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类型致密砂岩气藏对比 被引量:126
1
作者 林世国 +1 位作者 庞雄奇 王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0-214,219,共6页
致密砂岩气是非常规天然气的一种,是常规天然气资源最重要的后备资源之一。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历史背景,动态的研究致密砂岩气藏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与储层致密演化史二者之间的关系,将致密砂岩气藏划分为两种类型:储... 致密砂岩气是非常规天然气的一种,是常规天然气资源最重要的后备资源之一。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历史背景,动态的研究致密砂岩气藏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与储层致密演化史二者之间的关系,将致密砂岩气藏划分为两种类型:储层先期致密深盆气藏型(“先成型”深盆气藏)与储层后期致密气藏型(“后成型”致密气藏)。对2类致密气藏成藏特征、成藏条件及成藏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两种气藏的成藏模式和分布规律。“先成型”深盆气藏的成藏模式主要为凹陷中心对称分布、前陆侧缘斜坡分布及构造斜坡分布3种;“后成型”致密气藏为“早常规聚集-晚期改造”的成藏模式并划分为3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成藏特点和成藏特征。准确判识两种类型致密砂岩气藏对于指导天然气勘探和合理制定开发方案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致密砂岩气藏 深盆气(藏) 成藏条件 成藏机理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类型及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10
2
作者 庞雄奇 +2 位作者 曾溅辉 王洪玉 罗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7-516,共10页
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地质条件下油气总是沿着浮力最大和阻力最小的的方向和通道运移,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有5种基本模式: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断面优势.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实际通道只占输导层的1... 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地质条件下油气总是沿着浮力最大和阻力最小的的方向和通道运移,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有5种基本模式: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断面优势.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实际通道只占输导层的1%~10%,但却运输了油气的绝大部分;输导层物性的差异、盖层沉降中心的偏移、流体动力、断层倾角及断层面几何形态控制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实际地质条件下油气运移所形成的优势通道是上述5种模式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优势通道是大部分油气运移的实际路径,其研究对追踪油气来源、预测有利圈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优势运移通道 油气成藏 物理模拟
下载PDF
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81
3
作者 宋岩 李卓 +3 位作者 罗群 刘冬冬 高之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8-648,共11页
综合分析研究了非常规油气储集层孔隙结构、非常规油气赋存状态、充注机理、富集主控因素和高产成藏模式方面的新进展。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从纳米孔隙的观测发展到全孔径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和三维重构,从非常规油气赋存状态的宏观、静... 综合分析研究了非常规油气储集层孔隙结构、非常规油气赋存状态、充注机理、富集主控因素和高产成藏模式方面的新进展。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从纳米孔隙的观测发展到全孔径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和三维重构,从非常规油气赋存状态的宏观、静态特征描述发展到微观、动态演化研究,从启动压差驱动和优势通道运移发展到跳跃式阶梯充注和润湿性优势输导,从"源控论"发展到源控下的"优势源储组合+保存条件"的成藏论,从非常规油气的"富集"地质模式发展到"富集+高产"的成藏模式,展示了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深层非常规油气富集条件和资源可采潜力、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对工程技术的渗透及非常规油气资源共采基础地质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地质理论 研究进展 发展趋势 问题与挑战
下载PDF
砂岩透镜体成藏门限及控油气作用机理 被引量:74
4
作者 庞雄奇 陈冬霞 +3 位作者 李丕龙 张善文 肖焕钦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41,45,共5页
砂岩透镜体成藏须经历供烃门限和聚烃门限 ,供烃门限与源岩向砂体排烃的临界地质条件相对应。在济阳坳陷目前已发现的 114个主要砂岩透镜体油藏中 ,有 112个处于排烃门限 ( 2 5 0 0m )以下。聚烃门限系指砂岩透镜体接收外来油气的临界... 砂岩透镜体成藏须经历供烃门限和聚烃门限 ,供烃门限与源岩向砂体排烃的临界地质条件相对应。在济阳坳陷目前已发现的 114个主要砂岩透镜体油藏中 ,有 112个处于排烃门限 ( 2 5 0 0m )以下。聚烃门限系指砂岩透镜体接收外来油气的临界地质条件 ,与之对应的砂岩孔隙度为 12 % ,渗透率为 1× 10 -3 μm2 。在济阳坳陷已发现的主要透镜体油藏中 ,98%以上的油藏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超过以上临界值。在砂岩透镜体埋藏过程中 ,一般要经历 4个阶段 ,处在第三阶段的透镜体砂岩既满足源岩供烃条件 ,又满足自身的聚烃条件 ,最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透镜体油藏 地质门限 成藏机理
下载PDF
叠合盆地油气资源评价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63
5
作者 庞雄奇 金之钧 +1 位作者 左胜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3,共5页
叠合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类储盖组合、多次生、排烃和多期成藏等特征 ,通常勘探目的层埋深大 ,经历长期演化 ,油气藏充注历史复杂 ,油气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控制。认为评价叠合盆地的油气资源量时需要注意 :①不能依据氯仿沥青“A”... 叠合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类储盖组合、多次生、排烃和多期成藏等特征 ,通常勘探目的层埋深大 ,经历长期演化 ,油气藏充注历史复杂 ,油气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控制。认为评价叠合盆地的油气资源量时需要注意 :①不能依据氯仿沥青“A”和有机碳含量等实测指标评价烃源岩品质 ,因为这些指标值高并不能完全表征烃源岩的生、排烃量大 ;②不要完全依据生、排烃量评价探区勘探前景 ,因为构造变动强时可以使烃源岩排出的烃量在运移中全部遭到破坏 ;③不宜套用运聚系数法求取资源量 ,因为叠合盆地成藏体系聚油气效率远不如简单盆地 ;④不应依据有限的几口预探井的失利而否定某一地区的勘探前景 ,因为复杂盆地具有复杂而独特的油气成藏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这四方面的地质问题对于准确评价和预测叠合盆地的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图 7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地 石油地质特征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成藏体系 油气聚集效率 油气分布
下载PDF
一种有效追踪油气运移轨迹的新方法——断面优势运移通道的提出及其应用 被引量:57
6
作者 罗群 庞雄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6-162,共7页
作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 ,断裂的不同部位对油气的输导能力具有很强的不均一性 ,从而造成沿油源断裂分布的油气圈闭具有明显的油气差异聚集结果。断面优势运移通道的提出改变了以往人们认为开启的断裂都是油气运移通道的错误观念 ,强调... 作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 ,断裂的不同部位对油气的输导能力具有很强的不均一性 ,从而造成沿油源断裂分布的油气圈闭具有明显的油气差异聚集结果。断面优势运移通道的提出改变了以往人们认为开启的断裂都是油气运移通道的错误观念 ,强调只有沿着断面优势运移通道寻找勘探目标 ,才可能发现油气藏。本文通过分析断裂带输导能力的不均一性 ,提出断面优势运移通道概念及其油气汇聚运移原理 ,断面优势运移通道分析步骤和方法 ,并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几条主要的控油气断裂为例 ,分析了不同部位油气运移的优势运移通道并对其附近的油气圈闭含油气性进行了评价 ,结果与勘探成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 断面 柴达木盆地北缘 应用 轨迹 追踪 油气运移通道 不均一性 油气圈闭 不同部位 断裂分布 错误观念 勘探目标 分析步骤 含油气性 勘探成果 油气藏 断裂带 能力 气差 油源
下载PDF
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地质门限及其控制油气作用 被引量:57
7
作者 庞雄奇 +1 位作者 李建青 周瑞年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53-57,共5页
油气在生排运聚成藏过程中须经历生烃、排烃、运烃、聚烃和资源等 5个门限。某一确定的油气运聚成藏系统进入任一个门限都将损耗一部分烃量。在实际地质条件下 ,源岩生成的烃量只有超过进入各个门限时损耗烃量之和才能大规模聚集成藏 ,... 油气在生排运聚成藏过程中须经历生烃、排烃、运烃、聚烃和资源等 5个门限。某一确定的油气运聚成藏系统进入任一个门限都将损耗一部分烃量。在实际地质条件下 ,源岩生成的烃量只有超过进入各个门限时损耗烃量之和才能大规模聚集成藏 ,并构成油气勘探的远景区。根据物质平衡原理研究油气生成量和损耗量之间的平衡关系 ,建立了相应的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门限控烃作用及其计算模型。文中阐明了各门限的地质含义、判别标准及其控油气作用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评价 地质门限 控制油气作用 油气成藏过程
下载PDF
盖层封堵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54
8
作者 傅广 陈章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6-50,共5页
通过对盖层微观封闭特征和宏观封闭特征评价参数进行等级划分,赋予不同权值,利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盖层自身封堵能力评价权值大小,探讨了盖层自身封堵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此方法应用于大庆长垣及其百部地区嫩一、二段泥岩盖层的评价,... 通过对盖层微观封闭特征和宏观封闭特征评价参数进行等级划分,赋予不同权值,利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盖层自身封堵能力评价权值大小,探讨了盖层自身封堵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此方法应用于大庆长垣及其百部地区嫩一、二段泥岩盖层的评价,其结果与天然气勘探成果十分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层 封堵 性能 天然气勘探
下载PDF
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期次研究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51
9
作者 庞雄奇 黄志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25,共4页
我国多为陆相叠合盆地,具有多期生排烃、运移、成藏、调整和破坏的特点。归纳有关油气运移方面的文献,将油气运聚期次的研究方法归纳为4种:即以分析构造运动后地层表现形式的构造分析法、以研究流体包裹体为主要内容的储集层有机岩... 我国多为陆相叠合盆地,具有多期生排烃、运移、成藏、调整和破坏的特点。归纳有关油气运移方面的文献,将油气运聚期次的研究方法归纳为4种:即以分析构造运动后地层表现形式的构造分析法、以研究流体包裹体为主要内容的储集层有机岩石学分析法、储集层成岩矿物(主要是伊利石)同位素地质年代法和用于推断储集层中烃类流体充注史、烃类注入方向和时间的油藏地球化学-油藏非均质性研究法。4种方法分别具不同的分析原理和应用效果,并在吐哈盆地分别进行了应用。构造分析法和储集层有机岩石学分析法得出葡北油田主要经历了侏罗纪末─早白垩世和晚第三纪两期油气大规模运移;葡北油田同位素地质定年分析只反映出油气第二期运移成藏时期,其原因是第一期油气没有充满取样层位所造成;油藏地球化学-油藏非均质性分析得出鲁克沁构造油藏是油气先稠化后成藏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油气运聚 运聚期次 研究方法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成藏过程的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59
10
作者 福杰 庞雄奇 +1 位作者 田丰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44-849,I0013-I0014,共8页
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广阔的资源前景,可以有效地弥补常规天然气资源的不足。但其成藏过程和气水分布关系的研究是一个相对不足而又非常重要的领域,它的完善直接关系到勘探的成败。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研究领域,采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通过实际... 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广阔的资源前景,可以有效地弥补常规天然气资源的不足。但其成藏过程和气水分布关系的研究是一个相对不足而又非常重要的领域,它的完善直接关系到勘探的成败。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研究领域,采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通过实际资料的调研,建立了二维的实验模型,对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过程和气水分布关系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充注前期(能量积累阶段)、充注期(幕式充注成藏阶段)、充注后期(气藏保存阶段)。其中,幕式充注成藏阶段是致密气藏成藏的关键时期。而导致气水分布关系复杂的原因在于储层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藏 物理模拟 成藏过程 气水分布关系
下载PDF
深盆气成藏门限及其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55
11
作者 庞雄奇 金之钧 +2 位作者 宫广胜 王洪玉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07-214,共8页
深盆气藏是特殊机理形成的一种储层致密的天然气藏。勘探实践和物理模拟实验表明 ,深盆气成藏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地质门限 ,这一门限可以用储气砂层的临界孔喉半径表达。只有在低于临界孔喉半径的致密砂层中 ,当深盆气分子膨胀力小于致... 深盆气藏是特殊机理形成的一种储层致密的天然气藏。勘探实践和物理模拟实验表明 ,深盆气成藏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地质门限 ,这一门限可以用储气砂层的临界孔喉半径表达。只有在低于临界孔喉半径的致密砂层中 ,当深盆气分子膨胀力小于致密储层孔喉毛管力与上覆水静压力之和时 ,天然气才能在水封条件下形成深盆气藏。已发现的所有深盆气藏的孔隙度均小于 1 2 %和渗透率均小于 0 .987× 1 0 -3 μm2 。常温常压下的物理模拟实验证明 :单一微细玻璃管直径大于 0 .3cm时 ,水不能封气而形成“深盆气藏”;漏斗状玻璃管的水封气门限为 0 .1 0 2~ 0 .35 9cm,且随夹角增大而减小、随注气速率增加而增加 ;单一填砂粗玻璃管的封气门限取决于所装砂粒粒径的大小 ,粒径小于 0 .0 5~ 0 .1 mm的砂粒能够封气。实验条件下和实际地质条件下的门限值差异大 ,反映了温压条件和介质的润湿性等因素对深盆气成藏门限的影响 ;所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盆气藏 天然气藏 储层 封闭条件 力平衡 物质平衡 物理模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碎屑岩储层低渗特征及含油性主控因素 被引量:55
12
作者 高剑波 庞雄奇 +3 位作者 王志欣 丁保来 席胜利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2,18,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发育陆相坳陷型湖泊三角洲相低渗储层。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光衍射、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等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延长组长6—长2段低渗致密储集砂体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物性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发育陆相坳陷型湖泊三角洲相低渗储层。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光衍射、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等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延长组长6—长2段低渗致密储集砂体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物性特征、成岩动力学及孔隙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低渗透储层的含油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该组砂体以长石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矿物成熟度低;②孔隙类型包括残余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其中残余粒间孔是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③主要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溶蚀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自生粘土矿物胶结作用等,其中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对储层物性的改善不足;④成岩作用开始较早、塑性岩屑颗粒大量变形、压实作用强烈是导致早期砂岩孔隙丧失的根本原因,碳酸盐岩胶结作用、次生孔隙不发育是造成后期储层岩石致密的主要因素。含油气性分析结果表明,砂体的不同沉积成因类型是层间含油气性差异的主控因素;同一成因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性是层内含油气性差异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碎屑岩 低渗透储层 含油性 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43
13
作者 曾溅辉 张善文 +1 位作者 邱楠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9-222,共4页
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的实际统计结果表明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分布在 6 8%~ 94 1% ,平均为4 6 5 % ,其中 4 6 7%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大于 5 0 % ,最大充满度为 94 1%。孤立砂体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较高 ,平均达到 6 0 % ,... 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的实际统计结果表明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分布在 6 8%~ 94 1% ,平均为4 6 5 % ,其中 4 6 7%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大于 5 0 % ,最大充满度为 94 1%。孤立砂体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较高 ,平均达到 6 0 % ,而断层侧向沟通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较低 ,平均为 4 0 %左右 ;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高 ,为 5 2 % ,而沙河街组二段的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低 ,仅为 2 3%。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充满度主控因素的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 ,东营凹陷岩性圈闭油气充满度的第一控制因素是运移条件 ,具体体现在与洼陷生烃中心的距离、切割砂体的断层数量和剩余压力 ;第二控制因素为岩性圈闭的接受条件 ,即岩性圈闭的物性 (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 )和岩性圈闭的几何特征 (岩性圈闭厚度和面积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圈闭 油气充满度 影响因子 东营凹陷
下载PDF
渗透率级差对透镜状砂体成藏的控制模式 被引量:39
14
作者 邱楠生 万晓龙 +3 位作者 金之钧 曾溅辉 张善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52,共5页
根据对东营凹陷牛 3 5岩性油气藏充满度 (含油砂体体积占砂体总体积的百分比 )及其控制因素的重点解剖 ,结合 4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 ,认为渗透率级差是控制砂体充满度大小最主要的因素 ,砂体非均质性对砂体中的油水分布和充满度起至关重... 根据对东营凹陷牛 3 5岩性油气藏充满度 (含油砂体体积占砂体总体积的百分比 )及其控制因素的重点解剖 ,结合 4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 ,认为渗透率级差是控制砂体充满度大小最主要的因素 ,砂体非均质性对砂体中的油水分布和充满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提出储集层非均质性对封闭体系中砂体成藏的控制模式 ,即垂向上中等渗透率的砂体是油气运移和充注的首要目标 ,其充满度最大 ,在油气充足的情况下 ,渗透率最大的砂体是随后油气充注的理想场所 ;在渗透率级差更大的情况下 ,渗透率最大的砂体是油气充注的首选目标 ,充满度最高 ,其次向渗透率中等的砂体充注。在岩性圈闭的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 ,成藏的主要动力可能是地层压差 ,而不是浮力。图 7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岩性油气藏 充满度 非均质 渗速率级差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济阳坳陷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43
15
作者 曾溅辉 张善文 +1 位作者 邱楠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29-732,共4页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为岩性油气藏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为济阳坳陷目前和今后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 .统计结果表明 ,济阳坳陷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充满度分布在 2 6 .8%至 94 .1%之间 ,平均为 5 5 % ,其中绝大部分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充满度在 4 ...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为岩性油气藏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为济阳坳陷目前和今后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 .统计结果表明 ,济阳坳陷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充满度分布在 2 6 .8%至 94 .1%之间 ,平均为 5 5 % ,其中绝大部分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充满度在 4 0 %以上 ,而大于 6 0 %的砂岩透镜体最多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的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二段地层中 ,其中沙三段砂岩透镜体油藏充满度最高 ,平均达 5 9% ;其次为沙二段 ,平均为 5 0 % ;沙四段最小 ,平均仅为 33%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充满度主控因素的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充满度最重要的因素为砂岩透镜体的几何特征 (砂体厚度和砂体面积 )和运移条件 (主要为砂岩透镜体内部断层数量、砂岩透镜体与生油洼陷中心的距离以及砂岩透镜体内部的剩余压力 ) ,次重要因素为砂岩透镜体的储集物性 (砂岩透镜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砂岩透镜体 油气充满度 济阳坳陷 孔隙度 渗透率
下载PDF
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46
16
作者 庞雄奇 罗晓容 +4 位作者 林畅松 张水昌 钟宁宁 李忠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79-887,共9页
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富集了中国45%左右的剩余油气资源,目前探明率不到20%,发展潜力巨大。近20年来的基础理论研究表明,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构造变革、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旋回油气成藏、多次调整改造"的油气地质特... 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富集了中国45%左右的剩余油气资源,目前探明率不到20%,发展潜力巨大。近20年来的基础理论研究表明,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构造变革、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旋回油气成藏、多次调整改造"的油气地质特征,大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受"古隆起迁移、烃源灶演化、区域盖层发育、构造平衡带叠合"四大要素的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复合—过程叠加"的成藏模式和有利勘探区预测方法,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除四大要素外,复杂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还受"圈闭发育分布"、"储层发育分布"、"优势通道形成演化"、"运聚动力条件"及其相互耦合关系的控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复杂油气藏形成演化机制与分布规律"的基础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钻探成效和发展叠合盆地油气勘探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叠合盆地 油气藏形成 油气田勘探 油气预测
下载PDF
深盆气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37
17
作者 庞雄奇 +1 位作者 张金川 王德华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89-292,共4页
深盆气是指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的 ,具有特殊圈闭机理和分布规律的非常规天然气藏。在总结前人关于深盆气研究的基础上 ,对深盆气藏特征、成藏地质条件、成藏机理、成藏模式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的厘定。深盆气概念的提出为寻找油气提... 深盆气是指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的 ,具有特殊圈闭机理和分布规律的非常规天然气藏。在总结前人关于深盆气研究的基础上 ,对深盆气藏特征、成藏地质条件、成藏机理、成藏模式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的厘定。深盆气概念的提出为寻找油气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和新的思维方式。我国深盆气藏勘探具有广阔的领域和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盆气 成藏条件 成藏机理 成藏模式 气藏
下载PDF
盖岩排替压力研究 被引量:39
18
作者 吕延防 陈章明 +2 位作者 付广 常冠华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8,共8页
在指出吸附法、高压压汞法测试盖岩排替压力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直接驱替法测试盖岩排替压力的合理性,并对直接驱替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实验测试与理论推导,实现了饱和不同流体盖岩排替压力的转换,导出了排替压力温度校正公式,提出... 在指出吸附法、高压压汞法测试盖岩排替压力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直接驱替法测试盖岩排替压力的合理性,并对直接驱替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实验测试与理论推导,实现了饱和不同流体盖岩排替压力的转换,导出了排替压力温度校正公式,提出了利用声波时差直接计算盖岩排替压力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潜压力 盖层 孔隙 油层 油气运移
下载PDF
马朗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成岩演化与溶蚀孔隙形成机制 被引量:42
19
作者 吴林钢 李秀生 +4 位作者 郭小波 罗权生 刘晓健 陈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43,53,共7页
通过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试验手段,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成岩演化特征与溶蚀孔隙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叠系芦草沟组泥页岩为低孔、特低渗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交代以及溶解等成岩... 通过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试验手段,对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成岩演化特征与溶蚀孔隙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叠系芦草沟组泥页岩为低孔、特低渗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交代以及溶解等成岩作用;有机质热演化与无机矿物成岩演化在时空上相对应,有机质生烃高峰、孔隙度高值区、伊利石含量高值区在同一深度出现;生烃过程形成的酸性流体溶解不稳定矿物,形成溶蚀孔隙,同时为伊利石化提供K+;矿物溶蚀孔和有机质残留孔是页岩油重要的储集空间,伊利石化可加速钾长石溶解,并造成矿物的体积收缩,对储集空间的形成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泥页岩中溶蚀孔隙的形成与有机质生烃、油气初次运移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储层 成岩演化 溶蚀孔隙 形成机制 马朗凹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其应用 被引量:40
20
作者 庞雄奇 高剑波 +4 位作者 吕修祥 孟庆洋 王英民 刘洛夫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9-166,172,共9页
阐述了复杂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提出了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方法。研究表明,中国复杂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次构造变革、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旋回油气成藏、多期次调整与改造的油气地质特点,油... 阐述了复杂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提出了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方法。研究表明,中国复杂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次构造变革、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旋回油气成藏、多期次调整与改造的油气地质特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古隆起、烃源灶、区域盖层以及构造平衡带4个要素的控制。"要素复合、过程叠加、多期成藏、晚期定型"是复杂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和分布的基本模式。依据这一模式,在恢复研究区4个主要控藏因素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各主要成藏期奥陶系目的层有利油气聚集区带及构造调整改造后的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复杂叠合盆地 多元复合-过程叠加 成藏模式 奥陶系 有利勘探区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