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RES A2情景下中国气候未来变化的多模式集合预测结果 被引量:110
1
作者 王会军 郎咸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76-784,共9页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资料中心的模式预测结果 ,本文分析了SRESA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中国大陆 2 1世纪前 30年的 10年际气候变化趋势 .研究揭示 :大陆冬季和夏季表面温度、表面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升高 0 .3~ 2 .3℃、0...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资料中心的模式预测结果 ,本文分析了SRESA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中国大陆 2 1世纪前 30年的 10年际气候变化趋势 .研究揭示 :大陆冬季和夏季表面温度、表面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升高 0 .3~ 2 .3℃、0 .1~ 2 .0℃、0 .5~ 2 .7℃ ,增幅大体上呈现东西向带状分布 ,由南至北升温逐渐加强 ,且增幅随时间加大 .此外 ,上述三气候要素冬季升温幅度要大于同期夏季、表面最低温度升幅要强于同期表面最高温度 ,冬季和夏季表面温度的季节内变化范围减小 .冬季东亚地区海平面气压异常幅度在 - 1.0hPa至 0 .4hPa之间变化 ,呈东西向带状分布 ,表现为南正北负、随时间推进异常幅度有所加大 ,正负交界面向南扩展 ;同时 ,东北、华北和西部海平面气压负异常较大 .夏季海平面气压异常空间分布与冬季相似 .2 0 0 1~ 2 0 30年 ,青藏高原大部、大陆东南部和河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加 0 .1~ 0 .8mm/d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预测 SRESA2情景 温度 海平面气压 降水
下载PDF
兰州市区低空大气温度层结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 被引量:92
2
作者 王式功 +2 位作者 郎咸梅 尚可政 杨德保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3-139,共7页
利用 1988~ 1992年兰州市气象站逐日 0 8h(北京时 ,下同 )常规气象探空观测资料及同期兰州市环境监测站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 ,统计分析了市区低空大气温度层结变化特征及其与3种主要空气污染物 (SO2 ,CO和 NOx)浓度之间的关系 .结... 利用 1988~ 1992年兰州市气象站逐日 0 8h(北京时 ,下同 )常规气象探空观测资料及同期兰州市环境监测站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 ,统计分析了市区低空大气温度层结变化特征及其与3种主要空气污染物 (SO2 ,CO和 NOx)浓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兰州市区低空大气温度层结全年以弱稳定为主 ,一年四季皆有逆温层存在 ;在冬季 ,逆温层发生频率最高 (95 .8% ) ,贴地逆温层厚度最厚 (平均 74 0 m)、强度最强 (平均 0 .5 3℃ / 10 0 m) ,脱地逆温层底相对高度最低 (平均 935m) ;同时 ,贴地大气层结温度递减率与空气污染物浓度呈显著反相关 .由此表明 ,兰州市区低空大气温度层结状况是影响该市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层结 空气污染 相关分析 兰州市 贴地逆温层 脱地逆温层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气候变化的最新情景预测 被引量:82
3
作者 王会军 郎咸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0-596,共7页
在最新的SRESA2和B2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 ,利用国际上 7个气候模式针对未来全球变暖的数值模拟结果 ,本文着重分析了东亚区域气候 2 1世纪的变化趋势 .研究揭示 :中国大陆年均表面气温升高过程与全球同步 ,但增幅在东北、西部和华中地区... 在最新的SRESA2和B2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 ,利用国际上 7个气候模式针对未来全球变暖的数值模拟结果 ,本文着重分析了东亚区域气候 2 1世纪的变化趋势 .研究揭示 :中国大陆年均表面气温升高过程与全球同步 ,但增幅在东北、西部和华中地区较大 ,且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 ;全球年均表面气温增幅纬向上大体呈带状分布 ,两极地区最为明显 ,并在北极地区达到最大 ;此外 ,2 1世纪后半段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年平均强升温幅度主要来自于冬季增温 .在 2 1世纪前 5 0年 ,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除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青藏高原大部分夏季降水量外 ,不会对中国大陆其余地区的年、季节平均降水量产生较大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 东亚气候
下载PDF
兰州市区最大混合层厚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7
4
作者 王式功 +2 位作者 杨德保 尚可政 祁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63-370,共8页
根据Holzworth干绝热曲线法求最大混合层厚度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两种计算最大混合层厚度的方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法和逐步逼近法。利用此方法和兰州市气象站1 988~ 1 992年逐日的气象观测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兰州市城区最大混合... 根据Holzworth干绝热曲线法求最大混合层厚度的基本原理 ,提出了两种计算最大混合层厚度的方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法和逐步逼近法。利用此方法和兰州市气象站1 988~ 1 992年逐日的气象观测资料 ,计算并分析了兰州市城区最大混合层厚度的时间变化特征 ,其月平均值的年变化呈单周期型 ,即 1 2月最低 ( 71 6m) ,5月份最高 ( 2 0 74m) ;旬平均值的年变化趋势基本上与月平均值的年变化一致 ,只是在 4月下旬和 6月下旬分别出现两个峰值。冬季兰州地区处于不同天气系统控制时 ,其最大混合层厚度也有一定变化 ,其中冷锋过境前平均最大混合层厚度最低 ( 735m) ;冷锋过境后受蒙古高压前部控制时 ,平均最大混合层厚度最高为 ( 946m)。兰州城区SO2 、CO和NOX 三种污染物月平均浓度值的年变化也呈单周期型 ,但与月平均最大混合层厚度年变化曲线的位相几乎相反 ,即 1 2月份的浓度峰值对应平均最大混合层厚度的谷值 ,呈显著的反相关关系 ;其旬平均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774、- 0 .82 7和 - 0 .743,这表明最大混合层厚度是影响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混合层厚度 兰州市 边界边 大气 空气污染
下载PDF
新疆气候的干湿变化及其趋势预估 被引量:72
5
作者 苏明峰 +1 位作者 魏荣庆 刘宝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0-98,共9页
利用新疆气象局提供的90个气象台站的连续观测记录,计算了1961-2003年新疆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自适应Palmer干旱指数的气候态及其变化趋势,表明新疆地区气候就平均态而言整体上属于正常的气候条件,研究时段内年平均和季节平均气候以湿... 利用新疆气象局提供的90个气象台站的连续观测记录,计算了1961-2003年新疆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自适应Palmer干旱指数的气候态及其变化趋势,表明新疆地区气候就平均态而言整体上属于正常的气候条件,研究时段内年平均和季节平均气候以湿润化趋势为主要变化特征,定性的分析显示地表气温的持续上升倾向于引起干旱化,而降水的增加则有利于气候的湿润化趋势。在SRES A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21世纪90年代新疆地区地表气温的升高会导致干旱化的发生,而降水的增加则有利于湿润化,在二者的联合作用下,新疆地区的干湿状况可能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mer干旱指数 新疆 变化 预估
下载PDF
一个新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强弱变化之大气环流场差异 被引量:70
6
作者 王会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7,共9页
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 ,并以此为依据从 1 94 8~ 1 999年中挑选出两组强弱冬季风年份 ,通过合成分析对大气环流场和海表温度场在强弱东亚冬季风年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不单纯受局地气... 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 ,并以此为依据从 1 94 8~ 1 999年中挑选出两组强弱冬季风年份 ,通过合成分析对大气环流场和海表温度场在强弱东亚冬季风年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不单纯受局地气候系统影响 ,而与北半球半球尺度上的大气环流异常紧密相连。相对于弱的情形 ,强东亚冬季风年份中国大陆中东部及其东部大部分海域在整个对流层盛行偏北风距平、乌拉尔阻高显著加强、欧洲大陆西部维持一个深厚的气旋性异常环流系统、西风带环流偏弱、2 0 0hPa层南亚高压偏弱 ;中国大陆、北极地区、蒙古国大部分地区、欧洲大陆西北部表面温度降低 ;我国大陆与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差加大 ;东亚大槽加强。研究还揭示 ,强东亚冬季风年份对应于北大西洋涛动弱指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指数 环流场差异 东亚冬季风 灾害性天气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East Asian Climatology as Simulated by Seven Coupled Models 被引量:53
7
作者 王会军 郎咸梅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79-495,共17页
Using observation and reanalysis data throughout 1961-1990, the East Asi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sea level pressure climatology as simulated by seven fully coupled atmosphere-ocean models, namely ... Using observation and reanalysis data throughout 1961-1990, the East Asi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sea level pressure climatology as simulated by seven fully coupled atmosphere-ocean models, namely CCSR/NIES, CGCM2, CSIRO-Mk2, ECHAM4/OPYC3, GFDL-R30, HadCM3, and NCAR-PCM, are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in this study.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above models can successfully reproduce the annual and seasonal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in East Asia, with relatively good performance for boreal autumn and annual mean. The models' ability to simulat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s more reliable than precipitation. In addition, the models can dependably capture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nnual, boreal winter, spring and autumn sea level pressure in East Asia. In contrast, relatively large simulation errors are displayed when simulated boreal summer sea level pressure is compared with reanalysis data in East Asia.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simulation errors fo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sea level pressure are generally large over and around the Tibetan Plateau. No individual model is best in every aspect. As a whole, the ECHAM4/OPYC3 and HadCM3 performances are much better, whereas the CGCM2 is relatively poorer in East Asia. Additionally, the seven-model ensemble mean usually shows a relatively high reli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ed model East Asian climatology EVALUATION
下载PDF
20世纪后期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减弱的自然属性 被引量:44
8
作者 王会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2256-2262,共7页
文中使用1948~2002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大气研究中心的再分析资料, 通过计算呈现了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尺度减弱事实、以及东亚夏季风系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两次年代际突变事件. 而后, ... 文中使用1948~2002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大气研究中心的再分析资料, 通过计算呈现了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尺度减弱事实、以及东亚夏季风系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两次年代际突变事件. 而后, 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资料分发中心提供的SRES A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六套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 从定性的角度上揭示了此次东亚夏季风年代际衰减过程与20世纪后期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 应该为一次自然的气候变化过程. 模式结果还显示, 如果21世纪温室效应在20世纪后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剧, 东亚夏季风系统可能会受此影响而趋于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年代际减弱 全球变暖 自然变化 合气候模式 数值模拟 温室效应
原文传递
对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有关干旱变化的解读 被引量:48
9
作者 王晓欣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0-653,共4页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21年8月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自然科学基础卷的决策者摘要,主要对自2013年第五次评估报告(AR5)以来的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并使用新一代气候模式在新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21年8月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自然科学基础卷的决策者摘要,主要对自2013年第五次评估报告(AR5)以来的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并使用新一代气候模式在新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下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本文基于AR5和AR6相关章节素材,解读了干旱变化的评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评估报告 气候变化 干旱
下载PDF
东亚季风区夏季风强度和降水的配置关系 被引量:35
10
作者 刘长征 王会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00-712,共13页
1979~ 2 0 0 0年东亚地区夏季风强度和夏季总降水之间的关系被分为四种类型 :A :强季风、强降水 ;B :强季风、弱降水 ;C :弱季风、强降水 ;D :弱季风、弱降水。通过研究不同关系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和SST异常 ,并分析不同要素在季风和... 1979~ 2 0 0 0年东亚地区夏季风强度和夏季总降水之间的关系被分为四种类型 :A :强季风、强降水 ;B :强季风、弱降水 ;C :弱季风、强降水 ;D :弱季风、弱降水。通过研究不同关系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和SST异常 ,并分析不同要素在季风和降水关系变化中的作用 ,发现在季尺度上东亚季风区夏季风强度和地区同期降雨总量的关系具有多面性特征 ,此关系取决于环流场的整体配置 ,其中西太平洋副高、南亚高压和中高纬阻塞形式为三个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另外 ,海温变化对东亚季风和总降水的关系有明显的影响 ,尤其是北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区域海温。合成分析结果表明 5 0 0hPa东亚异常波列和东亚夏季风强度密切相关 ,但波形与东亚季风区夏季总降水强弱没有明显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夏季风 降水 强度
下载PDF
应用九层全球大气格点模式进行跨季度短期气候预测系统性试验 被引量:35
11
作者 郎咸梅 王会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4,共6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9层大气环流模式 (IAP9L AGCM)对夏季气候进行了 30年 ( 1970~ 1999年 )集合回报试验 ,并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跨季度夏季短期气候的可预测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表明 ,该模式对对流层中、高层大气...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9层大气环流模式 (IAP9L AGCM)对夏季气候进行了 30年 ( 1970~ 1999年 )集合回报试验 ,并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跨季度夏季短期气候的可预测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表明 ,该模式对对流层中、高层大气环流的预测能力强于低层 ,位势高度场和表面气温的可预测性最大 ,而降水的可预测性则相对较小 .对流层中、高层位势高度场的可预测性基本呈带状分布 ,越靠近赤道可预测性越高 ;而降水的可预测性基本局限于赤道东太平洋及热带个别区域 .由此可见 ,降水的预测极为困难和复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预测 大气环流 集合回报 IAP9L-AGCM
下载PDF
“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及可能风险 被引量:32
12
作者 王会军 唐国利 +48 位作者 陈海山 吴绍洪 效存德 周波涛 孙建奇 段明铿 徐影 罗勇 杨晓光 王凡 康世昌 王毅 高清竹 左军成 张元明 魏伟 郑景云 王国庆 高学杰 李宁 刘传玉 曾晓东 鲍艳松 张弛 曾刚 孙博 黄艳艳 施宁 尹志聪 张杰 俞淼 陈活泼 祝亚丽 马洁华 燕青 郭东林 张颖 高雅 吴通华 刘慧 谭显春 尹云鹤 于仁成 黄海军 许艳 刘娜 战云键 任玉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沿线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灾害风险关乎“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实施及亚投行的投资安全。在此背景下,2016—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部实施了“‘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问题”咨询评议项目,项目针对该区域气候变化的事实、未来变化预估、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及带来的潜在风险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开展了若干分析和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项目组完成了有关进展报告四份,包括一份总报告和三份分报告。本文扼要地概括和介绍了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气候变化 预估 灾害 风险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气候模拟及青藏高原冰盖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28
13
作者 王会军 郎咸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3-331,共9页
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设定的边界条件下 (其中包括 :海洋表面温度、陆地冰盖、CO2 浓度、地球轨道参数等变化 ) ,本文汇报了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 9层全球大气环流格点模式对末次盛冰期气候进行数值模拟的研究成果。结果... 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设定的边界条件下 (其中包括 :海洋表面温度、陆地冰盖、CO2 浓度、地球轨道参数等变化 ) ,本文汇报了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 9层全球大气环流格点模式对末次盛冰期气候进行数值模拟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 :末次盛冰期全球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 5 .3℃ ,降雨量下降 9% ,其中大陆年平均降水量仅为目前的 71 %。通过与其他模式模拟结果和重建古气候资料的对比表明 ,该模式捕捉到了末次盛冰期干、冷的冰期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 ,我们根据刘东生等的科研成果 ,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在末次盛冰期倘若存在一定范围的冰盖 ,那么该冰盖会对东亚区域古气候模拟结果产生怎样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青藏高原冰盖 数值模拟 古气候 年平均气温 海洋表面温度 降水量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东亚气候的成因检测 被引量:25
14
作者 梁潇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1-501,共11页
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设置的标准试验方案下,首先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模拟了末次盛冰期东亚气候状况,然后通过4组数值敏感性试验逐一模拟了大气CO2浓度、海洋表面温度(SST)和海冰、陆... 在国际古气候模拟比较计划设置的标准试验方案下,首先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模拟了末次盛冰期东亚气候状况,然后通过4组数值敏感性试验逐一模拟了大气CO2浓度、海洋表面温度(SST)和海冰、陆地冰盖和地形、东亚植被变化4项强迫因子的单独气候效应,进而对末次盛冰期东亚气候的成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末次盛冰期除华南局部略有升温外,中国年均地表气温显著降低,降温幅度总体上向北增大,青藏高原处存在一个降温中心。其中,SST和海冰变化是华南局部略偏暖的主因,它同时导致了东亚其他区域地表气温的显著降低,特别是在东北亚地区;陆地冰盖和地形变化对于东亚地表气温的显著冷却作用主要体现在东亚的西北部;大气CO2浓度降低会引起东亚地区0.2—0.9℃的普遍降温;相对而言,东亚植被的降温作用(0.5—1.0℃)主要显现在中国40°N以南的区域。与此同时,SST和海冰变化能引起中国东部年均降水一定程度的减少,而大气CO2浓度、陆地冰盖和地形、东亚植被单独变化均不会显著影响东亚年均降水的分布状况,然而,上述四项因子的共同变化会通过协同作用引起中国东部年均降水的显著减少,西部地区降水则与现在差别不大。此外,末次盛冰期东亚夏季风的显著减弱源于SST和海冰变化,冬季风变化则可归因于SST和海冰、陆地冰盖和地形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东亚气候 数值模拟 检测
下载PDF
Influence of the Mascarene High and Australian High on the Summer Monsoon in East Asia: Ensemble Simulation 被引量:20
15
作者 薛峰 +1 位作者 郎咸梅 王会军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5期799-809,共11页
By using a nine-level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developed at 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IAP 9L AGCM), two set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Mascar... By using a nine-level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developed at 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IAP 9L AGCM), two set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Mascarene high (MH) and Australian high (AH) over the southern subtropics upo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East Asia. The use of ensemble statistics is adopted to reduce the simulation erro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MH, the Somali low-level jet i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ogether with the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in the tropical Asia and western Pacific region. Furthermore, the anticyclonic anomaly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to the east of the Philippines may induce a weak East-Asia-Pacific teleconnection pattern. In the meantime, geopotential height in the Tropics is enhanced while it is reduced over most regions of mid-high latitudes, thus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t 500 hPa extends southwestward, resulting in more rainfall in southern China arid less rainfall in northern China. A similar anomaly pattern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ystems is found in the experiment of the intensification of AH.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the cross-equatorial currents associated with AH are much weaker than the Somali jet, the anomaly magnitude caused by the intensification of AH is generally weak, and the influence of AH on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seems to be localized in southern Chin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sets of experiments indicates that MH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interactions of gener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between the two hemisphe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scarene high Australian high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下载PDF
古气候演化特征、驱动与反馈及对现代气候变化研究的启示意义 被引量:19
16
作者 任国玉 燕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24-841,共18页
古气候与现代气候变化研究如何有效结合,特别是古气候研究如何为理解现代气候变化过程提供背景条件、边界约束和理论框架,值得深入探讨。文章以现代、历史时期、全新世、晚第四纪和新生代为时间基线,回顾阐述了过去气候演变特征、成因... 古气候与现代气候变化研究如何有效结合,特别是古气候研究如何为理解现代气候变化过程提供背景条件、边界约束和理论框架,值得深入探讨。文章以现代、历史时期、全新世、晚第四纪和新生代为时间基线,回顾阐述了过去气候演变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现代气候变化研究的启示意义,探讨了过去与现代气候变化融合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过去气候演化过程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地球气候系统运行机制的理解。研究表明,各个时期中,地球气候经历了不同相位、幅度和速率的变化,气候系统各分量之间发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地表温度为代表的地球表面热力环境演化是各不同阶段气候变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全球温度变化不仅受到太阳输出辐射、地球轨道参数和地球构造运动等的影响,而且与地球表层水圈中的海洋、冰冻圈中的大陆冰盖、生物圈中的海洋浮游生物和陆地植被,以及大气圈中的温室气体、粉尘气溶胶、水汽和云等活跃组分之间,存在着多尺度复杂反馈作用。在同一时间尺度上,气候系统分量的互馈通路可能是同向的、可比的,各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或具有一致性,研究结论对于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有借鉴意义;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系统各分量之间的相互联系机制可能难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古今互鉴,就需要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 时间尺度 气候反馈 气候变化 古气候 冰期-间冰期 新仙女木 全新世 中世纪暖期 小冰期 温室气体 CO_(2)排放
原文传递
IPCC AR6报告解读:水循环变化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娜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9-704,共6页
水循环在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与全球变暖背景下水循环变化密切相关的淡水资源短缺、副热带干旱区扩张、极端旱涝灾害频发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第一工作组首... 水循环在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与全球变暖背景下水循环变化密切相关的淡水资源短缺、副热带干旱区扩张、极端旱涝灾害频发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第一工作组首次单独设立一章,即第八章,用于系统性评估全球水循环变化。评估显示,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活动已经显著地改变了全球水循环,包括大气湿度和降水强度的整体性增加,全球干旱模态改变,南半球风暴轴向极地移动等。已经发生的水循环变化受到温室气体、气溶胶、土地利用在内的多种人类强迫的影响,而未来全球水循环变化将逐渐由温室气体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水循环 评估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应用IAP9L-AGCM对2002年中国夏季气候的预测及效果检验 被引量:16
18
作者 郎咸梅 王会军 +1 位作者 周广庆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9-35,共7页
利用中科院大气所9层大气环流格点模式(IAP9L-AGCM)和IAP-ENSO预测系统对2002年中国夏季气候进行实时集合预测及其检验。结果显示,IAP9L-AGCM较好地预测出了2002年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的分布形势,如华南、我国西部多雨,黄河和长江流域之... 利用中科院大气所9层大气环流格点模式(IAP9L-AGCM)和IAP-ENSO预测系统对2002年中国夏季气候进行实时集合预测及其检验。结果显示,IAP9L-AGCM较好地预测出了2002年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的分布形势,如华南、我国西部多雨,黄河和长江流域之间大范围干旱等;850hPa减弱的夏季风、青藏高原辐散中心以及北太平洋上空的异常气旋性环流中心亦被较好地预报出来;不足的是,模式对降水异常细致分布的预测能力有限。预测结果还表明,该模式对夏季(6—8月)平均降水的预报技巧要高于月平均状况,且月平均预报的准确度从6—8月依次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气候的预测 集合预报 IAP9L—AGCM 平均降水 短期气候异常
下载PDF
耦合模式长期积分资料所揭示的华南春季降水及环流特征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15
19
作者 韩晋平 王会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4-202,共9页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大气-海冰耦合模式的300年控制试验资料,针对东亚区域雨带移动和大气环流特征演变的研究发现,华南春季降水是位于副热带的雨带的一部分,而且华南地区4、5月的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在华南4、5月降水偏多年...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大气-海冰耦合模式的300年控制试验资料,针对东亚区域雨带移动和大气环流特征演变的研究发现,华南春季降水是位于副热带的雨带的一部分,而且华南地区4、5月的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在华南4、5月降水偏多年份,前期3月阿留申低压加强,北半球西风减弱,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出现负异常,导致冷暖空气在这里相遇造成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春季气候 环流特征 降水演变 年际变化
下载PDF
沙区绿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式功 +3 位作者 郎咸梅 董光荣 尚可政 杨德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3-66,共4页
利用GCM-SSiB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设计两组数值模拟试验(即控制试验(CE)和绿化面积扩大试验(GE))。研究了大陆绿化对我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沙区绿化后,年平均地表温度升高,海平面气压下降,纬向风速减弱、夏季风增强,冬... 利用GCM-SSiB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设计两组数值模拟试验(即控制试验(CE)和绿化面积扩大试验(GE))。研究了大陆绿化对我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沙区绿化后,年平均地表温度升高,海平面气压下降,纬向风速减弱、夏季风增强,冬季风减弱,夏季低空上升运动加强,冬季下沉运动减弱,降雨量显著增加,低层大气比湿、地表蒸发量、感热及潜热通量亦增加。绿化后气候趋向暖湿,极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荒漠化的进一步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 区域气候变化 数值试验 沙漠化地区 生态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