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癌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被引量:428
1
作者 晓军 刘伦旭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4年第8期1982-1986,共5页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随着工业化速度加快、环境污染加重、人口老龄化加剧,肺癌的癌症负担日益加重,研究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对提高肺癌的三级预防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将对肺癌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随着工业化速度加快、环境污染加重、人口老龄化加剧,肺癌的癌症负担日益加重,研究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对提高肺癌的三级预防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将对肺癌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流行病学 治疗现状
下载PDF
1994~2006年上海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24
2
作者 史利江 王圣云 +2 位作者 晓军 牛俊杰 俞立中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68-1479,共12页
快速发展的都市地区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热点。基于上海市1994、2000、2003和2006年4期航空遥感影像资料数据,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建立上海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上海市1... 快速发展的都市地区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热点。基于上海市1994、2000、2003和2006年4期航空遥感影像资料数据,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建立上海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与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上海市1994~2006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2a间,上海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07%;在各种用地变化中,耕地面积变化最大,共减少了94 007.72hm2,减幅达23.3%;从耕地转移来看,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包括工业仓储用地、交通用地、城镇居民点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共74 825.86hm2,占耕地面积总流出量的67.12%;可见城镇建设用地急剧扩张而大量占用耕地,是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上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城市绿地的大幅增加,12a间城市绿地面积共增加了9 292.41hm2,单一动态度为18.76%。从上海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征来看,各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差异明显,且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城区-近郊-远郊递减趋势,其中浦东新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崇明县最小,这种差异与各区(县)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上海LUCC的驱动力定性定量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分布及变化、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策以及国际大型活动的举办均对上海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驱动力 上海市
原文传递
近50年来祁连山冰川变化——基于中国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被引量:85
3
作者 孙美平 刘时银 +2 位作者 晓军 郭万钦 许君利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02-1414,共13页
基于修订后的祁连山区第一次冰川编目(1956-1983年)和最新发布的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2005-2010年),对祁连山区冰川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现有冰川2684条,面积1597.81±70.30 km^2,冰储量约84.48 km^3。其中,甘肃... 基于修订后的祁连山区第一次冰川编目(1956-1983年)和最新发布的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2005-2010年),对祁连山区冰川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区现有冰川2684条,面积1597.81±70.30 km^2,冰储量约84.48 km^3。其中,甘肃省和青海省各有冰川1492条和1192条,面积分别为760.96 km^2和836.85 km^2。②祁连山区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以面积〈1.0 km^2的冰川和面积介于1~5 km^2的冰川为主;冰川平均中值面积海拔为4972.7 m,并自东向西由4483.8 m逐渐上升为5234.1 m。③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和冰储量最大,占祁连山冰川总量的31.91%和35.11%;其次是哈尔腾河流域,巴音郭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最小,为2.20 km^2;黑河流域是祁连山区冰川平均面积最小的四级流域,冰川平均面积仅0.21 km^2。④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面积〈1.0 km^2的冰川急剧萎缩是该区冰川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海拔4000 m以下山区冰川已完全消失,海拔4350~5100 m区间冰川面积减少量占冰川面积总损失的84.24%。冰川数量和面积在各个朝向均呈减少态势,其中朝北冰川面积减少最多,朝东冰川面积减少最快,而西北朝向冰川变化最为缓慢。⑤祁连山冰川变化呈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异,东段冰川退缩较快,中西段冰川面积减少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编目 冰储量 气候变化 祁连山
原文传递
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冰湖遥感调查与编目 被引量:40
4
作者 王欣 刘时银 +3 位作者 晓军 郭万钦 余蓬春 许君利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6,共8页
随着我国新一期冰川编目工作的进行和深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冰湖编目已提上日程。基于278幅大比例尺地形图(20世纪70-80年代)、38景ASTER影像和7景TM(2004-2008年),通过建立冰湖编目规范,对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冰湖进行遥感调查与编目,分析... 随着我国新一期冰川编目工作的进行和深入,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冰湖编目已提上日程。基于278幅大比例尺地形图(20世纪70-80年代)、38景ASTER影像和7景TM(2004-2008年),通过建立冰湖编目规范,对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冰湖进行遥感调查与编目,分析近30年来冰湖的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本区2004-2008年间共有冰湖1680个,总面积215.28km2;(2)近30年来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冰湖变化总体呈现数量减少、面积增大的趋势,数量减少了4%;总面积增大了29%;(3)近30年来有294个冰湖消失,新增加224个冰湖,变化最快的为冰碛湖,在消失的冰湖中66%为冰碛湖,新增加的冰湖中88%为冰碛湖。进一步分析表明冰湖面积增加是气候变暖、冰川退缩和冰川加速消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区 冰湖调查 冰湖变化 冰湖编目 遥感
下载PDF
冰湖的界定与分类体系——面向冰湖编目和冰湖灾害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晓军 刘时银 +1 位作者 韩磊 孙美平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73-1183,共11页
冰川湖泊(简称冰湖)不仅是高山区重要的水资源,而且是许多冰川灾害的孕育者和发源地,在冰冻圈科学、气候变化和山地灾害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系统讨论了现有冰湖定义及存在的问题,从冰湖编目和冰湖灾害研究视角提出冰湖的定义,指出... 冰川湖泊(简称冰湖)不仅是高山区重要的水资源,而且是许多冰川灾害的孕育者和发源地,在冰冻圈科学、气候变化和山地灾害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系统讨论了现有冰湖定义及存在的问题,从冰湖编目和冰湖灾害研究视角提出冰湖的定义,指出现有冰湖研究主要是基于"以现代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源或在冰碛垄洼地内积水形成的天然水体"这一冰湖定义的。同时,从冰湖形成机理、地貌形态和空间分布位置将冰湖划分为冰川侵蚀湖(冰斗湖、冰川槽谷湖和其他冰川侵蚀湖)、冰碛阻塞湖(终碛阻塞湖、侧碛阻塞湖、冰碛垄热融湖)、冰川阻塞湖(冰川前进阻塞湖和其他冰川阻塞湖)、冰面湖、冰下(内)湖和其他冰川湖6大类及8个亚类,并给出各冰湖类型相应的遥感判识指标和定量指标,以期建立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冰湖分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湖 冰川 定义 分类 编目 灾害
原文传递
我国喜马拉雅山区冰湖扩张特征及其气候意义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欣 刘时银 +3 位作者 莫宏伟 晓军 蒋宗立 郭万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95-904,共10页
分析冰湖扩张特征和扩张方式及其气候意义,有利于认识冰川—冰湖—气候三者的变化关系和冰湖溃决灾害危险性程度。基于大比例尺地形图、DEM、ASTER影像等数据,分析近30年来我国喜马拉雅山区不同海拔高度冰湖变化的特征及冰湖—母冰川的... 分析冰湖扩张特征和扩张方式及其气候意义,有利于认识冰川—冰湖—气候三者的变化关系和冰湖溃决灾害危险性程度。基于大比例尺地形图、DEM、ASTER影像等数据,分析近30年来我国喜马拉雅山区不同海拔高度冰湖变化的特征及冰湖—母冰川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关系,探讨其气候效应。结果显示:(1)存在冰湖的面积增大是冰湖面积扩张的主要贡献者,占总面积净增量的67%,新增湖的面积占总面积净增量的33%;(2)不同高度带冰湖面积多呈扩张态势,净增面积在5000~5300m出现峰值,指示气候变化的垂直差异性;(3)在2000s母冰川—冰湖距离为0的冰湖,数量占扩张冰湖总数的19%,而其冰湖面积增量却占了总面积增量的60%,为冰湖扩张的主体,反映出冰湖与母冰川关系越紧密,气候效应越强烈,冰湖面积增加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区 冰湖面积扩张 垂直变化 气候效应
原文传递
Glacier InventoryGlacier changes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in the past half-century: Based on the revised First and Second Chinese Glacier Inventory 被引量:27
7
作者 孙美平 刘时银 +2 位作者 晓军 郭万钦 许君利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206-220,共15页
Glacier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resh-water resource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wester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Chinese Glacier Inventory (SCGI), primarily compiled from Landsat TM/ETM+ images, the Qi... Glacier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resh-water resource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wester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Chinese Glacier Inventory (SCGI), primarily compiled from Landsat TM/ETM+ images, the Qilian Mountains had 2684 glaciers covering an area of 1597.81+70.30 km2 and an ice volume of -84.48 km3 from 2005 to 2010. While most glaciers are small (85.66% are 〈1.0 km2), some larger ones (12.74% in the range 1.0-5.0 km2) cover 42.44% of the total glacier area. The Laohugou Glacier No.12 (20.42 km2) located on the north slope of the Daxue Range is the only glacier 〉20 km2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Median glacier elevation was 4972.7 m and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east to west Glaciers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are distributed in Gansu and Qinghai provinces, which have 1492 glaciers (760.96 km2) and 1192 glaciers (836.85 km2), respectively. The Shule River basin contains the most glaciers in both area and volume. However, the Heihe River, the second largest inland river in China, has the minimum average glacier area. A comparison of glaciers from the SCGI and revised glacier inventory based on topographic maps and aerial photos taken from 1956 to 1983 indicate that all glaciers have receded,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other mountain and plateau areas in western China. In the past half-century, the area and volume of glaciers decreased by 420.81 km2 (-20.88%) and 21.63 km3 (-20.26%), re- spectively. Glaciers with areas 〈1.0 km2 decreased the most in number and area recession. Due to glacier shrinkage, glaciers below 4000 m completely disappeared. Glacier changes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presented a clear longitudinal zonality, i.e., the glaciers rapidly shrank in the east but slowly in the central-west. The primary cause of glacier recession was warming temperatures, which was slightly mitigated with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er change glacier inventory glacier volume climate change Qiiian Mountains
原文传递
最小方差法在甘肃省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晓军 马金辉 +1 位作者 年雁云 麻清源 《甘肃科学学报》 2005年第1期48-52,共5页
 依据2000年甘肃省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最小方差法,在全面分析了甘肃省81个县(市)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对甘肃省土地利用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全省可划分为陇东黄土高原、陇中黄土丘陵、陇南山地...  依据2000年甘肃省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最小方差法,在全面分析了甘肃省81个县(市)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对甘肃省土地利用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全省可划分为陇东黄土高原、陇中黄土丘陵、陇南山地、甘南高原和河西走廊5大土地利用区,这不仅揭示了甘肃省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规律,而且也为全省的农业区划和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方差法 甘肃省 土地利用 分区
下载PDF
1973—2018年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 被引量:23
9
作者 祁苗苗 晓军 +3 位作者 刘时银 朱钰 高永鹏 刘宝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73-586,共14页
青海湖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不仅对环湖周边区域气候起着天然调节器的作用,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准确、及时地掌握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对保护沿湖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19732018年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和1961201... 青海湖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不仅对环湖周边区域气候起着天然调节器的作用,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准确、及时地掌握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对保护沿湖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19732018年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和19612017年实测水位资料,对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及对鸟类栖息地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结合面积、水位及气象数据讨论了影响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近45年来青海湖岸线发生变化最大的区域是东岸的沙岛,西岸的鸟岛、铁布卡湾及北岸沙柳河入口区域.尤其自2004年以来,鸟岛地区岸线后退距离最大(5.52 km),鸟类栖息地扩张约97.94 km^2,为鸟类提供了较好的栖息环境.(2)19732018年青海湖岸线长度以0.88 km/a的速率逐渐延长.1997年之前岸线长度呈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19972004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04年之后呈剧烈波动增加趋势,岸线曲折性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3)总体上岸线长度和曲折性受水位和面积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不同的水位情况下,二者对青海湖动态变化做出不同的响应.尤其当水位小于3193.3 m或面积小于4249.3 km^2时,岸线曲折性会随着水位和面积变化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而水位高于3193.3 m时,岸线曲折性一直在增加,且水位上升速率越大则曲折性年际变化越大.(4)19732004年间青海湖水位下降和土地沙漠化是造成湖岸线变化的直接成因,人类活动及草场退化加速了湖泊岸线的变迁.2004年之后,随着青海湖水位回升与面积扩张,岸线逐渐后退,尤其在20172018年岸线后退距离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鸟类栖息地变化 湖岸线长度 岸线曲折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湖泊水质变化及现状评价 被引量:23
10
作者 闫露霞 孙美平 +3 位作者 晓军 巩宁刚 李晓锋 祁苗苗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00-910,共11页
为探讨青藏高原湖泊水质变化及现状,于2016年9—10月在青藏高原面上东北部G315沿线,中部S301、S302、S206沿线,南部G219、G318沿线及叶如藏布流域采集湖泊水样,通过实验最终得到33个湖泊水样数据,包括22个构造湖和11个冰湖;同时,分析了... 为探讨青藏高原湖泊水质变化及现状,于2016年9—10月在青藏高原面上东北部G315沿线,中部S301、S302、S206沿线,南部G219、G318沿线及叶如藏布流域采集湖泊水样,通过实验最终得到33个湖泊水样数据,包括22个构造湖和11个冰湖;同时,分析了湖泊水化学指标浓度、水化学组成和湖水矿化度空间分布,并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湖泊矿化度做对比,以揭示青藏高原近几十年湖泊水质变化及驱动因素,探讨青藏高原湖泊水质现状.结果显示:(1)青藏高原湖泊水化学指标浓度和水化学组成差异显著,构造湖水样水化学指标浓度远高于冰湖水样.按离子总量分类,22个构造湖有6个淡水湖、4个微咸水湖、1个咸水湖、11个盐湖;而11个冰湖均属于淡水湖;按湖水化学类型分类,22个构造湖有6个为Ca^(2+)(Mg^(2+))-SO_4^(2-)型湖泊,16个为Na^+(K^+)-Cl^-型湖泊,而11个冰湖均为Ca^(2+)(Mg^(2+))-SO_4^(2-)型湖泊.(2)青藏高原湖水矿化度时空差异显著,自高纬向低纬湖泊矿化度降低,与20世纪90年代前对比研究发现,青藏高原部分湖泊矿化度较90年代前降低,湖泊水体呈淡化趋势,可能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暖、降水量和冰川融水增加、蒸发减少有关.(3)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水化学特性的共同影响,青藏高原大部分构造湖pH值、TDS严重超标,其次有6个湖泊也受到F-的污染;冰湖水体受到Fe、Mn、Cr、Ni的污染较为严重,尤其重金属元素Cr、Ni超标极为严重,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水化学指标 水质评价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可可西里盐湖湖水外溢可能性初探 被引量:21
11
作者 晓军 孙美平 +4 位作者 宫鹏 刘宝康 李晓锋 安丽娜 马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20-1527,共8页
2011年9月可可西里地区卓乃湖溃决后,关于盐湖湖水能否外溢进入楚玛尔河继而成为长江的最北源是公众及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基于2010-2015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SRTM 1弧秒数据、Google Earth高程数据和五道梁气象台站... 2011年9月可可西里地区卓乃湖溃决后,关于盐湖湖水能否外溢进入楚玛尔河继而成为长江的最北源是公众及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基于2010-2015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SRTM 1弧秒数据、Google Earth高程数据和五道梁气象台站观测数据,首次对盐湖变化、湖水外溢条件及其可能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卓乃湖溃决后,盐湖在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期间面积急剧增加,之后湖泊进入稳定扩张期,2015年10月27日盐湖面积为151.38 km^2,是2010年3月3日湖泊面积的3.35倍。盐湖发生湖水外溢的条件是湖泊面积达到218.90~220.63 km^2。由于SRTM和Google Earth高程数据间的差异,盐湖湖水外溢时的水位将比当前高12 m或9.6 m,相应湖泊库容增加23.71 km3或17.27 km3,届时湖水将由湖泊东侧流入清水河流域。尽管盐湖在未来10年内不可能发生湖水外溢,但是随着盐湖集水区的扩大及预估的区域未来降水量的增加,在更长时间尺度内盐湖发生湖水外溢并成为长江支流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水外溢 盐湖 可可西里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GEE平台的博斯腾湖面积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彭妍菲 李忠勤 +3 位作者 晓军 牟建新 韩伟孝 王盼盼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31-1153,共23页
作为典型的干旱区内陆湖泊,博斯腾湖的面积变化趋势与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迁密不可分。本文结合GIS与RS技术,利用Landsat影像和MODIS数据共2289景及JRC GSW水体掩膜产品,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采用指数法得出2000—2019... 作为典型的干旱区内陆湖泊,博斯腾湖的面积变化趋势与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迁密不可分。本文结合GIS与RS技术,利用Landsat影像和MODIS数据共2289景及JRC GSW水体掩膜产品,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采用指数法得出2000—2019年博斯腾湖面积年际和年内变化趋势,并采用2019年Sentinel-2影像进行结果对比分析,同时通过2000—2018年焉耆、库尔勒和巴音布鲁克气象站日值数据和人类活动分析其变化原因。得出如下结论:(1)本结果中基于海量遥感数据提取面积的结果表明,GEE可以充分应用高时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湖泊年际尤其是年内面积变化分析。相比于Landsat-5/7/8影像与MOD09GQ数据,由于Sentinel-2影像的时空分辨率优势,基于其所得的湖岸线可显示出较多细节。(2)2000—2013年博斯腾湖面积共减少181.66 km^(2),变化速率为13.98 km/a;2013—2019年,湖泊共增加133.13 km^(2),变化速率为22.19 km^(2)/a;(3)博斯腾湖面积一般在每年的3—6月呈上升趋势,且在当年6—9月保持峰值,面积在10—12月减小;(4)博斯腾湖面积年际变化与其流域内焉耆、库尔勒、巴音布鲁克气象站的降水、蒸发及积温因素变化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年内变化与上述气候要素相关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斯腾湖 面积变化 遥感提取 湖岸线 Landsat MODIS Sentinel-2 Google Earth Engine
原文传递
2000-2016年青海湖湖冰物候特征变化 被引量:18
13
作者 祁苗苗 晓军 +4 位作者 李晓锋 安丽娜 宫鹏 高永鹏 刘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32-944,共13页
湖冰物候特征是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基于2000-2016年青海湖边界矢量数据,结合Terra MODIS和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及气象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综合分析青海湖湖冰物候特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青海湖开始冻结、... 湖冰物候特征是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基于2000-2016年青海湖边界矢量数据,结合Terra MODIS和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及气象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综合分析青海湖湖冰物候特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青海湖开始冻结、完全冻结、开始消融和完全消融的时间分别为12月中旬、1月上旬、3月中下旬和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平均封冻期和平均完全封冻期为88 d和77 d,平均湖冰存在期和平均消融期为108 d和10 d。(2)近16年间青海湖湖冰物候特征各时间节点变化呈现较大的差异性。湖泊开始冻结日期相对变化较小,完全冻结日期呈先提前后推迟的波动趋势,开始消融日期呈先推迟后提前的波动趋势,完全消融日期在2012-2016年呈明显提前趋势。青海湖封冻期在2000-2005年和2010-2016年呈缩短趋势,但减少速率慢于青藏高原腹地的湖泊。(3)青海湖冻结和消融的空间模式相同,即湖冰形成较早的区域则消融较早,且前者持续时间(18~31 d)整体上大于后者(7~20 d),二者相差约10 d。(4)冬半年负积温大小是影响青海湖封冻期的关键要素,但风速和降水对青海湖湖冰的形成和消融亦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冰 物候特征 冻结—消融过程 MODIS 青海湖
原文传递
保乳手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元敏 兰琳 +2 位作者 刘峰 晓军 潘志远 《癌症进展》 2021年第4期388-390,431,共4页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8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2),对照组患者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观察组患者采用保乳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 目的探讨保乳手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8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2),对照组患者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观察组患者采用保乳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乳房外观、生活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观察组患者的乳房外观优良率为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观察组患者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环境情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年的复发率、远处转移率、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创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乳房外观优良率,且其预后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无明显差异,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乳手术 早期乳腺癌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不确定性影响下的平均支付意愿参数估计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明 孙美平 +4 位作者 晓军 石培基 刘光琇 常学亮 连富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852-3859,共8页
条件估值法(CVM)是估算环境物品经济价值最主要的技术方法之一。由于条件估值法中的支付意愿依赖于受访者的看法,而不是他们真实的市场行为,因此存在着诸如调查者提供的背景信息不充分、问卷格式不同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这些都将直接... 条件估值法(CVM)是估算环境物品经济价值最主要的技术方法之一。由于条件估值法中的支付意愿依赖于受访者的看法,而不是他们真实的市场行为,因此存在着诸如调查者提供的背景信息不充分、问卷格式不同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受访者的支付意愿。对支付卡式(PaymentCard)调查问卷进行了扩展,增设一道反映受访者对其投标数值的确定性程度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支付意愿的不确定性模型,并以评估宝天高速公路(牛背至天水段)沿线生态环境的总经济价值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用不确定性模型计算出的平均支付意愿为32.12元,总经济价值为284~349万元;与不考虑不确定性因素计算出的平均支付意愿(62.17元)相比,二者相差1倍;而总经济价值相差近294~327万元。这表明,CVM中不确定性因素对平均支付意愿影响很大,如不考虑将导致计算结果不精确,甚至存在较大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估值法 不确定性 支付意愿 参数估计
下载PDF
钼靶联合彩超在未扪及肿块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6
作者 晓军 赵兴文 +1 位作者 李贤华 王晓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2381-2383,共3页
目的探讨提高未扪及肿块乳腺癌诊断率的手段。方法对39例未扪及肿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钼靶X线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手术标本病理诊断相印证,比较不同影像检查手段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单纯超声检查提示乳腺... 目的探讨提高未扪及肿块乳腺癌诊断率的手段。方法对39例未扪及肿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钼靶X线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手术标本病理诊断相印证,比较不同影像检查手段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单纯超声检查提示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56.4%,单纯钼靶X线检查提示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69.2%。而综合上述两种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2.3%,与单纯钼靶X线检查或单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相比,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钼靶联合彩超检查能明显提高未扪及肿块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靶X线检查 超声检查 乳腺癌
下载PDF
晋西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下的土壤碳氮累积特征 被引量:14
17
作者 史利江 高杉 +3 位作者 晓军 张晓龙 李文刚 高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87-1796,共10页
探讨黄土丘陵区土壤碳氮特征及其蓄积速率对植被恢复的响应规律,不仅对于精确评估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工程的土壤碳氮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国家积极推进碳中和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以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右玉县典型生态恢复... 探讨黄土丘陵区土壤碳氮特征及其蓄积速率对植被恢复的响应规律,不仅对于精确评估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工程的土壤碳氮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国家积极推进碳中和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以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右玉县典型生态恢复区为研究对象,以相邻农田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在不同恢复年限下的土壤碳氮特征和固碳(氮)效应。结果表明:以20 a和50 a为界,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氮)效应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3个阶段。从短期(<20 a)来看,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氮)效应不明显,甚至导致了土壤表层(0—20 cm)SOC和STN含量和储量的降低,而退耕还灌的土壤碳氮增汇效应较为显著;从中期(21—50 a)来看,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3种植被的土壤碳氮增汇效应显著,其中草地在恢复21—35 a后,土壤固碳(氮)达到最高值,之后其SOC、STN含量和储量开始降低,而林地和灌木地的土壤碳(氮)汇效应表现显著;从长期来看(>50 a),林地表层土壤碳(氮)增汇效应仍持续增强,而灌木地和草地SOC、STN含量和储量,均低于对照农田。总体来看,退耕还林在中期和长期的土壤碳氮蓄积效应相当可观,退耕还灌在短期和中期的土壤碳氮蓄积效应表现显著;对于草地,仅在退耕中期(21—35 a)表现出一定的土壤碳氮增汇效应。从表层土壤的碳氮平均蓄积速率来看,林地在退耕中期和长期,均表现出较高的平均碳氮蓄积速率,而灌木地在退耕早期(<20 a),其表层土壤平均碳氮蓄积速率最快,之后,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步降低,最终转变为负值(>50 a);而草地仅在退耕21—35 a,土壤碳氮蓄积速率表现为正值,其余阶段均为负值。退耕还林(草)后的表层SOC含量与STN含量、C/N和土壤含水量呈明显的正相关,与土壤容重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土壤C/N受SOC的影响较大;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善可促进SOC和STN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植被恢复 晋西北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1956-2017年河西内流区冰川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18
作者 高永鹏 晓军 +4 位作者 刘时银 祁苗苗 段红玉 刘娟 张大弘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13-1325,共13页
基于修订后的河西内流区第一、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及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对河西内流区1956-2017年冰川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西内流区现有冰川1769条,面积976.59km^2,冰储量约49.82km^3。冰川面积以介于0.1~... 基于修订后的河西内流区第一、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及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对河西内流区1956-2017年冰川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西内流区现有冰川1769条,面积976.59km^2,冰储量约49.82km^3。冰川面积以介于0.1~10km^2的冰川为主,数量以<0.5km^2的冰川为主。祁连山是该区域冰川集中分布区,其冰川数量、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该区域冰川相应总量的98.47%、97.52%和97.53%。(2)疏勒河流域(5Y44)冰川数量、面积及冰储量最多(最大),冰川平均面积为0.81km^2,石羊河流域(5Y41)最少(最小)。从四级流域来看,宁掌等流域(5Y445)冰川最为发育,冰川数量、面积及储量均最大,宰尔莫合流域(5Y446)冰川平均面积最大(1.80km^2),夹道沟-潘家河流域(5Y422)最小,仅有0.05km^2。(3)近60年河西内流区冰川数量减少556条,面积减少417.85km^2,冰储量损失20.16km^3。面积介于0.1~0.5km^2之间的冰川数量与面积减少最多(457条和-117.49km^2),海拔4400~5400m区间是冰川面积集中退缩的区域(98.55%),北朝向冰川面积减少最多(-219.92km^2)且冰川退缩速率最快(-3.61km^2·a^-1)。(4)1956-2017年河西内流区各流域冰川面积均呈退缩态势,区内冰川变化呈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但有3条冰川在1986-2017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前进,气温升高是该区域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冰川编目 气候变化 河西内流区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山羊生境评估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龙 王亮 +2 位作者 温阿敏 闫世伟 晓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932-9940,共9页
明晰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北山羊的分布格局,并阐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北山羊的影响,对今后北山羊生境管理和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北山羊实测分布点记录和环境变量数据,结合MaxEnt模型和ArcGIS空间分... 明晰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北山羊的分布格局,并阐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北山羊的影响,对今后北山羊生境管理和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北山羊实测分布点记录和环境变量数据,结合MaxEnt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利用CMIP6的8个气候模式均值预测中度发展路径(SSP2-4.5)下,基准期(1970—2000年)和未来气候(2041—2060年、2081—2100年)变化情景下,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山羊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及变化,并综合贡献率和置换重要性值对北山羊生境选择关键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三种气候条件下ROC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Curve)>0.97,且真实技巧统计(TSS,True Skill Statistic)>0.90,模拟结果可靠。(2)影响北山羊生境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气候条件(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和等温性)、海拔和人为干扰(距泉和居名点距离)。水是保护区北山羊生存的最基本要素,气候条件共同控制北山羊生境条件。此外,北山羊习性决定其生境宜选择高海拔和远离人类活动影响地区。(3)基准期保护区北山羊主要分布在北片和南片高海拔山区,面积365.77 km;(占整个保护区的4.31%),北山羊适生区面积北片>南片、中高等适生区主要位于保护区北片。(4)CMIP6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随着保护区生态环境改善和濒危物种保护措施的实施,北山羊潜在适生区面积呈增加趋势,但是受北山羊近亲繁殖的影响,整体上北山羊数量和适生区面积增加并不显著且有向南部及高海拔地区转移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羊 MaxEnt模型 生境评估 环境变量
下载PDF
强化降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TOR和Tau蛋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章以杰 郭丹丹 +5 位作者 夏连春 林俊 宋晓丽 刘志成 晓军 邓朋亮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8-911,共4页
目的考察强化降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TOR和Tau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年龄40~60岁,性别不限,体质量50~8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60)。对照... 目的考察强化降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TOR和Tau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年龄40~60岁,性别不限,体质量50~8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6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外口服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每天1次,每次10 mg。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外口服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每天1次,每次40 mg。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mTOR、Tau蛋白表达与NF-κB和IL-6蛋白表达。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血清mTOR、Tau蛋白、NF-κB和IL-6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NIHSS评分显著下降(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血清mTOR、Tau蛋白、NF-κB和IL-6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NIHSS评分显著下降(P<0.05)。结论强化降脂治疗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提高易损斑块的稳定性,其机制与降低患者血清mTOR和Tau蛋白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强化降脂 急性脑梗死 MTO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