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省天生桥水电站库区沿岸鼠疫疫源地调查 被引量:34
1
作者 陈贵春 吕太富 +9 位作者 王昭孝 刘昭兵 蔡星和 黄红武 胡静 王定明 龚晓俊 董黎 余春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14-416,共3页
目的 查明贵州省天生桥水电站库区沿岸鼠疫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 ,确定疫源地的性质和分布范围 ,为预防控制鼠疫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调查贵州省天生桥水电站库区沿岸 7个乡镇 36个村寨 ,采集啮齿动物... 目的 查明贵州省天生桥水电站库区沿岸鼠疫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 ,确定疫源地的性质和分布范围 ,为预防控制鼠疫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调查贵州省天生桥水电站库区沿岸 7个乡镇 36个村寨 ,采集啮齿动物、蚤类和指示动物标本 ,检测鼠疫菌、鼠疫 F1抗原和 F1抗体。结果 该地区啮齿动物有 3科 12属 2 1种 ;媒介蚤有 5种 ,黄胸鼠和印鼠客蚤为优势种。在 4个乡镇的 12个村寨检出鼠疫感染 ,鼠疫 F1抗原阳性率啮齿动物 0 .89%、蚤类 7.4 1% ;鼠疫 F1抗体阳性率啮齿动物 0 .5 4 %、指示动物 1.35 % ;从黄胸鼠和褐家鼠中培养分离鼠疫菌 3株。结论 天生桥水电站库区沿岸的鼠疫疫源地具有与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相同的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天生桥水电站库区 鼠疫 疫源地 调查 流行病学
下载PDF
贵州省2008-2012年肠道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33
2
作者 胡灿 +2 位作者 黎明 杨敬源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2-45,共4页
目的 探讨贵州省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制订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贵州省2008-2012年肠道传染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贵州省2008-2012年共报告9种肠道传染病245 390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0.51%... 目的 探讨贵州省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制订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贵州省2008-2012年肠道传染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贵州省2008-2012年共报告9种肠道传染病245 390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0.51%,年均发病率为134.15/10万。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是手足口病(71.30/10万),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贵阳市(356.67/10万)。发病呈双峰分布,主峰在4~8月(占60.45%),次高峰在11月(占7.87%);男女发病比为1.67∶1,年龄以1~5岁最多(占49.56%);职业以散居儿童(53.36%)最多。暴发疫情121起,以手足口病52起(占42.98%)为最多,发生地以学校(67.77%)为主,暴发类型以水型(24.79%)和生活接触(23.97%)为主。结论 贵州省肠道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以降低肠道传染病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流行病学 疾病暴发流行
原文传递
贵州省2004-2007年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黎明 +2 位作者 田克诚 王定明 《医学动物防制》 2012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了解贵州省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贵州省2004-2007年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7年间贵州省共报告肠道传染病7种150 65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00.35/10万... 目的了解贵州省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贵州省2004-2007年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7年间贵州省共报告肠道传染病7种150 65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00.35/10万,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5.98%,总发病率逐年下降;其中,细菌性痢疾的年均发病率最高(54.77/10万),其次为甲肝、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伤寒副伤寒、未分型肝炎、阿米巴性痢疾和戊肝;实验室诊断病例占20.09%。年均发病率最高地区为黔西南州(139.21/10万),其次为铜仁地区、黔东南州、安顺市和黔南州。5~9月为发病高峰。男女发病比为1.57∶1,发病主要集中在1~5岁组(18.54%)和30~40岁组(14.13%),农民发病占34.86%,散居儿童25.74%,学生19.12%。共发生暴发疫情206起,细菌性痢疾79起占38.35%,伤寒副伤寒59起占28.64%,甲肝44起占21.36%,其他感染性腹泻病24起;水型暴发居多,农村和学校为高发地点。结论贵州省肠道传染病发病呈下降趋势但仍是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重点加强农村、学校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减少肠道传染病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传染病 流行特征 趋势 分析
原文传递
贵州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雷明玉 黄艳 +5 位作者 勾云 平凯珂 刘昭兵 陶沁 邹志霆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3-497,共5页
目的分析贵州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2020年3月10日贵州省报告的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资料,对疫情的发生时间、场所及疫情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20年1月21日-2020... 目的分析贵州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2020年3月10日贵州省报告的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资料,对疫情的发生时间、场所及疫情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20年1月21日-2020年3月10日,贵州省报告聚集性疫情29起,均为家庭聚集病例,涉及63个家庭127例病例,占总病例的74.27%(127/171)。其中2代病例69例,占聚集性病例的54.33%(69/127),续发率为12.32%(69/560),代间距为(6.37±4.15)d。时间集中在1月28日-2月8日,共报告26起,占总疫情数的89.66%(26/29)。疫情分布在全省9个市州,贵阳市和遵义市共报告15起,占51.72%(15/29)。疫情规模以2例的居多,病例数最多的一起报告15例病例,存在潜伏期传染和无症状传染的情况。结论聚集性疫情以家庭聚集病例为主,聚餐是引起感染发病的主要原因。早期发现和隔离治疗患者,并集中隔离密切接触者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聚集性疫情 特征分析
原文传递
贵州、云南四县区居民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 被引量:18
5
作者 曾德唯 孙军玲 +9 位作者 伏晓庆 钟豪杰 王子军 张静 高金霞 王伶 常昭瑞 常利涛 《中国健康教育》 2009年第2期83-86,135,共5页
目的了解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居民的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在贵州、云南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贵州省2县、云南省2县区共抽取96个村小组/居民小组的2400... 目的了解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居民的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在贵州、云南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贵州省2县、云南省2县区共抽取96个村小组/居民小组的2400户家庭,每个抽中的调查户采用Kish表法进行调查对象抽样,调查员使用统一问卷调查伤寒、副伤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情况。结果4县区居民伤寒、副伤寒知识总知晓率为:贵州开阳县7.87%,贵州平坝县15.04%,云南玉溪市红塔区35.92%,云南澄江县31.09%。云南两县区居民伤寒、副伤寒防治知识的总知晓率均高于贵州两县(P〈0.05);4个区县均以“20-29岁”组人群总知晓率最高。不同文化程度居民伤寒、副伤寒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存在差异(P〈0.05),文化程度越低,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也越低。4区县居民喝生水的比例均较高,对采取何种措施预防伤寒、副伤寒的行为正确率较低。结论4个高发区县的居民普遍缺乏对伤寒、副伤寒疾病及防治知识的了解,在此地区人群中开展伤寒、副伤寒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对农民、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模式需要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知识-态度-行为
下载PDF
贵州省2009-2016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丹 李法锦 +6 位作者 王欢 韦小瑜 高兴红 郭军 邹志霆 王定明 《中国疫苗和免疫》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0-454,共5页
目的分析2009-2016年贵州省手足口病(HFMD)的流行特征,为HFMD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6年贵州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上报的HFMD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9-2016年贵州省HFMD发病率为102.45/10万。HFM... 目的分析2009-2016年贵州省手足口病(HFMD)的流行特征,为HFMD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6年贵州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上报的HFMD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9-2016年贵州省HFMD发病率为102.45/10万。HFMD发病呈每隔1年高发,4-6月和10-12月双峰分布;发病多集中在省中部及西、北部;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累及5岁以下幼儿,其中1岁组儿童发病率、重症率及死亡率最高,但0-11月龄儿童临床严重程度最高。HFMD以除EV71和CVA16以外的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为主。结论贵州省HFMD具有明显的季节、地区、人群和病原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贵州省2013—2014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丹 +5 位作者 郭军 孙洁 黄艳萍 聂炜 邹志霆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75-779,共5页
目的了解贵州省2013—2014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贵州省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应用SPSS 13.0分析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三间分布和病原学特征。结果贵州省... 目的了解贵州省2013—2014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贵州省2013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应用SPSS 13.0分析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三间分布和病原学特征。结果贵州省2013—2014年共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2 496起,涉及病例7 662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15%,暴发54起,占聚集性疫情的2.16%,暴发病例566例,占聚集性病例的7.39%,重症病例70例,占聚集性病例的0.91%;与2013年比较,2014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起数上升了37.94%,病例数上升了52.45%;2014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趋势与手足口病总疫情基本一致,呈双峰分布,主峰为3—6月(72.72%),次峰为10—11月(8.57%);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分布于9个市(州)的88个县(市、区),居于前5位的市(州)依次为遵义市、黔西南州、贵阳市、六盘水市和毕节市,居于前10位的县(市、区)依次为红花岗区、遵义县、汇川区、钟山区、仁怀市、安龙县、册亨县、水城县、湄潭县和道真县;疫情聚集发生地以农村居多(52.84%),发生场所以家庭聚集最多(45.95%);贵州省2013—2014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35:1,主要集中在≤5岁年龄组(94.18%),以幼托儿童为主(48.69%);对870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进行的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肠道病毒检出率为77.82%,单一感染中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最多(32.20%),其次为Cox A16感染(25.58%),120起混合感染中以EV71合并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最多(7.53%),其次为Cox A16合并其他肠道病毒感染(7.24%),2014年的感染谱与2013年有所不同。结论贵州省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随总体疫情增强而扩展,家庭及幼托机构多发,病原变迁,需持续开展健康教育和监测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聚集性疫情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贵州省1951-1999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吕太富 +3 位作者 何平 陶沁 潘家秀 聂伟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6期30-31,共2页
[目的 ]探讨猩红热流行的防治对策。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我省 195 1年以来的猩红热疫情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 ]发病率由 195 8年的 12 .96 / 10万下降到 90年代中后期的 0 .75~ 2 .46 / 10万 ,1994年以后无死亡 ;但报... [目的 ]探讨猩红热流行的防治对策。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我省 195 1年以来的猩红热疫情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 ]发病率由 195 8年的 12 .96 / 10万下降到 90年代中后期的 0 .75~ 2 .46 / 10万 ,1994年以后无死亡 ;但报病县由 70年代的 2 3.90± 4.72个 /年逐步增加到 80、90年代的 39.2 0± 5 .6 4个 /年 ,且由农村转移到中等发达城镇或城乡结合部 ,发病有明显的夏季高峰 ,学生、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 ,1~ 15岁的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89.7%。 [结论 ]我省猩红热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猩红热 流行病学 贵州
下载PDF
贵州省2010-2014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英 陈峥宏 +6 位作者 李世军 黄荷 马青 周敬祝 王定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34-1038,共5页
目的分析贵州省2010-2014年人间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与鼠类动物带菌情况,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4年贵州省钩体病例报告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对钩体疑似病例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 目的分析贵州省2010-2014年人间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与鼠类动物带菌情况,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4年贵州省钩体病例报告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对钩体疑似病例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菌株培养和鉴定。采用夹夜法捕获老鼠对贵州省钩体病高发地区进行鼠类宿主动物及带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鼠间带菌情况与人间疫情的相关性。结果 2010-2014年贵州省报告钩体病人共73例,死亡10例,病死率13.70%。疫情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5年合计报告病例数52例占全省同期病例的71.23%。6—9月份达到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9.86%。检测钩体疑似病人血清样本18份,其中阳性7份,阳性率为38.89%,均为黄疸出血群抗体。未从钩体疑似病人分离到钩体菌株。鼠间动物监测有效布夹数6 750夹次,共捕鼠646只,鼠密度9.57%,黑线姬鼠密度呈上升趋势,共分离钩体菌株56株,全部分离自黑线姬鼠,带菌率8.67%,经PCR检测均为黄疸出血群钩体。结论贵州省2010—2014年间钩体疫情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黑线姬鼠为主要带菌鼠类动物,带菌群别为黄疸出血群,与钩体病人血清抗体群别相匹配,提示黑线姬鼠带菌与人间疫情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特征 宿主动物 PCR 贵州
下载PDF
2005-2012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监测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黄艳萍 +2 位作者 聂炜 游旅 韦小瑜 《医学动物防制》 2015年第7期732-734,共3页
目的利用"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国家级监测点上报的监测数据,分析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贵州省2005-2012年伤寒副伤寒病例和监测点监测数据资料进行分... 目的利用"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国家级监测点上报的监测数据,分析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贵州省2005-2012年伤寒副伤寒病例和监测点监测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死亡呈下降趋势,发病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发病高峰为5~9月;全省2个监测点2005-2012年共采集4 578份标本,伤寒副伤寒杆菌总的阳性检出率为6.47%(296/4578),病原菌型监测显示伤寒菌占18.24%(54/296)、副伤寒杆菌占81.76%(242/296),伤寒副伤寒菌耐药情况较为普遍,菌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棒酸等药物敏感。结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国家级伤寒副伤寒监测点的主动监测可相互补充,对指导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防控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副伤寒 监测
原文传递
2016—2020年贵州省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及时空聚集性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龙利 王丹 +5 位作者 游旅 黄艳萍 汪俊华 韦小瑜 牟鸿江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31-936,共6页
目的了解贵州省2016—2020年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时空聚集情况,为进一步优化贵州省细菌性痢疾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其流行特点,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空间特征分析,采用SaTScan ... 目的了解贵州省2016—2020年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时空聚集情况,为进一步优化贵州省细菌性痢疾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其流行特点,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空间特征分析,采用SaTScan 9.7软件进行时空扫描统计量分析。结果 2016—2020年,贵州省共报告细菌性痢疾7 22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02/10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χ;=1 729.488,P<0.01)。人群分布中,男性、女性发病率比为1.15∶1,<10岁发病例数最多,2 656例(36.78%),职业以农民2 761例(38.23%)、散居儿童2 474例(34.26%)、学生785例(10.87%)为主。圆形分布法分析发病高峰日为7月22日,流行高峰期为4月14日—10月29日。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依次是安顺市(11.40/10万)、六盘水市(4.96/10万)、毕节市(4.41/10万)。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2017—2020年贵州省细菌性痢疾发病呈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于毕节市和安顺市所辖县(区)。时空扫描结果显示,细菌性痢疾发病一类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安顺市、毕节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聚集时间为3—10月。结论 2016—2020年贵州省细菌性痢疾发病呈现下降趋势,但高发聚集区和时空聚集性持续存在,仍需做好细菌性痢疾的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痢疾 圆形分布法 空间自相关分析 时空扫描统计量
原文传递
一起人畜炭疽疫情的现场处置及消毒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丹 +5 位作者 郭军 韦小瑜 曾正 田克诚 邹志霆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4-105,共2页
2010年11月4日贵州省望谟县某村发生人间皮肤炭疽流行。为查找流行原因,分析感染途径及来源并检查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及评价疫源地消毒效果,于11月5—7日开展本次调查。
关键词 炭疽 现场调查 消毒效果 评价
原文传递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综合防治示范基地项目做法与体会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孙军玲 +10 位作者 张静 田克诚 王定明 黎明 赵启良 陈学 刘明强 孙正勇 王子军 黄艳 《医学动物防制》 2012年第6期591-593,共3页
目的通过在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基地,探索综合防治措施,为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防控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实践经验,为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干预区和对照区,建立发热病例监测系统,对干预区实施传染病... 目的通过在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基地,探索综合防治措施,为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防控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实践经验,为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干预区和对照区,建立发热病例监测系统,对干预区实施传染病源管理、水源消毒管理、开展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结果干预区干预后发病率4.27/10万,较干预前(44.61/10万)下降90.43%,较对照区(16.29/10万)下降71.02%。结论开展发热病例监测,以病原学为依据,提高实验室诊断病例报告率,及早发现病人;加强水源消毒管理,是预防控制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流行或暴发的关键环节;在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或通过"1+2"健康教育方法是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最佳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示范基地 体会
原文传递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综合防治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静 +6 位作者 刘发文 孙军玲 田克诚 王定明 王子军 王小力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483-487,共5页
目的对伤寒副伤寒高发区开展综合防治,以摸索贫困地区伤寒副伤寒防制经验,为开展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建立发热患者监测,以及时发现患者,在干预区实施对传染病规范管理,对重点水源消毒管理,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以降... 目的对伤寒副伤寒高发区开展综合防治,以摸索贫困地区伤寒副伤寒防制经验,为开展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建立发热患者监测,以及时发现患者,在干预区实施对传染病规范管理,对重点水源消毒管理,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以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结果主动搜索疑似伤寒副伤寒发现率0.08%,主动发热就诊病例监测,疑似伤寒副伤寒病例发现率0.33%;对3 664例发热就诊病例采血319例作伤寒沙门菌培养,检出伤寒沙门菌12株,伤寒副伤寒阳性率3.76%。干预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比对照区下降60.06%%,比干预前发病率下降71.2%。结论开展就诊发热病例监测,及时采血培养,是早期发现伤寒副伤寒传染源的关键,采取规范治疗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副伤寒 防治模式 探讨
原文传递
贵州省鼠疫耶尔森菌生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贵春 +5 位作者 张志凯 董黎 龚晓俊 刘昭兵 黄红武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1-202,共2页
目的研究贵州省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学特征,探讨疫源地性质。方法对37株鼠疫菌进行生化试验、营养需求试验、毒力基因检测、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和脉冲场电泳分析。结果37株鼠疫菌均不发酵鼠李糖和甘油,发酵麦芽糖和阿拉伯糖,脱氮阳性... 目的研究贵州省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学特征,探讨疫源地性质。方法对37株鼠疫菌进行生化试验、营养需求试验、毒力基因检测、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和脉冲场电泳分析。结果37株鼠疫菌均不发酵鼠李糖和甘油,发酵麦芽糖和阿拉伯糖,脱氮阳性。选择20株代表菌株检测均为苯丙氨酸依赖(Phe+)、谷氨酸半依赖(Glu±);用Pla、Cafl、inv、hms4对引物分别进行PCR扩增,均得到456、249、1000和700bp的目标基因条带;随机引物(RAPD)分析均获得505、790、1140和1680bp的条带;脉冲场电泳图谱显示338、242.5、168和77kbp的条带。结论贵州省鼠疫菌株的生物学特征与云南省滇闽居民生态型鼠疫菌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耶尔森菌 鼠疫菌 脉冲场电泳 疫源地 生物学特征 阳性 依赖 贵州 生化试验 菌株
下载PDF
贵州省钩端螺旋体血清群特异性PCR鉴定结果与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英 陈红 +7 位作者 李沛丽 马青 王定明 周敬祝 陈峥宏 李世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46-1150,1156,共6页
目的采用血清群特异性PCR技术了解贵州省近年钩端螺旋体(钩体)流行菌群,为贵州省钩体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方法(G1/G2-PCR)对来自贵州省近年的钩体分离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应用基于致病性钩体O... 目的采用血清群特异性PCR技术了解贵州省近年钩端螺旋体(钩体)流行菌群,为贵州省钩体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方法(G1/G2-PCR)对来自贵州省近年的钩体分离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应用基于致病性钩体O抗原基因的血清群特异性PCR(O-PCR)对贵州省近年的58株钩体分离株进行血清群鉴定,并采用显微凝集试验(MAT)对O-PCR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G1/G2-PCR检测结果显示58株菌株均为致病性钩体,O-PCR将58株致病性钩体菌株鉴定为黄疸出血群,与传统的MAT法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O-PCR技术可作为我省钩体快速分群鉴定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手段,贵州省近年的钩体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血清群 PCR 贵州
下载PDF
贵州鼠疫流行地区蚤类调查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贵春 郭天宇 +3 位作者 龚晓俊 鲁亮 董黎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44-47,共4页
为制定鼠疫控制方案 ,需查明鼠疫流行地区的蚤类组成、分布和季节消长。采用夹夜法和笼捕法捕获野外和住宅内鼠类 ,梳检体外寄生蚤 ;用粘蚤纸法调查室内游离蚤。共捕获 7种 (含 1未定种 )蚤 ,隶属于 4科 6属 ,其中印鼠客蚤是当地的优势... 为制定鼠疫控制方案 ,需查明鼠疫流行地区的蚤类组成、分布和季节消长。采用夹夜法和笼捕法捕获野外和住宅内鼠类 ,梳检体外寄生蚤 ;用粘蚤纸法调查室内游离蚤。共捕获 7种 (含 1未定种 )蚤 ,隶属于 4科 6属 ,其中印鼠客蚤是当地的优势蚤种 ,占 6 5. 0 0 % ;缓慢细蚤和不等单蚤是当地的常见蚤种 ,分别占 2 0 4 5 %和 14 . 18%。家栖鼠中黄胸鼠主要寄生蚤印鼠客蚤的年均染蚤指数为 0 . 88,褐家鼠主要寄生蚤印鼠客蚤的年均染蚤指数为 1.6 6 ,高峰期均为 6~ 10月 ;锡金小鼠主要寄生蚤印鼠客蚤年均染蚤指数为0. 35 ,高峰期为 6~ 7月。因此印鼠客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蚤类 流行 印鼠客蚤 贵州 不等单蚤 缓慢细蚤 体外寄生蚤 蚤指数 控制方案 季节消长 防治对象 高峰期 黄胸鼠 家栖鼠 褐家鼠 鼠类 小鼠
下载PDF
贵州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玉琼 +2 位作者 陶沁 潘家秀 聂炜 《疾病监测》 CAS 2002年第1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病学 疾病监测 疫情控制
下载PDF
贵州省肠道传染病综合干预模式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7
19
作者 黎明 +8 位作者 田克诚 王定明 陈学 赵启良 刘明强 蒋有琴 张静 孙军玲 《中国健康教育》 2012年第9期714-718,共5页
目的评价贵州省肠道传染病综合干预模式及效果,为今后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6乡镇为干预区,贵阳市开阳县6乡镇为对照区,干预区实施发热和腹泻症状监测、病例管理、水源消毒管理、健康教育和甲肝... 目的评价贵州省肠道传染病综合干预模式及效果,为今后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6乡镇为干预区,贵阳市开阳县6乡镇为对照区,干预区实施发热和腹泻症状监测、病例管理、水源消毒管理、健康教育和甲肝疫苗应急接种等措施,对照区除开展发热和腹泻症状监测外不进行任何干预,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人群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干预前后的知信行变化。结果项目症状监测检出伤寒副伤寒杆菌231株,检出率1.66%;志贺氏菌50株,检出率8.17%。干预后,干预区人群在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卫生知识总知晓率(79.15%)、正确态度总持有率(67.78%)和卫生行为总形成率(90.54%)方面均高于干预前自身及干预后对照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区干预后伤寒副伤寒、菌痢及甲肝的总发病率下降78.21%,干预措施对人群发生伤寒等主要肠道传染病的保护率为42.06%。结论综合干预能够明显改善人群卫生行为及大幅度降低伤寒等主要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是有效防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传染病 综合干预 效果 评价
下载PDF
2011年贵州省钩端螺旋体病疫区鼠类动物带菌监测与菌株分型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世军 张翠彩 +10 位作者 王定明 田克诚 刘英 韦小瑜 蒋秀高 李秀文 杨会棉 周敬祝 曾正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0-281,共2页
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感染引起的钩体病是全世界流行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于钩体病通过疫水迅速传播,因而是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重点检测的传染病。中国自然灾害频发,且不少地区是钩体病流行疫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 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感染引起的钩体病是全世界流行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于钩体病通过疫水迅速传播,因而是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重点检测的传染病。中国自然灾害频发,且不少地区是钩体病流行疫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数据显示,贵州省近年来钩体病发病率虽然有所下降,但病死率却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贵州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菌株分型 带菌监测 鼠类动物 疫区 人兽共患传染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