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砾岩油藏采收率的影响因素与预测 被引量:14
1
作者 姚约东 雍洁 +2 位作者 朱黎明 泽敏 邱晓娇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8-113,共6页
国内上报和动用探明储量中,砂砾岩油藏比例明显有所上升,准确地标定可采储量,为有效开发和及时评价提供依据,而目前还没有考虑砂砾岩油藏的特殊储层与渗流特征的采收率预测方法。通过调研砂砾岩油藏开发实例及相关资料,选取典型的胜利... 国内上报和动用探明储量中,砂砾岩油藏比例明显有所上升,准确地标定可采储量,为有效开发和及时评价提供依据,而目前还没有考虑砂砾岩油藏的特殊储层与渗流特征的采收率预测方法。通过调研砂砾岩油藏开发实例及相关资料,选取典型的胜利油田砂砾岩油藏,详细研究了砂砾岩油藏的渗流机理与开发特征,确定了影响砂砾岩油藏采收率大小的主控因素,建立了适于砂砾岩油藏采收率标定的计算方法。对类似砂砾岩油藏采收率的标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油藏 采收率 影响因素 预测
下载PDF
裂缝-孔洞型储集层注氮气辅助重力泄油实验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敬 泽敏 +3 位作者 刘慧卿 黄义涛 王一爽 蒲玉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2-353,共12页
通过设计、制作裂缝-孔洞型储集层可视化实验模型,开展了该类储集层注氮气辅助重力泄油实验,分析了注采方式、注气速度、注采井型及驱替方向(垂向、平面)对开发动态、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裂缝-孔洞储集层注氮气辅助重力泄油,注... 通过设计、制作裂缝-孔洞型储集层可视化实验模型,开展了该类储集层注氮气辅助重力泄油实验,分析了注采方式、注气速度、注采井型及驱替方向(垂向、平面)对开发动态、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裂缝-孔洞储集层注氮气辅助重力泄油,注采井间波及范围取决于生产井与储集层的沟通位置,局部驱油效率决定于裂缝-孔洞配置关系;均质裂缝储集层采收率高,裂缝开度越大采收率越高;受低连通度和重力分异共同影响,裂缝下部盲端孔缝、孔洞下部、低开度-低角度裂缝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受注采井与储集层沟通关系的影响,在未井控的储集层下部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注气速度越高、裂缝非均质性越强,生产井气窜越早、最终采收率越低;水平井注采开发效果最好,无底水时可以考虑水平井注采;裂缝-孔洞型储集层注气开发在构造低部位优先布生产井,构造较高部位生产井气窜及时关井可以提高注入气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孔洞型 储集层 注气辅助重力泄油 注采方式 开发效果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多因素影响的泡沫驱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敬 刘慧卿 +2 位作者 张红玲 泽敏 徐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4-921,共8页
基于泡沫封堵规律实验结果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综合考虑多孔介质渗透率、发泡剂质量浓度、泡沫干度、油藏温度、含油饱和度、含水饱和度以及渗流速度等多因素影响的泡沫驱数学模型.采用IMPES和Runge Kutta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和验证... 基于泡沫封堵规律实验结果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综合考虑多孔介质渗透率、发泡剂质量浓度、泡沫干度、油藏温度、含油饱和度、含水饱和度以及渗流速度等多因素影响的泡沫驱数学模型.采用IMPES和Runge Kutta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和验证.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泡沫封堵特性和泡沫驱开发效果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转驱时机的推迟,最终采收率先小幅升高后迅速降低;随着泡沫干度增加,最终采收率先增加后降低,泡沫干度为50%~67%时的驱替效果最佳;随着发泡剂质量浓度增加,最终采收率先迅速增加后趋于稳定;随着注入速度增加,最终采收率先增加后降低;各因素对泡沫驱最终采收率影响程度大小为:发泡剂质量浓度>注入速度>泡沫干度≈转驱时机.由于该数学模型考虑了众多与实体油藏相关的参数,所以该模拟方法可以更容易、有效地应用于指导泡沫驱矿场试验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驱 数学模型 数值模拟 提高采收率 多因素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辅助残余油剥离机制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顺 王敬 +2 位作者 刘慧卿 泽敏 胡改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8-533,共16页
表面活性剂驱是提高残余油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厘清表面活性剂溶液剥离油膜微观机制进而优化注入参数对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纯水和表面活性剂体系在储层温压条件下对原油中的烷烃、极性组分、沥青质以及三者... 表面活性剂驱是提高残余油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厘清表面活性剂溶液剥离油膜微观机制进而优化注入参数对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纯水和表面活性剂体系在储层温压条件下对原油中的烷烃、极性组分、沥青质以及三者组成的模拟原油的动态剥离过程及微观机制,分析了原油组分剥离效率对剥离速度、油藏温度、压力和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地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工作液体系剥离原油组分可分为剥离启动阶段、平行错位阶段、后续剥离阶段。对于烷烃组分,剥离效率并不会持续升高,而是在特定阶段出现明显的"回落"现象,水驱和表面活性剂驱剥离效率"回落"现象分别出现在后续剥离阶段和平行错位阶段;总体上,低速有利于表面活性剂剥离烷烃和沥青质;烷烃剥离效率对油藏温度敏感性较低,极性组分剥离效率随油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高温有利于沥青质的剥离;中—浅层油藏有利于烷烃和沥青质的剥离,而深层油藏极性组分更容易剥离;剥离极性组分的最优表面活性剂浓度约为烷烃的2倍,表面活性剂剥离沥青质存在较高的"启动"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残余油 分子模拟 非平衡动力学 敏感性分析
原文传递
CO_(2)-EOR过程中油藏储层构造封存能力的模拟
5
作者 王璐 刘森 +6 位作者 泽敏 廉黎明 田茂章 宋文枫 岳孝昆 房红旭 鲁效庆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2期99-107,共9页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脱颖而出,因此CO_(2)提高采收率后的地质封存安全性和相应的封存能力评估引起了广泛关注。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基于吉林油田某区块油藏的实际储层条件,构建了注入CO_(2)含量为10%...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脱颖而出,因此CO_(2)提高采收率后的地质封存安全性和相应的封存能力评估引起了广泛关注。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基于吉林油田某区块油藏的实际储层条件,构建了注入CO_(2)含量为10%~90%的9个模型,分别探究了含水饱和度为30%,50%和90%以及储层压力为10 MPa,20 MPa和30 MPa时油藏各相组分的分布规律;基于前人对封存CO_(2)安全储存状态划分的研究,最终明确了CO_(2)的安全封存量。结果表明:1)当含水饱和度(30%)和压力(10 MPa)一定时,增加CO_(2)含量(10%~90%)可大幅提高CO_(2)的有效封存体积分数(26%~93%);2)压力的提升(10~30 MPa)促进了CO_(2)在油相中的溶解,从而略微降低了储层的封存能力(18%~7%);3)含水饱和度对储层封存CO_(2)的能力的影响微乎其微。该研究旨在阐明不同条件下CO_(2)的构造埋存量,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封存 封存能力评估 含水饱和度 储层压力 CO_(2)含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产业化进展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60
6
作者 袁士义 马德胜 +3 位作者 李军诗 周体尧 泽敏 韩海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28-834,共7页
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CCUS-EOR)是最现实可行的规模化减碳技术,也是大幅度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关键技术。梳理了国外CCUS-EOR发展的主要历程及其产业化进展,总结了中国CCUS-EOR技术攻关成果和矿场试验进展情况,分析了CO_(2)捕... 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CCUS-EOR)是最现实可行的规模化减碳技术,也是大幅度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关键技术。梳理了国外CCUS-EOR发展的主要历程及其产业化进展,总结了中国CCUS-EOR技术攻关成果和矿场试验进展情况,分析了CO_(2)捕集、输送、驱油与埋存等全产业链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与挑战,指出了中国CCUS-EOR规模化应用在驱油增产、埋存减碳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提出目前中国CCUS-EOR正处于矿场试验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针对中国陆相油藏的特点,发挥油田CO_(2)驱油可驱储量丰富、地下埋存空间巨大、地面基础设施完善和井筒注入通道分布广泛等优势,积极与碳源排放企业合作,加快攻关低浓度CO_(2)的低成本规模捕集、超临界长距离输送、更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和埋存率、安全规模埋存等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构建CCUS-EOR全产业链理论技术标准体系,支撑和推动工业化规模应用,以创新链引领CCUS-EOR新兴产业链快速效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CCUS-EOR 碳捕集 输送 驱油 碳埋存 提高采收率 产业化
下载PDF
全直径砾岩长岩心水驱后烟道气驱油与埋存实验 被引量:14
7
作者 韩海水 李实 +3 位作者 马德胜 泽敏 俞宏伟 陈兴隆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7-852,共6页
选取新疆油田某砾岩油藏目的层段的5块全直径岩心拼接成直径10 cm、长度52.3 cm的长岩心组,利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直径长岩心驱替装置,模拟砾岩油藏衰竭、水驱、注烟道气驱、烟道气-水交替驱、CO2驱及烟道气埋存等全开发过程,并评价了烟... 选取新疆油田某砾岩油藏目的层段的5块全直径岩心拼接成直径10 cm、长度52.3 cm的长岩心组,利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直径长岩心驱替装置,模拟砾岩油藏衰竭、水驱、注烟道气驱、烟道气-水交替驱、CO2驱及烟道气埋存等全开发过程,并评价了烟道气驱的驱替特征和开发效果。研究表明,全直径岩心驱替实验可更大程度地模拟砾岩油藏的真实驱替特征和渗流特点;火驱产出烟道气可应用于砾岩油藏水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取得较好开发效果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注气时机、注气压力、注气方式;水驱中期优势渗流通道尚未完全形成,此时适当提高油藏压力后转烟道气-水交替驱可避免烟道气过早气窜而形成无效循环,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烟道气-水交替驱油过程中,储集层可有效吸收烟道气中有害气体硫化氢,同时可实现烟道气的安全有效埋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全直径岩心 烟道气驱油 注气时机 提高采收率 废气埋存
下载PDF
用于CO_2驱的助混剂分子优选及评价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思玉 廉黎明 +4 位作者 杨永智 李实 汤钧 泽敏 张永飞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5-559,共5页
中国油藏开展CO2驱油技术,普遍存在着油藏混相压力高,导致混相驱难以实现及采收率低的问题,为此,借鉴CO2-水体系的微乳液领域中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剂,以氟代烷烃链和非氟OAc链作为亲CO2端,以烷烃类结构作为亲油端,研制了合成有机助混剂。... 中国油藏开展CO2驱油技术,普遍存在着油藏混相压力高,导致混相驱难以实现及采收率低的问题,为此,借鉴CO2-水体系的微乳液领域中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剂,以氟代烷烃链和非氟OAc链作为亲CO2端,以烷烃类结构作为亲油端,研制了合成有机助混剂。利用界面张力测试,分析其在煤油和原油油样中降低CO2-油样界面张力和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作用并进行优选。测试结果表明,筛选出的两类新型助混剂(全乙酰葡萄糖十二烷基酯分子与柠檬酸三异丙酯分子)都具有较好的助混效果。在某油田原油的应用测试中,在CO2驱替气中加入全乙酰葡萄糖十二烷基酯分子后,CO2-油样界面张力平均降低28.7%,CO2驱最小混相压力降低27.47%,效果明显,具备进一步研究以投入工程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助混剂 分子优化设计 界面张力测试
下载PDF
修正混合规则的BWRS型状态方程及其在CO_2-原油体系相态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廉黎明 秦积舜 +3 位作者 刘同敬 李实 泽敏 第五鹏翔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88,共8页
CO2-原油体系中含有非烃和较多重组分,非理想性较强。以对非理想体系有较好计算效果的BWRS状态方程为基础,考虑温压条件和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修正混合规则,使其更加适用于CO2-原油体系的相态计算,提高方程的预测精度。应用油田现场油样... CO2-原油体系中含有非烃和较多重组分,非理想性较强。以对非理想体系有较好计算效果的BWRS状态方程为基础,考虑温压条件和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修正混合规则,使其更加适用于CO2-原油体系的相态计算,提高方程的预测精度。应用油田现场油样实测气液相组分数据,以三参数PR和PT方程的计算均值代表常用状态方程,分别采用基于修正混合规则的BWRS方程和常用状态方程对油气组分和密度等参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修正混合规则的BWRS方程中各混合参数都可还原为维里系数对组分的依赖形式,理论性更强;方程计算精度显著提高,对非烃类气体和重组分有较好的适应性,能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原油体系 BWRS状态方程 混合规则 逸度计算
下载PDF
空间信息技术在二氧化碳封存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10
作者 吕伟峰 李昱澍 +4 位作者 王明远 林千果 贾宁洪 泽敏 何畅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5-645,共11页
系统梳理了不同空间信息技术在CO_(2)封存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在CO_(2)封存监测中面临的挑战,并对空间信息技术在CO_(2)封存监测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目前在CO_(2)封存监测领域应用的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有涡度相关法... 系统梳理了不同空间信息技术在CO_(2)封存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在CO_(2)封存监测中面临的挑战,并对空间信息技术在CO_(2)封存监测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目前在CO_(2)封存监测领域应用的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有涡度相关法、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等5类,涉及监测数据获取、定位与数据传输、数据管理与决策支持等3个环节。空间信息技术在CO_(2)封存监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针对不同监测目的、不同搭载平台以及不同监测场地,需选取与其相匹配的空间信息技术;针对空间信息监测数据来源广、数据量大的特点,需建立有效的数据存储与计算能力;空间信息技术需要与目前成熟的监测技术进行交互验证,促进协同作业。未来需建立空间信息技术监测方案设计方法与标准,建立跨尺度监测技术的协同应用方法,形成空间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技术协同应用,加快空间信息技术在中国碳封存项目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CO_(2)封存监测 空间信息技术 CO_(2)泄漏 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
下载PDF
C_(16+)正构烷烃-二氧化碳体系的相变边界变化规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晓蕾 秦积舜 +2 位作者 韩海水 李实 泽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4-109,共6页
选取正二十烷、正二十四烷、正二十八烷、正三十二烷4种C_(16+)重质正构烷烃,分别与CO_2组成二元体系,通过系列恒质膨胀实验,获取各体系的泡点压力,分析了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的相变边界变化规律及其机理。研究表明,重质正构烷烃-CO_... 选取正二十烷、正二十四烷、正二十八烷、正三十二烷4种C_(16+)重质正构烷烃,分别与CO_2组成二元体系,通过系列恒质膨胀实验,获取各体系的泡点压力,分析了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的相变边界变化规律及其机理。研究表明,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的泡点压力随CO_2含量的增加大幅度升高,随温度升高呈直线增大趋势。CO_2摩尔分数小于等于50%时,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的泡点压力随碳数增加略有下降,且CO_2摩尔分数越大降幅越大;CO_2摩尔分数等于75%时,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泡点压力随碳数增加略有增加。CO_2含量小于等于50%时,随烷烃碳原子数的增加,体系的泡点压力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减小;CO_2含量等于75%时,随烷烃碳原子数的增加,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泡点压力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基本不变。从微观尺度分析,重质正构烷烃-CO_2体系相变边界呈上述变化规律的原因在于重质正构烷烃分子链较长,分子间间隙较大,容纳CO_2分子的能力较强,且易发生蜷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6+正构烷烃 CO2 相变边界 恒质膨胀实验 泡点压力
下载PDF
链/环状烃类-CO_2体系界面张力等效碳数换算 被引量:4
12
作者 泽敏 秦积舜 +3 位作者 陈兴隆 刘晓蕾 韩海水 廉黎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3-226,238,共5页
以多种烃类-CO2体系界面张力室内实验数据和文献中的相关实验数据为基础,研究不同类型烃类-CO2体系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饱和链烃-CO2体系界面张力的差异及由单环烃类、环状链状混合结构烃类、双环烃类与CO2构成的3类二元体系界... 以多种烃类-CO2体系界面张力室内实验数据和文献中的相关实验数据为基础,研究不同类型烃类-CO2体系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饱和链烃-CO2体系界面张力的差异及由单环烃类、环状链状混合结构烃类、双环烃类与CO2构成的3类二元体系界面张力与饱和链烃-CO2体系界面张力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分子形态结构是影响烃类-CO2体系界面张力的主要因素;在碳数相同条件下,界面张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多环结构烃类、环状与链状混合结构烃类、单环结构烃类、饱和链烃。在对比结果的基础上,分压力段构建了不同类型环状烃类-CO2体系与饱和链烃-CO2体系在界面张力上的等效碳数换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链烃 环状烃类 CO2 界面张力 等效碳数 换算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