苦豆子外,其它3种植物种子在经过消化道后单粒重显著降低(P〈0.05),4种种子消化后的形状指数较经过消化道前显著减小。经过绵羊消化道后种皮颜色加深,纹理模糊,出现褶皱及明显侵蚀斑。与经过消化道前比较,4种植物种子经过消化道后的发芽率均有显著提高,其中发芽率提高效果最明显的时间段在消化24~48h后。消化道作用可有效打破苦豆子、线叶野豌豆、光果甘草、罗马苜蓿种子的硬实,4种植物种子均可通过绵羊消化道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种子 形态学特征 消化 发芽率
下载PDF
AM真菌对紫花苜蓿细根生长及其生物量动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任爱天 娜丽克斯. +3 位作者 鲁为华 杨洁晶 马春晖 刘红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535-2543,共9页
细根对植物功能的发挥和土壤碳库及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容器法和微根管法于2013年6~10月整个生长季内对紫花苜蓿的细根生物量、生产以及周转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紫花苜蓿活细根现存生物量平均值以接种摩西球囊霉(Gm... 细根对植物功能的发挥和土壤碳库及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容器法和微根管法于2013年6~10月整个生长季内对紫花苜蓿的细根生物量、生产以及周转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紫花苜蓿活细根现存生物量平均值以接种摩西球囊霉(Gm)处理最高(12.46 g·m-2),未接种对照最低(7.31 g·m-2),并且活细根现存量在9月中旬达到峰值;死细根现存生物量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未接种处理高于接种处理,接种根内球囊霉(Gi)处理死细根现存平均生物量(3.11 g·m-2)又较接种组其他处理低.(2)苜蓿植株细根生长量以接种幼套球囊霉(Ge)处理最大(0.045 mm·cm-2·d-1),接种Gm处理和未接种对照最低(均为0.027 mm·cm-2·d-1);而未接菌植株细根死亡量(0.044 mm·cm-2·d-1)显著高于接种植株,接种组又以Gi处理最低(0.021 mm· cm-2·d-1).(3)紫花苜蓿在生长季节内细根生产和死亡的高峰分别出现在8月底和10月份,低谷出现在9月底到10月中旬和6月底到8月;接种地表球囊霉(Gv)后细根现存量和年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和接种其他菌种处理,细根的周转以对照组最大,而接种Gv和Gm处理较低.研究发现,通过接种丛植菌根真菌可以提高苜蓿细根生物量,降低细根的死亡,增加细根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苜蓿 生物量 细根 微根管 周转
下载PDF
六种粘液种子性状多样性及其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树林 娜丽克斯. +2 位作者 鲁为华 王伟强 汪传建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9-98,共10页
以条叶车前、伊犁绢蒿、涩芥、播娘蒿、异果芥和群心菜这6种粘液种子为研究材料,首先对其进行种子性状观测,然后将其置入永久性绵羊瘤胃瘘管内进行不同时间段的消化处理,并对处理前后的种子进行吸水率、粘沙率、粘液含量、萌发率等指标... 以条叶车前、伊犁绢蒿、涩芥、播娘蒿、异果芥和群心菜这6种粘液种子为研究材料,首先对其进行种子性状观测,然后将其置入永久性绵羊瘤胃瘘管内进行不同时间段的消化处理,并对处理前后的种子进行吸水率、粘沙率、粘液含量、萌发率等指标的测定,以期揭示这6种粘液种子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并丰富有关植物种子消化道传播的内容。结果表明,这6种种子表层粘液物质都能被绵羊瘤胃液消化,且消化后的种子颜色变深。异果芥种子粘液构成其种翅附属结构,不同处理时间其宽度差异显著(P<0.05),长和高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其他5种种子长、宽、高(厚)差异均不显著(P>0.05)。粘液量随消化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且二者之间符合形如y=-1.98+48.26e^(-x/8.40)(R^2=0.95441,P=0<0.01)的指数函数关系,随粘液量的减少,种子吸水率和粘沙率也减少,且二者随消化时间的变化分别符合形如y=90.04+428.03e^(-x/4.43)(R^2=0.75934,P=0<0.01)和y=-0.71+342.76e^(-x/5.05)(R^2=0.81124,P=0<0.01)的指数函数关系。消化后的粘液种子萌发率显著降低(P<0.05),可萌发种子集中在0~12 h处理时间段内,但仍有部分种子经消化道作用后成功"逃逸",这为草食动物对其进行消化道传播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液种子 瘤胃消化 形态特征 吸水率 粘沙 萌发 消化道传播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根外菌丝形成时间及对牧草的促生长效应 被引量:3
5
作者 吕艳萍 任爱天 +3 位作者 鲁为华 夏金平 娜丽克斯. 杨洁晶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41-45,共5页
为了揭示不同物种间接种AM真菌后菌丝网络的形成时间效应以及在调节植物种间关系中所起的作用,采用分室培养系统法对供体室的紫花苜蓿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进而研究菌丝网络形成时间引起受体室鸭茅和无芒雀麦的生物量及磷吸收率的变化。结... 为了揭示不同物种间接种AM真菌后菌丝网络的形成时间效应以及在调节植物种间关系中所起的作用,采用分室培养系统法对供体室的紫花苜蓿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进而研究菌丝网络形成时间引起受体室鸭茅和无芒雀麦的生物量及磷吸收率的变化。结果显示:供体植物接种菌根真菌后,植物生长第8周时,在供体和受体植物根系均检测到菌根侵染,证实供体和受体植物间形成了根间菌丝网络。接种Ge和Gv的受体植物生物量(地上、地下)最大,显著高于Gi。第14周时,接种Gi和Gm的受体鸭茅(Dg,75.93%)和无芒雀麦(Bi,65.77%)侵染率最大甚至高于受体苜蓿(Ms,72.23%),接种Gm和Ge的供体生物量最大(0.42-0.63),显著高于空白处理。接种6G和Gm处理的供体苜蓿植株(地上、地下)磷含量显著(P<0.05),高于空白处理。这表明植物根系之间不同菌种菌丝网络的形成具有不同的时间效应,同时促进植株生长及磷素吸收效率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菌丝网络 生物量 磷含量
下载PDF
绵羊瘤胃消化对豆科植物种子萌发以及成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树林 娜丽克斯. +2 位作者 陈乙实 景鹏成 鲁为华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4-100,共7页
以广布于巴尔鲁克山天然割草场的7种豆科植物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袋法进行不同时间段的瘤胃消化,以期揭示这7种种子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结果表明,7种种子的形状指数均小于0.1,为典型的圆形种子;除线叶野豌豆在消化72h后种皮仍没... 以广布于巴尔鲁克山天然割草场的7种豆科植物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袋法进行不同时间段的瘤胃消化,以期揭示这7种种子对绵羊瘤胃消化的反应。结果表明,7种种子的形状指数均小于0.1,为典型的圆形种子;除线叶野豌豆在消化72h后种皮仍没被消化外,其余6种种子的种皮均能被绵羊瘤胃所消化;除准噶尔岩黄芪和山地岩黄芪外,其他种子消化后的吸水率较消化前显著提高;萌发实验表明,除准噶尔岩黄芪随消化时间延长萌发率逐渐降低外,其余6种种子萌发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萌发高峰期集中在消化12~36h时间段内,且显著高于消化前的萌发率。随消化时间的延长,株高和根长均逐渐降低,但种子排放高峰期(29~36h)萌发所形成的幼苗的株高和根长与消化前相比差异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种子 瘤胃消化 吸水特性 萌发行为 消化道传播
下载PDF
草食动物对豆科植物种子萌发的消化道作用效应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洁晶 娜丽克斯. +3 位作者 吕艳萍 赵刚 任爱天 鲁为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833-2842,共10页
本文收集了近年来70种豆科植物种子形态学和消化道作用后萌发行为数据,利用植物亲缘系谱和整合分析,以阐明豆科植物种子经过草食动物消化道作用后萌发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豆科植物种子经过消化后,萌发率受到抑制(OR=0.89),但... 本文收集了近年来70种豆科植物种子形态学和消化道作用后萌发行为数据,利用植物亲缘系谱和整合分析,以阐明豆科植物种子经过草食动物消化道作用后萌发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豆科植物种子经过消化后,萌发率受到抑制(OR=0.89),但抑制效应和促进效应差异不显著(OR95%=0.61-1.28,P〉0.05);以亲缘关系为依据将70种豆科植物分为7个类群,其中消化作用对金合欢属、含羞草属、银合欢属、牧豆树属和角豆树属的第1类群种子萌发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而对包括木豆属、毛蔓豆属、爪哇大豆属、扁豆属、胡枝子属和距瓣豆属的第4类群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将第3、5类群再划分成3个亚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消化作用对苜蓿属种子萌发有显著促进,笔花豆属则受到显著抑制,三叶草属种子的抑制和促进效应之间差异不显著。车轴草族25种植物种子表现出质量中等种子经消化后萌发率显著提高,而过小或过大的种子经消化道作用后萌发率受到明显抑制。其他45种植物的种子重量与消化后的萌发效应存在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035,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植物种子 草食动物 萌发 整合分析 消化道传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