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市政公用信息港与“数字南京”建设
1
作者 《南京市政》 2003年第1期44-47,50,共5页
本文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阐述了南京市政公用局利用自身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市政公用信息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市政公用信息港的原则和框架的初步设想,并论证了市政公用信息港的建设与“数字南京”的关系。
关键词 南京市 市政公用 信息港 框架 3S 平台 数字城市
下载PDF
国产pH电极替代进口电极试验运行总结
2
作者 李成保 徐焕海 +1 位作者 孔维(艹奥) 《城镇供水》 1995年第1期7-10,共4页
1992年7月以来,南京上元门水厂在引进的制水生产线上,使用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7312型pH玻璃电极替代进口的8404型电极。试验和运行过程分3个阶段,作了二次改进,最终使土壤所制作的电极在相同使用条件下,性能达到进口电极水平,实... 1992年7月以来,南京上元门水厂在引进的制水生产线上,使用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7312型pH玻璃电极替代进口的8404型电极。试验和运行过程分3个阶段,作了二次改进,最终使土壤所制作的电极在相同使用条件下,性能达到进口电极水平,实现了pH连续测量用电极的国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代进口 饱和甘汞电极 玻璃电极 运行总结 生产线 传感器 南京土壤研究所 试验运行 国产化 上元
下载PDF
浅析路灯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3
作者 《道路照明》 2003年第1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路灯建设 路灯管理 信息化建设 材料管理 设施管理
下载PDF
国有企业房地产合作模式下财务管控探索
4
作者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4年第4期45-47,共3页
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市场经济形势影响,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爆雷”风险频出,国有企业已逐步成为市场拿地的主力军,国有企业在政府关系、融资平台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在开发节奏、运营效率方面相比民营企业存在一定的劣势,合作开发已... 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市场经济形势影响,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爆雷”风险频出,国有企业已逐步成为市场拿地的主力军,国有企业在政府关系、融资平台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在开发节奏、运营效率方面相比民营企业存在一定的劣势,合作开发已成为房地产企业的主流策略。但与此同时,合作开发也面临着不同企业间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差异,甚至可能会因合作方“爆雷”而影响股东方收益,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如何能在合作过程中防范项目资金风险和管理风险,协调各方的经济效益,加强合作方的财务管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地产 合作开发 财务管理
下载PDF
全实验室自动化系统的整合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建宏 李向阳 +1 位作者 苏依灿 《中国医院》 2006年第8期15-16,共2页
介绍了医院建立全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系统的策略和方法;总结了系统在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标本检测周期、减少人工干预及差错和避免交叉感染等方面的作用及效果。
关键词 条形码技术 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 双向通讯 全实验室自动化系统
下载PDF
糖尿病饮食干预效果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1年第2期181-183,共3页
糖尿病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3.2%,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 糖尿病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3.2%,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单用药物治疗效果不稳,血糖波动大不易控制,而其并发症危害严重,严重威胁人群身心健康,为此,2006年3月对浦兴社区糖尿病人群展开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和随访干预,以此进一步论证饮食治疗对改善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和提高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饮食 干预效果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人群身心健康 治疗效果 代谢性疾病 肥胖发生率 人口老龄化
原文传递
1990年代的青春之歌——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再解读
7
作者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2-39,共8页
《十六岁的花季》是1990年代青春思潮的标志性电视剧,三十多年的时间奠定了其青春剧经典的地位。文章立足接受美学的视野,以高中生活的变迁为契机,通过分析《十六岁的花季》反类型的诗朗诵、影视剧与舞台剧混合的剧本,家庭、学校、社会... 《十六岁的花季》是1990年代青春思潮的标志性电视剧,三十多年的时间奠定了其青春剧经典的地位。文章立足接受美学的视野,以高中生活的变迁为契机,通过分析《十六岁的花季》反类型的诗朗诵、影视剧与舞台剧混合的剧本,家庭、学校、社会多重主体间编织的叙事策略,平淡隽永又兼有情怀之真的诗化语言艺术,以及转型时代背景下女主人公的张力形象,得出其对当代教育产业具有高度的市场导向,以及对相伴而生的青少年群体的焦虑与身心困惑等问题具有深层启示等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岁的花季》 改革开放 青春 复调 人文精神
下载PDF
论横光利一《机械》 被引量:1
8
作者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4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昭和初期社会转型的不安和自我意识的震荡是心理分析小说《机械》呈现的两种表征。与之相对应,作者在叙述上也呈现出不同视角交错的声音。这种结构延伸出第三人称视角下"腐蚀性"作用和第一人称视角下"化学分子"式... 昭和初期社会转型的不安和自我意识的震荡是心理分析小说《机械》呈现的两种表征。与之相对应,作者在叙述上也呈现出不同视角交错的声音。这种结构延伸出第三人称视角下"腐蚀性"作用和第一人称视角下"化学分子"式人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支配下导致「私」人格分裂的过程。而第四人称视角正存在于克服主体性失位症状的期待之中,透过这种期待最终将自我超越的可能性还原于内在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光利一 机械 四人称 相对性 化学性
原文传递
从比较美学看中西日文化中的颜色 被引量:1
9
作者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9期54-63,共10页
传统中西、中日色彩研究的主题集中在艺术史的技术比较层面,缺乏哲学美学理论化的比较视野。色彩源自视觉,又超越视觉,在中西日文化中表现为虚实合一的美的形式。西方之色重光,科学之光显理性,中国之色重"无",运"墨"... 传统中西、中日色彩研究的主题集中在艺术史的技术比较层面,缺乏哲学美学理论化的比较视野。色彩源自视觉,又超越视觉,在中西日文化中表现为虚实合一的美的形式。西方之色重光,科学之光显理性,中国之色重"无",运"墨"而五色具,日本之色重"间",经验之"间"讲分寸。光之白从一到三(红黄蓝)到七应有尽有,光之无从零开始到零结束与虚无作伴。西方文化的白和黑隐含了实体与虚无的冲突,光的明暗交替通向已知和未知。中国文化纸为无,墨为有,虚实之间造分天地。墨由五色(焦、浓、重、淡、清)收拢为阴阳二气之色(黑白),最后氤氲成宇宙之气(无色),黑和白在有无相生中与文化的天道合一。日本之色以物色之色为色,自然之姿四季常新,视彩度的浓淡和亮度的深浅变幻而变幻自身,形成多色中内蕴一色,一色中含多色的间色。间色之"间"既是一种直观上的敏锐,又是一种经验上的分寸。间色区别于纯色,创造了彼此相间、取长补短的日本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美学 “光”色 “气”色 “间”色
下载PDF
艾略特与冯至诗学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江玉娇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1-75,共5页
本文对比英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和中国现代派诗人冯至的诗学思想,发现他们的诗学包含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二者有其通约性和不可通约性。前者主要表现为:(1)个体生命的自觉"死亡"意识;(2)本我的绝对孤独和存在自觉意识;(3)永恒... 本文对比英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和中国现代派诗人冯至的诗学思想,发现他们的诗学包含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二者有其通约性和不可通约性。前者主要表现为:(1)个体生命的自觉"死亡"意识;(2)本我的绝对孤独和存在自觉意识;(3)永恒轮回中的辉煌瞬间。后者主要表现为:(1)冯至的"存在"观强调生命存在的意义,艾略特的"存在"观则强调生命生存的意义;(2)冯至的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世俗人生"正当死生"的重要性,强调"死后的高尚",而艾略特赋予"正当死生"以宗教情怀,强调"死后的责任";(3)冯至的思想提倡伦理自觉,倡导"舍生取义",艾略特则提倡信仰自觉,呼吁"牺牲、泯灭、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 死亡 存在 永恒轮回
下载PDF
中西日文化中的Image/形象/姿
11
作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5-102,共8页
全球化多元文化的互动框架表现为一元/多元的冲突。中西日文化中的Image/形象/姿作为表情达意的艺术符号,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美的形态。古希腊时代的Image以外在的纯形为主,由"形"上升到"体"并在其中突显出几何形状的... 全球化多元文化的互动框架表现为一元/多元的冲突。中西日文化中的Image/形象/姿作为表情达意的艺术符号,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美的形态。古希腊时代的Image以外在的纯形为主,由"形"上升到"体"并在其中突显出几何形状的"Form",在"Form"中体现宇宙的大美。中国的"形象"轻形而重象,由外在之"象"直抵内在之"神",以主客合一的"神"为媒介达到象外之象,是人在天地之中的到场。日本的"姿"并非理性之形,而是直观经验触摸到的形;是动中之静、静中有动的无形之"姿",由瞬间之"姿"来暗示自然万物无限的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AGE 形象 姿
下载PDF
从原始仪式看中日艺术中的“神”
12
作者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81-89,96,共10页
首先,从比较语义学分殊中日远古仪式之"神",明确两国不同的艺术起源。其次,透过立中仪式和咒术仪式中"神"的体验,深入了解两种仪式背后不同的文化精神。前者从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和有无相生的天道观两方面影响了天下... 首先,从比较语义学分殊中日远古仪式之"神",明确两国不同的艺术起源。其次,透过立中仪式和咒术仪式中"神"的体验,深入了解两种仪式背后不同的文化精神。前者从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和有无相生的天道观两方面影响了天下主义的文化观,使之在诗、文、画上显出普遍之通和具体之变统一于宇宙之中的通变精神。后者透过语言(こと)是显灵的事物,事物(もの)是咒术的灵验这一"言灵"信仰,折射出土人咒术、朝廷祝词、密宗法门背后宗教之"诚"的文化观,使之在和歌、俳谐、物语上显出"风雅之诚"的心灵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美学 通变
下载PDF
横光利一与机械时代
13
作者 江玉娇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61-67,共7页
在日本,1930年的横光利一以其短篇小说《机械》为契机,深入理解人类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昭和初期社会转型的不安成为这一"突变"的原因。现代的自我是分离的自我,分离的自我是自我与他我的重合。二者分离的现实延伸出... 在日本,1930年的横光利一以其短篇小说《机械》为契机,深入理解人类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昭和初期社会转型的不安成为这一"突变"的原因。现代的自我是分离的自我,分离的自我是自我与他我的重合。二者分离的现实延伸出第三人称"化学"与第一人称"分子"之间的必然联系。化学反应的机制遵循科学的法则,科学的法则塑造了机械运动的世界。一个部分与整体失去平衡的世界,一个真空的第四人称世界。现代文学的挑战存在于分子向人类还原的期待之中,透过这种期待最终将自我救赎的可能性还原于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光利一 《机械》 四人称 相对性 化学性
下载PDF
“新感觉”“电击逻辑”与“无”的日本文化主体批判
14
作者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77-85,107,共10页
文章以"电"媒介为视角重新考察"新感觉派"的本质。"新感觉"从立体主义、场效应、人景同步的知觉完型出发,试图以"电击逻辑"超越西方工业社会的线性逻辑和认识论。与其将"新感觉"视... 文章以"电"媒介为视角重新考察"新感觉派"的本质。"新感觉"从立体主义、场效应、人景同步的知觉完型出发,试图以"电击逻辑"超越西方工业社会的线性逻辑和认识论。与其将"新感觉"视为形式决定内容的洋场文学,还不如说它是电子信息时代认知方式的一次转变。"新感觉"本质上是文字符面与符意关联扯断的"电击逻辑",不是知识的逻辑,是追求"爽"的逻辑,注重"爽"的"新感觉"与认知逻辑极度不兼容。"新感觉"表征的是行为和意识的乖离,预言了电子信息社会人格多重分裂的碎片化本质。同时,横光利一以"有"与"无"的"对决"来象征东亚知性与欧洲理性的冲突,力图用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比较文化来捍卫日本"无"的文化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光利一 “新感觉” “电击逻辑” 《上海》 文化主体
下载PDF
日本手机小说的文学形态
15
作者 《日本研究》 2013年第1期89-95,共7页
手机之"文"不同于经典之"文",是21世纪出现的一种边缘文学形态。是从手机短信这一互动方式延伸出来的文学。手机小说不以文法为上,不以丽辞动人,却能表现出浅近自然的语言之美。它通过少女习惯的变异文体和手机媒... 手机之"文"不同于经典之"文",是21世纪出现的一种边缘文学形态。是从手机短信这一互动方式延伸出来的文学。手机小说不以文法为上,不以丽辞动人,却能表现出浅近自然的语言之美。它通过少女习惯的变异文体和手机媒介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在内向传播和容量缩削中表现少女的"情志之真"。以会话体代替叙述体为章法形成"无障碍"交流;以单个"感觉"为行动元架设情节;以分割行间距的"余白"为段落组织情感;以巧妙利用显示屏的"体言止"创造余韵,创造了这一基于手机这一时尚终端的新的写作/阅读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小说 手机画面原理主义 《恋空》
下载PDF
精神史视野下的夏目漱石与“自己本位”
16
作者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7-184,共8页
夏目漱石"一身而历三世",徘徊于东西古今,受学于新旧之际的精神历程,对其反思东亚文明的开化,成就"国民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己本位"作为19至20世纪之交、日本最顶尖的知识分子的观念建构,蕴含着东... 夏目漱石"一身而历三世",徘徊于东西古今,受学于新旧之际的精神历程,对其反思东亚文明的开化,成就"国民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己本位"作为19至20世纪之交、日本最顶尖的知识分子的观念建构,蕴含着东亚文明普遍的世界主义理想。它体现在英文学士的"经世"眼光;综合比较、观其会通的胸怀;德智并重、进退得宜的文明观;不主故常、学无定法的思维方式。漱石的"自己本位"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弹性的、实践理性的智慧,是在法与伦常、进化与守旧、个人与国家、自我与他人等诸多矛盾的批判继承中不断深入思考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目漱石 精神史 自己本位 日本 开化
下载PDF
国木田独步与《武藏野》的文体
17
作者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69-73,共5页
《武藏野》"叙述者中性化"的「る」调文体形成了主客体趋于调和的视角。探究其形成的"心理语源"可知:作者国木田独步的政治抱负和现实环境促发其进入书信体的文学实践;恋爱事件使其文体的接收者转化为恋爱的"... 《武藏野》"叙述者中性化"的「る」调文体形成了主客体趋于调和的视角。探究其形成的"心理语源"可知:作者国木田独步的政治抱负和现实环境促发其进入书信体的文学实践;恋爱事件使其文体的接收者转化为恋爱的"对象";释融后其视角也经由"他者化"演变成"武藏野"中的透视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木田独步 《武藏野》 文体 视角
下载PDF
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论松本清张推理小说的二象性
18
作者 汤茹琼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1-56,71,共7页
犯罪动机的复杂化使得松本清张推理小说呈现二象性。既是"未解决的解决"的推理小说,又是反实证的心理主义文学。通俗性和文学性在其推理小说中互为表里。对于松本清张推理小说的探究可以突破日本纯文学/大众文学各自分立的&qu... 犯罪动机的复杂化使得松本清张推理小说呈现二象性。既是"未解决的解决"的推理小说,又是反实证的心理主义文学。通俗性和文学性在其推理小说中互为表里。对于松本清张推理小说的探究可以突破日本纯文学/大众文学各自分立的"场",为异质文学的交流和互动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本清张 推理小说 《越过天城》 《伊豆的舞女》 反推理
下载PDF
《上海》——“保守”还是“前卫”?
19
作者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2016年第5期54-63,共10页
横光利一1928年上海的跨界旅行,是透过经济资本在上海造成的地区性断裂来表达全球资本一元主义与平民主义知识分子"淳朴的自活"之间的紧张。作为革命理想主义的"芳秋兰"与价值虚无主义的"宫子"共同构成... 横光利一1928年上海的跨界旅行,是透过经济资本在上海造成的地区性断裂来表达全球资本一元主义与平民主义知识分子"淳朴的自活"之间的紧张。作为革命理想主义的"芳秋兰"与价值虚无主义的"宫子"共同构成参木心态"表里一体"的一个圆。横光透过"参木"这个形象,流露出通过主动的虚无主义来回归日本传统伦理共同体这一激进的民粹主义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上海》 横光利一
下载PDF
漱石与儒学
20
作者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1期27-34,94,共9页
跨文化的儒学作为沟通中日、日西文学的桥梁,在反思日本明治时代“寄生文学”这一微妙的时间点上,承担了作为世界文学的漱石小说的历史性使命。由漱石本人的生活史入手,透过作家个人的命运与时代潮流的冲突,立足于“非功利的人生关系”... 跨文化的儒学作为沟通中日、日西文学的桥梁,在反思日本明治时代“寄生文学”这一微妙的时间点上,承担了作为世界文学的漱石小说的历史性使命。由漱石本人的生活史入手,透过作家个人的命运与时代潮流的冲突,立足于“非功利的人生关系”这一伦理价值,从念旧的情感态度、天人合一的整体论哲学、“内在超越”的思维方式三方面出发,论证它们对漱石小说中的人物、主题与叙事手法的决定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目漱石 江户儒学 寄生文学 天人合一 内在超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