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锁定钢板结合异体腓骨支撑治疗老年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军 庄云强 +3 位作者 李东贞 张亚弟 周龙 刚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46-952,共7页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PHILOS)结合异体腓骨支撑与单纯PHILOS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自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57例老年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患者资料,男7...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钢板(PHILOS)结合异体腓骨支撑与单纯PHILOS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自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57例老年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患者资料,男76例,女81例;年龄60—88岁,平均76.1岁。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00例,四部分骨折57例。其中35例患者采用PHILOS结合异体腓骨支撑固定(A组),122例患者单纯采用PHILOS固定(B组)。末次随访时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外展、内旋、外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生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评分、术后肱骨头高度丢失、肱骨头内翻角度、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手术率等。结果157例患者术后获12~22个月(平均16.8个月)随访。A组、B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3.0±3.8)、(15.6±4.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B组前屈上举分别为135.60±17.70、125.4°±23.6°,外展分别为132.5°±22.7°、117.5°±32.7°,外旋分别为30.2°±18.7°、21.6°±17.2°,内旋分别为T9、T11,VAS评分分别为(0.6±0.9)、(0.9±1.2)分,ASES评分分别为(90.2±6.8)、(82.2±12.3)分,Constant—Murley分别为(88.5±3.6)、(72±4.9)分,术后肱骨头高度丢失分别为0.9°±0.1°、4.2°±0.4°,肱骨头内翻角分别为1.2°±0.2°、4.5°±1.9°,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28%(5/35)、22.13%(27/122),二次手术率分别为2.85%(1/35)、8.19%(27/1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ILOS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时,结合异体腓骨支撑固定,能给肱骨近端内侧柱及肱骨头提供良好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板 老年人 异体腓骨
原文传递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远端Müller分型C2和C3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2
作者 庄云强 张亚弟 +3 位作者 张军 刚强 周龙 吴冀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8-242,共5页
目的比较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远端Müller分型C2、C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58例股骨远端Müller分型C2、C3型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单切口... 目的比较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远端Müller分型C2、C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58例股骨远端Müller分型C2、C3型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单切口锁定钢板组(A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为(50.6±12.9)岁。双切口锁定钢板联合重建钢板组(B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为(53.5±13.0)岁。单切口锁定钢板联合重建钢板组(C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为(48.1±12.2)岁。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功能等。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患者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随访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96.7±16.4)、(101.9±16.5)min]和术中出血量[(237.8±47.5)、(253.6±46.6)mL]显著少于B组患者[(114.9±20.1)min、(290.1±60.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6.9±1.6)、(6.6±1.7)个月]显著短于A组患者[(8.4±1.9)个月],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91.7°±16.7°、90.9°±14.4°)显著大于A组患者(78.8°±14.4°),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77.8%(14/18)、73.7%(14/19)]显著高于A组患者[57.1%(1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股骨远端前外侧切口外侧应用锁定钢板、前侧附加重建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远端Müller分型C2、C3型骨折,固定坚强、对周围软组织损伤相对较小,兼具单切口锁定钢板和双切口内外侧锁定钢板固定的优点,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板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微型锁定钢板与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军 庄云强 +4 位作者 周龙 刚强 戴力 张亚弟 吴冀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0年第2期76-81,共6页
目的比较微型锁定钢板与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PHILOS)内固定治疗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0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68例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微型锁定钢板组... 目的比较微型锁定钢板与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PHILOS)内固定治疗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0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68例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微型锁定钢板组和PHILOS组。对微型锁定钢板组36例患者采用经肩峰下纵行劈开三角肌入路,以微型锁定钢板固定;对PHILOS组32例患者采用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以PHILOS固定。术后1、2、3、6、12个月及末次进行随访,行X线检查,收集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的活动度、美国肩肘外科协会功能评分(ASES)、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并发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2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可比性。微型锁定钢板组和PHILOS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2.3±15.3)、(74.5±18.4)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8.4±13.4)、(120.2±18.4)ml,切口长度分别为(4.5±1.7)、(9.5±2.2)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末次随访ASES分别为(93.6±5.3)、(85.5±5.7)分,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分别为(92.5±4.7)、(84.5±5.8)分,VAS评分分别为(0.9±0.2)、(1.3±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28、0.029);肩关节活动度分别为前屈上举(163.3±23.1)°和(142.1±18.5)°、外展(132.3±29.6)°和(123.4±24.7)°、外旋(45.3±8.9)°和(35.6±7.2)°,内旋达T12(L4~T8)和L2(L5~T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微型锁定钢板组患者中1例术后4个月出现肩关节僵硬,1例腋神经损伤后出现肩关节半脱位;PHILOS组患者中3例术后3~6个月出现肩关节僵硬,4例出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结论采用微型锁定钢板治疗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较PHILOS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患肩关节功能更好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病例对照研究 微型锁定钢板 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
下载PDF
髋臼横向双柱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新月形骨折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明 陈剑明 +4 位作者 耀国 吴志军 刚强 徐加 魏军渔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88-694,共7页
目的探讨髋臼横向双柱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新月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例骨盆新月形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72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 目的探讨髋臼横向双柱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新月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例骨盆新月形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72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4d。按照国际骨创伤协会(OTA)骨盆骨折分型标准,均为61-B2型。骨盆前环耻骨上支骨折均采用重建钢板固定,髂骨后部新月形骨折采用顺行置钉或逆行置钉技术行髋臼横向双柱螺钉内固定。记录术中置入空心螺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术后常规摄骨盆X线片和CT平扫、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评估复位和螺钉钉道情况。根据Matta和Tornetta骨盆骨折复位标准对复位质量进行评价。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Majeed骨盆骨折功能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中置钉时间3—16min,平均5min。手术时间50-130min,平均80min;术中出血量200~550ml,平均280ml。置钉过程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1~5次,平均2次。术后x线片及cT复查均显示钉道复位固定良好,螺钉未穿出髂骨内外板。根据Matta和Tometta骨盆骨折复位标准:优16例,良4例,优良率100%。术后无死亡,无切口感染、坐骨神经或臀上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无骨不愈合、复位丢失、内固定断裂。最终有19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9.6个月。骨盆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7周,平均11.2周。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骨盆骨折功能标准:优17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髋臼横向双柱螺钉内固定治疗61-B2型骨盆新月形骨折,置钉安全方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固定术 骨螺钉
原文传递
双钢板与S形钢板内固定治疗AO B2、B3型锁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亚弟 庄云强 +2 位作者 张军 刚强 李东贞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3期283-284,共2页
目的比较双钢板与单纯S形钢板内固定治疗AO B2、B3型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5-01—2017诊治的96例AO B2、B3型锁骨骨折,46例采用重建钢板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A组),50例采取S形锁定钢板内固定(B组)。结果 96例均获得随访,随... 目的比较双钢板与单纯S形钢板内固定治疗AO B2、B3型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5-01—2017诊治的96例AO B2、B3型锁骨骨折,46例采用重建钢板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A组),50例采取S形锁定钢板内固定(B组)。结果 9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7.2(6~12)个月。A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A组出现1例骨折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2.2%;B组出现6例内固定松动,4例骨折延迟愈合,3例瘢痕增生,3例活动受限,并发症发生率32.0%;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锁骨重建钢板联合微型钢板内固定的锁骨骨折患者较单纯S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更满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 B2、B3型锁骨骨折 重建钢板 微型钢板 S形锁定钢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骨科机器人联合Starr骨盆复位架治疗Tile C型骨盆环骨折 被引量:1
6
作者 刚强 焦福德 +3 位作者 应霁翀 虞天明 刘建磊 庄云强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5期445-450,共6页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联合Starr骨盆复位架治疗Tile C型骨盆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采用机器人联合Starr骨盆复位架治疗14例Tile C型骨盆环骨折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33~69岁。14例患者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且不合并... 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联合Starr骨盆复位架治疗Tile C型骨盆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采用机器人联合Starr骨盆复位架治疗14例Tile C型骨盆环骨折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33~69岁。14例患者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且不合并股骨、胫腓骨骨折等损伤。入院后4~7 d完成手术,术中在可透视碳素床,通过Starr骨盆复位架牵引复位骨盆环,联合骨科机器人治疗C型骨盆环骨折。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单枚螺钉置入透视次数、骨折复位质量、患肢功能及并发症等。采用Matta评分标准进行放射学复位评价,末次随访采用Majeed骨盆功能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4~141 min,手术出血量20~50 ml,单枚螺钉置入透视次数4~9次。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术后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未发现内固定断裂、螺钉松动、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依据Matta影像学复位评估标准:优9例,良4例,可1例。末次随访采用Majeed骨盆功能评分系统:优10例,良4例。结论:机器人联合Starr骨盆复位架治疗C型骨盆环新鲜骨折操作简单、缩短了手术和麻醉时间、并发症少,降低了手术风险,实现了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但对于陈旧性骨折,因骨折复位困难,该技术并不适用。对于螺钉进钉点区域粉碎的骨折,通道螺钉置入困难,建议采用其他方式固定。对于伴有骨盆外伤史或骨盆发育异常者,术前需仔细评估有无经皮螺钉通道,避免损伤神经、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机器人 Starr骨盆复位架 骨盆骨折 螺钉 内固定
下载PDF
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焦福德 庄云强 +4 位作者 应霁翀 陈剑明 刘建磊 虞天明 刚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观察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三病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的37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 目的观察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三病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的37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12例;年龄(48.2±5.6)岁(20~69岁);左侧12例,右侧20例,双侧5例;跟骨Sanders分型:Ⅱ型20侧,Ⅲ型22侧。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hler角、Gissane角。术后6个月采用Morrey法评价术后患者距下关节活动度。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功能效果。结果3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2±2.7)个月(13~1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皮肤坏死、克氏针变形或断裂、骨折复位丢失、克氏针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7例患者跟骨解剖形态均恢复满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hler角为13.3°±1.6°、32.5°±5.5°、32.7°±5.4°,Gissane角为78.3°±6.7°、127.2°±6.7°、128.0°±6.4°,以上指标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距下关节活动度:轻度25例,中度12例,中度以上受限率为32.4%(12/37)。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12例,良21例,可4例,优良率为89.2%(33/37)。结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跗骨窦
原文传递
经腋窝入路内固定治疗IdebergⅠ、Ⅱ型肩胛骨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刚强 焦福德 +4 位作者 虞天明 应霁翀 刘建磊 王庆 庄云强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观察经腋窝入路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IdebergⅠ、Ⅱ型肩胛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03—2021-06经腋窝入路内固定治疗的9例IdebergⅠ~Ⅱ型肩胛骨骨折,于腋窝中心作纵形切口长8~10 cm,逐层切开后在背阔肌肌腱的前... 目的观察经腋窝入路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IdebergⅠ、Ⅱ型肩胛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03—2021-06经腋窝入路内固定治疗的9例IdebergⅠ~Ⅱ型肩胛骨骨折,于腋窝中心作纵形切口长8~10 cm,逐层切开后在背阔肌肌腱的前方进一步显露,手指触摸肱骨头,在肱骨头表面可触及腋神经,使用深拉钩顿性分离并用橡皮筋保护,切开关节囊直视下复位骨折端,5例采用2枚直径3.0 mm空心钉固定,2例采用单纯微型锁定钢板固定,2例采用微型锁定钢板联合空心钉内固定。结果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1.0±1.5)周。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Hardegger评分:优5例,良3例,差1例。功能评分为差的1例术后出现腋神经损伤症状,术后10个月症状缓解,残留三角肌萎缩,肌力4级。1例用骨膜剥离子顿性分离时损伤肩胛下动脉,术中予以结扎。结论经腋窝入路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IdebergⅠ、Ⅱ型肩胛骨骨折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与Judet入路及后方外侧微创直切口相比具有出血量少、恢复快、切口隐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ebergⅠ、Ⅱ型肩胛骨骨折 腋窝入路 微型锁定钢板 空心钉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分期手术治疗复杂闭合Pilon骨折 被引量:5
9
作者 刚强 焦福德 +3 位作者 应霁翀 虞天明 刘建磊 庄云强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9期878-882,共5页
目的:探讨分期手术治疗复杂闭合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采用分期手术治疗29例复杂闭合Pilon骨折的患者,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31~68(43.50±6.62)岁;骨折按照Ruedi-Allgower分型,Ⅱ型7例,Ⅲ型22例。29... 目的:探讨分期手术治疗复杂闭合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采用分期手术治疗29例复杂闭合Pilon骨折的患者,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31~68(43.50±6.62)岁;骨折按照Ruedi-Allgower分型,Ⅱ型7例,Ⅲ型22例。29例患者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且不合并距骨骨折、跟骨骨折等损伤。记录患者从受伤至闭合复位外固定时间、2次分期手术间隔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Burwell-Charnley系统进行放射学复位评价。结果:2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30(15.43±5.31)个月。术后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6(3.77±1.22)个月,未发现内固定断裂、螺钉松动、感染、内固定激惹、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受伤至闭合复位跨踝关节固定时间1.22~7.34 h,2次分期手术间隔5~9(5.98±2.11)d。术后12个月患侧踝关节AOFAS评分(90.10±10.11)分,与术前的(34.11±6.8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AOFAS踝关节评分,优16例,良9例,可4例。术后12个月采用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标准,15例解剖复位,12例良好复位,2例复位差。结论:采用分期手术治疗复杂闭合Pilon骨折,具有并发症少、骨折复位满意、骨折固定牢固等优点,能够获得良好的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Pilon骨折 外固定架 切开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带孔折断式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成人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5
10
作者 庄云强 张军 +4 位作者 周龙 刚强 张亚弟 吴冀 戴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探讨带孔折断式克氏针张力带治疗成人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5月—2017年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56例成人尺骨鹰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24例接受带孔折断式克氏针张力带固定(A组),其中男16例,女8... 目的探讨带孔折断式克氏针张力带治疗成人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5月—2017年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56例成人尺骨鹰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24例接受带孔折断式克氏针张力带固定(A组),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4.0±12.1)岁。Mayo分型:Ⅰ型7例,Ⅱ型17例。32例接受尺骨鹰嘴解剖钢板固定(B组),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6.5±11.4)岁。Mayo分型:Ⅰ型15例,Ⅱ型1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射次数、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效、皮肤激惹率及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Broberg-Morrey评分等。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5~21个月,平均18个月。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射次数、骨折愈合时间、皮肤激惹分别为(79.6±22.5)min、(111.3±26.2)ml、(7.2±2.2)次、(3.7±0.6)个月、1例,B组分别为(94.3± 27.5)min、(152.0±31.4)ml、(11.0±3.4)次、(4.7±2.2)个月、9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内固定失效、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Broberg-Morre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解剖型钢板比较,带孔折断式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成人尺骨鹰嘴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透射次数,促进骨折愈合,尽可能避免术后皮肤激惹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骨折 骨板 骨折内固定术
原文传递
正常与退变髓核的髓核间充质干细胞代谢活性及干性基因表达的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阳普山 刘子双一 +4 位作者 陶晖 刚强 吴剑宏 阮狄克 王德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4-461,共8页
目的:比较来源于正常与退变髓核的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PMSCs)的细胞代谢活性及干性基因表达情况。方法:收集6例非退变患者髓核组织(正常组)与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退变组),采用酶消化法分离细胞,应用标准间充质干细胞培... 目的:比较来源于正常与退变髓核的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PMSCs)的细胞代谢活性及干性基因表达情况。方法:收集6例非退变患者髓核组织(正常组)与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退变组),采用酶消化法分离细胞,应用标准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standard MSC culture medium)进行细胞培养并观察细胞形态。两组内各取1例分离得到的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蛋白分子标记CD90、CD105、CD73、CD45、CD34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表达情况;并进行成骨、成脂及成软骨诱导分化,诱导28d后分别应用茜素红染色鉴定细胞成骨能力、油红O染色鉴定细胞成脂能力、甲苯胺蓝染色鉴定细胞成软骨分化能力,并按照国际干细胞治疗协会(ISCT)提出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判定标准,对分离得到的细胞进行综合评估鉴定。采用CCK-8检测两组P2代NPMSCs的代谢活力。提取两组每例P2代细胞总RNA,行RT-PCR检测P2代细胞"干性维持"相关基因Oct4及Nanog表达情况。结果:两组P0代细胞均贴壁生长,形态学方面两组并无明显差异。免疫表型鉴定显示正常组和退变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标记CD90、CD105、CD73表达比例分别高达96%、98%、95%以上,两组均低表达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CD34、HLA-DR(均低于4%)。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分别证实正常组与退变组细胞均可向骨、脂肪及软骨细胞三系诱导分化。上述结果证实分离得到的细胞即NPMSCs。细胞代谢活性测定示P2代细胞在培养后5d、7d、9d、11d、13d正常组细胞活性均强于退变组,两组细胞活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干性维持"相关基因Oct4及Nanog表达量分别为退变组的4.63±1.17、7.36±1.19倍,正常组均明显高于退变组(P<0.05)。结论:正常与退变髓核组织内均存在NPMSCs,但正常椎间盘来源的NPMSCs具有较强的细胞代谢活性,较"强的"干性维持"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髓核间充质干细胞 干性基因 细胞活性
下载PDF
腋后路联合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部分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焦福德 庄云强 +5 位作者 张经纬 应霁 王庆 陈剑明 刚强 吴丹凯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19-723,共5页
目的探讨腋后路联合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9月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腋后路联合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的7例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部分骨折患者资料。男... 目的探讨腋后路联合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9月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腋后路联合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的7例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部分骨折患者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51~78岁,平均62.9岁。所有患者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肱骨近端骨折依据Neer分型:Ⅱ型1例,Ⅲ型1例,Ⅳ型3例,Ⅵ型2例。肩胛盂骨折Ideberg分型:Ⅰ型5例,Ⅱ型2例。术后第6周、12周、6个月、12个月摄患肩正、侧、腋位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记录所有患者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ASH)。结果7例患者术后获8~15个月(平均11.9个月)随访。7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4.3个月(3~6个月)。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肩关节不稳、切口感染及腋窝瘢痕增生影响功能活动。末次随访时患者的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83.4分(55~92分),DASH评分平均为13.5分(4.2~33.3分)。结论腋后路联合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胛盂下部分骨折复位容易,固定可靠,患者可早期康复锻炼,早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肩胛盂骨折
原文传递
枪式复位钳在AO-A1.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刚强 张军 +3 位作者 张亚弟 周龙 李东贞 庄云强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5期551-552,共2页
目的探讨枪式复位钳在AO-A1.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03采用PFNA治疗的14例AO-A1.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用枪式复位钳联合近端控制技术完成骨折复位并维持。... 目的探讨枪式复位钳在AO-A1.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03采用PFNA治疗的14例AO-A1.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用枪式复位钳联合近端控制技术完成骨折复位并维持。结果本组手术时间45~70 min,平均59.1 min;术中出血量50~100 ml,平均76.9 ml;住院时间5~9 d,平均6.6 d。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4~28)个月。骨折均愈合良好,未出现内固定失效、髋内翻。末次随访按JOA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3例,可2例。结论 AO-A1.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中采用近端控制技术能够很好地完成复位,而采用枪式复位钳辅助复位并维持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A1.3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 股骨近端控制技术 枪式复位钳
原文传递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常规解剖钢板与掀开跟骨外侧骨瓣可吸收钉治疗疗效对比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勇 庄云强 +5 位作者 刚强 应霁翀 杨立峰 校佰平 胡勇 马维虎 《中华全科医学》 2018年第3期375-379,479,共6页
目的比较"掀开跟骨外侧骨瓣+可吸收钉+加植骨"与"常规外侧切口钢板+植骨"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宁波市第六医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76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均为单侧骨折),行"... 目的比较"掀开跟骨外侧骨瓣+可吸收钉+加植骨"与"常规外侧切口钢板+植骨"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宁波市第六医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76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均为单侧骨折),行"掀开跟骨外侧骨瓣+可吸收钉或+植骨"的40例患者设为A组,行"常规外侧切口钢板+植骨"治疗跟骨骨折的36例患者设为B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Bohler角、Gissane角、AOFAS(ankle-hindfoot scale)评分、MFS(maryland foot score)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4~36个月(平均28个月)。与B组相比较,A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2年Bohler角、Gissane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AOFAS评分和MF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掀开跟骨外侧骨瓣+可吸收钉+植骨"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相对"常规外侧切口钢板+植骨"组手术效果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截骨入路 骨折内固定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肱骨小头冠状面骨折治疗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刚强 李海峰 阮狄克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597-600,共4页
肱骨小头冠状面骨折是肱骨小头前半部分的冠状面劈裂骨折,可累及肱骨滑车的外侧髁凸,并不越过滑车中线。肱骨小头冠状面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由于此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肘关节的功能,故在临床上具有非常... 肱骨小头冠状面骨折是肱骨小头前半部分的冠状面劈裂骨折,可累及肱骨滑车的外侧髁凸,并不越过滑车中线。肱骨小头冠状面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由于此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肘关节的功能,故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治疗意义。近年来,随着对肱骨小头冠状面骨折认识的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头冠状面骨折 肱骨小头 治疗 关节内骨折 劈裂骨折 肘关节 滑车 临床
原文传递
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军 庄云强 +3 位作者 周龙 刚强 张亚弟 吴冀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1期92-94,共3页
目的观察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7—2018-06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2例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术中采用微型锁定钢板固定,并根据骨折形态塑形,远近端采用螺钉固定。结果 32例患... 目的观察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7—2018-06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2例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术中采用微型锁定钢板固定,并根据骨折形态塑形,远近端采用螺钉固定。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4(12~19)个月。32例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0.3(8~13)周。术后1例出现肩关节僵硬,经功能锻炼后好转。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92.8(66~100)分,ASES评分家平均92.6(62~100)分,疼痛VAS评分平均0.68(0~5)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平均163.4°(95°~l80°),外展平均155.4°(85°~168°),外旋平均55.3°(35°~65°),内旋平均可触及T_6(T_5~L_4)棘突。结论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可根据骨折块形态良好塑形、对肩峰及肱二头肌肌腱影响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大结节骨折 微型锁定钢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非接触式共培养下两种同源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刚强 阮狄克 +5 位作者 周明越 张燕 阳普山 刘子双一 王德利 张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1-256,共6页
目的:比较非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两种同源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同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退变髓核细胞(NPCs),两种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髓核细胞在Tanswe... 目的:比较非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两种同源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同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退变髓核细胞(NPCs),两种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髓核细胞在Tanswell 6孔板中进行非接触式共培养,与ADSCs共培养的NPCs为A组,与BMSCs共培养的NPCs为B组,以单独培养的NPCs为对照组。共培养7d后,提取3组髓核细胞总RNA,进行反转录后,利用Real-Time PCR检测其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非接触式共培养7d后,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量对照组分别是1.03±0.28、1.21±0.40和0.94±0.34,A组分别是3.49±0.55、3.88±2.11和2.41±0.91,B组分别是7.60±1.89、6.26±2.96和4.55±1.88。与对照组相比,A、B组髓核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显著增加(P<0.05);A、B两组间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均有一定的激活效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的激活效应更强,可能更加适合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共培养 同源间充质干细胞 退变髓核细胞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共培养技术促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刚强 阮狄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56-859,共4页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并可由此导致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椎滑脱及退行性侧凸等,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保守...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并可由此导致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椎滑脱及退行性侧凸等,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但均不能从组织学上根本逆转椎间盘退变。通过细胞治疗等生物学方法修复退变椎间盘是脊柱外科基础研究的热点。近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培养技术 细胞分化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脊柱退行性疾病 干细胞 髓核 病理生理基础 手术治疗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肘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体会
19
作者 庄云强 张军 +3 位作者 李东贞 张亚弟 刚强 周龙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3期185-190,共6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肘关节周围骨折或脱位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肘关节脱位或骨折病例22例。22例桡骨远端骨折中13例伴尺骨茎突骨折,3例伴尺骨...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肘关节周围骨折或脱位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肘关节脱位或骨折病例22例。22例桡骨远端骨折中13例伴尺骨茎突骨折,3例伴尺骨远端骨折,2例伴舟状骨骨折。22例肘关节周围损伤中5例为尺桡骨近端骨折,3例为肱骨远端骨折,14例发生肘关节后脱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3.6个月(11~26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未发生感染。Cooney腕关节评分平均为92.5分(55~100分),其中优13例、良7例、中1例、差1例。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87.5分(50~100分),其中优10例、良8例、中3例,差1例。其中1例就诊时已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均损伤,肌肉部分坏死切除,功能恢复较差。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肘关节损伤多为高能量损伤,早期积极而恰当的处理能为患者二次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结合积极的康复锻炼,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肘关节 骨折 同侧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两种同源间充质干细胞在接触式共培养体系下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影响的比较
20
作者 周明越 刚强 +6 位作者 张燕 刘子双一 阳普山 白雪东 李威 张超 阮狄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2-549,共8页
目的:比较两种人间充质干细胞在接触式共培养体系下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同一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脂肪组织和骨髓组织,分别分离培养退变髓核细胞(NP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 目的:比较两种人间充质干细胞在接触式共培养体系下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同一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脂肪组织和骨髓组织,分别分离培养退变髓核细胞(NP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取3种细胞传代至第3代的细胞进行接触式共培养。共培养前,利用PKH26对第3代退变NPCs进行染色标记,然后按1∶1的细胞比例,将NPCs分别与ADSCs和BMSCs在普通6孔板内进行接触式共培养。实验分为3组,A组为单独培养的NPCs,为对照组;B组为与ADSCs共培养的NPCs;C组为与BMSCs共培养的NPCs。共培养第7天时,利用MoFlo高速流式细胞分选仪将共培养的细胞进行分选,获取各组NPCs。然后提取各组NPCs的总RNA,进行反转录后,再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各组NPCs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将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按分组进行组间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从退变髓核组织、骨髓组织和脂肪组织中,均成功分离培养出NPCs、BMSCs和ADSCs。待各细胞传至第3代时,成功利用PKH26对NPCs进行染色标记。按实验分组将各细胞进行接触式共培养后第7天,成功利用MoFlo高速流式细胞分选仪将共培养细胞进行分选,获取各组NPCs。经提取各组NPCs的总RNA,反转录并进行Real-time PCR后,获取各组NPCs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量,A组分别为1.03±0.04,1.05±0.07,1.04±0.17;B组分别为5.26±0.24,7.71±0.21,3.84±0.25;C组分别为9.33±0.39,11.07±0.34,5.64±0.26;B、C组NPCs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量与A组比较显著性增加(P<0.05);C组与B组比较,各指标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在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BMSCs和ADSCs对退变NPCs均具有营养激活效应;BMSCs对退变NPCs的激活效应比ADSCs更好,对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式共培养 间充质干细胞 退变髓核细胞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