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松免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8
1
作者 宫秀杰 钱春荣 +4 位作者 于洋 赵杨 王俊河 马军韬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4-137,共4页
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及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深松免耕技术对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免耕保护性耕作后,土壤耕层10~40cm土壤容重比对照(传统中耕)下降11.8个百分点;... 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及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深松免耕技术对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免耕保护性耕作后,土壤耕层10~40cm土壤容重比对照(传统中耕)下降11.8个百分点;深松的土壤耕层0~40cm含水量比对照高出10.4个百分点;土壤耕层15~25cm田间持水量比对照高出21.7个百分点。玉米产量比对照增产1556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深松 免耕 土壤物理性状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对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的响应 被引量:34
2
作者 钱春荣 于洋 +5 位作者 宫秀杰 赵杨 王俊河 杨忠良 张卫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64-1874,共11页
明确不同年代春玉米生产力对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的响应特征及其趋势,对高产高效的耐密品种选育和密植抗倒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意义。本文以黑龙江近50年来第一积温带大面积种植的8个典型春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9和2010年... 明确不同年代春玉米生产力对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的响应特征及其趋势,对高产高效的耐密品种选育和密植抗倒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意义。本文以黑龙江近50年来第一积温带大面积种植的8个典型春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9和2010年进行密度和施肥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年代主栽品种生产力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黑龙江省1970s—2000s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单株生产力与群体产量均明显提高,平均增幅分别为每10年16.96g和790kghm–2;植株空秆率和倒伏率显著下降,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穗粒数、千粒重显著提高。随着密度的提高,各年代玉米的单株产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群体产量呈抛物线形上升,群体最高产量的理论密度增幅为每10年3507株hm–2;空秆率显著提高,但倒伏率仅1970s和1980s的品种呈递增趋势;株高、单株叶面积、棒三叶面积、穗粒数与千粒重均呈现下降趋势,穗位随密度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各年代品种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和千粒重随氮肥水平提高呈增加趋势。在150~450kghm–2的施氮水平范围,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各年代品种增产效果不明显。各主要指标在年代、密度和氮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对照东北玉米现有的品种特性、种植密度和施肥现状表明,选育耐密品种和实施密植抗倒栽培的增产潜力大,在现在的施肥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种植密度是东北春玉米高产增效耕作栽培的技术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粮食安全 玉米品种 年代差异 高产高效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氮肥利用效率对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的响应 被引量:24
3
作者 钱春荣 于洋 +5 位作者 宫秀杰 赵杨 郝玉波 李梁 张卫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69-2077,共9页
以黑龙江省近50年来第1积温带大面积种植的8个典型春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9-2010年进行密度和施肥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年代主栽品种氮肥偏生产力(PFP)、氮肥农学效率(NAE)、氮肥吸收利用率(NRE)及主要器官氮含量对密度和氮素的... 以黑龙江省近50年来第1积温带大面积种植的8个典型春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9-2010年进行密度和施肥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年代主栽品种氮肥偏生产力(PFP)、氮肥农学效率(NAE)、氮肥吸收利用率(NRE)及主要器官氮含量对密度和氮素的响应差异。结果显示,1970s-2000s品种更替过程中,PFP和NRE呈递增趋势,增幅分别为每10年3.41kg kg^-1和2.26个百分点。NAE在1970s-1990s呈显著递增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氮收获指数随年代递增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1.51个百分点;茎、叶和籽粒氮积累量随年代推进呈显著递增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递增0.09、0.07和0.12g株一;上述各主要指标在年代、密度和氮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各年代品种的氮肥利用效率均随氮肥水平的提高而显著下降,随密度的增加呈抛物线形变化趋势,最高效率值出现在50000-70000株hm^-2范围内,现代品种的最高氮效率的种植密度高于老品种。各年代品种籽粒、叶片、茎氮素积累量和氮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呈显著递减趋势。各年代品种籽粒、茎和叶片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施氮量对氮收获指数影响各年代品种表现不同。上述结果表明,品种改良的氮肥增效潜力较大。在现有的品种状况下,增密不仅可以增产,而且可以显著提高肥料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粮食安全 资源利用效率 品种演变 高产高效
下载PDF
不同播期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宫秀杰 钱春荣 +4 位作者 于洋 郝玉波 李梁 葛选良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8-113,共6页
2016、2017年,在哈尔滨地区以早熟、中熟、晚熟不同熟期各2个玉米品种为试材,设6个播种处理,明确不同播期对玉米生育期和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探索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玉米品种的播期,选择在遇到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需要的替代品... 2016、2017年,在哈尔滨地区以早熟、中熟、晚熟不同熟期各2个玉米品种为试材,设6个播种处理,明确不同播期对玉米生育期和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探索适宜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种植玉米品种的播期,选择在遇到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需要的替代品种。结果表明,哈尔滨当地品种最迟播种时间为5月6日,能够保证玉米正常成熟。在5月6日后中熟品种产量高于晚熟品种,产量均呈降低趋势。若前期遇到低温冷害等极端天气,播种推迟至5月中旬左右时,应选择中熟品种代替晚熟品种,确保玉米产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播期 产量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毕洪文 王红蕾 +5 位作者 钱春荣 李金霞 葛选良 王美璇 来永才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2-115,共4页
玉米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可利用的化学成分,可用作畜牧业饲料的原料,也可直接用于还田,起到恢复地力的作用。黑龙江省许多地区将玉米秸秆进行焚烧,不仅浪费资源,同时秸秆焚烧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通过对黑龙江省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玉米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可利用的化学成分,可用作畜牧业饲料的原料,也可直接用于还田,起到恢复地力的作用。黑龙江省许多地区将玉米秸秆进行焚烧,不仅浪费资源,同时秸秆焚烧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通过对黑龙江省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的分析,系统论述玉米秸秆在直接还田和离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政府工作职能,科学规划还田比例,切实可行的保护政策,加大科研攻关及宣传力度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综合利用 秸秆还田
原文传递
近年纤维素降解菌株筛选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6
作者 宫秀杰 钱春荣 +4 位作者 于洋 郝玉波 李梁 吕国一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2021年第2期68-77,共10页
简述了近年来纤维素降解菌株筛选的研究进展,目前筛选到纤维素降解菌的真菌主要有木霉属Trichoderma、青霉属Penicill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细菌主要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放线菌主要是链霉菌属Streptomyces。重点介绍了筛选到的纤... 简述了近年来纤维素降解菌株筛选的研究进展,目前筛选到纤维素降解菌的真菌主要有木霉属Trichoderma、青霉属Penicill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细菌主要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放线菌主要是链霉菌属Streptomyces。重点介绍了筛选到的纤维素降解菌的菌株名称、菌株种属鉴定、菌株筛选来源、菌株酶活测定条件和纤维素降解效果等。同时,对近年来已报道筛选的纤维素降解菌株的产酶活特性及降解效果进行比较。期望对高效纤维素降解菌株筛选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降解 菌株筛选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土壤酶活、土壤养分及秸秆腐解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宫秀杰 钱春荣 +5 位作者 曹旭 于洋 郝玉波 李梁 葛选良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1-155,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玉米秸秆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及秸秆腐解率的影响,以5年不施氮肥和施氮300 kg/hm^2耕层土壤为背景,在长期氮肥定位试验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增加土壤脲酶、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土壤蔗糖...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玉米秸秆与氮肥配施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及秸秆腐解率的影响,以5年不施氮肥和施氮300 kg/hm^2耕层土壤为背景,在长期氮肥定位试验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够增加土壤脲酶、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玉米出苗期至成熟期,不施氮处理和施氮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范围分别为13.53~14.21 U/mL和11.80~15.67 U/mL,在灌浆期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范围分别为48.57~55.92 U/mL和50.69~59.34 U/mL,在灌浆期差异达显著水平;蔗糖酶活性范围为36.90~51.85 U/mL和46.40~58.22 U/mL,在3个时期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秸秆还田配施适量的氮肥对铵态氮质量分数的影响不显著,但增加硝态氮和速效氮质量分数,不施氮处理和施氮处理硝态氮和速效氮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10.39、18.45 ug/kg和126.43、145.39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 氮肥 酶活性 腐解率
原文传递
耕作方式对松嫩平原北部盐碱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宫秀杰 来永才 +7 位作者 钱春荣 于洋 郝玉波 李梁 葛选良 刘英杰 李怀庆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120,共6页
针对松嫩平原北部盐碱障碍型土壤,采用一年“土层置换+秸秆阻断”(SD1)、连续两年“土层置换+秸秆阻断”(SD2)和秸秆粉碎覆盖(CK)三种耕作方式,研究了对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及盐分含量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0—40cm土层... 针对松嫩平原北部盐碱障碍型土壤,采用一年“土层置换+秸秆阻断”(SD1)、连续两年“土层置换+秸秆阻断”(SD2)和秸秆粉碎覆盖(CK)三种耕作方式,研究了对土壤物理性状、养分含量及盐分含量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0—40cm土层土壤容重和pH,SD2处理低于SD1及CK,容重分别降低8.61%和8.81%;土壤含水量,SD2处理高于SDl和CK;0~40cm土层土壤可溶性盐离子,SD2处理土壤可溶性盐分含量明显降低,达到了降低土壤耕层盐分的目的;SD2处理产量高于SD1处理和CK,SD2和SDl产量分别高于CK7.83%和3.89%,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层置换 秸秆阻断 秸秆粉碎覆盖 盐碱地
原文传递
哈尔滨市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产量与效益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钱春荣 +3 位作者 于洋 宫秀杰 赵杨 王俊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8252-8253,共2页
[目的]分析哈尔滨市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产量与经济效益。[方法]在哈尔滨市的3个地区、5个试验点,采取田间原位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与常规产量9 000 kg/hm2的农户生产模式相比,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模式可节本增效4 422元... [目的]分析哈尔滨市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产量与经济效益。[方法]在哈尔滨市的3个地区、5个试验点,采取田间原位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与常规产量9 000 kg/hm2的农户生产模式相比,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模式可节本增效4 422元/hm2。[结论]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具有节本增效的特点,可以在相应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产高效 栽培模式 产量 效益
下载PDF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干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特征 被引量:15
10
作者 钱春荣 王荣焕 +8 位作者 于洋 徐田军 宫秀杰 郝玉波 李梁 吕国依 杨忠良 赵久然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0-68,共9页
以不同熟期的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2014、2015年在哈尔滨和北京同步开展试验,研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率及产量在不同生态区... 以不同熟期的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2014、2015年在哈尔滨和北京同步开展试验,研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率及产量在不同生态区之间、品种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并存在生态区、品种、年际间的显著互作效应。玉米各器官的干物质转运在不同生态区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哈尔滨生态区,茎和鞘没有干物质转运输出,只有叶片干物质转运输出;北京生态区茎、鞘和叶片均有干物质转运输出。对比两个生态区叶片转运率,哈尔滨生态区比北京高6个百分点,叶片对子粒的贡献率哈尔滨比北京高1.8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物质 积累 转运 分配
原文传递
不同熟期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特征 被引量:14
11
作者 钱春荣 王荣焕 +7 位作者 赵久然 于洋 徐田军 郝玉波 宫秀杰 李梁 葛选良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177-2183,共7页
本文以9个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4和2015年在哈尔滨市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特征,为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合理选用品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品种熟期越长,其穗粒数与产量越高,但中早熟品种... 本文以9个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4和2015年在哈尔滨市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特征,为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合理选用品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品种熟期越长,其穗粒数与产量越高,但中早熟品种与中晚熟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品种熟期越长,其花前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越多,中早熟与中晚熟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成熟期干物质主要分配在籽粒,各器官所占比重依次为籽粒>茎>叶>穗轴>苞叶>叶鞘;中早熟品种收获指数最高,比极早熟和中晚熟品种高4个百分点;不同营养器官其花后干物质转运量不同,3种熟期品种仅叶片有稳定的干物质输出,极早熟品种叶鞘干物质没有转运,中早熟和中晚熟品种叶鞘不同年度间均有少量干物质输出;3种熟期类型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率在56%~69%,花后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贡献率高达89%~98%。可见,在哈尔滨地区,无论是极早熟品种、中早熟品种还是中晚熟品种,玉米产量的形成主要依靠花后同化物积累,而非营养器官的物质转运;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出苗至吐丝期间≥10℃有效积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吐丝至成熟期间≥10℃有效积温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物质 积累 分配 转运
原文传递
化控剂对东北春玉米抗倒伏性能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郝玉波 于洋 +6 位作者 钱春荣 宫秀杰 李梁 来永才 葛选良 赵杨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10期1-3,8,共4页
倒伏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东北黑土区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以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进行化控剂调控试验,探讨化控剂对玉米茎秆和根系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化控剂处理显著降低了株高、... 倒伏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东北黑土区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以先玉335为供试材料,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进行化控剂调控试验,探讨化控剂对玉米茎秆和根系抗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化控剂处理显著降低了株高、穗位高、植株下部节间长,显著提高了玉米气生根层数、总根条数、节间密度和折断力,因而化控剂的使用能明显增加玉米抗茎折和根系倒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化控剂 倒伏 产量 茎秆 气生根
下载PDF
春季深松对土壤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俊河 宫秀杰 +3 位作者 于洋 赵杨 钱春荣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12期16-18,共3页
为防止农田表土流失、风蚀和犁底层加厚,为建制机械化的新型耕作制度,以德美亚1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春季深松30和40cm处理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深松对土壤紧实度、苗期土壤容重的降低和苗期土壤含水量的增加... 为防止农田表土流失、风蚀和犁底层加厚,为建制机械化的新型耕作制度,以德美亚1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春季深松30和40cm处理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深松对土壤紧实度、苗期土壤容重的降低和苗期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有明显作用,其中,春季深松40cm处理效果较好;深松能够增加玉米产量,其中春季深松40cm增产幅度最大,增产2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春季深松 土壤物理性质 产量
下载PDF
增施秸秆有机肥及减施化肥对玉米产量形成和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郝玉波 李梁 +5 位作者 于洋 钱春荣 宫秀杰 吕国依 谢连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7期15-18,共4页
为提高黑土区玉米田肥料利用率并提升地力,本研究采用常规施肥(缓释肥,29-10-13,600 kg·hm^(-2))为对照(CK),设置4个不同秸秆有机肥+减施化肥处理,分析玉米植株农艺性状、叶片SPAD值、产量构成及肥料偏生产力,评价玉米田增施秸秆... 为提高黑土区玉米田肥料利用率并提升地力,本研究采用常规施肥(缓释肥,29-10-13,600 kg·hm^(-2))为对照(CK),设置4个不同秸秆有机肥+减施化肥处理,分析玉米植株农艺性状、叶片SPAD值、产量构成及肥料偏生产力,评价玉米田增施秸秆有机肥和减施化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秸秆有机肥+减肥20%处理(T2)玉米产量增加10.6%,秸秆有机肥+减肥30%和50%处理(T3、T4)均未降低玉米产量;3个秸秆有机肥+减肥处理(T2、T3、T4)提高了叶片SPAD值,株高和产量构成要素较CK无显著差异;相比于常规施肥,秸秆有机肥+叶面肥处理(T1)叶片黄化,叶片SPAD值降低,穗长和行粒数减少,显著减产46.9%。3个秸秆有机肥+减肥处理(T2、T3、T4)氮肥偏生产力分别较对照提高38.4%、41.6%和1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不使用化肥仅依靠秸秆有机肥和叶面肥,无法满足玉米需肥水平而严重减产,同时减化肥20%~50%配施秸秆有机肥可实现玉米减肥不减产且能提高肥料偏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有机肥 肥料偏生产力
下载PDF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温度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钱春荣 王荣焕 +7 位作者 赵久然 于洋 郝玉波 徐田军 宫秀杰 李梁 葛选良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5-114,共10页
玉米籽粒成熟度与吐丝至成熟阶段热量条件显著相关,明确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灌浆阶段温度的关系,可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极早熟、中早熟和中晚熟3种熟期类型的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 玉米籽粒成熟度与吐丝至成熟阶段热量条件显著相关,明确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灌浆阶段温度的关系,可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极早熟、中早熟和中晚熟3种熟期类型的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和2015年在哈尔滨实施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熟期类型品种相比,中早熟品种的最大灌浆速率(G_(max))、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W_(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_(mean))最大,极早熟品种次之,中晚熟品种最小;灌浆活跃期(P)和有效灌浆时间(t3)随品种熟期延长而增加,增加部分主要在灌浆缓增期。活跃灌浆期、有效灌浆期与快增期≥10℃有效积温显著正相关,与灌浆期日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与渐增期≥10℃有效积温、灌浆期日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与快增期≥10℃有效积温和渐增期日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在热量资源有限的生态区,中晚熟品种进入灌浆缓增期后日平均气温较低,不利于籽粒灌浆,导致中晚熟品种粒重低于中早熟和极早熟品种;因此,在热量资源有限生态区,一味地延长熟期并不利于粒重增加,中早熟品种具有明显的灌浆优势,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熟期 灌浆 温度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配合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及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葛选良 钱春荣 +3 位作者 李梁 宫秀杰 吕国依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1-136,共6页
通过分析不同施肥措施玉米耕层土壤碳、氮含量及相关关键酶活性和产量特征,探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施肥措施玉米产量差异的形成原因,为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玉米耕层土壤生产能力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试验以黑龙江省第一积... 通过分析不同施肥措施玉米耕层土壤碳、氮含量及相关关键酶活性和产量特征,探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施肥措施玉米产量差异的形成原因,为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玉米耕层土壤生产能力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试验以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主栽品种京农科72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计,设置掺混肥+尿素(NHF)、碳基肥+尿素(TJF)和控释肥(KSF)3个施肥措施,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施肥措施对玉米耕层土壤碳、氮含量及相关关键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分析了秸秆还田配合施肥措施玉米耕层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和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蔗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NHF相比,灌浆期TJF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提高了7.67%、7.29%,土壤铵态氮、土壤硝态氮、土壤碱解氮、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97%、7.77%、7.29%、6.28%,土壤脲酶、土壤过氧化氢酶、土壤纤维素酶、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3.29%、5.92%、7.97%、15.70%;KSF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0.80%、10.86%,土壤铵态氮、土壤硝态氮、土壤碱解氮、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1.39%、12.30%、31.97%、21.08%,土壤脲酶、土壤过氧化氢酶、土壤纤维素酶、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5.81%、24.35%、12.76%、18.93%。与NHF相比,TJF、KSF产量分别提高了1.99%和13.24%。本研究推荐,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玉米生产适宜施肥模式为70 cm宽行+40 cm窄行大垄双行种植,配施控释肥6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肥措施 玉米 产量 土壤质量
下载PDF
生态区对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生长发育与有效积温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钱春荣 王荣焕 +5 位作者 于洋 徐田军 宫秀杰 郝玉波 赵久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9期1-8,共8页
东北和华北是我国重要的两大玉米种植区域,为促进玉米品种科学布局与推广,本研究以不同熟期的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4和2015年在哈尔滨和北京同步开展试验,研究不同热量资源下极早熟、中早熟和中晚熟品种的生长发育进程、积温需... 东北和华北是我国重要的两大玉米种植区域,为促进玉米品种科学布局与推广,本研究以不同熟期的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4和2015年在哈尔滨和北京同步开展试验,研究不同热量资源下极早熟、中早熟和中晚熟品种的生长发育进程、积温需求及积温利用特征。结果表明:在热量资源充沛的北京,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的积温需求随熟期延长呈递增趋势,而在热量资源有限的哈尔滨,营养生长阶段积温需求随品种熟期延长而增加,而生殖生长阶段积温随熟期延长而减少,熟期较长的品种通过自我调节生殖生长阶段的热量需求,对热量资源不足做出响应与适应。在热量资源有限的哈尔滨,中早熟品种可正常成熟,同时最大限度利用热量资源,积温利用率平均92.64%,积温生产效率平均8.14 kg·hm^-2·℃^-1·d^-1,而中晚熟品种存在不能正常成熟的风险;在热量资源充沛的北京,即使中晚熟品种,其积温利用率也仅有75.50%,积温生产效率平均7.19 kg·hm^-2·℃^-1·d^-1,存在积温浪费现象;在哈尔滨地区,积温生产效率主要受播种至吐丝阶段的有效积温影响,而在北京地区,积温生产效率主要受出苗至成熟阶段的日平均气温影响。综上,东北春玉米区,为适应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需求,不宜采用积温满贯型品种过度追求积温利用率,以留出100~130℃·d有效积温空间为宜;华北春玉米区可进一步提高积温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生育期 有效积温利用率 有效积温生产效率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玉米产量和耕层土壤物理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葛选良 钱春荣 +5 位作者 张锋 李梁 于洋 宫秀杰 郝玉波 《东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3期88-93,共6页
通过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玉米耕层土壤物理性质和产量特征,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玉米产量差异及形成原因,为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玉米秸秆有效还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以京农科728为供试品种,采用大区对比设计,设置常规垄作模式... 通过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玉米耕层土壤物理性质和产量特征,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玉米产量差异及形成原因,为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玉米秸秆有效还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以京农科728为供试品种,采用大区对比设计,设置常规垄作模式(CK)、覆盖还田免耕平作模式(J_(1))、翻埋还田垄作模式(J_(2))和碎混还田平作模式(J_(3))4个处理。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产量表现为J_(2)>J_(1)>J_(3)>CK,且以J_(2)增产幅度最大,为8.70%;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产量分别与穗数和穗粒数呈负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以J_(2)增幅最大,为11.89%。生育前期J_(3)耕层土壤水热条件最优;生长发育关键期J_(2)耕层土壤物理性状最优,尤以10~30 cm耕层土壤容重的下降,土壤孔隙度>1 mm大团粒结构的提高最为明显;J_(3)次之。适宜的秸秆全量还田模式可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有利于改善生育关键期耕层土壤物理性质,进而提高玉米产量。本研究推荐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的适宜玉米秸秆还田模式为翻埋还田垄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 玉米 秸秆还田 产量 土壤性质
原文传递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与农艺性状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赵杨 钱春荣 +5 位作者 王俊河 于洋 宫秀杰 杨国航 左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9期106-109,共4页
为了探明玉米种植的最优方式,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种植密度及施N肥量对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耕作方式和不同施N肥量玉米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各组合中... 为了探明玉米种植的最优方式,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种植密度及施N肥量对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耕作方式和不同施N肥量玉米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各组合中,以平作耕作方式、密度67500株/hm2、施N量为112.5 kg/hm2,玉米产量最高;耕作方式对玉米棒三叶叶面积和株高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对最大叶面积指数和茎粗影响差异不显著;密度对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和茎粗影响差异显著,对株高影响差异不显著;施氮与不施氮之间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茎粗和株高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耕作方式 密度 N肥 产量 农艺性状
下载PDF
玉米果穗不同位势子粒灌浆特性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钱春荣 王荣焕 +6 位作者 赵久然 于洋 郝玉波 宫秀杰 李梁 葛选良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0-86,共7页
以8个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玉米灌浆期果穗不同部位子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供试8个玉米品种,中下部子粒的百粒重变幅范围为34.02~51.38 g,极差为17.36 g,品种之间的变异系数为13.76%;上部子粒的百粒重变幅范围为28.61~35.13 g,极差为6.5... 以8个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玉米灌浆期果穗不同部位子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供试8个玉米品种,中下部子粒的百粒重变幅范围为34.02~51.38 g,极差为17.36 g,品种之间的变异系数为13.76%;上部子粒的百粒重变幅范围为28.61~35.13 g,极差为6.52 g,变异系数为7.29%。从灌浆开始至灌浆快增期结束上部子粒百粒重变异系数为66.13%~13.18%,中下部子粒百粒重变异系数为54.38%~12.10%,随灌浆进程子粒百粒重变异系数呈减小趋势。中下部子粒平均灌浆速率始终高于上部子粒,上部子粒灌浆速率的变异系数大于中下部子粒,且灌浆速率的变异系数随灌浆进程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吐丝后56 d灌浆速率的变异系数快速增长。品种间各灌浆参数的变异系数均为上部子粒大于中下部子粒。选用子粒灌浆粒位差异小的品种,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上部子粒灌浆、提高粒重是实现玉米高产栽培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子粒灌浆 灌浆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