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非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熊波 钱俊 +2 位作者 容顺康 黄晶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263-2268,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非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non-HFrE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等,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0年2月29日。收... 目的:系统评价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非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non-HFrE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等,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0年2月29日。收集沙库巴曲缬沙坦(试验组)对比肾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对照组)等常规药物用于治疗non-HFrEF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5.3.0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行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RCT,共计550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心力衰竭再住院率[RR=0.84,95%CI(0.77,0.91),P<0.001]、血肌酐升高发生率[RR=0.78,95%CI(0.67,0.91),P=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改善率[RR=1.25,95%CI(1.10,1.43),P=0.001]、低血压发生率[RR=1.43,95%CI(1.24,1.65),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心血管相关死亡率[RR=0.94,95%CI(0.79,1.12),P=0.481]、全因死亡率[RR=0.95,95%CI(0.83,1.08),P=0.417]、治疗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WMD=-301.16,95%CI(-602.77,0.44),P=0.050]、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WMD=1.49,95%CI(-1.33,4.32),P=0.300]、高钾血症发生率[RR=0.88,95%CI(0.77,1.01),P=0.0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显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大,且部分指标结果不稳定。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能会有效降低non-HFrEF患者的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及血肌酐升高发生风险,改善其心功能,但低血压发生风险较高。上述结果需谨慎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库巴曲缬沙坦 非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 有效性 安全性 META分析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黄晶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3年第2期221-224,共4页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不明原因晕厥的最常见原因,是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引起的病理状态,最近发现压力感受器、基因突变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相关;循环心电记录仪的应用揭示了晕厥背后存在的心电异常,使起搏器、迷走神经消融等治疗措施因具有针对性...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不明原因晕厥的最常见原因,是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引起的病理状态,最近发现压力感受器、基因突变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相关;循环心电记录仪的应用揭示了晕厥背后存在的心电异常,使起搏器、迷走神经消融等治疗措施因具有针对性而更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发病机制 治疗
下载PDF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谭杰 黄晶 +3 位作者 黄玉文 熊波 朱叶锋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7-182,共6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的价值。方法检索于2015年10月10日前公开发表的有关3D-STI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的病例对照研究。以加权均数差(WMD)及95%可信区间(CI)作为合并统计量进... 目的采用Meta分析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的价值。方法检索于2015年10月10日前公开发表的有关3D-STI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的病例对照研究。以加权均数差(WMD)及95%可信区间(CI)作为合并统计量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2篇,包含551例心肌梗死患者和431名健康对照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心肌梗死组患者左心室整体面积应变(GAS)、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环向应变(GC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GAS:WMD=8.58,95%CI 6.32~10.83,P<0.001;GLS:WMD=5.78,95%CI4.32~7.24,P<0.001;GRS:WMD=-15.93,95%CI-18.17^-13.68,P<0.001;GCS:WMD=6.13,95%CI 4.34~7.92,P<0.001)。结论 3D-STI可客观评价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斑点追踪 心肌梗死 应变 META分析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血压状态与面部红外热像改变 被引量:1
4
作者 杜威 王瑞钰 +9 位作者 杜芸 熊波 钱俊 容顺康 江永红 朱悫 邓昌明 刘地川 黄晶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3-238,共6页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面部红外热像改变的关系,探索一种快捷、无接触评估高血压状态的方法。方法 2019年1-12月,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已确诊的住院高血压患者101例,根据即刻测量血压值,分为即刻血压未达标组...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面部红外热像改变的关系,探索一种快捷、无接触评估高血压状态的方法。方法 2019年1-12月,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已确诊的住院高血压患者101例,根据即刻测量血压值,分为即刻血压未达标组[收缩压(165.6±17.8) mm Hg]61例和即刻血压达标组[收缩压(121.4±14.8)mm Hg]40例。使用红外相机采集所有受试者的面部热像,选取特定面部观察区(ROI)并获得热像温度参数,分析其与血压关系。结果与即刻血压达标组相比,即刻血压未达标组患者的面部ROI温度[(34.62±0.69)比(33.33±0.68)℃]较高(P<0.001);所有受试者面部ROI温度和实时收缩压呈正相关(r=0.714,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高血压控制达标的最佳温度截点为33.95℃,曲线下面积(AUC)=0.921(P<0.01),敏感度86.9%,特异度82.5%。结论高血压患者即刻血压与面部ROI温度呈正相关,红外热像具有无接触监测高血压患者血压状态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红外热成像 温度分布 面部
原文传递
超声导管肾去交感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1
5
作者 查才环 黄晶 +5 位作者 钱俊 张登庆 黄玉文 邓昌明 刘地川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46-250,共5页
目的 探索自行研发10.0 MHz超声导管以不同参数组合消融肾动脉周围神经时温度场的分布, 并观察在体条件下不同剂量声能产生的去交感神经效果。方法 超声导管消融犬离体肾动脉, 以针式热电偶检测不同声功率消融不同时间时距肾动脉内膜不... 目的 探索自行研发10.0 MHz超声导管以不同参数组合消融肾动脉周围神经时温度场的分布, 并观察在体条件下不同剂量声能产生的去交感神经效果。方法 超声导管消融犬离体肾动脉, 以针式热电偶检测不同声功率消融不同时间时距肾动脉内膜不同距离处的温度。选择温度≥51℃的组合行活体消融。测量消融前及消融后1周的血压, 取肾动脉及周围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肾动脉周围温度与消融功率及时间呈正相关,各组温度均在5 mm处达峰值。1.5 W×30 s消融组、3.0 W×15 s消融组及3.0 W×30 s消融组在5 mm、7 mm处达有效消融温度。消融1周后消融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分别为(8.77±0.78)mmHg/(6.44±0.60)mmHg, (9.78±1.86)mmHg/(6.36±1.49)mmHg, (13.34±1.75)mmHg/(12.20±2.44)mmHg(P〈0.05)。肉眼观测肾动脉周围无损伤, HE染色见肾周围神经空泡样变。结论 10.0 MHz超声导管消融肾周围神经, 在距内膜5-7 mm处达有效温度;在体实验初步证明其应用于肾去交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超声疗法 肾去交感化 温度场
下载PDF
试析如何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
6
作者 《城市建筑》 2016年第15期126-126,共1页
21世纪,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的发展。环境一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近几年,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加强,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在建筑行业中,绿色理念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21世纪,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的发展。环境一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近几年,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加强,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在建筑行业中,绿色理念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但是对于绿色建筑工程的管理,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以绿色建筑工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推进,希望能对绿色建筑工程设施的管理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工程 推进 管理 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